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流行病的源頭在哪裏?

(2007-05-21 13:29:12) 下一個


流行病的真實源頭是流言.出了疫情隱瞞真相,貽誤寶貴的時間往往釀成苦果.
信息不暢通,無法查證事實真相往往使謠言四起.
非典就是一個例子.禽流感也是一個例子.口蹄疫還是一個例子.


流行病的真實源頭
新京報
 
 

  人類的傳染疾病大多來自動物,這早已是個常識。不過一直以來,科學研究人員依然在人類傳染疾病的源頭上尋找答案。

  5月17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人類傳染疾病的主要起源》的文章,再次對人類傳染疾病起源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一次,研究人員給出的答案是:人類傳染疾病的傳播階段有5種,並將動物疾病的源頭與氣候牽連起來,由此熱帶和溫帶的傳染疾病呈現出不同特征。隨著全球的變暖,動物生態係統的變化,傳染疾病正緊逼向人類。

  傳染疾病的五大傳播階段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專家馬克·伍爾豪斯曾根據過去25年來的記錄,指出每年都會有一兩種新生或是變種的病原體首次侵襲人類。目前,能夠感染人類的已知病原體共有1407種,其中58%的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等病原體來自於動物。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係的內森·伍爾夫(Nathan Wolfe)等研究人員對傳染病進行研究,他在研究中指出,人類遭受疾病之惑已經有百萬年的曆史,然而大量病原體繁盛還是開始於大約11000年前———那時人類進入到了農業社會,因為人類居住密度開始增加,傳染疾病的傳播模式也形成了五大階段:第一階段,病原體存在於動物身上,卻沒有傳播到人體。

  第二階段,病原體已經傳播到了人體,卻沒有發生人際傳播。

  第三階段,動物病原體在人群小範圍內進行傳播,引起了一些突發性的疾病死亡事件,比如著名的埃博拉病毒。

  第四階段,動物病原體在人際之間的傳播能力非常強大。

  第五階段,病原體為人類獨有。

  氣候不同,疾病大相徑庭

  在區分了傳染疾病的五大階段後,伍爾夫等研究人員對比了熱帶與溫帶等不同氣候帶,發現在不同氣候帶下的傳染疾病也會有所不同。

  伍爾夫指出,目前發現於溫帶地區的疾病,比如麻疹、天花、A型流感、結核病等等,主要來自於家禽的傳染。而許多熱帶地區發生的疾病主要來源於人以外的靈長類動物,比如黑猩猩。溫帶和熱帶地區共有的一些疾病,則來自於哺乳動物和鳥類。

  更細致的特征是,熱帶地區與溫帶地區相比,前者的傳染病由昆蟲傳播疾病的幾率更大;而溫帶地區疾病免疫更為持久。此外,伍爾夫等研究人員還指出,溫帶地區的疾病一般突發性較強,感染了的病人會突發性地暴斃或者在幾周內死掉。相對而言,熱帶地區的疾病中十分之三要持續一到兩周,十分之三要維持數周到數月甚至數年,其餘的也需要維持幾個月至一年。

  研究人員更是進一步對照了傳染疾病的五大階段發現,溫帶地區,屬於第五個階段的疾病要多於熱帶地區。

  研究人員相信,在我們探索人類傳染疾病的主要原因時,不同氣候帶的特征將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因素。此外,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也會給人類疾病帶來猖獗的機會。

  全球變暖、森林退化、生活習性改變,使得地球上的物種越來越少。此前,《生物學》雜誌曾發表文章。預計到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和脊椎動物都將徹底滅絕。

  生態係統被破壞,給地球帶來了潛在危險,那便是越來越多原本以動物為寄主的病原體,向人類身上轉移,艾滋病、西尼羅河病、埃博拉病等疾病就是這樣逐漸出現在人類社會中的。因為影響人獸共患病的還有一個因素是生物多樣性,這也是被用來衡量生態係統健康與否的標誌,存在的生物越多,這個生態係統就越健康。

  “我覺得生物多樣性是疾病蔓延的一個主要因素,而目前的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了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學家加裏查德·奧斯費爾德(RichardOstfeld)表示,生物多樣性能減少病原體在宿主之間的傳播,從而保護我們的健康。(李健亞)

  ■新知補丁

  西尼羅河病毒

  1937年,一些科學家在烏幹達的西尼羅河地區發現了一種新病毒,於是稱之為“西尼羅河病毒”。西尼羅河病毒主要由鳥類攜帶,能經蚊子傳播給人類,感染者會出現發燒、頭疼和肌肉疼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有小部分人會患上腦炎,病情嚴重者會昏迷甚至死亡。這種病毒於1999年首次在美國被發現,2002年以創紀錄的速度蔓延。當年,美國共有4000多人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死亡284人。

  埃博拉病毒

  人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病毒,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這種病毒最早是於1967年在德國的馬爾堡發現的,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紮伊爾(即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地區再次發現它的存在後,才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這一病毒被認為來源於產自烏幹達的猴子。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到目前為止,該病毒已使大約1500人受感染,其中約1000人死亡。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