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快樂

(2007-06-01 17:24:34) 下一個
This is not my opinion.  It is a copy to share the view.  It definitely has some truth in it...

快樂當從佛法中去尋求
(zt) 

    人是從娘胎出來,就知尋求快樂,出降人生哇的一聲啼哭,就是因為出胎之苦而不快樂。可以說,人從出生到死,都是在找快樂這個東西。上至帝王,下至乞丐,無不例外。但是,真正無憂無慮,其樂陶陶的人可以說沒有,這個結論。看起來主觀武斷,其實不然,不信,請無憂無慮隻有快樂的人,出來說說話,如果有這樣的人,我毫無怨言的給他磕三個大頭,決不食言!

     人生本來就是苦樂參半,有苦有樂,真正沒有煩惱隻有快樂的人,惟有超凡脫俗的聖賢,已經不是凡夫俗子了。人生追求快樂,是人的本性,甘冒殺頭之險的貪官,走私犯毒,殺人越貨,也是為了尋求快樂。辛勤打坪,苦苦經營,彎頭哈腰,阿諛奉承,陷曲獻媚,賣歡賣笑,充當走卒,恕不敢言。街頭乞討,短信詐騙,等等,也無不是為了尋求快樂。

       人生追求快樂,這個願望本身並沒有什麽過錯,錯誤的是怕方法不當,有些盡管能獲得一時短暫的成功和快樂,但付出的三途業因的代價實在是太過太過慘重,得不償失了!

        讀好書,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人的道德,深音人情世故,心量曠大,知趣高雅,凡事不會太過計較,可以自得其樂,但是這樣的快樂,畢竟是識心的感受,識心是變化無常的,因此,這種快樂是不恒常的,是脆弱的,也是非常有限度的,如果其人一生平坦,沒有大的波折,或許可以成為一個雅土,但如果經曆大的變故和挫折,能不能保持著這樣的快樂?這就很難說了。

     進一步的快樂,是樂善好施,古訓“為善最樂”,這是至理,因為樂善好施的人,心地善良。心底善良的人,自然通情達理,私欲輕,不與人計較,這是一種天性的流露,不是做作出來的。一心向善的人內心一定相對平衡,不會欲火燒身,是一種非常健康的心理狀態,這種心態,情緒上表現為快樂,生理上內分泌必然平衡,對身心都有極大的好處。此外,在幫助他人度過人生困難的善行中,又能獲得非常美妙的愉悅。從因果理論來說,天佑善人。因此,為善之快樂,又非讀書可比了!

     而真正的快樂,隻有從佛法中去尋求。因為整個佛法無不是在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學佛的人沒有必要搞些不倫不類的東西進來。任何哲學,思想,理論,文學,藝術。。。都沒有我佛釋迦世尊的說理之妙,內涵之廣。正如當代大師方東美教授所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又何必去撿些差勁的東西過來,對沒有學佛的人來說,能淡薄寧靜,潛心讀書,有研習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高雅的愛好,那是值得嘉許的。但對於已經歸入佛門的弟子來說,再花大量的時間醉心於這些特別能牽動人感情的東西,那卻是非常的不宜的,古今高僧大德無不示現惟勤聞思修習佛法為行持,無不勸諭後學惟了脫生死為救頭燃。嗬斥迷戀於世間文學藝術而不肯自拔的人。祖師大德對佛弟子連高雅的世間愛好尚不被允許。低級庸俗不堪的東西就更不必說了。這又是為什麽呢?細細思量,生命無常,一息不來,便又要成為了古人,若對塵世間的所有興趣愛好不肯放棄,必然會導致無明增長,妄心難息,實在與菩提覺路背道而馳。欲真想解脫生死,隻有惟佛法是求,不思輪回苦,難得脫六道。應空掉所有一切的興趣,永發菩提心,精進念佛,朝夕錫厲,才是真正的曙光和希望!

            功德回向法界十方眾生
            無論有色無色有情無情
            得此功德皆現平等自性
            消除恩怨嗔恚我相無明
            共生妙明大覺身心清淨
            萬法皈一佛道菩提必成

    南無阿彌陀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piao11 回複 悄悄話 是不是大徹大悟阿拉啊啊?

SINEAD4273 回複 悄悄話
I like this one:
心地善良。心底善良的人,自然通情達理,私欲輕,不與人計較,這是一種天性的流露,不是做作出來的。
linzi* 回複 悄悄話 內心的安靜即快樂。
米蘭 回複 悄悄話 功德回向法界十方眾生
無論有色無色有情無情
得此功德皆現平等自性
消除恩怨嗔恚我相無明
共生妙明大覺身心清淨
萬法皈一佛道菩提必成
南無阿彌陀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