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小蔥談天下

愛美食,愛金融,愛讀書
正文

細品石油經濟 看好美股後市

(2011-09-30 21:05:48) 下一個
(今年3月份的舊文)

感謝玉剛兄過去三個月代筆本欄目,令我可以有暇在中國度個長假。在我離開美國的這段時間、即過去三個月裏,美國股市經曆了去年年底與今年年初的可觀上漲,三大指數目前均較去年12月初高出近10%。這樣可觀的漲幅與宏觀經濟的轉好及市場對未來的通脹預期直接相關。目前最令投資者關心的是,宏觀經濟是否會持續走好,以及我們會否有一個適合經濟發展的良性通脹環境。中東諸產油國局勢不穩、之前引領世界經濟走出低穀的中國經濟增速見緩,而美聯儲仍有意擴大貨幣投放量,這些都是中短期內影響市場心理的變數。若從中長期投資布局著眼,我們不妨先看看曆史同期的美股年度表現。

根據費舍投資公司(Fisher Investments)對過往股市周期的研究,牛市進入第三年,主升動力往往不如頭兩年那樣強,但在牛市中期的大格局下慘跌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小漲或是小跌,而非最初兩年那樣的強勢大漲。自1932年以來,股市經曆了13個漲跌周期,期間有5個周期內的牛市第三年股市下跌、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66年,標普500指數跌幅為10.2%;與之相對照,有7次牛市在第三個年頭上漲,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42年、漲幅為24.6。費舍投資的分析員認為,2011年的股市形勢與1960、1977、1994和2005年(-14.1%、14.5%、6.6%)的頗有相似之處。筆者個人認為,今年的股市背景與1977年的更具可比性,但美股大市及美國經濟卻不會像1977年那樣糟。

股市背景類似1977年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始於1973年前後,當時,倫敦布蘭特期油(Brent)價格從每桶3元衝到11.65元,結果是標普500指數從1972年的高點117.44點跌至1974年的69.72點,跌幅達40%。這次石油危機導致美國經濟滯漲,1974-75年間美國實際GDP下降4.1%、而同期消費物價漲了7%,美元經曆了長達10年的貶值時期。危機中的美國政府痛下決心整頓不成係統的能源管理部門,美國能源部由此於1977年10月正式成立。之前,能源的管理、研究與開發分別由不同機構承擔,同時農業、商業、交通,及住宅與城市發展部也都有參與能源的管理與分配。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同時伴隨著日本在世界經濟中大國地位的確立、及“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的經濟騰飛。石油危機與這些新工業國家對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大不無關係,這與當前“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對世界石油市場的衝擊頗有相似。2008年油價達到高位時,便有人指摘中國等新興能源消費大國為油價飆漲的罪魁禍首。

那麽,在當年石油危機和新工業經濟崛起,同時國內通貨膨脹、經濟不振的背景下,美國政府采用了何種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應對呢?1976年卡特政府執政之初,最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減少失業。與現任奧巴馬政府類似,卡特當年通過減稅與撥款增加公共服務職位意圖達到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及創造工作機會的目的。兩項政策確實在減少失業方麵有效,卻導致政府預算赤字擴大、加劇了通貨膨脹,削弱了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令國際收支情況進一步惡化。麵對高度通脹導致的惡果,卡特政府不得不轉而采取緊縮性的信用政策、降低減稅額度、削減政府預算中的民用開支,並對物價與工資增幅實行自願性限製。但是,上述措施未能遏製通貨膨脹的勢頭,卡特總統痛下猛藥,於1979年任命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為美聯儲(Federal Reserve)主席,後者主持下的美聯儲引領美國進入曆史上最嚴峻的信用緊縮期。1979年10月,美聯儲宣布將銀行貼現率提高到兩位數:12%,同時宣布聯邦儲備金利率的波幅可以大到5%(之前為1.25%)。空前緊縮的貨幣政策並未取到控製通脹的預期效果,反之,從1979年12月到1980年2月的三個月期間,消費價格指數以17%的年速度上升,信貸市場接近癱瘓,證券市場也運行困難。企業融資無地,經濟振興無門,滯脹問題留給了1980年上台的裏根政府。(注1:摘自中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金融學案例教程”;主編:秦豔梅)

對中東石油依賴減

當然,曆史不會是簡單的重複。雖然美國目前與1977年時同樣麵臨石油危機和通脹壓力,但與那時不同的是,當前的能源政策與國內能源消費及生產格局令美國對能源危機的承受力大為增強。70年代的石油危機過後,美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用煤炭發電。美國的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可采儲量占世界煤炭總量的25%。過去的30年裏,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從17.1%上升到23.1%,幾乎全部用與發電;同時,石油發電持續減少,目前僅占電力生產的2%左右,其他發電形式則為水力、風力、太陽能及核電。

第一次伊拉克戰爭過後,老布什政府於1992年通過了“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The Energy Policy Act of 1992)”,旨在重建美國國內能源市場。該法案鼓勵在美國國內開發生產石油,鼓勵使用替代能源(天然氣、電、甲醇、乙醇和煤液化燃料等)及能夠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產品,以期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注2:摘自《國際石油經濟》20年後的今天,美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國(第一名是巴西),對於可以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的研發也得到大力支持。2005年初,小布什總統在國情谘文中就表示,美國的目標是20年後能夠以新能源替代20%的石油用量,降低對海外石油進口的依賴。這相當於將美國的中東石油進口減少75%。

雖然石油目前作為主要能源仍能左右商品價格,但中東石油對美國的重要性相比70年代已有顯著降低。另外,石油價格若徘徊高位,一方麵會令替代能源的生產有利可圖、從而刺激替代能源的生產,另一方麵則會抑製企業生產,從而導致對石油需求的下降。

經濟數據優 貨幣政策有後著

同時,進入2011年以來新出爐的經濟數據也多向好,反映美國消費者個人收入增加、儲蓄比例與消費額度同見增長;企業生產力提高,單位勞工成本下跌;雖然就業增長速度不快,但一方麵是政府與非營利機構削減臨時職位,一方麵是私營企業擴大用人規模,無不顯示就業形勢在向良性循環發展,令人期待今後幾個月間失業率會從目前9%的高位穩步下降。

針對通脹政府也不似70年代時那樣左右支拙。目前的銀行貼現率(0.75%)與儲備金率仍處曆史低位,為政府執行緊縮型貨幣政策提供了騰挪空間。回應各方關於通脹問題的關注,聯儲主席伯南克(Bernanke)去年2月10日就在聯儲的官方網站上發信表示,在提高儲備金率和貼現率之前,聯儲能夠以其他手法迅速從金融係統收入數千億美元資金。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受中東局勢與政府的貨幣寬鬆政策影響,今年美國股市的主題會是能源商品類股,但這並非意味著其他類股和美股大市年內前景低迷,而是很可能更像2005年那樣,上半年暫時走入低穀,但在下半年仍能有不錯的回漲。湊巧的是,今年也是奧巴馬政府上任後的第三年,曆史上看,自1931年以來,總統任期的第三年對股市來說是個好年景,這從投資者心理層麵,也算是對今年股市上漲的一個支持因素。

長遠來看,美股雖然經曆了過去兩年的上漲,但仍然處於20年大循環周期的成長期,筆者一如既往的期盼可以在此期間鍵到質優價廉的股票長期持有。借股神巴非特日前致投資者的信中所言,“金錢總流往有機會的地方,而美國充滿了機會。”

(筆者注:巴非特籍著龐大資金、暢通信息渠道與頂級基金管理人才,進能夠在資本市場上搶占先機,退可以在市況不景氣的情況下長期持股等待,這些對於投資散戶來說難以實現,沒有可操作性。但是,筆者建議散戶利用廉宜的互聯網資源,取得巴非特致股東的信件及其公司年度報表學習研究,從一個睿智的老人那裏獲取他對經濟大勢的把握,和對投資項目的看法。最新一年的信件鏈接在此:http://www.berkshirehathaway.com/letters/2010ltr.pdf



(原刊於“美金”雜誌2011年三月號:http://issuu.com/soarmediainc/docs/20110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