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爭分奪秒: 莫讓災區變疫區

(2008-05-22 15:56:39) 下一個

錢鋼:震區抗疫決戰開始了!

本次震後抗疫戰比唐山地震時更為複雜和艱巨

        地震災場當下的頭等大事,是阻擊瘟疫。氣溫一天天升高,大量蒙難者遺體尚未起出,震區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氣味,地震幸存者和救災人員的生命安全,正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
        32年前,我作為防疫隊的一員進入唐山,親眼目睹災區極其惡劣的生存狀況。四川地震和唐山地震完全相同的是,城鎮生命線工程中的供電供水係統毀於一旦,飲水和清洗條件困難;糞便、汙水和垃圾的排放處理係統癱瘓;本地的醫療防疫係統被嚴重破壞。唐山震後處置了24萬蒙難者遺體,最終沒有爆發瘟疫,堪稱奇跡,亦屬僥幸。
        和唐山地震相比,本次震後抗疫戰有若幹不同之點:
        災場地域數倍於唐山,遭到嚴重破壞的城鎮坐落各處。這使得抗疫戰線極長。城鄉相連,除了人的遺體,還有大量牲畜家禽乃至其他動物的屍體。除此,各地停電,大型冷凍庫或被毀損,或停止工作,造成另一大部分物品腐爛。正在腐爛中的生活垃圾,數量亦驚人。這一切,都和處於物資匱乏年代的唐山不同,抗疫的工作量極大。目前各省派出防疫隊,分兵把口,一個省包一個縣,是指揮部的正確決策,但未知防疫力量是否足夠。
        從廢墟中清理遺體的難度高於唐山。四川震區的倒塌建築物、鋼筋混凝土樓房的數目遠多於32年前的唐山。這就是說,救援人員需要在大量更錯綜複雜的倒塌樓房中搶救幸存者和清理遺體。未來數日,尚待清理的遺體可能多達數萬,工作將在越來越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許多遺體最終恐無法起出。
        災場防疫的管理,比唐山複雜。32年前,文革末期,災場以近乎軍事化的方式管理。在今天的災區,難以像唐山,以簡陋快速的手段,將遺體集中掩埋。本次地震,政府考慮受難者遺屬的心情,聯合製訂了地震遇難人員遺體處理意見,規定了認領程序,甚至在火化前安排遺體整容。而一些遺屬不接受集中深埋,增加了處置難度。
        這次進入災區的救災人員、傳媒工作者、誌願者,也遠比唐山的時代多元,自身衛生防護可能會有漏洞。前方記者告訴我,他們的防護、消毒,是由誌願者負責的,這是有效方式,但願可覆蓋所有人員。
        從電視上看到,汶川縣城的百姓在用紙板遮陽,災區的氣溫已達30攝氏度,並在逐日增高。唐山在地震半個月後,氣溫迅速降低,情形正相反。四川震區的遺體處置,已迫在眉睫。然而困難再大,也須嚴格堅持處置標準,以免遺留後患。唐山當年有大量遺體掩埋深度不足,是年底,衛生部下令實施大規模掘起重埋或火化。而在四川,如發生同樣問題,在很快到來的炎熱夏季,後果難以想象。
        防疫決戰已經開始。指揮者正采取果斷措施,在嚴重汙染的廢墟劃定禁區,並組織災民撤離到離廢墟較遠的地方集中臨時居住。在這裏,我要特別向身心承受巨大壓力、從事遺體處置工作的戰士們致敬!

(作者為《唐山大地震》作者,現任教於香港大學)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