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震區災民的下一步:背井離鄉

(2008-06-23 03:16:20) 下一個

地震災區五萬餘公頃耕地受損

逾百萬災區農民麵臨就業壓力,三個月救濟期滿後將是外出謀生高峰

  《財經網》專稿
 

       汶川地震在造成建築倒塌人員傷亡的同時,不可避免也令農民賴以生存的耕地發生損毀。
  6月23日,《財經》記者從四川省國土資源廳了解到,截止到6月19日,四川地震災區遭破壞耕地達5.833萬公頃,其中可複墾耕地4.63萬公頃,不可複墾耕地1.1萬公頃。逾百萬農民必須另謀生計。
  《財經》記者獲知,四川本來就是勞務輸出大省,對於災區大多數農民來說,勞務輸出,即出省打工將是他們尋求就業的重要選擇。而在地震災區三個月救濟期滿後,屆時將是災區農民工外出謀生的高峰期,

失地農民生計堪憂
  耕地受到破壞,首先影響災區的農業生產。
  四川省農業廳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目前農業方麵受損的主要是經濟作物和秋糧。據他介紹,北川特產茶葉受到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影響,目前已形成較大損失。
  此外,汶川、理縣、茂縣等縣有大約15萬畝的蔬菜基地受損。加之交通不暢,蔬菜難以運出,而這些蔬菜是成都等市秋季蔬菜的主產地。目前看來,“受到的影響比較大”。
  同時,因地震引發山體滑坡、房屋倒塌等損毀部分耕地,加上水利灌溉設施受損,預計四川全省將有大量稻田要改種旱作。
  更大的影響則在於就業。四川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林強告訴《財經》記者,即使是可複墾土地,絕大多數也要過一兩年之後才能恢複農業生產。
  而對於那些不可複墾的耕地的播種者而言,考驗將更為嚴峻。據林強估算,四川人均耕地普遍不到一畝,因此每損失一公頃(1公頃=15畝)土地,將影響到15個農民。這意味著如果不能及時重新獲得土地,起碼逾百萬農民須另謀職業。
  顯然,如何解決因災無法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的就業,將是災區重建的一個重要課題。

外流高峰將至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目前四川全省農民工2000多萬名,其中1000多萬名外出打工。目前,政府針對災區的就業援助政策主要分為四個方麵:一是將就業援助與抗震救災結合起來,開發公益性工作崗位,如衛生防疫、災區重建等;二是扶持受災企業重建,鼓勵企業積極吸納就業困難人員;三是鼓勵受災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組織起來就業,對受災勞動者及時給予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四是勞務輸出,將就業援助作為對口援助的一個重要方麵。
  早在5月14日,地震發生的第三天,國務院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做好抗震救災期間農民工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區盡快摸清災區農民工人數等情況。但是,據國務院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工作人員劉玉根告訴《財經》記者,由於部分地方未上報,“暫時沒有一個總體上的統計數據”。但是他也表示,各地各有關部門始終在組織對災區農民工的幫扶。
  5月23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關於對地震災區實施就業援助的通知》,要求各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收集適合災區務工者的崗位信息,適時將崗位信息送到災區,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
  6月2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災地區就業援助工作的通知》,再次要求有組織開展勞務輸出,鼓勵非受災地區企業到受災地區招工。同時,根據恢複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的要求,就業援助已被作為對口支援的重要內容,明確將勞務輸出對接、技工學校培訓援助、就業服務機構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重建等內容,納入對口支援方案。
  四川省就業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辦統計顯示,截止到6月17日,四川全省各地共收集篩選發布777家企業,14.5萬個工作崗位,在災區各地舉辦了134場專項招聘會,有6.7萬人與用工單位達成了意向性協議。其中,組織省內轉移就業2萬餘人,省外轉移就業1.5萬人。
  據四川省就業局的摸底調查情況,大部分災區勞動力外出務工時間會集中在三個月救濟期滿後,等到家人和家庭基本安置好以後再外出務工。因此,屆時將是災區農民工外出謀生的高峰期,有關就業政策能否保證返鄉農民工和無地可種的農民能得到妥善安置,仍有待觀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