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近代通史的創新在哪裏?

(2007-07-24 13:41:08) 下一個

原來想改革的都是城裏人,受過教育的人和出過國的人.


《中國近代通史》學術創新
新京報
 
 

洋務運動、戊戌維新、清末新政等研究都有新意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發布會暨《中國近代通史》(學術版)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該書以其多處學術創新獲得了知名學者李文海、龔書鐸等人的好評。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曆史研究所所長熊月之在發言中說,“本書把早期維新士人群體劃分為三類,使讀者能更清楚地了解百日維新。”

  梳理“維新士人”構成

  在昨天的座談會上,幾乎所有專家都在發言中肯定了《中國近代通史》在學術上的銳意創新。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認為,《中國近代通史》將清朝政權的結構變化交代得很清楚,對於百日維新的策略失誤做了很多探討。熊月之也認為,“本書將早期維新士人群體進行了劃分和歸類,這種梳理很難得。”《中國近代通史》第三卷顯示,維新士人大體有三類。

  第一類長期生活於上海、香港等“西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人;第二類曾任出國使臣,具體考察過西方國家的政情,部分人還直接參與過洋務新政,代表人物有郭嵩燾、薛福成等人;第三類具有舉人、進士功名,早年深受傳統文化熏陶,心懷經世之誌,卻懷才不遇。

  代表人物有馮桂芬、陳熾等人。他們較早接納了西學、新學,並產生了維新思想。

  寫出中山艦事件的複雜性

  章百家說,《中國近代通史》中對於中山艦事件的起因,以及蔣介石的分析,使我們了解到,中山艦事件並不像我們以前認定的解釋那樣,一開始就是一個陰謀,而是很多因素所造成的結果,本書寫出了曆史的複雜性。

  本書主編,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海鵬在發言中稱,本書可以說是數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的積澱之作。各卷廣泛參考了已有的各種研究成果,“書中關於洋務運動、戊戌維新、清末新政、北伐戰爭和國共兩黨關係等等重大事件都作出了自己獨立的判斷和分析,或提出了新的認識和見解。這些觀點對與不對可以爭論,我們將隨著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對本書進行修訂,使之更加完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