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ches National Park巧遇仙班,本不想遊Delicate Arch, 此拱門乃猶他象征,拍不出新意。但不能錯過和班長一起外拍的機會。
仙班健步如飛,如履平地。我氣喘籲籲,嚴重缺氧,腦子裏琢磨的是如何找個不同的視角,卻也想不明白。越過山頂,和雪山相應的著名拱門近在咫尺,聲聲喘息變成驚歎,有騰飛的快感。
閑話少說。來到拱門底下,抬頭仰望,雲彩飄揚,頓時便有眩暈之感。趕緊躺下,攝影包正好做枕,定眼一看,感覺良好。用17mm手持拍下了這張《鵲橋》,打定主意回家加月亮。
月亮做好,獻寶似的給LD。“還是沒有月亮的好”。“你再看看?”“還是原片好!”“再看看。。。”
我們分歧不小,各持所見。
諸位大師,你們以為如何?月亮是添足嗎?月亮的位置在哪好呢?
最後我會談談對這張片的看法。先謝了。
(本文略有誇張,為搏大家一笑)。
1。
2。
3。
第一幅沒有月亮也不錯,第二幅的月亮有一點點假。:)
————————————————————————
回答: [討論} To Be or Not To Be? 由 quinster 於 2008-01-08 16:13:35
謝謝各位的參與,受益匪淺。LD和我都深表謝意。
這次冬遊收獲不大,能用的片也就是那一兩張。感覺這張《鵲橋》尚好。談到此片,不免有點王婆賣瓜。我以為構圖簡潔,色彩明亮。薄雲飄逸賦予動感,和那橋的穩定又形成對比,有種夢的感受。這個橋是否是拱門已不重要,因為所要表達的是《鵲橋》。
至於攝影是否瞬間的藝術,能否在裏麵加料,已爭論了幾十年。有些著名的攝影家就曾經通過暗房和PS技術在畫麵添加元素以表達想要的美感和意境。Art Wolf的那張著名的斑馬圖便是其中一例。本人感興趣的不是紀實攝影,而是通過攝影表達心中的感想。這個壇子就有很多人熱衷於改變畫麵的色調來表達心中的藝術境界。所以我以為用相機畫畫也未嚐不可。
話說到這諸位可能以為我常常在我的作品中加料,非也!至今為止,這是我的第二張片子通過PS往裏麵加東西。兩個月前發過一張片,《等待》,加了一輪彎月,為的是著墨於“等待”。
大家都知道,攝影注重於“減法”。簡潔的畫麵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但為什麽多此一舉加個月亮呢?我以為從技術上來說,月亮增加了一個趣味點,也更讓眼睛有了一個聚焦點。薄雲中朦朧的月亮增加了一層夢幻的感覺,也真也幻,有《鵲橋》之點睛之意。
月亮的位置至關重要。#2是我的嚐試,總是感覺不對。麥師一語警醒夢中人。#2月亮過高,是仰視的角度,和日落時間不對。將月的位置下挪,給觀者與站著看月亮的錯覺,也是月升的高度,和落日不再有太大的矛盾。
大家說得對,月亮應該再朦朧些。
說了半天,還是為自己辯護。LD又要說了,“還是我對,支持我的人多”。
再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