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巴巴開示
(2011-08-12 08:14:19)
下一個
剛才Vaaranaasi Subrahmanya Shaasthry 花了很長的時間討論時下兩種類型的真理探究者:重經典派(shaasthravaadhins, expounders of scriptures, shaasthra: 經典)與重理智分析派(Buddhivaadhins, expounders of intellectual reasoning),與兩派之間的爭執。他說前者視經典所載為古人的智能,是正確而不容置疑的。後者偏重理性分析,隻接受符合他們自己的邏輯的事情。當然,他舉了一些例子凸顯理智派的謬誤,以說明理智派的缺陷。 他大量的引經據典,使得他的演講變得深奧而學術化。我覺得大部份他所講的東西都超出你們的理解範圍,所以你們並未抓住他想要說的重點。 菩提( Buddhi , intellect,智性) 以討論、辯論為能事,一旦你屈服於邏輯辯證的誘惑之下,你將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掙脫它的枷鎖並抹去它,以便得到極樂。你必須時時意識到理性的極限,邏輯必須置於「道」之下,「思辨」必須置於「虔誠」之下。在成道之路上,菩提隻能帶你走一段路,剩下的要靠直觀來指引。 你的感覺、情緒甚至會扭曲你的思考,使你的理性變成一條蠻牛。而「我執」(egoism,自以為是) 往往會鼓勵這種野牛理智並使之合理化:因為一個人就是被他自己的「理智」引導而誤入歧途──如果那條道路正是他所愛!你往往會得到你「想要」得到的結論!除非你格外小心的檢驗推理的過程,甚至當推理正在進行中,你都有可能隻循著自己預設的路線走的危險。理性隻有靠訓練、靠有係統的運用軛、鼻環、鞭子等等纔能馴服,也就是說要用慈悲、平靜、自製、忍耐等等。 剛開始先訓練牠安靜的走一小段路,等到你確定牠很馴良之後,你就可帶牠上險路──那條滿是欲、嗔、貪、癡、傲、妒的路。 Bhasmaasura 由神那兒獲得強大的法力。隻要他的手碰到誰的頭,那人就會被燒成灰燼。可是他的本性尚未被馴服,他的理智還沒有被淨化,結果在貪念與我執的驅策之下他竟試圖將賜予他法力的神化為灰燼。 經典隻是地圖,它們最多不過是指南書,用來描述路況、提供旅程的方向。隻有在實際的旅途上纔能親自體驗到艱辛、延誤、山崩、坑洞,以及一路上的美景和目的地的壯觀。二手的描述永遠比不上親身的經驗。而且,同樣的一件事經典上可能有許多種不同的描述,目的祇是要詳細闡釋。連吠陀經上讚歎同樣的一件事都有十種不同的詩歌體,各來自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可是有些學者認為這些敘述有實質上的不同的涵義,結果他們沒有減少混淆反而增加了混淆。 不同的學者根據他們先入為主的成見、偏好,對地圖上的符號有不同的解釋。所以經典派也非永遠對的。他們可能會為了打敗敵對者而使自己偏離了正路。他們屬於某一學派,這也會成為客觀的去了解經典的絆腳石。 我既非經典派也非理智派。我是重大愛派(premavaadhin, expounder of love, prema :大愛, ) 所以我和經典派的學者或訴諸理智者都沒有衝突。 兩派都有其優點與其限製。你若能培養出大愛就不需要經典了,因為經典的目的不外乎此:培養對眾生的平等大愛(Sarvajana samaana prema。 Sarvajana: 眾生; samaana: 平等)並去除那擋路的我執(egoism) 。智性也一樣,如果它擋在大愛的路上就要視之為濫用而加以拋棄。 人的心念比一隻醉猴子還糟。如果研讀經典沒有能幫助你認清這一點,那你所花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白廢的。朝聖也是為了提升人心,讓本能衝動升華,引導低層次的人性至高層次的思想與行為。 理性的目的也是如此──至少「應該」如此。理性探究宇宙的一體性、它的起源、目的、支配小自原子大至宇宙的定律,並一窺那不斷在向後退的帷幕幕後那操縱木偶者。 不要去培養和助長你的希求和欲望,這個播種和收割會永無終止,你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一個欲望被滿足後隨即會助長十個欲望。今年被稱為「扭曲」年,所以小心一點,不要追逐不正直的欲望或不正當的滿足。所有通往感官世界的路都是彎曲的死路,唯有成道之路是直的。做個正直的人,那樣自性就會流露。正直能幫助你克服三種德性(The three gunas: 鈍性、激性、悅性) 。就像你把鹽、辣椒、和羅望子的果實混在一起磨成膏,成為一種美味的調味醬一樣,醫治這些德性的方法是將它們混在一起磨成膏,這樣一個新的味道就生成了:極樂(ananda, bliss)。沒有一個德性可以淩駕其它之上,三種德性都必須被馴服、轉化以便注滿那極樂之湖。 重要的是內在的極樂而不是外界的、感官的、物質的、紅塵的快樂。如果對人世間的浮與沉都能處之泰然,絲毫不為所動,那就真的成功了。 日複一日、日出日落、月的盈虧、四季更替,可是當365天過去後我們稱之為新的一年,並給它一個新的數字。可是日月依舊。要像日和月一樣,不要在乎它們轉出舊的一年或轉入新的一年。 要見自性(Atma,佛性,神性,本來麵目)並不需要積極的去做甚麽事情。隻要認清「幻象」這個外殼並除去它,自性的光輝就會自動顯露。需要做的是除去霧、雲、瘴氣,以及拋開那些附著在軀體外的幃幕,這些布幕使得真我被局限在軀體內。怎樣除霧?怎樣擦拭鏡子好讓自性清晰的顯現在鏡中?你的「心」和「菩提」,一個使你遵奉經典,一個使你相信理智,兩者都需要擦拭、磨光,否則它們很快就失去光澤。它們需要時時照料。就像一件銅器要用羅望子的果實來擦洗、抹幹,使它光澤如新,心也要時時用服務、念誦神佛的名號、從事有益的活動、良好的行為和關心大眾的福祉來擦拭。 太陽一直掛在天空上,是飄過的浮雲遮蔽了它。感官世界就是遮蔽佛性的雲,可是自性始終照耀在你心中的穹蒼。就像風一會兒將雲吹來使天空變暗,一會兒又將雲吹走,是心使得雲聚,是心使得雲散。要修你的心使它吹散烏雲,而不是聚集烏雲。每一個求道者都要經由一套有係統的訓練方法來做到它。 你不可能一跳就抵達頂峰。要認清「五蘊皆空」絕非易事,你必須克服生生世世以來所養成的習氣。這個世界是幻象,一切皆是梵(Brahman,「如來」,「道」) ;但是隻有已經抵達最終目標的人纔能認清這一點。在見性成佛之前,一個人必須做好準備、期望並耐心的等。嬰兒不能喂以成人的食物,你必須調配它們所需要、所能消化的食物,過量或不足都是不好的,兩者都有害健康。 我不認為對經典的學術知識是一個求道的人所必須有的,我勸告你要通過大愛來體驗極樂,而非經由這些困難重重甚至疑問重重的方法。這種大愛始自家庭而擴展至一切眾生。放下那些專事分析對手論旨、把對手砍得體無完膚的鋒利武器,拾起那愛的布丁,它能散布歡喜並贏回那些反抗的心。 這就是我的道──大愛之道,是我所要帶你走的路。所以當你走向我時我會給你我的來訪卡。我知道你的名字、你的學位、你的職業、你的狀況、你的過去,但是你不知道我的。我不用讀你的卡片就可以知道你的一切;不過我想要讓你知道一些我的光輝,所以我顯神跡,讓你得以一瞥。但我也給你足量的愛,好讓你將它攙入一些在你的所做、所感、所思之事,讓它們變得甜美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