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是為什麽

(2007-04-03 17:44:31) 下一個
 
這不該成為新聞,而應該成為恥辱.
為什麽農民的孩子得不到公平受教育的機會?為什麽他們永遠得在廟裏,危房裏上學?把孩子當球踢來踢去就是葬送社會安定和希望.



據《山西晚報》報道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解原鄉上社村小學近年來一直在危房中上課,今年新學期開學,學校的房東趙亮山、學區負責人、村幹部幾方簽下一份“生死合同”:危房內如有安全事故與趙亮山沒有任何關係。

  “牆一推就晃”

  4月2日下午,記者一路打聽來到上社村小學。該校校長趙智義告訴記者,目前,學校共有一至五年級各一個班,一個幼兒班,130多名學生,8名教職工。

  趙校長介紹,自從2001年原來的村小學被確定為危房後,小學便搬到原上社鄉政府這個舊院子。房子是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一直是上社鄉政府的辦公場所,2000年撤鄉並鎮後上社鄉劃歸解原鄉,空出來的房子讓學校臨時占用,“房頂經常往下掉土渣”。去年的一天,他正在上課,無意中用手推了一把牆,沒想到牆竟晃動起來。

  記者隨後在院子裏看到,房子上到處寫著“此處危險,請注意”的字樣。隨便走進一間教室,都是屋頂漏光,門窗破損,地麵坑坑窪窪。

  無奈簽下“生死合同”

  村委會與忻府區教育局一直未就建新校舍達成一致意見。2002年,現在的校舍被賣給了一名叫趙亮山的本村村民,並約定2006年年底將學校遷出。

  今年3月8日本應是學校開學的日子,但大門被鎖上。兩天後,經村委會和忻府區教育局協調,由趙亮山、學區負責人李浩、村支部書記趙尚金、村委會主任呂春明共同簽了一份“合同”,並在交納了9個月5000元的租金後學校開學。“合同”約定:危房內如有安全事故與趙亮山沒有任何關係。

  據了解,上社村共有2000口人,適齡學生應在300名左右,但由於多年來危房問題得不到解決,許多學生轉到其他學校上學。

  村委會教育局各執一詞

  村委會主任呂春明告訴記者,村裏2005年12月按照忻府區教育局的要求交納了5萬元建校費用,還把村委會的辦公地讓出來。他們多次與忻府區教育局協商,但對教育局隻建6間教室的做法提出了異議,“5個年級5個班加上幼兒班怎麽能夠用?”

  忻府區教育局計財科嶽科長卻認為,沒建起校舍是因為村委會沒有選好合適的校址。他們原計劃在原校址翻建,可村裏認為地方小,對設計好的圖紙又不滿意,村裏的關係不好協調而使事情耽擱。不過嶽科長表示,他準備即刻去上社村落實用地,這一問題將會很快得到解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