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就如輪回一樣--第七章

(2011-11-02 14:36:16) 下一個
就如輪回一樣

生物由於以往的功利性活動,得到現在的身體,他可以把今生活動的結果了結,但這並不是說他可以從物質身體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生物得到某種類型的身體,以那個身體從事活動,他為自己製造了一個身體。所以,他從一個身體轉生到另一個身體,由於他們的愚昧,便得重複地經曆生死。

(《聖典博伽瓦譚》7.7.47)

美國一些聳人聽聞的文摘周報,充滿著全無科學根據的有關輪回論說的報導,差不多每一周都提出使人驚異的新證據。愈來愈多地宣言要提示有關過去生命的“真相”的平裝書籍充斥市場,但相信誰呢?相信些什麽呢?這類的雜誌刊物又真正可視為輪回科學的權威嗎?

魂不附體的經驗已經離開輪回的正題,但卻為人談論最多。這些魂不附體的報導其中有很多大概是真的,但實際上並沒有給我們提供任何真正新的資料,關於這些故事的報導或者會幫助讀者接受超越這身體以外另有的真象——知覺或靈魂存在的事實。但這都不是新的資料,因此他存在於這身體以外。即使草草地閱讀已有五千多年曆史的《博伽梵歌》和其他韋達文獻,與身體有別的靈魂之存在已十分明顯了。研讀韋達科學的學生聽到有關精微的身體(精微的身體以心意、智性和假我組成)帶著靈魂,在夢境或臨終前會暫時離開他的物質軀體時,並不感到奇怪。假我意指把身體認作為自我,把“我是”之感是假我,但當靈魂受到物質的限製和汙染,認同自己為身體,就會以為自己是物質自然的產物。當這種自我的知覺應用於真實的存在,亦即靈魂,那便是真正的自我。



輪回:魂不附體的真實經驗



魂不附體的經驗並不是什麽新鮮事。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因為夢境跟魂不附體的經驗差不多一樣。每天晚上,精微的身體離開粗糙的身體,在精微的層麵享受另外一個現實境況。一般魂不附體的經驗在彌留之際可以感覺到,當事人描述在意外事件中,或者在手術台上,他們似乎盤旋在自己的身體之上,觀察自己的身體,沒有絲毫實質痛苦或不適的感覺。雖然,對臨床來說,他們大多數人都被認為已經死了。

《韋達經》教導在死亡的時候,靈魂離開身體,精微的身體會把他帶到另一個粗糙的身體。



體困的靈魂,在軀體中,

經曆童年、青年、終至老年,

死後離開這軀體,到另一軀體去。

自覺的靈魂不會為此變化所眩。

(《博伽梵歌》2.13)



在臨近死亡的經驗中,靈魂盤旋於肉體之上,精微的身體便作為靈魂的車乘。可是,在每個情形下,靈魂必定要再次進入他剛離開的身體,或者進入一個新的物質身體。這轉生的程序一直持續,直至靈魂從物質存在中解脫出來。藉著精微的身體,生物孕育粗糙的身體,放棄粗糙的身體和得到新的粗糙身體。在臨終時,生物的心意和智性便為自己準備下一個身體,就好象蝴蝶的幼蟲爬行一樣,在未爬到另一片葉子之前,它會緊貼一片葉子,藉著心意(所有欲望之源),在放棄現在的身體時,開始為自己預備一個新的身體。當魂不附體時,即當精微的身體在粗糙的身體之上盤旋,身體就如一部開動了的汽車一樣。司機暫時離開了車子,可是如果他不回來,最後汽車便沒有汽油,發動機也會停下來。同樣,在昏迷或臨床證實死亡的情況中,靈魂如果不回到軀體,這人便會死亡。既然靈魂是主要的生命本源,生命的精華,他可以觀察先前寄過、現在卻死亡了的身體。靈魂能看、能聽、能嗅,就如他擁有軀體所有實質的能力。靈魂並不依賴軀體而存在,但如果沒,軀體也隻不過是屍體罷了。雖然有無數宗魂不附體的經驗記錄下來,作為靈魂存在於身體之外的證據,但不能給我們有關在死亡之際,靈魂最後的終極目的地的任何實際資料。所以,有關魂不附體經驗的報道,對接受輪回概念來說,固然提供了一個基礎,但讀者仍然不能知道輪回真正的性質和靈魂在死亡之後的命運。



在催眠狀況下回複過去的景象

不能作為輪回可靠的證據

很多有關輪回的流行書籍,十分注重在催眠狀況下回複過去景象的實例,在這些情況下,當事人都提出他們能夠回憶起前生或再前數生中的細節,其中一本名為《搜尋碧娣•梅菲》,成為五十年代最暢銷的書籍。這故事在五十多家報紙連載,差不多轟動全球。這本書成為有關回複過去生命為題材平裝本的模式,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可是,這些書隻接觸到輪回知識的表麵,對給我們有關這深廣題材的認識隻是皮毛而已,有很多地方都把人導向錯誤。

《搜尋碧娣•梅菲》一書的作者,一位熟練的催眠師,把接受他催眠的人——一個中年美國婦女維珍尼亞。提葛太太——帶到她前生的輪回之中。在那一生,她是一個稱為碧娣•梅菲的女子,一七九八年在愛爾蘭誕生,她在那裏過了一生,六十四歲在貝爾法斯去世。

在催眠狀態下,提葛太太透露有關“碧娣”童年家庭有關的細節,說出父母,朋友和親戚的姓名及其前生有關細節。這本書指出碧娣在死亡的時候進入了靈性的世界,然後於一九二二年在美國以維珍尼亞•提葛的身份再生。

這部書一舉成名之後,小說家及研究人員啟程到愛爾蘭去,以證明碧娣•梅菲的存在,花了不少精力,他們仍未能夠證實提葛太太提供的姓名、地點、日期和其他有關的描述。這樣看來,碧娣•梅菲根本從未存在過。

後來,第二組調查員發覺,提葛太太在美國渡過的童年,跟她在催眠狀態下對碧娣•梅菲的童年的有關描述有幾點相近的地方。例如,提葛出生在一間白色門框的房子裏,這房子跟她對碧娣•梅菲童年的房子描述很相近。當提葛太太四歲時,她的父母離婚,她便跟她一位姨母住在一起。她姨母居住的地方和另一條街,有一個愛爾蘭籍的婦女名叫安東尼。寇克太太,她婚前的名字就是碧娣•梅菲。在碧娣•梅菲的實例中,很多學者深信提葛太太以及她前生輪回的那些事實,不外是她今世忘記了的一些生活插曲。不知不覺中,她在催眠狀態下回想起來。所有心理學家都認識到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不單隻是童年的回憶會在催眠狀態下錯誤當作前生的生活,無論是任何思想也好——童年時聽到的故事的聯想,以前讀過的書或任何純粹幻想出來的情景或事件——都很容易地誤作為前世的經驗。所以,以催眠狀態回複以往經驗的方法來認識輪回,即使能夠,也很不可靠。另有關回複前生常出現的漏洞,就是在今世及前生的輪回之間無法解釋的空隙。例如:以為自己曾經是碧娣•梅菲的當事人,提出她前生是一八六二年去世的,但在她下一世的輪回,作為維珍尼亞•提葛之前,多出了六十年的時間。那本書提出在這段時間內,碧娣•梅菲的當事人,提出她前生是一八六二去世的,但在她下一世的輪回,作為維珍尼亞•梅菲的靈魂居住在靈性世界裏。

根據《韋達經》教導的輪回的原則,我們知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輪回實際的程序,就是在死亡時靈魂離開物質身體之後,在這個或別的宇宙中,在物質自然的安排下,依據業報永不改變的律例,進入一個身體到進入另一個身體之間,時間的空隙少到並不多不能計算。無論怎樣,隻有一個完全自覺了的靈魂才能到達超越輪回的靈性世界。對一般的靈魂來說並無可能,因為他們完全受到這個物質裏的生活條件的限製。就如主奎師那在《博伽梵歌》(4.9)中的解釋:



“人若了解我顯現和活動的超然本質,

離開軀體後,再不用降生到這物質世界。

阿爾諸那啊!他將升晉至我永恒的居所。”



但主接著說,隻有偉大的靈魂,他們“接近我後,偉大的靈魂——奉愛瑜伽師——永不會重返充滿痛苦的短暫世界,因為他們達到了最高的完美境界。”(《博伽梵歌》8.15)

業報定律和輪回的安排是這樣的完美,每一個物質身體死亡時,實際依據靈魂累積的業報,自然已經替靈魂安排了另一個合適的物質身體,離體的靈魂便進入這新的身體,在這新的身體中再獲新生。



人在離開現在的軀體時,

無論想著那樣的情景,

在下一世,

他必能到達那境界。

(《博伽梵歌》8.6)



一個自覺了的靈魂進入了永恒的靈性世界後,再無責任,也沒有欲望再回到這個短暫而充滿著生老病死的物質世界。有時,以回近前生經驗來認識輪回的方法,能夠提供事實,說明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軀體中,同一的靈魂曾經存在,這知識很有幫助。許多正式出版的書籍確認,由被催眠回返引發的情感,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由不得你不信。在美國的伊恩•史迪和澳大利亞的彼得•拉姆斯特的著作中,詳細地記載了輪回試驗——許多情況下還包括獨立的觀察者,以保證其真實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接受試驗者能說一口他們一生中少有或根本不曾接觸過的語言。少數人甚至說一種業已消失,僅在史書上才有記載的方言。拉姆斯特的試驗者帶著他和觀察者到要試驗者本人從未去過的國外的住處去。在好些試驗中,這些房子,或其遺跡,與受試者先前敘述的“前世之家”非常相符,這些敘述在他們出去做證實實驗之前,在拉斯特辦公室錄了音。這些精心設計、以科學方式進行的實驗,把我們帶到一個幾乎勿庸置疑的結論,輪回一定以某種形式存在。遺憾的是,他們不能給我們提供任何真正有深度的知識或理解力,去明白靈魂實際轉生是怎麽回事。所以,這種方法最多是對一種高度發達的現象作初步的解釋的一種嚐試。況且,對這種試驗(大多並不科學)的過於簡化,追求刺激或作危言聳聽的報道,大大限製了回返法作為了解輪回的綜合複雜性的一種信息來源的可信性和可行度。



曾經為人,永遠都會為人嗎?

另外一個有關輪回的流行虛構指出靈魂隻要有一次達至人類形體,在下一世他便會以人的形體再回來,永不用輪回到低等的物種中。我們可能會以人類的形體再次輪回,但我們也可能以貓、狗、豬或低等物種的形體再回來。可是,無論靈魂進入高等還是低等物種的軀體內,他始終不變,在任何情形下,根據在這一生中人培養出來的知覺和不可改變的輪回定律,決定了一個人下一世將會得到什麽形式的身體。《博伽梵歌》——這本由神親自講說的,對輪回學說最有權威的書籍,很清楚地指出:“人在愚昧的型態中死去,他便會在動物界域中出生。”(《博伽梵歌》14.15)並沒有地方證明這個“曾經為人,便永遠為人”異想天開的概念。這個概念跟輪回真正的原則背道而馳。從太初開始,輪回的原則便為人所明白,也為千千萬萬的人所追隨。



死亡並不是沒有痛苦的過渡期

一些書籍把死亡描繪成前途一片光明的景象,更肯定人在他的下一世會誕生為人,這種誤導是十分危險的。那些作家試圖把死亡描繪成一個美麗而毫無痛苦的轉移程序,有機會經驗成長並進展到一個較深及高知覺的平和的層麵。

大多數以研究輪回為時尚的理論家都想令我們相信,在一個短短的宇宙沉睡期過後,我們會經驗到一種溫和的、飄然浮動的感覺,靈魂便慢慢步向他下一個人類的身體。緊接著,我們便進入一個溫暖舒適的人體子宮中,在那裏我們舒適地綣縮躺著,不受外界的影響,直至出生,終於從我們母親的庇蔭中獲得了自由。

這些都說得很美妙。可是殘酷的事實就是出生和死亡是駭人的痛苦的經驗。偉大的聖人卡皮拉•牟尼告訴他母親死亡經驗的真實性:“迫在那危困的境況,由於體內空氣的壓力,一個人的雙眼會突起,體腺充滿粘液,呼吸困難,喉嚨發出沙沙的聲……他受著很大的痛苦,完全失去了知覺。”《聖典博伽瓦譚》(3.30.16-18)靈魂是這樣的習慣了在身體裏寄居,在死亡的時候,要自然定律強迫,他才離開身體。就如沒有一個人會喜歡被逐出物質身體,很自然會抗拒。即使是最渺小的昆蟲,當生命受到威脅,也會展露驚人的本能和技巧,來逃避死亡。正如死亡對所有的生物,是無可避免的,隨著而來的恐懼和痛苦,也無可避免。

韋達文獻告訴我們隻有自覺了的、解脫了的靈魂才能無憂無懼地經曆死亡。這是可能的,因為這些崇高的人,完全不依附他短暫的身體,堅定於知識之中,明了他們是永恒的,非物質存在的靈魂,不用依賴物質身體。這些偉大的靈魂常在持續不斷的靈性快樂中,死亡時,不為身體的痛苦和轉變而感到迷惑。

在這個物質世界出生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多月來,人體的雛形被困在黑暗的子宮中,飽嚐受劇烈的痛苦,更受到母親胃火的燒灼和突如奇來的動作震搖,時常感到被包裹在羊膜內的壓力(羊膜是圍繞子宮的一層薄膜)。這個緊湊、壓縮的袋子強迫嬰孩的背脊,經常要象弓一樣地彎曲。還有,未出生的嬰兒時常飽受饑餓和口渴的痛苦,全身更被腹腔中饑餓的蛔蟲不斷的嚼咬,出生時的痛苦更加劇烈。《韋達經》指出,出生是把一個人有關前生的記憶,完全擦除的過程。

韋達文獻說,誕生對人是十分珍貴的一件事。換句話說,在物質世界裏,大多數的生物都得不到人類的形體。當靈魂棄置人生的目的——自覺,把自己捆綁在禽獸的欲望中,便沒法得到人類形體的生命。他的下一世,便要在動物界或比動物界還低的國度中出生。

我們應該明白,民間小說裏有關輪回的理論,都不外乎是信念、意見、假設和臆測。

物質的宇宙受定律管轄。有另一組定律管轄精微的宇宙,這些定律包括靈魂轉生的定律和業報定律。就如《博伽梵歌》記敘的既精微又嚴謹的自然定律,及其他千百本韋達文獻記載的定律,輪回實際的程序,便在這些定律之下運行。這些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在至尊主宰奎師那的控製下操作。聖主奎師那在《博伽梵歌》(9.10)中證實:“物質自然依照我的指示。它產生了所有能走動和不能走動的生物。這展示根據自己的規律,再三創造。又再三毀滅。”

有關輪回的流行看法盡管趣味盎然,引人入勝,但我們的命運太重要了,無論這些說法是怎樣的吸引人,我們也不能夠將自己的信念置於兒戲、幼稚、不準確和誤導的推理上。

從另一方麵來說,千萬年以來,韋達文獻便給輪回的科學提供了實際、完備和有用的知識。這智慧使人能夠逐漸接近更高的知覺層次,到最後,完全擺脫永無休止的生死循環。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