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日報副總編皇甫平文章: 不要自損形象

(2008-05-03 03:35:18) 下一個
節選自財經網


 在抗議西方文化霸權、抵禦可能存在的政治圖謀之時,我們也要反躬自問。奧運會與WTO一樣,既幫助中國分享人類普世文明的紅利,同時也體現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要求,而非中國一己之意誌。世界上沒有免費搭載的國際體係便車。奧林匹克精神強調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和超越,大家以世界公民的胸懷,去認識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學會在多元的環境下和諧相處。中西方之間的文化隔閡之牆,需要從中西方兩麵來拆。我們自身的做事方式,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方式、表達方式,有什麽需要改進的地方?
  中國也曾有過對外的不寬容。1972年,應周恩來總理邀請,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來華拍攝紀錄片《中國》。由於安東尼奧尼回避了“文革”中甚囂塵上的政治說教,把鏡頭對準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狀態,遭到嚴厲指責。《人民日報》奉命發表評論員文章《惡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給《中國》扣上“反華影片”的大帽子。直到江青垮台後,才在外交部一個文件中承認此事“強加於人,給外國人以不良影響”。中國文化部長訪意時,特地登門向安東尼奧尼道歉。
  對於率先睜眼看世界的自己人,中國近代史上也曾發生過令人痛心的誤解和排斥。中國第一個外交官郭嵩燾,在擔任駐英法公使期間,被滿朝士大夫參劾為“漢奸貳臣”,著作《使西紀程》書版被毀,郭托病辭職後,回到家鄉,家門口被鄉紳糊上詆毀謾罵的大字報。
  今天,我們在向西方堅定而強有力表達中國的國家利益、民族尊嚴時,也需要保持和養成一種多元包容的文化心態。我們需要理性地表達自身立場,並慎重對待與己不同的聲音。殘疾人火炬手金晶在巴黎用身體保護聖火時,我們可以高聲讚美她;當她反對抵製“家樂福”時,更不能反目成仇。我們有充分的正當性,向一部分西方媒體的失實報道和惡意評論提出嚴正抗議,西方媒體對中國現實的“有色眼鏡”“刻板印象”還會長期存在,需要我們長期地溝通,包括做出解釋、提出反批評,並坦然接受另一種文化的審視。在西方信奉資訊公開和言論自由的文化環境中,惡意和敵意的報道隻是其中的一種聲音,我們可以表達不滿,但不能指望其徹底消失。
  在多元的輿論環境中,新聞報道對各方意見的反映大體上還是均衡的。我們需要的,隻是設法增加中國立場的感染力。新聞報道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於資訊封閉和文化隔閡導致的報道失實,會在事態的持續發展、後續報道中得到補充和糾正。一個奧運會在即的國家,不宜因為某些失實和惡意報道,導致民眾對外國主流媒體的大規模敵視。因為主流媒體的背後,可能是所在國相當一部分民意。民意與民意的分歧,隻能靠對話來解決。
  加劇中西方文化隔閡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西方之間的資訊落差。我們要繼續提高中國內部的資訊透明度,更要高度尊重中國人民的知情權。遇到突發事件、群體性事件,涉及民族關係、宗教問題,都要及時報道,坦誠透明,新聞公開,天不會塌下來。我們不能指望通過國內那一套行之有效的媒體管製達到期待的對外宣傳效果,必須學會在多元化的聲音中進行媒體公關,包括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在拉薩“3·14”騷亂時惟一留在現場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駐北京記者詹姆斯·邁爾斯發回的報道,恰恰證明了西藏自治區政府新聞發布的真實性——警方在騷亂現場相當克製。這說明外國記者並非都有政治偏見,更不都是敵對分子。
  中國需要社會穩定,公權力需要適當的權威來維持社會秩序,但公權力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放到陽光下運行。透明和開放是度過危機最好的方式。我很讚同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蔡名照在拉薩騷亂後對路透社的表態:中國政府不會因外界的指責而動怒,也不會封鎖運動員撰寫的有負麵評價內容的博客,希望奧運會成為全世界記者用不同的視角看中國的一個契機。
  我們應當看得更清楚,成功舉辦奧運會除經濟實力、體育實力外,很重要的是要有政治、文化、社會、人民素質等軟實力。僅靠經濟起飛、體育金牌就顧盼自雄,技壓天下,那隻是自我陶醉、自損形象。

編者注:皇甫平是原《解放日報》評論員,《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以1991年底至1992年初的“皇甫平係列評論”而聞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