正文

為人民服務是這麽提出來的

(2010-03-13 03:51:34) 下一個
北京學者張耀傑最近揭露,毛澤東著名文章《為人民服務》中
表揚“死得重於泰山”的八路軍戰士張思德,實際上是在燒製鴉
片時,窯洞坍塌被活埋而死。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張耀傑在最近一篇批評中共篡改曆
史的文章中披露上述真相。中共在延安時期為經濟自救,曾在南
泥灣地區開展“大生產運動 ”,五六十年代一首歌頌大生產運動
,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灣》因此膾炙人囗,而使
南泥灣精神深入人心,還成為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長王震的最大政
治資本。
  
   張耀傑說,他幾年前曾親到延安的南泥灣實地考察過,“據當
地政府官員講,南泥灣本來是延安地區唯一的原始森林,被王震
的三五九旅用極其野蠻落後的方式砍伐燒荒後,種植了大片的鴉
片,《為人民服務》中的張思德,就是在燒製煙土的過程中被活
埋在窯洞裏麵的。”
   
     
   張耀傑還說,據他的研究中共黨史的朋友告知,這些事情在中
共內部文獻中也有記載。但毛澤東卻欺騙了中國人民半個多世紀
,把南泥灣種鴉片說成是種莊稼養牛羊,而煉鴉片的張思德則被
說成是燒木炭。
  
   實際上有關王震的三五九旅在南泥灣種鴉片的真相在此之前早
已在海外有不少報導。塔斯社記者、莫斯科駐延安特派員彼得·
弗拉基米若夫尤的《延安日記》、陳永發教授的《紅太陽下的罌
粟花━━鴉片貿易與延安模式》、美國學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
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都有經考證後的詳細記載。海外
人士還查得一九四五年中共冀魯豫邊區第六專區所轄淮太西縣允
許鴉片煙合法經營,征收鴉片煙土稅的文件《淮太西縣煙土稅征
收與管理暫行辦法》。
  
   不過披露張思德是煉鴉片至窯塌活埋則是第一次。
  
   據官方說法,張思德是毛身邊的中央警衛營士兵,在一九四四
年響應大生產號召,在延安附近的安塞縣挖燒木炭所需的泥時窯
垮被活埋。毛澤東寫了《為人民服務》文章追悼他,六十年代被
捧為“老三篇”之一,迫令全國人民背誦。中共至今仍維持這個
人造神話,捧張思德為英雄。
   ************************************
   漫談“土特產”對革命的貢獻
  
   一、一點疑問
   首先有一個疑問是長久使我感到困惑的,即戰爭時期我軍的後
勤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果說內戰時期可以用打土豪、鬥地主、
分浮財的辦法來解決,那麽抗戰時期呢?那時搞了統一戰線,不
好打地主土豪了,此其一;根據地大多都很貧瘠,難以想象能夠
負擔得起這麽多軍隊和工作人員,此其二;抗戰進入相持以來,
我軍基本上都是遇鬼子就躲,躲不過去才勉強打幾仗,喚為“反
掃蕩”,更談不上去收複日軍侵占的失地,獲得可觀的物資補充
,此其三。而日常消耗還是很大的,據說八路軍每個指戰員每天
要有5分錢的菜金、1斤半糧食,此外每月還有戰士1元、幹部2元
的津貼。到相持階段,我軍在各處擴編已達幾十萬人,再加上幹
部、工作員、民兵等等,少說也得百來萬吧。即使是最低消費,
每個月總得開支人頭費不下數百萬元,糧食數千萬斤吧。這些如
何解決?有人說不是搞大生產嗎?比如南泥灣... 打住打住,南
泥灣的產量我去查過了,1939年陝北留守兵團全年開荒25136畝,
收獲糧食38.85萬公斤;1940年全年開荒20679畝,收獲糧食 36
萬公斤。每年收獲的這點糧食大概僅夠留守兵團自己自給一個半
月。難道我黨人士真乃特殊材料製成,不吃不喝居然也使得革命
不斷壯大乃至最後勝利勝利?近來看到一些文章,似乎找到了一
點答案,發現“土特產”——大煙對於革命實在是功莫大焉。
  
   我黨我軍對大煙的使用早就不是什麽秘密了。例如在土地革命
時期,就經常將黃金、煙土這些體小易藏而價值大的東西作為地
下活動的經費;紅軍在長征途中,一路上都是把大煙土當現金使
用,隨時用煙土與所經之地的老百姓或國民黨地方軍隊交換生活
物資或槍炮彈藥(索爾茲伯裏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裏講過
:“有的紅軍戰士回憶說,他們曾用鴉片當作貨幣去購買生活必
需品。” ),等等。不過,在抗戰時期在邊區種植和販賣鴉片則
知道的人較少。台灣陳永發教授在1990年發表的《紅太陽下的罌
粟花:鴉片貿易與延安模式》一文曾係統地闡述過這個問題,那
篇文章俺沒有看過,最近看了一些網絡文章,又到超星上調出了
《謝覺哉日記》和部分民國擋案文獻等資料加以印證,略微查到
一點蛛絲馬跡而已。
   二、老紅軍幹部的回憶
   有一位署名曉莊的曾在網絡撰文提到采訪一個陝北老紅軍的故
事。該陝北老幹部是當年劉誌丹的部下,談起改革開放後原“陝
甘寧邊區”的經濟落伍,他便耿耿於懷。談到陝西地區毒禍猖獗
的問題,這位老幹部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
說明了陝西地區的煙毒泛濫,正是當年抗戰時期種下的禍根。
   據這位老幹部回憶,國共抗日統一戰線形成後,他被派到山西
參與掌管一個抗日根據地的財政。一九四一年該根據地因為實在
窮得揭不開鍋了,不得不向延安方麵告急。延安方麵答應得非常
痛快,沒幾天便派一支部隊護送一批毛驢和騾子馱運物資到了山
西。山西方麵驗貨時才發現,除了幾百件延安生產的土布軍裝外
,還有幾百斤大煙土。押運人員還帶去了陳雲的親筆信,那信要
求山西方麵用這批煙土向當地國民黨軍隊或日偽占領區換取必需
的軍事物資和生活物資。
   這位老幹部講到此處,問曉莊是否會唱那首著名的《南泥灣》
,然後又憤憤地說:“什麽'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說到處
是大煙還差不多!” 原來,這位老幹部當時因為對販賣大煙想不
通,便被抽調回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受訓。根據邊學習、邊生產
的原則,受訓期間前往南泥灣,與王震領導的三五九旅一同開荒
種地。糧食確實種了一些,但好一點的地都被用來種了鴉片(想
想上麵的數據,每畝平均產量不過二三十斤,也委實低了點,這
說明開荒的土地的確不是全種了糧食)。而且,王震的三五九旅
還專門雇來工匠,把收獲的鴉片加工成煙土,然後交由陝甘寧邊
區財政廳集中保管,隨時運往山西、河北等地,無論是國民黨軍
守備區還是日偽占領區,誰給錢就賣給誰。事實上,因為日偽占
領區很難進入,所以絕大部份邊區煙土都被賣到國民黨守備區,
部份賣到民間,部份直接賣給國民黨軍隊。
   那位老幹部說,他本人沒有參加過長征。他在抗大受訓時仍然
表現出對我黨作販毒生意的無法理解,一些參加過長征的幹部笑
他“少見多怪”。那些長征幹部還誇口說:“當年如果我們手裏
沒有大煙土,早就餓死困死在長征路上了。”
   販賣大煙的行當實在不是什麽體麵光彩的事情,所以邊區根據
地統一將大煙稱為“土特產”。這種“土特產”交給山西、河北
的八路軍經營時,則一律稱之為“特品”或“特種物資”。在筆
者看到《第120師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抗日戰爭史》中曾寫到:
“留守兵團駐各地的部隊.....積極開展貿易工作,主要輸出一些
食鹽和一些土產,輸入棉花、布匹、藥品和一些自己不能製造的
日用品。”時,還一直納悶那光禿禿的黃土高原有何值錢的“土
產”可以換來這大批的物資。看了上文,自然茅塞頓開。
   三、革命的生意經
   一般認為,從一九四○年冬開始,皖南事變前後,國民黨政府
就停止給八路軍發軍餉,用老毛的話說:“蔣委員長不給我們開
飯了。”實際上,筆者懷疑,即使國府按原額準時地付給八路軍
軍餉,也是杯水車薪。因為那時八路軍已經擴展到幾十萬人了,
國府當然不會按這個數字給錢吧。那時整個陝甘寧邊區窮到沒有
飯吃、沒有衣穿的地步。老毛情急之下,將南漢宸委為陝甘寧邊
區財政廳長兼邊區參議會秘書長。南氏掌印後,就“新官上任三
把火”,立即扭轉了邊區的財政窘境:
   第一把火是糾正“片麵施行仁政” 的作法,組織征糧工作團
下鄉,讓老百姓把手裏的糧食“自願”地交上來。例如有些地方
誌或文史資料中曾寫道:“群眾寧肯以野菜度日,也不讓八路軍
子弟兵挨餓。”這真是絕妙極了。
   第二把火是趁日偽軍控製山西及蘇北的池鹽產地之際,集中收
購陝甘寧地區池鹽產地的民間產鹽,同時組織部隊打鹽,然後將
鹽價提高一倍。山西方麵的國民黨部隊不同意這一價格,南氏便
下令不準外運,直到國民黨部隊的庫存告罄,邊區政府自然發了
一筆鹽財。筆者在《謝覺哉日記》中曾看到一些有關鹽品買賣的
有趣記錄。
   第三把火便是由邊區政府統一進行所謂的“土特產經營”。邊
區政府裏一直有人反對經營土特產這種生意,有幾位老同誌還給
老毛寫了兩封信,曆數經營土特產的弊端。另外,西北局的一些
領導,包括司令員高崗在內,都是這個意見:“寧可餓死,也不
能做這個買賣。” 為此,老毛又召見南漢宸,囑咐說:“我們要
向人民說清楚,向全體幹部說清楚,使大家都了解,我們不得不
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抗日和革命。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必須犧牲
一切。”
   有了老毛的支持,南漢宸便依靠經營“土特產”籌措到錢財,
用這些“土特產”從國民黨地區交換過來革命所必不可少的軍用
和民用物資。一般認為,販賣土特產的收入要占到邊區財政收入
的半數以上,個別時候要占到三分之二左右。南漢宸因扭轉邊區
財政狀況,“功”不可沒,而得到老毛的特別器重。一次江青見
到南漢宸夫人王友蘭,曾拍著她的肩膀,豎起了大拇指說:“你
的愛人真行,毛主席誇獎他,說他是這個!” 建國以後,南漢宸
因有此救黨大功,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首任行長之職。
   四、外人日記中的有關記載
   塔斯社記者、莫斯科駐延安的特派員彼得.弗拉基米若夫尤在
他的《延安日記》裏對此有詳細的描述。《延安日記》裏曾寫道
:“到處在做非法的鴉片交易。例如,在茶陵, 遠在後方的一二
零師部,撥出一間房子來加工原料,製成鴉片後就從這裏運往市
場...” ,“政治局已經任命任弼時為鴉片問題專員...”
   當彼得問及毛澤東:“特區的農民往往由於非法買賣鴉片受到
懲辦,而現在甚至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與機關也在公開地生產鴉
片---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時,老毛沒有吭聲,一旁的鄧發代
毛回答說:“從前特區隻是把鹽和堿運往國統區。我們一掛掛大
車滿載著鹽出去,帶回來的錢袋卻是癟的,而且還隻有一個錢袋
。現在我們送出去一袋鴉片,就能夠帶回滿滿的一車錢。我們就
用這些錢向國民黨買武器,回頭再用這些武器來收拾他們!...”
   下麵的幾段均摘自《延安日記》:
   “中共政治局甚至批準,要加強發展公營的鴉片生產和貿
易...要在一年內為中央政府所轄的各省的市場(叫作對外市場)
至少提供一百二十萬兩的鴉片...”
   “鴉片的事情,就是說罌粟的種植與加工,大部分將由部隊來
做管。賀龍的一二零師所在地是最主要的提供鴉片的地區(這個
師已長期做這項生意)... ”
   “毛澤東同誌認為,種植、加工和出售鴉片不是件太好的事情
。可是,毛澤東同誌說,在目前形勢下,鴉片是要起打先鋒的、
革命的作用,忽視這點就錯了,政治局一致支持中共中央主席的
看法。”
   此外,彼得還寫道:“解放區出現了一片怪現象。中共的部隊
同樣也出現了這種怪現象。他們全都在盡可能地與淪陷區的日軍
做生意... 實際上晉西北各縣都充斥著五花八門的日貨,這些日
貨都是由淪陷區日軍倉庫所直接供應的...”
   從彼得的日記來看,鴉片的種植地區除了陝北外,晉西北也是
個很重要的產區,主要還是因為這些根據地比較偏僻,日本人也
來打擾得少,便於進行秘密、成規模的生產。其它一些根據地由
於情況比較複雜,相對少一些(也不能說沒有,比如後麵附件裏
的就是冀魯豫邊區的,國民黨擋案中也曾提起浙西根據地也有此
行徑)。
   五、國民政府擋案中的有關記載
   鑒於鴉片的銷售對象主要是國統區,不能不引起國府各有關官
員的注意。下麵是從國民政府擋案中摘錄的一部分有關記載目錄
概要:
   1940年10月29日,朱家驊、徐恩曾報告:山西共黨合作社公然
售賣鴉片等情
   1941年7月16日,第42軍軍長楊德亮報告:中共迫商人販賣煙
土。
   1942年7月12日,財政部公債司抄送中共於隴東攤派公債、販
運毒品等情報函
   1942年7月21日,傅作義(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報告:中共以
種鴉片籌餉為由,拒絕國軍派隊巡查。
   1942年7月28日,中央文化驛站榆林分站主任王廷齡報告:共
黨在晉西北廣種鴉片情形。
   1942年9月18日,朱紹良(第8戰區司令長官)報告,中共在陝
甘擅征鹽稅及禁止法幣流通與傾銷鴉片。
   1942年10月2日,42軍軍長楊德亮報告:中共關中分區以鴉片
抵發薪餉,每人二兩。
   1942年10月4日,朱紹良報告:中共於隴東推銷鴉片,以慶陽
之驛馬關及合水之西華池為中心,分設土膏店。
   1942年12月4日,傅作義報告:中共與日軍進行交易的情形。
   1943年12月18日,朱紹良報告:中共當前運銷鴉片及強迫人民
種植情形。
   1944年3月25日,傅作義報告:中共令積極推銷煙土。
   1944年4月4日,朱紹良報告:中共於合水西華池設煙土公司,
大量傾銷鴉片。
   1944年4月4日,朱紹良報告:中共在綏德廣種鴉片,並公開出
售。
   1944年10月18日,河南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劉茂恩報告:中共
在豫鄂皖邊區強迫人民種植鴉片。
   1945年5月30日,顧祝同(第3戰區司令長官)報告:中共於浙
西擅設出口稅局並大量種植鴉片。
   六、《謝覺哉日記》中的有關內容
   如果有人不相信國民黨方麵的報道或者外國人的記載,那麽在
負責邊區政府事務的謝覺哉老先生的日記裏到可以提供一個佐證
。謝老在日記中把鴉片一律稱為“特貨”。下麵摘錄幾條關於“
特貨”的情況:
   1)“就是特貨一項得的法幣占政府收入……盡夠支用。”
(1944年1月18日,從這裏可以看出,僅“特貨”一項的收入就足
夠邊區政府的支出開銷了)
   2)“特貨多邊幣少,將來不得了”(邊幣收回,特貨跌價,買
特貸的不得了)”(1944年3月12日,“特貨”之多,都到了跌價
的地步)
   3)“領導機關發動一件事,必須十分考慮周到,常常一小步
差錯,在群眾中可鬧出大亂子。'特貨內銷’即其一例。”(1944
年3月14日,“特貨內銷”該不是指就地賣給當地群眾吧?難怪會
出大亂子。)
   4)“據調查邊區內存的法幣不下二萬萬元,無疑是由特貨補
足普通物品入超而有餘來的。”(1944年4月9日,出售“特貨”
的收入減去購貨開支,還有大量順差,竟不下兩億元)
   從謝老日記中的上述記載中不難看出,“特貨”的經營幾乎是
邊區唯一的大宗收入來源,且使得貧瘠的邊區得以扭“虧”為“
盈”,是我黨我軍在八年抗戰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

   謝老的日記裏還記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退伍軍人,用其積
蓄買了幾兩“特貨”,準備外出出售,結果在關卡被查扣沒收,
於是“變窮了”,一貧如洗,回來後向邊區有關政府部門要求經
濟補助。從這一事例至少可以說明兩點:1)“特貨”交易的確是
賺錢的買賣,當時從事這一行業的人並非個別;2)“特貨”不允
許私人交易,而是“公家”的專利,這點和彼得日記中的描述也
是一致的。
   當年邊區種大煙的秘事也曾得到當地農民的證實,當人們詢問
一些上了年紀的陝北老農時,得到的回答是:“那是共產黨讓種
的咧。”
   七、“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張思德同誌
   在國內,年齡稍長者都知道有個“老三篇”,一篇是讚揚神話
人物的《愚公移山》,一篇是讚揚國際主義戰士的《紀念白求恩
》,還有一篇是讚揚一個士兵的《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
》提到中共中央警衛團戰士張思德,在陝北安塞山中燒炭時因為
炭窯崩塌而犧牲,他“為人民利益而死”,其死“重於泰山”。
   但近來網上有人撰文,揭出張思德原來並不像《毛選》中注釋
的那樣,在燒炭塌窯而死,而是在被派到當地一處大煙加工廠參
與燒製大煙時,因為煙窯崩塌而被活埋而死的。為什麽這種事要
讓中央警衛團的人去幹?也不難理解,因為加工大煙的事情既要
保密,又要保證參與這項工作的人不會中飽私囊,所以必須安排
十分可靠、 “黨性強”、“紀律性強”的人去幹。事實上,除了
張思德,中央警衛團很多幹部、士兵都輪流參加過加工煙土的工
作。隻可歎的是,燒煙英雄居然也被立作楷模,還讓全國人民學
習了數十年,也真是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八、簡評
   這些東東過去在公開出版的書中當然是絕對禁止出現的,有關
的記錄均被刪改無遺,幾乎難尋其蹤,恢複事實原來的麵目難上
加難。而且,長期以來的宣傳,往往對為數不少的人造成一種“
洗腦”效應,即不願承認過去以來的某些客觀存在,浮現在腦海
裏的總是教科書本上灌輸的那些東西,這裏麵的是非曲直我們就
不說了。但事情過去半個多世紀了,多少總要對過去有個客觀的
交待,不要再貽害子孫後代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