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將為生態環境付出沉重代價

(2008-10-29 03:10:11) 下一個


中國已成全球最大生態“負債國”

中國生態足跡總規模與美國並列第一,已超載1.3倍,專家警告生態危機遠比金融危機嚴峻

  雖然中國人均生態足跡尚不足美國的四分之一,但以總量計,中國已經和美國並列,成為全球生態足跡最大的國家。
  考慮到中國的國家生物承載力低於美國,生態足跡超出承載力1.3倍的中國,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生態“負債國”。
  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10月29日最新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中給出的數據。所謂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生產一個國家消費的所有資源,以及消納產出的所有廢棄物所需的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土地麵積。
  報告警告說,隨著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整個地球已經超過了其承載力近三成。如果這一態勢持續下去的話,到2030年代初期,人類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維持現有生活方式。
  中國麵臨的形勢也並不樂觀。兩年前的報告顯示,中國人均生態足跡為1.6全球公頃;而今天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2.1公頃,達到現有人均生態承載力的最高限,上升幅度超過了三成。
  生態足跡最大的肇事者,仍然是由化石燃料以及土地汙染導致的碳排放。世界自然基金會負責中國全球項目的總監魏凱琳女士(Karin Wessman)呼籲,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應逐步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她提醒說,持續不斷的全球生態赤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類隻關注短期利益造成的;一旦這種危機爆發,不僅會造成食物、能源等價格上漲,而且對整個人類的影響,甚至會遠遠超出現在蔓延的金融危機。
  實際上,目前全世界已經有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生態“負債國”;而僅僅在1961年,全球大部分人口還都生活在生態自足的國家。
  報告還顯示,發達國家正在通過國家之間的貿易形式,轉嫁其生態成本。2005年,高收入國家總消費足跡的六成,都是通過進口來實現的;而在1961年,這個比重僅為12%。
  這種生態成本的轉嫁,不僅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也同樣發生在一個國家內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資源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謝高地告訴《財經》記者,以中國為例,生態足跡比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以及大城市,但這些資源都來自西藏、青海等西部邊遠地區。
  因此,他呼籲不僅要反思現有的消費和發展模式,同時也應該引進相應的生態補充機製,以防止這種轉移;畢竟,這種轉移雖然可以部分緩解某些地區的壓力,但對整個國家乃至地球的生態而言,並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而在這份報告中,由倫敦動物學會(ZSL)匯編的生命地球指數也顯示,從1970年到2005年間,該機構所測量的1686個物種中的5000個種群,也已經減少了近三成。除了氣候變化之外,熱帶地區的濫砍濫伐、農地開墾以及汙染、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都是造成物種多樣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今年報告中新增加的水足跡(water footprint)一項中,中國的表現同樣不能令人樂觀。中國每年因為生產用於滿足國內消費和出口的產品和服務,消費的水量超過了1100立方公裏,僅以微弱的差距排在印度之後名列次席。在全世界約50個中度或者重度缺水的國家名單中,中國也赫然在列。
  報告最後呼籲,應該把生態係統方法納入到消費、發展和貿易中去,以便到2050年,能夠削減60%至80%的碳排放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