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甘嶺女衛生員講的黃繼光堵槍眼的故事.

(2007-03-15 23:00:43) 下一個
1951年初,年僅15歲的衛生員王清珍跟隨第三批入朝的誌願軍某部踏上了友好鄰邦朝鮮的領土,“過了橋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城市成了一片廢墟,四處都是燃燒的房屋和殘牆斷壁,硝煙彌漫,妻離子散的人們在痛苦中呻吟”。當時王清珍暗暗發誓,一定要打敗美帝國主義,為朝鮮仇!

  戰鬥打響後,王清珍每次都要求上前線。

  上甘嶺戰鬥是1952年10月14日開始的。攻打上甘嶺的主力部隊是我軍45師的134團和135團。黃繼光當時是135團二營六連的通信員。上甘嶺戰役打響後,他被抽到營部當通信員。六連的戰鬥任務是依次收複六號、五號、四號和零號陣地。拿下了前麵的三個陣地後,六連的90多人隻剩下十來個人了。19日淩晨,連長萬福來把剩餘的戰士編成三個爆破小組,對零號陣地的幾個地堡實施爆破。結果,三個爆破組輪番上陣,全部傷亡殆盡。

  1954年,作家林杉著手創作《上甘嶺》劇本時,翻閱了王清珍的全部事跡材料,一個年僅17歲的少女,把傷病員的腳放在自己的懷裏捂熱、口對口地給傷員喂飯,甚至用口替異性排尿……林杉被王清珍的事跡打動了,他在劇本最後的頁碼上注明:衛生員王清珍就是王蘭的原型。


  針對近年來各地報刊關於“王蘭”生活原型的報道一事,王清珍說:“上甘嶺,無比殘酷的大搏鬥,造就了無比頑強的風流人物,不僅湧現了許多像黃繼光、邱少雲、孫占元、胡修道、牛保才、陳治國這樣頂天立地的戰鬥英雄,而且也出現了許多默默奉獻,同樣驚天動地的模範醫務工作者。在這些醫務人員中,有男同誌有女同誌,有原來搞醫務工作的同誌,也有過去沒有搞過醫務工作而投入戰場救護的同誌。她(他)們在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有的同誌冒著猛烈的炮火,從戰場上搶救下來一個又一個負傷的戰友;有的同誌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難,在坑道裏一人護理幾十個傷員;有的同誌為了解決傷員的幹渴,下山搶水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王蘭’的形象,不是創作者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從真實生活中提煉、升華出來的,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又藝術地反映了生活。應該說,‘王蘭’的形象,是對所有參加上甘嶺戰役的醫務工作者的藝術概括。

  “在抗美援朝戰場,在上甘嶺陣地,有許多同我一樣的女衛生員,她們做得都很好,如吳炯、唐世敏、何成娟、高森、陳振安、吳世金、官義芝、陳德琳、夏柯瓊等等,她們都是王蘭的原型。”

  正在這時,黃繼光、吳三羊和肖登良衝了上去。他們三個人交替掩護爆破,很快炸掉了三個小地堡,隻剩下最後一個大地堡了。這時,吳三羊犧牲了,肖登良也重傷後奄奄一息。指導員借敵照明彈的光亮看見隻剩黃繼光一個人帶著傷在運動時,連忙爬過來用機槍掩護黃繼光。

  黃繼光拖著受傷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後用力投出一顆手雷。不料這個大地堡很堅固,手雷爆炸後隻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敵人的機槍依然瘋狂噴吐著火舌。這時戰友們看到,黃繼光忍著傷痛向機槍射孔不斷移動,最後向前奮力一撲,用身體堵住了那條熾烈的火舌……

  當時在陣地上敵我處於激烈的爭奪階段,雙方在槍炮與硝煙中進行著“拉鋸”式的戰鬥,有時即使我方恢複了一些表麵陣地,若在20分鍾內築不好工事,敵人還會反撲過來把陣地奪走。在這樣的戰鬥態勢下,衛生員要想將前方烈士的遺體運送回來是十分困難的,她們進行了幾次嚐試都沒有成功。在黃繼光犧牲三四天以後,抓住戰鬥中間的間歇機會,衛生所的三個女衛生員王清珍、官義芝、何成娟和不知道名字的男戰士一起,迅速接近敵人殘破的碉堡,幾個人努力從碉堡的機槍射孔上把黃繼光烈士的遺體移開,並用最快的速度把黃繼光的遺體運到了收容所坑道旁邊的小鬆林子裏,放在一棵鬆樹下麵。

  在很低的溫度下,黃繼光烈士的遺體已經僵硬,看上去像是一尊大理石雕刻的塑像,雙目圓睜,依舊透出一股英氣,兩手高舉著,保持趴在地堡射孔上的姿勢;左肩挎著黃挎包,右肩挎著彈孔斑斑的水壺和手電筒;胸腔已被子彈打爛,著彈點呈蜂窩狀,肌肉被子彈帶得翻了出來,形成一個很大的血洞;由於血液凝結的時間過長,加上天氣寒冷,血衣緊緊粘在身上無法脫掉。衛生員們含著淚先將烈士臉上的血跡洗幹淨,用溫水把血衣浸軟,使衣服離開皮膚,王清珍再用剪刀一塊塊剪下來。有一位戰地軍事記者剛好在場,聽說是戰鬥英雄黃繼光的遺體,便讓衛生員王清珍、官義芝、何成娟、張向珍把遺體扶起來拍照。後來,這位給英雄留下最後一張照片的記者在上甘嶺戰役中也犧牲了。

  在給黃繼光遺體穿新軍服時,他那高高舉起的雙臂僵硬得怎麽整也整不下來,怎麽辦?四個女衛生員和三個男同誌共同想辦法,用鐵絲吊著四五個小汽油桶燒水,用燙熱的毛巾持續敷到第三天,整個遺體都軟和了,四肢也能扭動了,他們才給黃繼光穿上嶄新的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服,然後裝進從祖國運來的棺木裏。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