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糧票促成的姻緣

(2009-07-28 03:22:02) 下一個
●人物:陳文亮、範清華

    ●家庭成員:一家7口,包括陳文亮範清華夫婦、兒媳(兒子已去世)、女兒女婿、孫子和外孫女。

    ●家庭檔案:北京人,現居石景山區古城街道天翔社區。

    今天,人們想吃什麽糧就能買什麽,但在1960年至1993年期間,則遠沒這般輕鬆。

    那時,買麵買糧要糧票,買油要油票,甚至買點心,也要點心票。

    但在苦澀的日子裏,陳文亮範清華卻因糧票走到一起。糧票時代,讓他們生活困難重重,經常要靠到菜地裏撿菜葉維係生活;經過糧票時代,也讓他們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困難時期

    初二工作減輕家庭困難

    陳文亮家兄妹8個,五男三女,母親沒工作,很長一段時間裏,全家人的生活都靠父親一人在首鋼(當時叫石景山鋼鐵廠)每月50多元錢的薪水支撐。那時的陳家不求吃飽,隻求有飯吃。

    為緩解生活困難,陳文亮記得,大姐十六七歲出嫁,大哥9歲時就到日本的工廠當勤雜工去了,二哥1958年當兵,而他在北京九中上初二那年,也就是1960年,就到石景山糧食局工作,每月拿回39元的工資。

    雖然這年陳家變成7口人,但由於趕上自然災害,一家人仍是吃不飽。

    陳文亮說,從1955年起,國家開始使用糧票,而1960年遭遇天災人禍,導致當年糧食供應緊張。為此,國家開始降低城鄉的口糧標準和食油定量,居民購糧油要定量供應。接著肉和布等許多物資都要計劃供應,又出現肉票、布票和點心票等約100餘種票證。

    “隻要能說出名字的商品,都要票。糧票比錢金貴,有錢,不一定能買得到東西。”陳文亮描述著當年糧票在生活中的地位。

    當年陳家住在石景山西小府的三間土房裏,每間房都砌著炕,平時也不分男女,每天上床時,大家擠在一起。平時穿的是補丁摞補丁的衣服,老大穿過老二穿。而村裏60多戶人家,許多都是缺衣少吃,個個餓得麵黃肌瘦,“臉上像吹了油”,後來很多人還出現浮腫。穿露棉花的棉襖很常見。

    陳家的家務活全由陳媽媽打理。糧票是這個大家庭每月麵臨的最棘手的難題。雖然總是提前計劃,精打細算,但往往還沒到發糧票日,糧票就沒了,家中斷糧。每月25日發糧票,陳媽媽24日晚上就趕去排隊。

    陳媽媽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讓家人渡過難關。為找吃的,在媽媽提示下,陳文亮曾騎著借來的28式自行車,到距家7.5公裏外的海澱區四季青鄉的菜地撿白菜葉和蘿卜秧。那是一段崎嶇不平的田間小道,馱著一麻袋五六十斤的菜葉,陳文亮騎著車搖搖晃晃。

    每天吃的多是窩頭和稀菜湯。大人一個窩頭一碗稀湯,小孩半個窩頭和一碗稀湯。“根本吃不飽,能吃上飯就不錯了!”

    陳家就這樣熬過一個個缺糧的日子。

    轉折時期

    租轎車接新娘引來圍觀

    在糧食局工作的陳文亮,從沒為家庭用糧票帶來便利。“那時的人單純,沒有走後門的,也沒有後門讓走。”

    陳文亮的工作是負責審核市民所需糧票的資料,包括家庭人口的增減,男女和孩子年齡變化,每天需要審核500多人的資料,為此,他常常午夜才能回家。

    他從沒想到,自己的婚姻大事竟是糧票牽線。

    1961年,陳文亮被派到海澱區西黃村當糧食幹事,為村民辦理糧票事務,村裏還專門為他在大隊裏安排了辦公室。

    同用這間辦公室的,還有梳著兩條大辮子的姑娘範清華,當年,17歲的範清華負責賣電影票,一來二去,兩人互生好感,再經村民撮合,訂下婚事。

    陳文亮記得,雖然家庭困難,一生要強的母親,仍向人借了200多元,為他操辦了隆重的婚禮。而那時,饅頭才3分一個。

    1963年,範清華坐著華沙牌轎車嫁到陳家。

    至今,那場婚禮還是夫婦二人美好的回憶,尤其是陳文亮家花16元租的那輛藍色婚車。婚車係著紅綢布花結,範清華穿著紅毛衣,圍著白底繡花圍巾,轎車後跟著騎自行車的伴娘和伴郎。當婚車行進在兩家間七八裏長的路上,許多人跑來觀看。當年的婚車多是自行車和馬車,能有他們那樣排場的很少。

    婚後,他們仍住在那三間平房中。

    但不久,陳父去世,養活一家7口人的擔子落在陳文亮身上,陳家的生活再次緊張起來。

    範清華也開始騎車到四季青的菜地,挖溝撿菜葉。第一次,裝上一麻袋菜葉,她正要推車走,突然自行車的前輪翹上天,“那天可把我嚇得夠嗆。”花了大半天時間撿的菜葉,撒了一地,她掉淚重新撿起來,“不撿,家裏人就沒有吃的呀!”

    眨眼間,日子到了1971年,陳文亮夫婦終於有了個自己的家。範清華說,那年,老伴單位分給他們一間9平米的房子,每月隻要1元多的房租。後來,她通過努力,還在石景山開發公司做了一名財務出納員。1964年和1979年,他們的兒子和女兒相繼出生,兒子起名陳傑,女兒叫陳晶,寓意“愛的純潔,愛的結晶。”

    變革時期

    糧票停用成時代記憶

    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市場的物資供應開始靈活豐富起來。

    點心票取消,油票取消,布票也取消了。

    1992年底,範清華逐漸發現,許多鄰居都拿著糧票去換鍋碗瓢盆,接著她打聽到,糧票要取消。

    糧票,曾是很多人的“命根”,範清華怎麽也不會相信糧票真的停用,她把剩餘的140斤糧票藏起來。藏了5年多後,糧票成為家中孩子們的玩意兒。她開始後悔當年沒拿糧票換些物品。甚至,她怪罪在糧食局工作的老伴沒給她透露一點糧票停用的消息。

    在糧食局工作42年的陳文亮感慨,正式取消糧票是在1993年,那年5月,糧食局所轄的許多糧票發放點,好多箱子的糧票沒發出去,成為廢紙。但如今,“糧票又成為收藏者的香餑餑!”他說,他的多位朋友都在搜集各類糧票,他也在試圖搜集不同時期的糧票,不為賣錢,隻為永遠記住那個時代。

    陳文亮夫婦表示,經過糧票時代,他們品嚐到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糧食。在家中,哪怕掉一粒米,他們也會撿起來。每當看到孩子扔掉剩飯,他們的心就會隱隱作痛。

    退休後,陳文亮夫婦愛好自助遊,但每次堅持住10元的旅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