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粹欣賞回顧 第一集 剪紙
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樸天然,都是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進入城市後,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一起,相郊成習,需要頗巨;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於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所以現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新興的剪紙,首先是切合新時代人的心裏與審美需要,投其所好,畫麵飽滿不避繁瑣,反受歡迎。
第二集 古畫
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傳統,是舉世睹目的珍貴文化遺產。早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楚國的兩幅帛畫,就以其生動的氣韻,簡潔的筆墨,流暢的線條,表達出完美的意境,確立了中國繪畫藝術以線條造型的民族風格形式。發展到魏晉南北朝,中國畫逐漸演變成單幅的卷軸畫,成為高雅的藝術欣賞品,題材亦日益擴大。除人物,宗教題材外,初期山水畫也隨之出現。同時,書畫理論著述的問世,指導了藝術創作的方向。此一時期的代表作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的藝術特點,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長足的進步。隋,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繪畫藝術綜合了前代的風格,為唐代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展子虔的“遊春圖”,標誌著山水畫的最終形成,其影響深遠。唐五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開創了新紀元,五代時期,花鳥畫從人物山水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畫科,山水,人物,花鳥等各類,均得到了極大發展,題材廣泛,名家輩出,成就卓越,對後代影響至大。宋代承繼前朝,全麵發展了各畫種,題材愈加廣泛,畫派並出,空前繁榮,盛極一時,其光輝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現了以水墨寫意為主體的文人畫,講求詩書畫統一,注重筆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畫派新支。元代繪畫,直接師法唐五代,是文人畫大發展的時期,將書法融入畫法之中,在筆墨技巧上起了新的變化,使水墨寫意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明初承元文人畫的餘波,並加以發揮,旋繼南宋院畫而興起院體畫,盛極一時。中晚期文人畫又大興。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為代表的遺民畫家發展了文人畫,使之又進了一步,對後世影響頗大。入清以後,受董其昌畫論的影響,畫壇風氣摹古大於創新,稱為正統派。至中葉揚州八怪的出現,打破這種狀態,成為各抒己見,打破常規,旗幟鮮明的藝術革新派。各類畫科均在此階段有所發展,同時,中西藝術也得到交流,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繁榮階段。
及至清末,海上畫派及後來的嶺南畫派的興起和出現,是傳統的中國畫在吸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新風貌。吳昌碩和後來齊白石的出現,使大寫意出現了新局麵。到近代,由於徐悲鴻,林鳳眠等一大批留學海外的畫家出現,進一步融合了中西藝術,使中國畫開始了一個嶄新的紀元。中國繪畫藝術曆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世界上獨數一幟的風格,並對周圍的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西方的繪畫也從中汲取良多。這一特色的形成,與中國的社會發展,民族欣賞習慣,以及傳統學術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三集 紙扇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曆來中國被譽為製扇王國之稱。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杆、蒲草等也能編強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製,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曆史,經數千年沿革演變完善改進已發展成為幾百種的扇子家族,但總的歸納為二大類;一平扇(即是團扇、葵扇、麥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疊,二折扇可自如敞開收疊。平扇來之於"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編製成的扇子稱"竹+捷")。戰國秦漢時期,一種半規形"便麵"其形似單扇門,故又稱"戶扇"單門扇可遮麵窺視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便麵"一律用細竹篾編形製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西漢時期,對稱"合歡扇"(又稱宮扇、紈扇、團扇),其形尚圓,合歡扇特點是麵素白色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紈扇以竹木為架,麵成圓形或橢圓形,用薄絲絹糊成。當時以中原一帶所製紈扇最為考究,有"齊紈楚竹"之說,即指用山東絹和湖南竹製作扇麵的紈扇。漢時十分流行這種紈扇,並賦詩頌之,如班婕的扇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此種對稱式團扇出現後,曆代沿用而不衰,並成為我國傳統風格的扇型。清代時,對稱類型的扇麵除圓形外,有長圓、扁圓、方圓、梅花形、葵花形、瓜淩形、腰形、馬蹄形……這些扇形突出的特點是對稱、輕 盈、工藝性強。
折扇,古稱"聚頭扇",或稱為撒扇,或折疊扇,以其收攏時能夠二頭合並歸一而得名。南宋時,折扇的生產已有相當規模。折扇盛行於明代,皇帝下召命宮內工匠仿製高麗扇,吸取外來工藝製作,促進國內扇子發展。
第四集 山水畫
隋唐時代山水畫已發展成為一門畫種。在隋代至唐初山水畫基本擺脫了魏晉南北朝山水畫那種“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的稚拙狀態而逐漸走向成熟。這時期的山水畫大多安排了人物活動的內容,雖然人物畫得極小,但多有敘事性質。顯然這是山水畫由人物畫背景脫胎而成留下的曆史痕跡,也是畫家心理定勢的反映。在畫法上主要采用勾廓填彩的方法,設色多以青綠重彩為主調,這種畫法稱之“青綠山水” (或“金碧山水”)。至盛唐時畫家李思訓及其子李昭道繼承隋代畫家展子虔的畫法,使青綠山水的表現技法,更加成熟,描繪更加精致,色彩更加富麗,形成一種裝飾畫風。
第五集 刺繡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生產和使用紡織品的國家之一。眾所周知,中國素以“絲綢之國”聞名世界,中國南部廣大地區自古以來產有蠶絲,促進了刺繡、織錦工藝的發展。刺繡熟稱“繡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織物上,以針引線,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穿刺,通過運針將繡線組織成各種圖案和色彩的一種技藝。
中國刺繡有著悠久的曆史。根據西漢劉向所撰的《說苑》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刺繡工藝就被吳人應用於美化生活。到了三國時期,中國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水平。有專家考證,三國時期的“趙夫人”是中國刺繡中“畫繡”的鼻祖。中國刺繡起源於3000多年以前是有證可據的。
“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堪稱中國四大名繡,享譽國內外。此外,根據分類不同還有京繡、甌繡、顧繡、苗繡、卡繡、榕繡、漢繡、發繡、機繡、絨繡、剪絨繡、抽紗刺繡等等,其中京繡的宮廷服飾以及少數名族的苗繡都得到了有較大的發展。
第六集 中國結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成為今天極為精致華美的藝術品。中國結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線編結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
中國結源遠流長,上古時代就有結繩記事之說。繩結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地演繹和完善。從它豐富多彩的功能和奧妙無窮的形式中,感受到它的美和內涵。於是,在編結中神會地賦予其技巧和美感。這種表達情感、傳遞文化、比興寄語、鎮凶納吉的吉祥裝飾,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的一枝奇葩-中國結。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人們更加向往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生活。於是,中國結以其豐富的裝飾性和象征性重新被現代人大量地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