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內學者對槍擊事件的看法

(2007-04-20 18:15:11) 下一個

比很多身臨其境的人看得還清楚.是非麵前懂是非,麵對是非識善惡啊!這幾天所發生的真是讓人感慨連連.



“凶手不是中國人”也不必“虛驚一場”
 新京報
 
 

  過度關注一個凶手的國籍、民族、信仰等符號或範疇,而忽略凶手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更意味著“撇清”———即,借助不同的範疇來與殺人者撇清關係,以此獲得內心的安寧或者道德上的優越感。

  弗吉尼亞的槍聲震驚了世界,也震驚了許多中國人。對於後者來說,這種“震驚”還有另一層含義。在槍殺案發生後沒多久,便有新聞傳出凶手是一位中國留學生。據稱“行凶男子是一名持學生簽證來美國就讀的中國留學生,現年24歲”。

  不過事件的進展很快證明上述信息不過是一種謠傳。美國警方17日上午證實,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事件的槍手為該校一名23歲的韓裔學生。

  假新聞是對新聞所追求價值的顛覆。尋根溯源,《芝加哥太陽時報》的一位非著名專欄作家的“可能性陳述”,在其他媒體轉引時被削枝去葉,最後在以訛傳訛中變成“客觀真實”。真凶得到確認,“大家如釋重負,虛驚一場”。

  緊隨其後,不少媒體開始了對“假新聞”的討伐,有關“凶手是中國人”的“調查”和“出籠記”雖然為我們廓清了這則假新聞的來龍去脈。然而,因為“凶手不是中國人”而擁有“虛驚一場”、“如釋重負”式的情感體驗,雖然有著珍視國家名譽的純樸,卻也有著令人深思的意味。

  雖然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然而這裏的“一方水土”也並非標準化生產線。無疑,這起悲劇的發生與趙承熙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

  但是,人不是商品,可以因為設計缺陷被召回,或者可以追究生產廠家的產品責任。一個人在異國他鄉作惡時,更不代表家鄉。即使凶手如此標榜,也不能說明他得到了“父老鄉親”的授權。有理由相信,過度關注一個凶手的國籍、民族、信仰等符號或範疇,而忽略凶手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更意味著“撇清”———即,借助不同的範疇來與殺人者撇清關係,以此獲得內心的安寧或者道德上的優越感。

  人是各種文化的集合,他並不歸屬於某一種具體的文化,事實上任何文化或國家也不可能與其他文化或國家徹底絕緣。理解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這意味著每個人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吸納“他者的文化”並受其影響。趙承熙在鏡頭前手握雙槍擺酷,無疑同樣得到了美國暴力文化的縱容與熏染。如邁克·摩爾在《科倫拜恩的保齡球》中所演繹:在槍支泛濫的美國校園裏,那些學生就像保齡球一樣容易一擊即中!進一步說,我們身處人類社會之中,沒有誰也沒有哪個國家是在真空中生長。就趙承熙而言,他雖是韓國籍,但其成長卻是在美國完成的。顯然,其“仇富”與“報複”是各種文化合力與關係糾結的產物,不能簡單歸結為一個神情恍惚者在屋裏“為殺人密謀”。

  由弗吉尼亞校園槍擊案所引起的有關外交猜測、國籍的爭論,難免讓人想起影片《通天塔》。在摩洛哥的一個沙漠裏,一個牧羊人從一名日本遊客那裏得到一把來福槍,以保護羊群免受豺狗的襲擊。

  然而,這杆槍不幸地落到牧羊人的兩個小兒手裏,為了知道槍能打多遠,他們向遠處駛來的一輛旅行車扣動了扳機。誰知,從天而降的子彈竟然擊中了車內一位美國女子。隨後當地警察迅速發現了肇事父子,並將三人包圍在山坡,以“反恐”的名義擊斃了其中一個小孩……“美國人”、“恐怖襲擊”、“反恐”,透過這些由標簽或術語製造的“隔閡”,從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有史以來人類諸種悲劇的根源。

  □熊培雲(北京學者)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