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高血壓患者已達一億六千萬

(2008-11-10 14:31:21) 下一個
中國八成以上死亡均由慢性病引起,政府在預防方麵投入不足是主因

  1984年,當世界銀行的迪恩•賈米森(Dean Jamison)及其同事應邀為中國評估衛生政策時,中國的高血壓患者約為5000多萬。
  他們當時給中國政府提出過一係列的政策建議,包括控製鹽的攝入量和控製煙草消費等,以避免高血壓等慢性病發病率的過快上升。
  但不幸的是,昨天他在北京舉行的健康與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目前中國的高血壓患者已經超過1.6億。
  “這種上升速度令人失望”,賈米森對《財經》記者表示。
  不僅是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腦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斷增長。如今,中國80%以上的死亡均由慢性病引起。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誘因,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高鹽飲食、吸煙、身體活動減少等高風險行為的急劇上升。中國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主任饒克勤警告說:“在中國,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已經處於失控狀態。”
 
高血壓控製率不足一成
  對於慢性病而言,預防具有顯著的成本效益。但最近20多年,中國恰恰忽視了預防這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例如,目前每位中國居民平均每天攝入的食鹽約為12克,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量的兩倍;中國的香煙生產與消費量以火箭般的速度上升,全球每三位吸煙者中就有一位是中國人。
  此外,高血壓不僅是一種症狀,本身也是一種高危因素,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等疾病。但是,中國人群的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製率的水平都很低。
  饒克勤和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劉遠立博士等人在今年10月出版的英國《柳葉刀》雜誌中國特刊發表論文指出,僅有三分之一的高血壓患者在被檢查出來之前知曉自己的血壓狀況。也就是說,有上億名中國高血壓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病。
  目前,中國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的比例僅為四分之一。至於有效控製率,則更是不到一成。饒克勤說,降壓藥物並不貴,一瓶幾元錢,但很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的血壓狀況,還有一些人不願意堅持服藥。
  在此次主題為“慢性病預防與控製”的高層論壇上,紐約市衛生局局長費和平(Tom Friden)稱美國在控煙方麵的表現“不及格”,因為試圖戒煙獲得幫助的煙民僅為20%。相比之下,中國試圖戒煙的煙民僅為5%。
  如今的中國,正陷入以慢性病為主的疾病泥潭之中。劉遠立和饒克勤等人那項針對中國衛生係統績效的定量評價研究還顯示,如果把災難性醫療支出和因經濟原因造成衛生服務利用不足的情況綜合起來,估計2003年約有4.38億中國人口經曆過看病貴和看不起病的問題。
  劉遠立對《財經》記者說:“這個發現有助於理解為什麽民眾對於衛生係統很不滿意。”
  衛生部的數據表明,2005年中國的疾病經濟負擔約為2.36萬億元,其中慢性病占到了約三分之二。   
   
慢性病為何被忽視
  在中國,慢性病控製之所以長期被忽視,與各種因素有關。這當中,政府的角色缺位最為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助理總幹事阿拉·阿萬(Ala Alwan)對《財經》記者說,政府完全可以針對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例如煙草消費、膳食不合理、身體活動缺乏等,采取各種公共衛生幹預措施。
  他還強調,這些政策措施需要政府各個部門的參與,僅依靠衛生部門是遠遠不夠的。
  但在中國,一些政府部門似乎並不怎麽關心慢性病的預防控製。此次由衛生部、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健康與發展高層論壇,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據《財經》記者了解,此次論壇邀請過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多個部委的司局級官員,希望他們參與對話和討論,但除了北京市和杭州市下城區的地方官員,以及一些部委的研究人員,幾乎沒有部委官員出席論壇。多位參加論壇的衛生專家和經濟學家,對此深表失望。
  即使在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係統內部,慢性病的地位也相當尷尬。
  SARS危機之後,中國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急劇增長。不過,這種投入增長似乎更多局限在艾滋病等傳染病領域。無論在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總部,還是在各地的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慢性病部門的經費,都隻相當於艾滋病部門的零頭。
 
慢性病可能影響醫改
  很多專家擔心,慢性病導致的經濟負擔可能危及醫改。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副主任楊功煥和衛生部疾病預防控製局副局長孔靈芝等人在《柳葉刀》中國特刊發表論文稱,慢性病導致的疾病負擔及經濟負擔,給中國最近宣布即將開展的衛生服務改革帶來了巨大壓力。
  饒克勤也告訴《財經》記者,他和同事的研究表明,2005年中國各種疾病的直接和間接經濟負擔占GDP的12.9%,如果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到2020年將占到GDP的20%多。
  作為醫保基金的直接管理者,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巡視員張大發的憂慮更是溢於言表:“現在醫療支出的增長太快,北京市每年門診方麵費用的增長幅度就超過了20%。我們十分擔心,(這樣下去)醫保基金會出現窟窿。”
  而無論是疾病經濟負擔,還是醫保支出的增長,都會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慢性病。
  為了減輕慢性病帶來的壓力,北京和杭州等地方政府已經著手慢性病社區幹預的嚐試。
  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在此次論壇上說,該市投入了1億元,將健康飲食健康讀物和定量小鹽勺等免費發送到市民手中。
  張大發也告訴《財經》記者,北京市正在一些社區中著手推行“知己健康管理”,即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進行生活方式管理和幹預。張大發自己就隨身佩帶著的“能量監測儀”,可監測他每天的能量消耗情況,以判斷身體活動量是否達標。這個BP機大小的儀器,正是慢性病社區幹預的手段之一。
  從2008年起,在醫療保險定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接受這種幹預的北京市退休人員,若完成連續三個月的強化管理,每人每年還可報銷100元。
  另據杭州市下城區衛生局局長蔡延平介紹,該區在2008年按照人均35元的標準落實了社區衛生服務預防保健專項經費,主要用於社區的慢性病綜合防治。
  不過,像北京和杭州這樣開始重視慢性病預防控製的,在國內並不多見。顯然,經濟狀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但蔡延平對《財經》記者說,決定慢性病預防控製的最主要因素並不是經濟狀況,而是認識水平,“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經濟條件那麽差,衛生成就不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嗎?”
  多位專家表示,在今後的醫改中,切不可再忽視慢性病的預防控製,政府要出台並真正落實適宜的政策措施,並投入大量經費。畢竟,這是保證中國醫療費用和醫保支出不致出現巨大虧空的一個重要前提,同時也應該是醫改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