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秘而不宣是謠言四起的根源

(2007-05-14 16:23:56) 下一個

不是不想報,是上級領導有指示不能報.中國的媒體既無法監督,也不能獨立;在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扮演了一個無能,無力,無奈的角色.

民眾恐慌,恰恰是因為“秘而不報”
新京報
 
 

  當地政府應當迅速公布疫情全麵情況,比如疫情發生的詳細地點、時間、感染範圍、症狀、可能的原因、醫療救護和死亡情況、公眾應當采取的防護措施,等等。

  4月底以來,有關山東臨沂嬰幼兒“手足口病”的事件,引起公眾關注。最新消息顯示,該地已有至少292名兒童患上此病,其中一人死亡。

  (5月14日《北京晚報》)在人的生命特別是兒童的健康生命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這顯然是一起公共衛生事件。但縱觀有關方麵在此事件中的表現,讓人們多了一層擔憂和疑慮。

  先來回顧該事件演變曆程。4月底,臨沂陸續出現多名兒童被不明傳染病感染並患手足口病。由於當地政府部門沒有及時對外通報,有關消息通過網絡留言等方式傳播開,人們開始恐慌。直到5月12日晚,當地政府在衛生部壓力下,宣布“隻有一例死亡”,除此以外諱莫如深。當記者前往臨沂市政府和衛生局等部門探尋真相時,有關官員拒絕回答。記者發現了一份內部報告反映的真相,有官員還解釋說“不報,是怕引起恐慌”。

  這樣的做法,讓人想起2003年那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災難。當初,也是一些地方官員以“怕引起心理恐慌”為由不公開真相,甚至隱瞞真相,最終導致疫情的擴大。

  雖然此病是夏秋季嬰幼兒常見傳染病,臨床上已有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案,不似非典,但當地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對民眾的態度,卻和當年一些政府部門錯誤處理疫情信息,有類似之處。

  當地政府部門對這場疫情的信息處理,有兩個階段值得玩味。在第一階段,對疫情秘而不宣,任由傳言和疫情發展,導致謠言四起,人們的恐慌程度加劇;在第二階段,迫於壓力對外通報時,仍然避重就輕,使用“隻有1人死亡”的用詞,同時回避患病人數和感染範圍等敏感信息。這種消息,讓人看起來似乎是值得“樂觀”的,但事實上有關情況至今還不明朗。

  從表麵上看,當地政府的做法,如他們所言是“怕引起恐慌”,但問題是,他們忽略了謠言止於公開的規律。實踐表明,當一個地方發生重大公共事件並有謠言伴隨時,管理者最理性的做法,就是迅速公開真相,做好應急處理工作。越是掩蓋真相,謠言越有產生的心理基礎和社會基礎。

  在後一階段中,雖然當地政府公開承認了有1人死亡的消息,但所用措辭以及回避感染範圍的做法,實際上並不全麵。根據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規定,類似這種傳染病信息的公開,必須符合及時、準確和全麵三個要件。

  臨沂地方政府已違背了“及時”原則,而不“全麵”的公開,又導致了對“準確”原則的違反。

  認識上述問題後,再分析當地政府下一步應當做的事就可發現:當前,有關疫情的消息還未完全公開,一些傳言甚至謠言仍在擴散。在此情況下,臨沂地方政府應當迅速公布疫情全麵情況,比如疫情發生的詳細地點、時間、感染範圍、症狀、可能的原因、醫療救護和死亡情況、公眾應當采取的防護措施,等等。

  事實證明,隻要政府真正及時、全麵、準確發布重大公共事件信息,出於對政府的信任,民眾通常會很配合,這反過來更有利於控製疫情。反之,謠言會進一步在更大範圍內迅速擴散,而民眾一旦對政府失去信任,更會為謠言擴散推波助瀾,如此一來,後果必不堪設想。

  □陳傑人(北京學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