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 中式英語折射時代特征 廣州日報
(2007-02-14 13:59:23)
下一個
中文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 中式英語折射時代特征 廣州日報
2月8日,幾個漢字“人”的象形圖案出現在《泰晤士報》頭版報頭的下方,每個看報的人都在猜想這些奇怪的符號意味著什麽。
隨著中國農曆新年的來臨,“中文猜謎”活動拉開了《泰晤士報》連續幾天向英國民眾全麵介紹漢字的序幕,在英國主流社會掀起了又一輪學中文的熱潮。
不僅僅在英國,漢語熱已經深入到世界很多地方。不僅外國留學生來華求學連年創紀錄,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也在急劇增加,漢語教材進入了10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課堂。
中國語言的影響力還不僅限於此,同時它還促使英語產生深刻的變革,一大批地道的中國話變成了英語新詞匯。廣東話的“飲茶”被老外直譯為drinktea,四書被稱為Four Books,和平崛起成了peaceful rising 。
不久前,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稱,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正強烈衝擊著英語,大量的中文詞匯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匯最主要的來源。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2月9日,英國各地被大雪覆蓋,《泰晤士報》在當天頭版報頭的下方,用醒目的紅色方框刊出“Will it雪or雨today?”,讓英國讀者猜到底哪個漢字才是“雪”,內頁的長篇文章則講述了漢字是如何從古老的象形圖案演變成現代的漢字的,還讓讀者將“日、明、旦、從、田、門”等漢字與對應的英文單詞聯係起來。
《泰晤士報》編輯阿魯西卡·希莉表示,上述中文猜謎活動是《泰晤士報》“中國周”行動的一部分,這次“中國周”將一直持續到2月17日的農曆除夕。這位編輯稱,《泰晤士報》之所以開展教中文活動,是因為很多讀者對中文有興趣,因此想讓讀者掌握中文的一些基本知識。
在《泰晤士報》網站提供的一段音頻中,《泰晤士報》主編羅伯特·湯姆遜還用中文說了毛主席的名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來鼓勵人們學習漢語。
2月10日,《泰晤士報》記者邁克因泰發表文章介紹其重返校園學習漢語的經曆。他在文章中稱,漢語正在全球傳播,部分因為中國擴張的經濟和在國際事務上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中國政府也在通過建立“孔子學院”並派遣教師出國積極推廣漢語。
3000萬老外正在學漢語
創建孔子學院,被視為中國政府將漢語文化向世界推廣的重要舉措。2004年11月21日,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成立。
到去年7月,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規模已經擴大到36個國家和地區,總數達到80所。此外,還有38個國家的99個機構提出了建立孔子學院的申請。根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的規劃,到2010年,全球將建成五百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事實證明,孔子學院有效地推動了漢語的傳播,成為各國學習漢語言文化、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場所。
根據美國《時代》雜誌的報道,目前全球至少有3000萬人正在學習漢語,100多個國家與地區、逾2500所大學在教授中文。在東南亞,學習漢語的人數有160萬人;韓國有2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中學選修漢語的學生約13萬人,漢語考試已經被正式列為韓國外語高考科目。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勢頭的進一步強勁,全球“漢語熱”必將持續燃燒,並深入世界各個角落。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預測:到2010年,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將達一億。據樂觀預計,用不了多久,中文將和英語、西班牙語一樣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工作語言。
在北京大學國際問題專家初曉波看來,漢語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一種重要的語言,讓不少外國人青睞和著迷。去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肯尼亞時,一位在內羅畢孔子學院學習、名叫茹絲的肯尼亞姑娘用流利的中文回答了胡主席的提問,她那句“我們非常喜歡學習漢語,非常熱愛中國文化”道出了時下漢語在外國人心目中的位置。
漢語讓全球看好的緣由,既有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的外在影響力,更有中國文化曆史悠久、中國漢字獨具魅力的內在吸引力。正如著名學者季羨林所說,“漢語是世界語言裏最簡練的一個語種。同樣表達一個意思,如果英語要60秒,漢語5秒就夠了。”
中文促使英語詞匯猛增
事實上,漢語的影響力不隻是局限在全球的漢語熱,同時,它正促使英語產生深刻的變革,中文詞匯成為英語新詞匯的主要來源。前不久,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稱,英語正在經曆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變革,究其原因是受到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的強烈衝擊,不斷地創造新詞匯,使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全球語言監督”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它現在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
根據 “全球語言監督”的統計,自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這些新詞和詞組,不用向母語為英語的人士特別解釋都能被理解。
中國式英語折射時代特征
這份報告稱,逐字翻譯的中式英語“很久不見”(Long time no see),還有從廣東話吃點心的“飲茶”直譯過來的drinktea等等,現已成為標準的英文詞組。更多中式英語還在繼續產生,包括從前就已中英混合的如“苦力”(coolie),“台風”(typhoon)等。這些單詞的廣泛流通,促使英文詞匯庫迅速增長。
透過這些中國式英語詞匯,它們往往能折射出中國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例如,反映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的詞匯有,Confucianism 儒家思想,Four Books 四書,FiveClassics五經,而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濟,peaceful rising 和平崛起等詞匯又記載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社會圖景。
荷蘭青年看中漢語商機
Chinglish.com開通
日前,明年就要迎來奧運會的北京開始在公共場所清除中國式英語的標識,但一些看慣了中式幽默英語的外國人對這道城市風景即將結束而感到遺憾。一些外國人甚至把大量中國式英語收錄在博客中,他們當中就有一位叫紀韶融的德國青年。
來過中國留學的紀韶融把搜集到的“中國式的幽默”都貼在博客(Chinglish.de)中,他表明:“Chinglish.de展現中式英語的美,是英文字典和中文文法結合的奇妙產物。這是熱情的體現,不是嘲笑。”
同樣曾經在中國留學的荷蘭青年方柏翰從中國語言的擴大中看到了商機,他成功地說服了風險投資商,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一個網站Chinglish.com。方柏翰告訴記者,Chinglish.com 是全球首個雙語電子郵件門戶網站,目的在於應對不斷增長的中英文交流需求,並打破存在於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語言障礙。
方柏翰說:“Chinglish.com 的使命是促進中國與英語國家之間的語言交流。目前,共有超過3億中國人在學習英語,而且數字還在繼續增長。”方柏翰表示,未來國際機構使用的官方語言隻有中文和英文。他相信,他的網站有望在2008年底實現盈利。
海外華裔作家推動很大
對於大量中國式英語詞匯進入英語的現象,暨南大學英語係教授衛景宜持寬容態度。她說,一些中國式英語在表達中國特有事物或現象方麵有著獨特的作用。由於中英文化的差異,在用英語表示中國社會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與現象時,經常發現空詞項。麵對這些情況,人們通常通過音譯、借譯等手段,使中文詞匯進入英語的交際中。《紅樓夢》等一批成功的英文譯作說明,中國英語若應用得當,它能更忠實地反映原文。
在衛景宜看來,海外華裔作家在推動中文影響英語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湯亭亭、譚恩美到朱路易,這些作家使用英語寫作,大都描寫中國文化或當代中國,中文的思維與表達方式必然體現在英語文本中。他們讓西方人見識了中國思維方式的魅力,其作品獲得過西方最高獎項。以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湯亭亭為例,她把花木蘭的故事傳遍了英語世界,她經常強調她的第一語言是漢語;在她的英文小說裏,她總是實驗性地加入漢語,使她的英語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