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Dr. Judy Yeh訪談錄: 第一代移民的子女教育 zt

(2007-03-30 10:31:52) 下一個
華人Kids按:對我們大多數華人父母來說,尤其是第一代移民,由於我們成長的環境不同,很多我們父輩的育兒經驗在美國是行不通的。在加上很多父母雙方都是有工作的,在parenting上都會麵臨很多挑戰。很多情況下,我們不知道如何教、怎麽教好我們的ABC孩子的問題。
帶著這些cross-culture parenting的疑問,我們於3/6/2007在波士頓通過電話采訪了Dr. Judy Yeh。我們主要針對如下幾個方麵向Dr. Yeh請教:

1. 父母覺得我們自己的孩子是怎麽樣的孩子?美國人,中國人,美籍華人?

2. 美國大眾覺得我們的孩子是什麽人?

3. 學校的同學對我們的小孩會有stereotype,我們的孩子肯定能感受到,那們我們的孩子自己覺得呢?

4. 我們的孩子的中國文化的背景,對他們在美國的環境中會有什麽影響?

5. 在我們第一代移民的文化下小孩都是巴掌教育出來的。可是在這裏我們要如何教育小孩子?

6. 中國人傳統上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中國人的這個傳統觀念在美國這種社會中會有怎麽樣的變化?

Dr. Judy Yeh is the Principal and Chief Trainer of Winning Edge Global, an internation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consultant company based on San Diego, California. Judy has 28 years of experience providing personal, professional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to more than 10,000 participants inthe United Statu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Dr.Yeh, the programs and Winning Edge Global, Inc., please visit http://www.winningedgeglobal.com.

華人Kids:父母覺得我們自己的孩子是怎麽樣的孩子?美國人, 中國人, 美籍華人?

Dr. Yeh:每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Identity判定都不一樣。在我們深入這個話題之前,有必要談到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e education)的一個model,這是一個叫Berry學者於97年時創立的有關Attitude教育模式的模型。(這個模型)分成四個相限,它的兩個坐標是:一,是否我們注重和維護我們以前的culture identity,二是你的value和maintain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groups.

在這模型中,如果你可以value自己的identity又能value and maintain與別人的relationship的話,叫integration,這是最好的一種狀況. 在這裏,父母本身曉得怎樣分別東西文化的精華,並把兩種文化的精華溶於他的家庭教育裏麵,培養出來的孩子是東西文化兼容並蓄的,這樣成長的孩子心態最健康,他的life quality 也最好。

第二種,假設父母比較重視東方文化,對美國文化不感興趣也不接觸,這種狀況叫separation。這種類型的現實是:我是中國人留在美國,在這個separation的狀況下,我還是很快樂,為什麽?我去我的Chinatown,找我的中國朋友,吃我的中國餐, 參與我的中國活動,我的活動圈雖然不那麽大,基本上還是有我自己足夠的空間, 精神上還是蠻愉快的。第三種就是中國人來了美國後比較少和中國人接觸,交往的朋友都是美國人,講的也是英文,參加的也是美國人的活動,在美國社會中發展自己的圈子,這種叫assimilation。不管是separation 還是assimilation, 都還不錯, 因為你至少有一個明確的文化背景。

最後一種就是空架子,對自己的文化沒有興趣,對美國的文化也沒有什麽興趣去了解,叫marginalization。這對他本身是負麵的影響,也是所有的適應過程中是最糟的狀況。

探討多元文化教育,這個model是一個Guideline.

現在回到你剛才的問題,父母怎麽看待美國生的小孩。如果父母在separation相限,就會比較注重孩子的中國文化教育,而在嚐試美國文化的方麵,則容易恐懼,不適應;可現實是孩子是在美國土生土長,他在學校的教育,他的同學,他的朋友,電視媒體和外麵的環境等等,是清一色的美國文化,孩子是在assimilation象限。所以說,父母跟孩子間的gap不隻是在年齡上,而最大的不同是在文化背景上。當然,這兩種文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孰輕孰重,每個家長的看法都不一樣。我一個朋友, 四年前不認為小孩子需要去學中文,因為他是在美國長大,隻需要把英文學好就好了,幹什麽要這麽痛苦,說中文還晃嗆走版的,他自己不喜歡,父母壓力也大,每次要求他寫中文功課就象在破壞彼此之間的感情,她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個美國孩子,沒有什麽不好。四年後她的看法不一樣了,她希望她的孩子在現在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中,能在將來的business world捷足先登,所以現在覺得必須讓孩子學中文,於是,孩子的爸爸就花了很大的代價來教孩子中文。我舉這樣一個例子就是說,即使同樣的家庭在不同的時間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華人Kids:那我們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孩子送回中國去,你覺得這樣好嗎?

Dr. Yeh: 上星期我們才得到的一個這樣的故事,我們可以分享一下,一對中國夫婦因為工作關係把孩子帶到中國,當時正好是孩子兩歲多,可以練習一下中文。這個階段正好是孩子重要的學習語言的時期,他們工作的地方在廣東省,孩子的父親他把自己的母親從北方請來帶孩子,可是忽略了孩子的奶奶根本無法與廣州當地人交流。最後這個孩子在中國待了兩年可還是講不好中文,沒有辦法與別人交流。當然我認為這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隻是說把孩子送回去要做好準備,不是單純地帶回去就能學好中文。

我還有一個例子,是我的一個朋友,他在他的女兒在小學二年級時送回台灣,隻在寒暑假時帶回美國,連續了三年,到六年級時才讓孩子全部待在美國,因為以前打下了基礎,那個孩子的中文聽說讀寫完全沒有問題,也給自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可以和父母用純正的中文進行交流。每一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需要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總結一下,在我服務過的人群中,大部分的父母還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是美國人,有個中國的文化背景;因為有雙語能力雙文化的背景,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希望比較高,希望孩子比他們有更多更好的機會。

華人Kids:美國大眾覺得我們的孩子是什麽人?

Dr. Yeh: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談一個大的picture。一般美國人不會單純的認為我們的孩子是ABC。所有的黃皮膚的孩子,不管是越南人的,中國人的,日本人的,還是韓國人,都在一個大的umbrella 之下----亞州美國人。我有個數據,我們亞洲美國人占全國人口5%,在加州最多,僅在2004-2005一年就增長了3%。因此亞州美國人是 fastest growing population,而亞裔中中國人是最多的,330萬,其次是菲律賓人,印度人,越南人,韓國人和日本人。

亞裔還有兩個最大的特色,我們擁有最高的學曆,比如擁有學士以上學位的美國平均是27%,而我們是平均49%,有20%的人有碩士的學曆,而美國平均才10%而已,所以我們是成長率最高的族群,學曆最高的族群,第三個最高是中等收入,我們亞裔家庭的收入是全美各族裔的冠軍,2005年亞裔平均是6萬1千零94;再舉一個例子:SAT的分數,2005年,亞裔孩子的平均分數是1091分,白種人是1068分,美國印第安人是982分,西班牙人是922分,黑人是864分,所以你可以看到孩子的成績也是最好的,常青藤學校裏20%-25%是亞裔的學生。這是個大的picture。

所有亞裔都是在這個umbrella下麵,對亞裔的人美國民眾會有stereotype的看法。亞裔的孩子就是數學特別好,科學好,都是intelligent and well-accomplished individual。這是外界對我們的一般印象,他們認為我們是model minority,模範的少數民族。

華人Kids:那你認為公眾對我們孩子的看法都比較正麵的嗎?

Dr. Yeh: 公眾覺得我們這個社區沒有問題,但是亞裔社區還有一部分比如象從越南從福州來打工的那種,那個族群的問題就會非常多,他們同樣是在亞裔族群下麵,這些孩子在學校裏會遇著各樣壓力的問題,因為這類孩子的父母不懂英文,他在學校裏也不知道怎麽和同學溶入,父母不知道怎麽幫他,沒有時間關心他,會有很多壓力,功課有問題,會有幫派,這些也是在亞裔之內,可是公眾普遍不知道我們社區有這些問題,認為我們都很好。

在大學裏,別人看亞裔這群人會認為他們學習很好,很會念書,可是他們不會交朋友。

比如要選一個幹部的話,通常不會選到這群亞裔人。這群學生會遇著很大的壓力。同樣是很認真讀書的孩子,如果在國內,比的是成績,不會有什麽壓力。可是我們的孩子在這兒,就被別的族群的孩子認為這些孩子本身是D或者是T,就是被他的同學排在一個category中,認為這些孩子隻會念書,而不會與別的孩子打交道,這樣的孩子在國內沒有問題,不會被排擠,可是在美國就不一樣,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評價。

總結一下,對中國小孩的印象是正麵的,但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華人Kids:學校的同學對我們的小孩會有stereotype,我們的孩子肯定能感受到,那們我們的孩子自己覺得呢?

Dr. Yeh: 我看過很好的樣本,也看過很多悲劇,我有一個數據,在所有的族群當中,

華裔的女孩在大學的自殺率是最高的。剛才談的那個模型,小孩已經在這個美國化的環境中,而父母是還在本身的文化圈中,很多基本的價值觀不一樣。而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所有文化中最難溝通的。所以我們的孩子比較容易產生心理壓力。

在這個狀況下,孩子和父母的文化經驗不同,父母用什麽樣的方法來做parenting就非常重要。parenting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叫authoritative,high support no control高支持不操控,這樣的父母就非常的caring,supportive,會鼓勵他的孩子非常獨立,

西方的父母很多也是這樣的,高支持低操控。中國的父母很多是高操控低支持,這種叫authoritarian。父母很嚴謹,很少表達愛意,更多的是要求。

我想說的是,不管你 parenting的style如何,彼此之間關注,彼此之間相互理解,彼此之間support,彼此之間學習communicating,彼此之間學習欣賞對方相信的東西,這對孩子來講是最重要和最健康的。

總結一下,我們的ABC孩子在美國有很多的優勢,也有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要更多去學習有效地發揮父母效能的方法。

華人Kids: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有什麽不同?我們的孩子的中國文化的背景,對他們在美國的環境中會有什麽影響?

Dr. Yeh: 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這個差別存在於不同的方麵。我先選用一個方麵來說。西方的文化是一種個人主義的。在個人主義的狀況下,每個人都要求有自己的權利,

要表達自己內在的東西,要有自己的個性,每一個人都是unique,所以就鼓勵每一個孩子有自我,要assertive,要果斷。這個individualism你表現的好的話,可以promote你自己,就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色,在這樣的環境中講究的就是emphasize competition,鼓勵每個人要有一個很好的發展,要自己主動去表現,要怎麽突破現狀。

東方文化是個集體主義。以前我們是農業社會大家族,大家族的背景是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觀念。要重視你的團隊,重視團隊的identity,不能標榜自己。因為以和為貴,所以要注重harmony,你和別人要是有什麽意見的話也不要表達出來,寧可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要去生氣,你要注重長幼尊卑,因為中國人講長幼有序的觀念,要非常尊重老人,非常尊重父母,非常謙虛,不能自滿,不能鋒芒畢露,會樹大召風,要會收斂。individualism和collectivism裏的差別就是這樣的明顯。

那麽,這對我們的孩子會有什麽樣的影響呢?比如父母跟孩子說因為我們是東方文化,

所以要長幼有序,要尊重父母,要聽話,要乖,不要和同學吵架,不要出風頭,或者很多時候父母本身也不喜歡去炫耀,也不知道怎麽幫助孩子去做。目前,來到我們課程裏的很多父母都帶有這樣的疑問,就是覺得我們這些孩子都非常優秀,可是在上課的時候都不願意舉手來表現自己,所以參與的分數就很吃虧。而且甚至孩子都會跟父母說“那些同學講的答案都不對,我知道正確答案,可是我要是去表現就覺得不自在,我不願意自己成為班上的一個焦點”。

現在我要強調的是這一點讓我們的小孩子非常吃虧。在學校裏老師給同學很好的機會去學習去鍛煉,而他沒把他自己的initiative和creativity表現出來,他也就失去了曆練自己的機會。這種狀況也影響他未來career上麵,他每天任勞任怨在計算機後麵工作,

不會主動把自己的想法去和上司自己談,去爭取,他覺得工資低了卻不知道怎麽去談加薪,或者有個經理的升級想法也不知道怎麽去爭取。

這裏麵我來補充一點,小孩子從小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其實上90%來自父母,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中國文化的載體,那這種文化的力量是潤物細無聲。有一個例子,在我們的訪問中一個家庭中的一個十歲的孩子,我們問他喜不喜歡有很多朋友,他說很喜歡,我們問那他喜不喜歡在學校很有名,讓很多小朋友來認識你,他說他不喜歡,因為他不想惹很多麻煩,我們當時很驚訝,就和他的父母溝通,他的父母說可能是平常自己的言談中說什麽少些麻煩啊不要去管那麽多等等’父母在不經意的時候把這種文化的一些特征表達出來,而孩子就不知不覺中就吸收了這種特征,中國文化影響我們ABC kids是來自父母,而這種影響是無時不在的。

華人Kids:我還有一點不太明白,剛才講中國文化講究的是群體意識,而美國文化講的是個體意識,那我們現在在美國生活,那我們要鼓勵孩子拋棄群體的概念,去實現個性化,那是否說那中國文化的群體意識要拋棄掉呢?

Dr. Yeh: 實際不是這樣的。剛才我談到過群體意識和個體意識的差別,這不一定隻是指中國文化和這個西方文化的差別,比如象西班牙的文化或者是黑人的文化也是屬於比較collective的。美國這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在這方麵我們要教育孩子,如何怎麽透過你的觀察你的詢問你的研究你的理解,知道在那個環境中,怎麽采用相應的規則。

就像在加州,大量的西班牙人,你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文化和我們的文化比較雷同,他們是比較relation-oriented的,我們和他們交往的方式就和我們與一般美國人有所不同。你必須因人因時因地來製宜,然後看要用什麽樣的一個溝通技巧表達方式來呈現。

華人Kids:就是區別對待,有時用中國文化,有時用外國文化,是這樣嗎?

Dr. Yeh: 就是說不要簡單的一刀切,一定要用什麽不用什麽,而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用不同的方法。

你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有一個模型,第一層是human nature,意思是不管什麽膚色什麽文化,人與人之間有個共通性。舉個例子:我們中國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聖經說的愛人如己,可蘭經和佛經裏都有談到這點,這個愛人如己的觀念,怎麽去尊重別人,

怎麽要有愛心,是有共通性的。在這個Human nature的更高一層就談到個性,personality assessment,不管是工作導向還是人際關係導向,或者你的個性,可以分成四類。

有些人是D就是driver,有些人是I,就是人際關係導向比較affective,有些人S型的,這些人是比較害羞的,有些人是屬於比較C,confident,這些人比較critical。不同的個性要不同的方法來溝通來學習來表現自己。第三層就牽扯到文化,中國人的背景怎麽樣,西方人的背景又怎麽樣,這就是說文化並不是我們跟別人溝通的唯一的部分,還有你的個性,human nature。就個性而言,中國人中85%屬於C和S型的,就是個性比較保守,但是有15%是D和I ,不是說所有中國人都是很乖乖的,保守的,很安靜的,沒有什麽意見的,不能這麽講,因為還有15%不一樣。

華人Kids:在我們第一代移民的文化下小孩都是巴掌教育出來的。可是在這裏我們要如何教育小孩子?

Dr. Yeh: 孩子的自我價值就是他喜歡自己的程度,肯定自己的程度,接納自己的程度,他的自我價值基本在6歲以前都是存在了的。我要談的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他們self image本身是非常脆弱,所以父母常常給他們的一些破壞性的批評和有條件的愛都會影響到他們的self confidence。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非常敏感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所以父母有多愛這孩子,這孩子就多愛他自己,我再講一遍,父母有多愛這小孩,這孩子就多愛他自己。

所以父母愛處罰小孩的時候並不見得要動手打孩子,或者罵孩子,你不用打罵的方式,孩子也一定能了解。我的觀點不是說你要用什麽方式去處罰孩子,或者說該不該處罰孩子,而是說你處罰完後你怎麽去做收拾善後的工作。因為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很生氣有情緒,他常常會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麽,就口沒遮攔就罵孩子,而孩子在潛意識中會因為這些破壞性的批評產生他的低度自我價值。

所以我的一個觀念就是你可以罵孩子,可以打孩子,但是你的處理方法必須這樣,比如,”你知道嗎今天媽媽打你罵你,是因為你的行為不對,你剛剛不應該打弟弟,你不應該把弟弟推到地上,你這些行為不對,媽媽覺得很生氣。因為這件事情要處罰你,我不喜歡你的是你的這種行為,但是我還是愛你。”所以你還是可以打孩子,但打完後你要問清楚,他是不是很清楚你處罰他的理由是在哪兒,讓他能知道那是個lesson,下次他不會犯這個錯誤,同時讓他知道媽媽打我是因為一件事情,媽媽不喜歡我這個行為,而媽媽依然愛我這個孩子。如果是這樣,那麽孩子雖然被處罰了,但他跟父母之間的愛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而變化。我建議你每一天都要花時間跟孩子說我愛你,不管是處罰他還是怎麽,永遠是為了promote孩子的self esteem,這有十幾種方法。其中重要的就是你要給孩子幫助,要告訴他什麽是對什麽是錯。如果你從不處罰孩子,一味的溺愛,從來不給孩子是非的觀念,事實上你也沒有讓孩子有一個很好的self esteem。讓孩子清楚他的權限有多大,他的責任範圍有多大,他的boundary是什麽,他越清楚越有安全感,越知道怎麽應對進退,越有自信,越知道如何處理與別人的人際關係,他的self esteem就越高。

在這裏我們強調的是你怎麽處罰孩子都不能以破壞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做代價。

總結一下,父母可以punish孩子的,但是第一是對事不對人,第二是punish完了以後一定要很快修複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你一定要反複強調punish的是他的行為不是他這個人。

華人Kids:中國人傳統上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您認為中國人的這個傳統觀念在美國這種社會中會有怎麽樣的變化?

Dr. Yeh: 養兒防老是我們中國非常傳統的一個觀念。這個在我們parenting中有一個說法,就是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很多的父母有這樣一個想法,現在就是說現在我讓你去讀這麽貴的私立學校,我們住在這麽貴的學區,我辛苦辛苦的賺錢讓你去讀好的學校,什麽都弄得好好的,就是希望你將來有好的成就,有很好的生活條件,這樣爸爸媽媽老了後,你也要可以照顧爸媽,這種觀念我覺得沒有什麽對與不對。

我們回到一個很重要的本質問題,就是生為父母,我們的目的是什麽,何德何能我們能成為這些孩子的父母。當然每個父母教育孩子的宗旨不一樣,我現在講的是個人的看法。怎麽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上有一個好的發展,包括和他自己的關係,和爸爸,媽媽,朋友的關係,和一群人的關係。第二個是就他的道德人品,第三個就是知識學習這方麵,

第四個就是體能方麵,第五個是屬靈上麵的狀況,我現在談到的屬靈跟信仰沒有關係,主要是你在探討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麽,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麽,生命的目的是什麽,就象李白的詩,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材是什麽材,這部分就是學習自我的認知,學習生命的意義。父母的責任就是在這幾個領域中來幫助孩子學習,和學校,社區還有其他的一些組織共同去創造一個環境,樹創造很多機會,讓孩子去經曆去完成剛才我講的這幾方麵的學習和發展。這是父母要做的功課。

當你做一個父母,把孩子培養成一個positive,productive,responsible的人,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喜悅最大的獎勵,我問幾個亞裔孩子這個問題,他們比較共同的就是認為父母在教養我們的過程中給了我們愛,我們會用愛回報給父母。

很多孩子在談到他們在青少年或者20出頭時不喜歡和父母溝通,覺得我父母本身沒有錯他們是父母我應該愛他們,可是我就是對他們很反感,不過他們自己也承認隨著年歲慢慢的增長慢慢成熟會改變。我以前有一個小助理,他跟我工作的時候已經29歲了,他就告訴我,他在16-22歲時經常跟他爸爸媽媽吵架,到現在他29歲,人生經曆越來越豐富的時候,就可以體會到他父母對他的希望對他的付出。現在他已經婚了已經有小孩子了,

他體會到養兒方知父母恩,也非常能體諒以前家長的許多苦心。

華人Kids:您有哪些事情要特別告訴我們的讀者?

Dr. Yeh: 一個觀察就是華人的父母給孩子在學習上的期待和壓力往往剝奪了他們對學習的樂趣,太多的青少年告訴我他們快樂的童年幾乎就是被一大堆的家庭作業和才藝課占得滿滿的,他們的快樂的時間就這麽被剝奪掉,往往孩子還住在家裏的時候,父母還有權威,孩子沒有辦法,隻能服從,可是進了大學之後,反抗就來了,他們對學習就沒有興趣,以前是為了爸爸媽媽學習,現在他們解放了,就對學習相當反感。所以我要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孩子的readiness 和awareness來幫助孩子學習,不要給孩子在學習上有太多的壓力。其次,父母本身是孩子的一個role model。父母對學習對成長要有不斷的興趣,在美國的這種環境裏,學習到新的文化新的溝通技巧,學習怎麽樣去解決工作領域的問題,學習怎麽去在幫助社區,學習奉獻和服務,會給孩子一個好的role model。此外對成功的定義也是很重要的,成功不僅是你拿到一個學位,找到一個高收入的工作;對青少年來講,成功就更是找到一個他們人生的full passion,他們enjoy去做,

而且他們願意去學習,最後有很好成果。這裏也能看出,我們的下一代對成功的定義和傳統的父母是有差異的。

我這兒談到有三件事情,第一個就是不要給孩子有太多學習上的壓力,而降低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愛;第二就是父母本身要勇於做孩子在各方麵的role model;第三個就是本身很少表達愛意的父母,要學習怎麽跟孩子溝通。

最近兩個月中,我問過不下一百位很多的家長,在過去一年中有沒有看過一本以上parenting的書,結果是大部分是一本沒有看過,是找不到適當的書看還是沒有時間看,很多人回答找不到也有找不到時間。前段時間我在幫一對夫妻做婚姻谘詢,他們結婚十年,

目前在考慮到要不要離婚,我第一句話就問你們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們為了你們婚姻而努力的同時,除了吵架,你們看過婚姻方麵的書嗎,他們說一本也沒有看過。所以我覺得父母雖然工作壓力很大,不管學工程的學計算機的學科學的專業人士還是全職媽媽,

要抽出時間,進行必要的Parenting的知識學習,幫助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有效的方法,

無條件的愛來為孩子建造一個人和為主的家庭文化,使我們和孩子在生命中都找到真正的快樂。這是我的經驗和淺見。

Copyright @ Kids.com 2007

Dr. Yeh答讀者問:

暫無

所有留言:

往蘭 (2007-03-26): 說得是,要分辨是精華與糟粕

華人不敢冒頭其實是一種糟粕,大多是在幾撥整人運動裏塑造而成的。古人有“當仁不讓”一說,一個放羊的直接就去找劉邦談定都長安,獲得張良支持而立即執行。一個黃毛小子站出來對項羽說不可屠城,否則你會遇到更大的阻力。“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講要保持個性獨特,要有不苟同的勇氣,這與某個曆史階段強調“君子和則必同”的高壓政策有本質區別,我們應該吃透傳統文化,多讀經典,這樣才更能幫助小孩,而不是無形中繼續扭曲小孩。

匿名 (2007-03-26):

Dr. Yeh 說的太好了。 "們應該分別東西文化的精華,並把兩種文化的精華溶於家庭教育裏麵,培養出來的孩子是東西文化兼並蓄的,這樣成長的孩子心態最健康,他的lifequality 也最好.”女兒三歲,從今天開始教育她是American 但是她是chinese-american.這樣她在全班都是native american中,不會為自己於別人不同而奇怪了。

lhan (2007-03-25): 我兒子以會說中文為榮.

有一次我在DAYCARE接我兒子時我和他講中文,一個NATIVE AMERICAN GIRL非常羨慕地說"WOW, JERRY CAN SPEAK CHINESE".CHINESE 在美國的分量越來越重.我們的孩子在這方麵有"先天優勢":)))

BeerDaddy (2007-03-25):

I had a talk with my daughter (3 grader). She thought it was good to be Chinese American, and she said that "Chinese American is better than full American, because a Chinese American knows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I immediately encouraged her that what she said was true and suggested her to work harder in Chinese school :-)

匿名 (2007-03-25):

這個問題確實是我們華人父母不容忽略的問題。

匿名 (2007-03-25):

My son says: "I'm an american, not American Chinese."

lhan (2007-03-25): 孩子肯定認為自己是美國人

非常讚同這位專家的觀點. 孩子長在這個國家,享受這兒的一切,IT'S FAIR FOR THEM認為自己是美國人.我不會強迫孩子否認他是美國人.

匿名 (2007-03-2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