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京報 | ![]() | |||
四川劃定災區防疫6大重點區域;染疫高危人群明起接種疫苗 本報訊 5月中旬,四川地震災區累計報告災害相關的傳染病205例,分布在12個受災縣,發病病種包括甲肝、戊肝、麻疹、狂犬病、痢疾、瘧疾、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其他感染性腹瀉和手足口病。未報告死亡和聚集性傳染病病例。 四川省衛生廳昨日公布地震後災區傳染病發生情況,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醫療保障組同時發布了《強化地震災區傳染病防控重點的工作方案》(以下稱《工作方案》),列出震後災區目前應該重點防控的19種法定傳染病,並劃定今後對災區疫情防控的6大重點區域及針對重點區域的防疫舉措。 根據災後免疫規劃,從明天(6月1日)起到6月10日,重點區域內的兒童、小學生和綿陽市災民安置點內的60歲以上老人,將集中接種甲肝、乙腦疫苗,或口服霍亂疫苗。針對災區可能出現的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熱、鉤體病、炭疽、狂犬病等傳染病,目前四川省衛生廳正向災區調配疫苗儲備,必要時開展應急接種。 本組稿件采寫/本報記者 魏銘言 ■ 傳染病 19種傳染病重點防控 綜合四川省、重點災區既往傳染病疫情、近年防控工作開展情況,《工作方案》列出震後災區目前應該重點防控的法定傳染病共計19種。《工作方案》特別指出,在四川省的曆史上,災區高發多發疫情為霍亂、鉤體病和流行性出血熱。 19種重點防控的傳染病包括: 鼠傳傳染病:鼠疫、鉤體病、出血熱; 腸道傳染病:霍亂、甲肝、傷寒副傷寒、痢疾、其他感染性腹瀉; 呼吸道傳染病:肺結核、腮腺炎、風疹、流感; 蟲媒傳播疾病:乙腦、黑熱病和瘧疾; 其他傳染病:炭疽、狂犬病、手足口病和水痘。 ■ 醫療隊伍 醫療隊伍將整合開展防疫 鑒於目前進入災區的各地各類醫療隊、誌願者、救災隊都先後對災民開展了不同方式、程度的衛生防疫工作,《工作方案》建議,今後,災區各級各類救援醫療衛生隊伍不分行政隸屬關係,實行歸口管理,由四川省衛生廳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統籌協調在本地的所有省內外醫療救援隊、衛生防疫隊、救災隊、工作隊、誌願者服務隊,統一指導協調調度,防止工作重疊。 為實現衛生防疫工作對災區、災民的全覆蓋,《工作方案》建議,災區防疫應由各級人民政府領導,統籌軍隊和地方、省內外醫療衛生力量,廣泛動員群眾,建立由專業醫生、衛生防疫人員、村主任、村醫和村民組成的鄉村衛生防疫隊,分片包幹,包村到戶。每個災民集中安置點、每個受災村或社區至少要落實一名專職人員,負責信息收集,監測並報告可疑的傳染病病例。 ■ 防疫區域 實時監測可疑傳染病症狀 集中安置點的受災群眾、臨時學校的學生和托幼機構的兒童被確定為震後災區易遭疫情侵襲的高危人群。 《工作方案》還劃定了今後對災區疫情防控的重點區域,所有重點區域,都須實時對人群開展發熱、腹瀉和皮膚黃疸等可疑傳染病症狀的監測,發現者有義務及時向疾控部門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