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NASA實驗室的科學家進行軌道驗算後測定,一顆名為99942,臨時編號:2004MN4,又稱“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將於2029年4月13日星期五與地球相撞;這顆直徑390米小行星,在太陽周圍的運動周期為323天,質量4200萬噸,運行軌道速度5•9km/s,屆時,撞擊產生的總能量為廣島原子彈爆炸所產生能量的11萬倍。撞擊概率設定為“托裏諾等級4級”。即撞擊概率為300分之一。
而據英國開放大學隕星專家莫妮卡•格拉迪與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天文學家艾倫•菲茨西蒙分別測定,該行星2029年4月從地球近地軌道18640英裏(約3萬千米)的太空,與地球擦肩而過,(這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3.6萬千米的高度還要低),在撞毀多顆地球衛星之後,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會象1994年7月16日至22日,臨近木星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核一樣,在地球軌道的運行中,會被突然拉回來,或改變原來的軌道,並於2036年4月13日撞擊地球。其撞擊概率為三十七分之一,撞擊“托裏諾等級”8級,最高撞擊概率為托裏諾等級10級。這一結果同樣被俄羅斯天文學台肖爾等天文學家認可。如果撞擊點在歐洲會有兩個西歐國家消失;如果撞在美國德州或紐約州同樣會使這兩個地方蕩然無存。該行星於2004年6月19日被發現,之後突然消失,6個月後再次被發現,2029年1月在歐洲、南美洲、非洲、亞洲地區的人們會在每天都可以看到它象金星一樣閃耀在夜空。
因為撞擊的危險如此之大,科學家們提出幾種預防該行星撞擊及存續人類文明的方法,概括地講可分為:
一.爆破說,這種方法就如電影《天地大衝撞》中所述的過程一樣,用定向火箭,安排機器人附著於該行星的表麵,安裝核彈,將其摧毀。但也有科學家認為這種方式的不可取之處在於,被摧毀的小行星碎塊,將如放煙花一樣,從太空落向地球表麵。根據常用數據推測,每一千克隕石的衝擊當量相當於175千克的TNT烈性炸藥所產生的能量。這樣大範圍的隕石雨從天而降,仍免不了落在有些人口稠密的地區,引起核放射汙染和大量小隕石炸彈的大範圍衝擊破壞,造成極大的雙重危害。但,這一方式的好處是,在更大範圍內,不會造成地球的生態係統的崩潰性災難。不會造成人口及人類文明的全球性損失。
二.拖拽說:這種方式的代表是美國華裔宇航員盧傑,其要點是發射同步運載火箭或飛船,用精確製導的方式,在小行星表麵選定一個楔入點,把該小行星,一點一點地拖出地球的引力範圍。據說,該方式在現有的軌道上,要施加的外力為400000千克,既可產生1.23千米/日的軌道偏移。但這個偏移的力必須持久在1-2年以上;否則,它將還會慢慢地被地球引力吸引回來,在未來造成災難。該方法的難點在於該行星因為質量、體積在太空中太小,難於定位;因為受地球軌道引力範圍(約為6000萬千米)和其他行星引力的影響,在運行中不斷“自轉”著翻滾;選楔入點較難;另外,這樣的做法,耗資將達1000億美元;每月的運行費用也將在10~50億美元。這樣的開銷雖比一場海灣戰爭的花費少一大截,但從各國的財力狀況來看,目前還沒有哪一個國家願意承擔或分擔這筆費用。
三.被動接受式前提下的自我保護行動。為預防小行星撞擊等重大災害發生,挪威政府宣布:(德國《明鏡周刊》2006年9月23日報道)全世界最大的種子庫正在北極圈斯匹次卑爾根島的永久凍土帶上進行建設。數萬種不同農作物品種的種子將儲存在那裏。眾多農作物未來的命運都將掌握在它的手中。這一工程在2006年8月份,由挪威、芬蘭等8個歐洲小國,開始奠基並承建;又名為:“人類末日的種子基因庫工程”,具體做法是將數萬種(約200萬粒)各類植物的種子不同農作物品種的種子將儲存在那裏,包括小麥、玉米、豆類等,即便小行星撞擊或核戰爭爆發雙重災難來臨,種子庫也會毫發無損。挪威為這次為種子庫的建設提供了3000萬挪威克朗(約為500萬美元)的資金。作為與世界糧農組織的合作項目,該項目也得到了全球農作物多樣性基金會的資助。正在籌建的“種子庫”是一個恒溫係統,等小行星撞擊(或核戰爭)結束以後,用來修複或承接新的人類文明。這一種子庫將於2007年12月建成並投入使用。屆時,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機構也能使用該庫的資源。
這顯然是一個好消息,盡管,這種方式顯然有些“小家子氣”。因為科學家認為,這200萬顆種子到天災過後,每一顆種子會比鑽石更珍貴;它們會成為“金蘋果”之戰的導火索,在未來各種資源枯竭時,幸存到最後的人們會為謀取這200萬顆種子,而不擇手段。這種糟糕的結局出現的概率會到達90%以上,按人類現有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去衡量,至少目前還沒有人說“不”!
四.逃避式或稱星際移民式:是英國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提出的,在小行星撞擊未發生以前,在月球、火星或其他新類地行星上,建立人類殖民地,把現有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移到其他行星。雖然,這種方式比較穩妥,但,太理想化。據美國的媒體透露,到2020年,人類才有望建立一個隻容納200人的月球基地;同時,才有望開始發射到火星的載人飛船。而火星飛船一個來回要一年多的時間。每次也隻能搭5-10人。以現在“阿波菲斯”的危機來看;從2020年第一批火星人出發,至2029年阿波菲斯撞擊,到達火星的總移民人數還不足100人。加上2020年到達月球定居(暫時可以這樣假定)的200人/年;月球移民和火星移民總數也隻有2000人左右。以現在的科技要支持這2000人的外星生存,要比美國駐海外的總兵力的財政支出大約高出10~15倍,約為5000億美元至15000億美元/年!這筆財政支出與全人類獲得生存的機率比來看,也確實有點昂貴,暫難於施行。
這樣,我們又要回到“阿波菲斯”出發點上來,假如阿波菲斯真的撞到地球上,將在地球上造成多大的災難,我們現在或撞擊後該怎麽辦?
我們設定,阿波菲斯由2007年4月到2036年4月的動進軌道為:2036年4月距地0萬km;2029年4月距地18640km;2015年4月距地5.3萬km;2012年4月6.3萬km;2008年4月距地8.36萬km;2007年4月距地11.66萬km(近地點)。在這一軌道變化過程中會不會象蘇梅克.列維9號慧核一樣發生軌道突變,在未來的7至10年內連續撞擊到地球上?
我們來看看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軌道的變化過程:
1993年3月24日蘇梅克.列維夫婦在海爾天文台通過一架46cm的施米特望遠鏡發現了蘇梅克.列維9號慧星。該彗星從施瓦斯曼.瓦赫曼Ⅲ號慧群分裂出來後,早在1970年就開始繞木星運動,1992年7月8日經過近木點時,在木星近軌道的距離是109.83萬km,被木星強大的引力,突然改變軌道;並發生分裂,碎裂為22個亞核,並於兩年後以65km/s的速度撞擊在木星南半球南緯450左右。7塊最大的慧核在木星上撞擊出7個大的輻射坑,每個撞擊坑的直徑為1萬km以上,而最大的撞擊痕為數萬公裏。木星約是地球的14倍;其質量1.900x1030克;赤道半徑:71492km;平均密度1.33g/cm3,表麵重力:22.88米/秒2;軌道速度13.06km/s;而地球的質量是5.976x1027克;赤道半徑:6378km;平均密度0.0034g/cm3,表麵重力:9.78米/秒2;軌道速度29.79km/s。
這話雖然有點逆耳,但是,按現在“阿波菲斯”的運行軌道速度和質量來分析:在2029年或更近一點的時間,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不可抱著僥幸心理,而應該積極地尋找對策。為防患於未然,我們不妨對“阿波菲斯”撞擊地球後成災過程和範圍進行一次風險評估。即“阿波菲斯”撞擊地球後,它在地球上造成的災難有多大,對地球生態係統造成多大的危害;對人類的文明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呢?
有興趣的讀者,可繼續閱讀李建敏先生撰寫的“阿波菲斯小行星撞擊地球成災評估和抗災自救對策”一文。
附:特急預警:阿波菲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成災過程評估及抗災自救對策
李建敏
阿波菲斯,現在的總質量為4200萬噸;軌道速度為5•9km/s;隨著與地球的接近,其軌道速度還在不斷增大。按1千克隕石衝擊當量值相當於175千克TNT炸藥的熱量比值測算出,它以現在的軌道速度與地球迎麵相撞,產生的撞擊能量是廣島原子彈的11萬倍;能量衝擊所產生的突變效應當然也是巨大的。
具體表現為:中心衝擊區為,如果撞擊發生在北緯40度左右,那麽,歐洲挪威海或地中海、黑海、北海附近、或美洲墨西哥灣一帶,將會造成數億人無家可歸和數千萬人的死亡。如果撞在中國西部阿爾泰山與吉爾吉斯坦等國的交界地帶,雖然,那裏現在人煙稀少,但在2500km2的範圍內,地表大於10厘米的生物將會蕩然無存(這一數據按美國亞利桑那隕石坑,直徑50米的隕石,衝擊區內的230-250平方英裏的地區所有生物均被高熱的衝擊波所蕩盡測定);衝擊地震波:3000km2以內的震波將大於裏氏14級;4000km2大於9級;4500 km2大於7級;6000km2的範圍大於5.5-6.8級。
衝擊塵:據俄羅斯天文學家肖爾製作的模型顯示,該行星撞擊所產生的煙塵將籠罩地球1/4的地區。地表小於2x4cm2的石沙,將會有數千萬噸被拋入1萬米以上的高空;在7000km2的地區內,其塵煙霧霾將使能見度小於50米;數萬平方千米的煙塵將掩埋上億公頃的植被,這個占地球表麵1/4的塵團將隨著西風帶或馬緯風帶在地球自軌的拖曳效應下,向東西方擴散,將會使這兩個風帶地區的陽光受阻擋,光照減少23-33%左右;同時,擋光區氣溫每天會下降6-8度;個別中心區域將會受到7個晝夜的無光照影響;塵煙帶帶來的降溫會造成霜凍,甚至夏季飛雪的氣候異常;在這一煙塵區的農作物受粉率將降低15-20%;糧食產量降低18-25%;各種呼吸道傳染病人會成倍增加;影響時間達3-4個月。形成持續兩年的撞擊之冬(撞擊產生的冬季效應與正常冬季結合形成長達兩年的無法耕種時間)。這個後果將直接影響人口達到8-10億;按現在全世界67億人口的存糧儲備;將影響糧食儲備1/3以上。會使許多欠發達地區和國家生活的人們雪上加霜。
如果阿波菲斯在2029年4月或2036年4月落入日本千島群島海域的內海。首先,在海洋中濺起的海浪達到1200米~800米,高達200米的湧,會像一道道水牆,波及到3500km以外的海洋沿岸後,仍高達40米以上;(注:北京時間2007年1月13日12時23分26.5秒在千島群島,北緯46.4、東經154.3,發生8.3級地震時,日本千島地區的地震海嘯湧為2米;衝擊到3400km以遠的中國華東沿海的海嘯浪湧僅為10厘米;若按200米海浪測算到達中國東部沿海的浪湧高度應為10米左右)。應該注意的是:阿波菲斯撞擊海洋的浪湧高度。因為該行星直徑390米;按濺落物與水波的動量轉化,應為正常重力加速度下的3-5倍,即:390x3=1127米,海嘯的推進速度為:6000米以上的深海為800km/h;3000米以下為240-480km/h;從日本千島海域到中國華東地區或太平洋海域同區域的時間為7-9小時;衝擊區內1000千米內的飛濺海嘯以3-4倍音速的速度580~660米/秒的速度,形成1500-1700km2的大範圍直接降水;形成的水汽和高壓水汽會將水汽漩渦帶入到1.5-1.8萬米的高空,形成大範圍、持續1周以上的特大暴雨;在1800-1900km2衝擊海域內降水4-6米/小時;最大8米-15米/小時;1900-2500
km2,0.5-1.3米/小時;2500-3500
降溫:大的雲水層遮擋陽光,在萬米以上的高空,形成的水汽雲層厚度達500-1000米;使中心地區1500-1700km2以內的地區氣溫降低15-25度;同時,強烈的對流天氣的形成,使這一地區的人口在洪水、劇震、持續降雨的危害下,遭受夏季突來的持續降溫,在撞擊發生7天以後的低溫將會達-25度以上。同時,在海嘯中幸存的大量漁船因為柴油供油管道不暢,人員在沒有防寒設備的前提下,遭受難以想象的凍雨、凍雪和巨大的冰雹(從萬米高空聚集的水汽形成的單體冰雹直徑會達20厘米以上)的襲擊。在中心海域1500km-3000km以外地區降溫也將達到12-14度,甚至在三天以後的無光照熱能的影響下,夏季積雪厚度會達20厘米至1.5米左右。
颶風:衝擊中心區的颶風將達140米/秒的風速(約38-40級颶風);衝擊範圍達2000km2-4000 km2;20-18級的颶風衝擊區為7000-10000km2,2000km以外至3500km以外的地區颶風衝擊為9-12級以上。
電磁效應:由於隕石衝擊波和地震波及地軸劇烈晃動,直徑390米的小行星以5•9km/s的軌道速度,與直徑12756.28km,軌道速度29.78km/s的地球相撞擊,地軸抖晃率將大於0.05-0.8度。從而使海流、氣象、磁力線結構及分布發生突變。將會直接造成電磁波紊亂,使飛機和電子儀器在幾天內無法正常工作,空難、鐵路、通訊事故頻發,交通秩序無法維持。
生態環境:由於撞擊發生的突然性,地震、洪水、颶風、隕石衝擊等綜合影響,核電站、大小化工廠、及城市功能的喪失造成的生活汙水會直接對江河、湖泊、海洋造成無法估量的汙染,從而使生活和生產用水無法保障,由於供水供電采暖係統的巨大破壞,使撞擊區周圍3000平方千米以內的地區人居生活基礎環境基本喪失,全球1/4的地區人類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海嘯、降水、降溫、雪災、雹災、颶風和電磁波紊亂、環境汙染的多重災害的危害下,在撞擊點270km以內海域、陸域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係統將無一幸存;1800-2500km地區地表生存文明體係損壞率將在60%以上。全球的通訊和氣象衛星將無法正常工作。同時,通訊、醫療、物資供應、治安、運輸等係統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同時,無論阿波菲斯落在海洋還是陸地,都將會引發地質板塊震動,甚至斷裂,引發火山的大量噴發。石油、煤炭、礦石、冶金行業將會麵臨因地質變化而引發的行業性虧損或倒閉。礦難和井噴、火山噴發和破壞性地震,將成為人類生存的大敵。
這種無法預料的撞擊時刻存在,據悉,2006年9月美國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家發現一顆代號2000ΦW7小行星飛近地球隻有5天時,才被發現,如果相撞有15億人會被毀滅;2006年11月3日夏威夷天文小組宣布一顆代號為2000SG344的小行星2030年也會與地球相撞,撞擊能量相當於100顆廣島原子彈。
麵對人類曆史上即將到來的曠世浩劫,人類隻有團結起來,共同攜手,平衡現有的物資資源,建立有序的預警,預防體係,救援機製把災難變成合力;用災難預警機製促進人類整體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放棄種族和國家認識的差異,才可能把有效預防的方式和措施,貫徹到人類發展的大前提中來,並把相應預防、生產自救措施,貫徹到日常的生產生活的原則中去。因此,從現在開始,人類就應該行動起來為即將到來的小行星撞擊引發的災難的預防和生產自救措施建立應對之策。
第一:改變建築結構和建築習慣,並遠離江河海洋。
建築質量要求。選用外牆鋼筋水泥:即外牆30厘米加20厘米中空緩衝間層再加20厘米內牆的剪力結構牆體。如果有條件,可在外牆中加2厘米厚的鋼板,以加強防衝擊波的功效,同時,中間的中空緩衝層可以有效地減少低溫時的熱傳遞效應,起到保溫的作用,也減少工程造價。
在建築圓型建築時,采用地下與地上結合的建築風格。即:地平麵以下“凹”型場地應在地下10-15米為宜;即可建4-5層;地麵建1-2層大框架輕質建材的樓體,以減少地麵以下樓體的承重,增大抗震效能。一般在4-5層的主體建築上外加一層、二層的框架式承露陽台。在災情過後,外加的框架稍加改裝,即可用於居住,地麵以下部分可以防災、居住兩用。因為是地下建築在保暖,防風、抗震等的優勢其在節能、環保方麵也有很好的示範作用。據資料表明,在長崎核爆中心5千米以內的地區相當於該小行星撞擊中心80千米至120千米內的衝擊當量或輻射值。因此,可以推定,在撞擊中心120千米以外,這種建築是相對安全的。
在建築區附近還應建立救生山嶺或高地台,高度一般800米以上,距海邊大於55-90km;嶺台頂的麵積應在2000
m2以上為宜;嶺台上備有藥品、逃生伐(艇)。注意逃生艇應有直徑大於Φ3cm,長度大於350米的繩索,固定在堅固的岩石或地下水泥錨柱鏈上,以防大海嘯到來時,船筏被海浪卷入大海深處。
另外,根據立體幾何學造形結構的穩定性,在選擇建築風格、結構類型時,還可以選用“三角錐體”或“四角錐體”建築結構。建築方案可以考慮選用“埃及三角金字塔式”或“瑪雅太陽塔四邊形錐台式”建築。
第二、抗災功能區劃的設定和生產、生活資料地的選定。
對於抗災時間擬定在長達三年以上的生活地區的建築,救災場所,在大的建築群落中要有強大合理的功能區劃。如生活區以居住為主;生產自救區以生產自救的企業為主。企業應以無土栽培技術、低溫培養殖產業,醫藥產業,無線電教育產業、移動式計算機知識網絡教育產業;綜合治安區、貿易區等是首先應具備的基礎性區劃。同時,應根據地侯、物候、氣候的不同因素,合理布局,考慮到災後的水源,保暖和生活日常用品的短缺,應在建築區內選定豐富的地下水源與豐富的地熱資源兼備的地域作為最佳選址,同時,把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地熱能作為供電供熱能源;在生活區10-15千米的地區內有大量可以耕作的土地。地下抗災建築群以5000戶至10000戶為一個社區。人員過少或過於密集都會對居住環境有一定的影響。社區之間要有3至5千米的隔離生態帶,以備防疫用。
應該注意的是,在功能區作物品種的選定上,一定不可忽略低溫作物的生產種植,如地下莖根莖紅薯、山藥、土豆、蓮藕、荸薺、白菜、蘿卜,耐寒的魚類、水產品的養殖和耐寒耐澇的農作物的培植,並以此為種植重點,以保證災後自救成功。
第三,建立預警預案,編製抗災自救的應急知識,把有序的抗災、防災過程與社會的長治久安、穩定發展的機製結合起來。
經驗表明,在較大的自然災害到來時,有提前預防預案並建立和貫徹了抗災防災的知識體係的群體,比沒有預案和相關防災自救知識的群體,生存的幾率高出300倍。在唐山大地震後,據1996年4月11日,新華社刊發消息:河北青龍縣縣城距唐山僅115千米,但這個縣在唐山大地震中無一人死亡,被譽為世界防震減災的示範。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營口地區發生了7.3級強烈地震。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使工礦企業、交通、電力和水利設施以及民房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海城人民卻無一傷亡。在海城7•3級大地震中全員撤出;這與美國新奧爾良遭遇颶風襲擊時的棄城之舉與紐約911時期和之後大麵積停電造成損失之比較中,都會活生生體現出正反麵教材的深刻寓意。
對於小行星撞擊引發的預警綜合災變,在防海嘯、防地震、防洪水、防低溫、防颶風、防汙染、防疫病及在生活食品匱乏時的生產自救措施和技巧,對每個人都十分有必要。
由於事發突然,在沒有做好或進入前瞻性預防撞擊保護性建築中的人們來說,在災情發生時的整體撤離危險區域是必要的。從群體撤離經驗中得知在撤離時,應選擇從危險地區到達安全地區五條以上逃生路線和準備適合野外、山地、沙漠、海洋、低溫區五種以上自救生活知識技能。在撤離前,有條件的可以準備一輛廂式運輸車,對廂體內的結構、功能進行改裝。把房子和家安到車輪上,這是第一個首選。無經濟能力的可自製防風保暖帳篷隨身攜帶,把“家”馱在背上。
生活物資準備:生活動力燃料,氣(柴)油200公升、煤400千克、太陽灶、打火石、安全火柴、凸透鏡(取火用)、蓄電池、充電式手電筒(信號燈)、帳篷、漁具、醫藥類書籍、醫療藥物、收音機、塑料或帆布製的保暖防水衣服、紫外線消毒燈、臭氧消毒儀、氧氣分離儀;防蟲防黴變的糧食200千克/人(把糧食放水塑料桶中,可以做到防蟲防黴);GPS定位儀、指南針、手表、小鐵鍁(挖隱身窖用)等,並知道這些物品的多種用途。在選擇撤離路線時應盡量少走高速路,因為在高速路上雖然速度快,但堵車,道路被封閉、有限的物質供給點都將成為撤離的障礙。
在撤離時,應與社會群體共同組織協調行動。在集團組織行動中,應有明確分工:探路、生活、醫保、治安、聯絡等工作要落實到人頭上。同時,及時收聽國家發布的相關撤離信息和災情預報,並盡可能地與政府機關、司法、部隊等組織保持必要的聯係。
如果來不及撤離或撤離途中被迫阻斷,在災難到來時應選擇緊急自挖的地窖躲過撞擊產生的輻射、衝擊後,注意保暖(在低溫到來時如果玻璃被完全震碎,可用窗簾、被單用水浸透後,擋住窗洞或門洞。低溫結冰後形成水牆,封住窗洞或門洞,免於被低溫凍傷)、防洪設施的使用;同時注意不要四散而逃,減少盲目的行動,和不可預計的後果的發生。
從社會整體而言,作為一個國家、一個人類種群,應建立人類整體的思維意識,與多個國家形成有效的“防止小行星撞擊”的預警預案,在聯合國相關組織的協調下,密切關注“阿波菲斯”類天體的災變異常動向,及時向公眾發布相關信息,並做好充分的、切實可行的防災、抗災、生活自救的行動方案。
應特別注意的是:由於小行星撞擊的災情嚴重性和複雜性,對現有社會醫療、保障、救援、供應體係破壞的深度和廣度,應及早地對缺乏相關知識的群體進行全民培訓,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對災後的各種傳染病和常見病的預防、安全、自救醫療、及對防震、防洪、防凍、防火等方案,貫徹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人。
第四,提前搬遷軍用民核設施到安全地區,盡早封閉各種類軍火庫及各類具有重大汙染風險的化工企業。
另外,類似於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後,發生了鬆花江水環境汙染事故。事故產生的主要汙染物為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機物。事故區域排出的汙水主要通過吉化公司東10號線進入鬆花江;超標的汙染物主要是硝基苯和苯。
類似的突發事件、重大汙染事故,形成的前車之鑒,在阿波菲斯撞擊時產生的巨大的衝擊波,地震、電磁效應、高溫、高壓都會對核電站、核軍用設施、軍隊火藥庫、石化燃料和易燃易爆化工用品造成極大破壞,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為了確保災害到來時,不再發生連鎖效應,應盡快和盡可能地動員各國政府銷毀(和減少)搬遷核設施。對現有的軍火庫存、易燃、易爆的石化製品進行深藏,遠離海洋和人口稠密區。
第五,建立有各國政府參與、民間誌願者參加的預防“阿波菲斯”小行星撞擊知識的組織和協會,對社會各階層進行早動員、早預防、早謀化、早設計、早建設,力爭把災難預防,災中自救,災後重建的方案深入人心。據說,世界預防小行星撞擊組織2013年表決要不要多阿波菲斯的軌道進行幹預,要等到7年後才會有結果。但也有科學家疾呼:不要等天災到來時,變成一次全人類的大逃亡!現在動手,減少災難到來時的惶恐,使社會在有備無患的前提下,未雨綢繆,安全渡過危險期;而不要象遇到恐懼的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中,抱著僥幸心理,呼呼大睡!
2007年到2029年,隻有22年的時間,這對於威脅人類近67億人口的文明存續與發展的天體事件,即將發生的前夕,我們放棄一切種族與國家的暴力衝突,把目光放遠,站在人類整體合一,天人合一的大高度、大前提下,現在行動起來,為了拯救我們的地球家園,把愛自己和愛人類整體,化為一體!畢竟,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隻有懂得深層意義上的自愛,才會在更高層次上懂得關心自己的星球、星係和人類整體的未來。相信,如果有外星文明蒞臨我們的星球,在我們寬宏的愛心包容中,也會幫助我們化解危機,建立更加完善的文明體係。這是宇宙法則使然,更是不可抗拒的真理。更為緊迫的是,2006年6月12日,又一顆隕石已經落入挪威的群山中,威力相當於幾個原子彈,有科學家說,這是“阿波菲斯”的先鋒。因為,無論從k/T大撞擊的恐龍滅絕的隕擊事件看,還是從1994年7月16日的蘇維克-列維九號隕石群與木星相撞事件的比照中,大於100米直徑的小行星,從來不會是隻有一顆,而是數顆。如果比阿波菲斯更快、更隱蔽地進入地球軌道的800顆以外(據天文學界稱,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目前隻有800多顆)的其中幾顆,在未來7年至10年內到達,我們現在行動,是否已經有些遲了,更何況還在觀望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