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外八廟”的奇聞趣事
(2004-12-29 12:13:29)
下一個
故宮“外八廟”的奇聞趣事
要說起故宮外八廟,那可是有講究的,早年間其名氣不比承德的外八廟差。明代及清初順治、康熙年間,每年祭祀雲雨風雷四神都是統一在天壇祈年殿舉行。但到了雍正年間,為了更好地進行祭祀儀式,表示更大的誠心,就修建了宣仁廟、昭顯廟、凝和廟、福佑寺,用來分別祭祀雲雨風雷四神。這四座廟宇和真武廟、昭顯廟、萬壽興隆寺、普度寺、靜默寺統成為故宮外八廟,這八間廟宇建築都有嚴格的規製,皇帝每年定期祭祀,企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萬民安居、勵精圖治、百戰功成。
宣仁廟供奉風神
宣仁廟是1728年由雍正皇帝下旨建造,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了,現在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清史稿》記載,宣仁廟的建築是仿製中南海時應宮的規製設計的,宣仁廟的前殿供奉的是風伯,後殿供奉的是八大風神,意在祈求神靈保佑,不使國家遭受風災。
凝和廟俗名雲神廟
有關專家介紹,凝和廟位於東城北池子大街46號,俗稱雲神廟,現在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雍正八年敕建,命仿宣仁廟規製建廟,以祀雲神。該廟由於地近紫禁,常有進京官員住宿。民國時,此處改為北平市第四十三小學,現為北池子小學。前幾年,市政府對凝和廟進行了修繕,2003年11月完工。
毛澤東曾經住過福佑寺
坐落在北長街北口路東,始建於清初,曾是康熙皇帝的讀書處,康熙幼年患天花的時候,曾經在這裏養病。雍正元年(1723)這裏曾作為寶親王弘曆的府邸。該廟還曾祭祀雨神,所以又俗稱雨神廟。毛澤東青年時代來京曾暫住過福佑寺,解放後為西藏班禪駐京辦事處。福佑寺曾在1987年修繕過。
普度寺建築風格別致
普度寺在南池子大街路東胡同內,建於明代,那時是皇家東苑內的洪慶宮。清朝開始時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睿親王多爾袞的府邸。康熙三十三年(1695)改建成喇嘛廟,專門供奉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是滿族的戰神,每次出征前,將軍們都要到這裏祭祀。2001年9月,東城區搬遷了普度寺台上的186戶居民,對普度寺進行了徹底修繕。
太監集中居住萬壽興隆寺
萬壽興隆寺現在是北長街39號,原為明代兵仗局佛堂,清康熙年間經兩次重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1)敕改萬壽興隆寺。當時的寺院規模較大,西至中南海,北至慶豐司,南鄰後宅胡同,有房200多間,內有東向殿二進,南向殿四進,各殿均有配殿。
專家介紹,清朝宮中的太監年老體衰不能幹活後,很多人因為無兒無女,且自幼進宮無家可歸,都集中在萬壽興隆寺居住。萬壽興隆寺一度曾經被稱為“太監寺”。
昭顯廟祭祀雷神
昭顯廟,俗稱雷神廟。建於清雍正十四年(1737),是昔日皇家用於祭祀雷神之所,今為北長街小學校址。現校內僅存一座大殿,其他建築已蕩然無存。據史書記載,明代紫禁城共遭十四次雷擊。雍正年間,雷擊頻發於內城,皇帝遂下詔在皇城附近擇地修建雷神廟,以防不測。工部與禮部司其事者經縝密分析並勘察,認為京城雷電多發自西北方向,而位於宮廷西北方的北長街又係京城之龍脈,龍生水而水克火,故啟奏皇帝擬在北長街修建雷神廟,也就是今天的昭顯廟。1923年,京味小說作家老舍曾在教育會任文書,在他20世紀30年代所創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雷神廟的影子。
真武廟藏過大玉海
這八座廟宇都距離故宮不遠,其中真武廟在西華門外的玉缽胡同內,又稱玉缽庵。北京法源寺廣寒殿中,原來有一個珍貴的瀆山大玉海(甕形器皿),明萬曆七年,廣寒殿倒塌,瀆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運走。幾經輾轉流落於真武廟內,成了道士醃鹹菜的菜缸子。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2年)重修真武廟時,將玉海移至大士像前,並在內貯水堆石以示南海普陀之意,此後真武廟也改稱“玉缽庵”了。
靜默寺原是關帝廟
靜默寺原址是元代的關帝廟,後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重修,賜名靜默寺。現臨街的山門已改建為北長街居民委員會,寺內為居民大院。院內的大殿及配殿全部住進居民,石碑被砌進了居民自建的廚房。聽此院的居民介紹,以前大殿內曾供有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原來門前的石獅子現埋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