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學著點(一)

(2007-06-07 07:53:12) 下一個
連載:於丹《論語》心得   作者:於丹   出版社:中華書局
 

  爸爸跟孩子來到了籬笆旁邊,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裏。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發一次脾氣,就是往他們的心上打了一個洞。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這個寓言,可以用來解讀《論語》中的“言寡尤,行寡悔”這句話。

  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後果,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後再拔掉,籬笆已經不會複原了。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後的悔恨。

  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

  要想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

  那麽,在孔子看來,什麽叫禮節呢?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並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一種自我修養。

  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麵前,不管這個人多麽年輕,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麵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對有官位的人,應該表示尊敬;對身上戴孝的人,他們是遭遇不幸者,也應該表示尊敬。對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弱勢群體”,更應該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擾他們太久,不要驚擾了他們的傷痛,你應該悄悄地從他們麵前經過。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孔夫子在其他場合也是這麽做的。

  《論語·鄉黨》記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鄉親們一起行鄉飲酒禮,儀式結束後,孔子總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門後,自己才走,絕不與老人搶行。鄉親們舉行驅除疫鬼的儀式,孔子一定穿著朝服,恭敬地站在東麵的台階上

  這都是一些最小最小的禮節。大家可能會覺得,一個聖人做這點事,還用記載在典籍上嗎?這不是誰都懂的道理嗎?這是誇聖人嗎?

  其實,所謂聖賢的言談舉止就是這麽樸素,樸素得甚至讓今天的我們都有些懷疑。這種故事就像發生在你的鄰裏,發生在你的家裏。

  但這是多麽溫暖啊。它讓我們覺得聖賢未遠。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體會到的經驗,留給我們,一起分享。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

  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個字就能當君子了?不會這麽簡單吧?於是又追問,說:“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煉自己,並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聖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個君子嗎?

  《論語》中到處是這些樸素的、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而很少長篇大論的大道理。我們不會覺得《論語》所說的道理遙不可及,而是會感到很溫暖、很親切。

  孔子告訴我們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對家國、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爭做“最好的自己”,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對家國、對社會的責任。

  別人曾經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麽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後來對子路說,你為什麽不這樣回答呢:“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當我發憤用功的時候,我可以忘了吃飯;當我快樂歡喜的時候,我會忘了憂愁。在這樣一個行所當行,樂所當樂的過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經垂垂老矣。這是孔子的寫照,也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個寫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SINEAD427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米蘭的評論: 你女兒能讀中文嗎? 看來你這個中國媽媽還挺“盡哲”的。。 你和她探討嗎?


SINEAD4273 回複 悄悄話
潛移默化... 基因。。。 一點點小理論有時比較經典,言簡意核。。 比較容易記住。。

不知道,這裏有沒有這樣的教育。。 兒童童話故事,好像。。。

記不清了。。
piao11 回複 悄悄話 太深奧了
做人其實不要學
完全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這個潛移默化
指的是家庭教育:父母言行;
社會教育:學校、周邊生活環境等。

不是刻意去學去修就能得來的。。。
還有我認為血緣(遺傳)也有一定的影響
米蘭 回複 悄悄話 學著點...你知道麽...我女兒現在也在學孔子...修中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