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采用更集中高效的城市化發展模式,並鼓勵能源、水和土地等要素的高效利用
目前,大批中國人口湧入城市,規模可謂前所未有。1990年至2005年期間,中國已有超過1億人口從農村遷往城市地區。而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未來20年間,更將有多達2.4億的人口移入城市。這就意味著,到2025年,約有10億人(占中國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二)將居住在城市,對土地、國有資源、城市金融和社會結構的壓力日益增大。
這是中國麵臨的巨大挑戰。能否成功應對,將決定中國未來數十年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狀況。而根據麥肯錫的相關預測,到2025年,城市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占的比率將從2005年的75%躍升到90%。因此,釋放城市的這部分潛能以創造財富,對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具有重要作用。
反觀當前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城市布局仍相對較為分散,數百個城市平行發展,互相爭奪投資和其他資源。這種模式相對而言效率低下,而且對城市自身的土地和空間發展、資源和汙染、技能和就業,以及服務成本提高帶來的資金需求等方麵形成了巨大壓力。例如,城市化完成後,中國的能源和水資源需求量與目前相比將翻倍。未來15年內,中國的水汙染將可能惡化5倍,並造成占目前可耕農田15%的麵積損失。
針對於此,我們認為,中國可采用更集中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有效利用經濟發展機遇,並減緩城市化帶來的壓力。在政策上,政府可授予更多巨型城市直轄市資格,從而為它們製定自身發展政策提供更大的自由度;或者鼓勵和引導某些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合並成一個都市圈,接受同一個行政區劃管轄。在具體的實現方式上,我們認為可有兩種:一是推動15個超級城市的形成,使城市平均人口超過2500萬;二是發展11個“城市群”,令每個“城市群”的人口在6000萬以上。
在此模式下,中央政府擁有眾多可供調配的政策杠杆。可通過加強對城市獲取土地新限製措施的執行力度,將主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轉向大城市,給予大城市市長更多自治權。
我們預測,由於規模效應,集中發展模式可將能源使用效率提高20%,耕地損失降至7%左右。上述兩種實現方式中任何一種,都將使中國2025年的人均GDP比按照目前趨勢發展高20%。同時,大型城市能吸引大量投資和眾多人才,為中國提升價值鏈提供了有利機遇。
當然,無論城市的形態如何,都可以鼓勵當地政府采取“高效城市化”舉措。其根本目的在於,從片麵追求GDP增長方式,向以效率為基礎的城市化方式轉變,鼓勵能源、水和土地等基礎要素的高效利用。我們預測,到2025年,實現協調一致的“高效城市化”項目將使政府開銷每年減少1.5萬億元——相當於預期GDP的2.5%。這筆節省的開銷可以抵消新城市移民需要的社會服務的巨大開支。
依據“高效城市化”方針,市長們需要考慮一係列首要的事項,從提高基礎設施效率,到資源需求管理與人才政策等等。這裏,我們僅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一是在發展城市交通係統方麵,應優先考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計劃。比起分別規劃公共汽車路線、道路、分區和間隔密度,城市可以將這些內容歸攏在一個統一的大眾交通體係的發展計劃中,從而使交通流量和公共交通實現高效性。
同時,城市還可以圍繞這些節點,通過在單一區域內提供住房、購物、工作和娛樂的方式,使區域達到一定密度,如位於日本東京的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更好地實現自給自足。經證實,這類項目在減少交通工具行駛裏程、實現城市密度效率方麵,已成為最成功的做法。同時,諸如此類的城市規劃,也深受現代化城市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的普遍歡迎。
另一方麵,是城市公共部門效率的提高。經研究,提高中國公共服務部門和行政管理的效率,可實現的資金節約額最多可達GDP的1.6%,進而減輕未來公共融資的壓力。
以提高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的效率為例。短期內,城市可采取一些具體舉措,包括提高基本保健(目前達到50%)利用率,從而減輕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的壓力;重新設計醫院的激勵機製;將就醫等待時間縮短20%(即達到國際標準);增強疾病預防力度,從而大大節約開支,等等。目前,一個全國範圍內的基本醫療保健改革方案已經出台。預計到2025年,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的提供可以占到整個公共融資增長的20%。
綜上所述,當務之急是,將重點從不惜一切代價的增長轉移到強調“高效城市化”上。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將其日益增加的財力投入到具有遠見卓識的政策中,創造中國政府所期待的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
作者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為麥肯錫上海分公司的董事;呂萬(Janamitra Devan)為麥肯錫公司經濟研究部門——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