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之子

歡迎用心交流的朋友,在這裏你能找到你所需要的!
正文

台灣高中曆史教科書修改光怪陸離

(2007-02-27 22:37:10) 下一個
台灣高中曆史教科書修改光怪陸離

  台大曆史係主任吳展良昨天指出,高中新課程曆史教科書審查時,審查委員的要求光怪陸離,不合其意者先是「建議修改」,後來就是「必要修改」,他質疑是依審查委員心情而調整;更有把清帝國人民「移民」台灣改成「殖民」台灣等改法,相當離譜。


  吳展良表示,審書細節他不便透露,但過程的確有太多令人不服之處。審查者運用所謂教科書宜「統一用法」為由,強迫編者一致使用「戰後」,不可用「光複」。審查委員認為「未能統一用語,易造成高中生學習困擾。」


  先建議改後變成必要改


  吳展良說,因為編書者對用詞不能同意,審書委員竟然反覆刁難,相同的問題,前審列為「建議修改」,而後卻變為「必要修改」,似乎是依審查者態度或心情而定。


  吳展良領導台大曆史係教授團隊多人編寫的《台灣史》版本,屬於最早提出的一批,卻被刁難到最後還不放行,前後曆經三次大審查。他指出,以往都是一審修訂後便通過,以台大教授群的學術能力和師資,審書委員就是不讓通過,最後強製改動原文後,已來不及供應各校。


  審書過程中,審書委員要求稱清人「移民」台灣為「殖民」台灣。審查者認為,前一節課文是荷、西在台殖民,之後到清帝國統治,台大版課文寫為移民(同族統治),正暴露漢文化中心主義的政治修辭,違背編輯理念「培養包容並欣賞多元文化的全球觀」。


  編者認為,清廷在台灣基本上還是沿用「內地」行政體係(郡縣),而不是一套特殊的殖民地行政和法律體係(如日本或荷蘭時代),所以傾向使用「移民」的詞匯,而不是殖民。編者群自認為這不是「政治修辭」,也不是「漢文化中心主義」者。


  審查者強橫主觀難忍受


  吳展良指出,審查者的意見,實超出作為審查者應有的道德與權力界線,且審查委員一再要求編者依其希望的方式寫教科書。例如,要求在「漢人社會的婚姻」中,加入漢人娶平埔族女子一事在族群混合上的意義,此純屬主觀願望,並無學術上的理由。最令編書群難忍的是,審查者依主觀意圖解釋曆史。例如,關於台灣因屬帝國邊陲,所以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頻繁卷入戰爭中,審查者認為,「邊陲應改為『位居東亞航路要衝』較符實際。」


  編者群認為,台灣屬於帝國邊陲才是卷入戰爭原因,應該不是「位居東亞航路要衝」(這是十七世紀觀點)。其他不勝枚舉,審查者主觀而強橫的態度,編書學者不能接受。


  陳儀深:換個角度詮釋思考可更多元


  另據朱立群報導,台大曆史係主任吳展良痛批政治力介入高中教科書編審過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認為,這樣批評有失公允;但他堅持,不應讓曆史教科書承載太多政治的重量,而要回到「曆史專業」。


  陳儀深說,「措辭的改變,意謂了發言位置的改變」。以漢武帝「討伐匈奴」到「攻擊匈奴」的轉變為例,「討伐異族」是漢民族長久以來的「中國中心主義」思想,但台灣讀者閱讀這段曆史時,不一定也要站在「中原正義之師」的立場。其實不管讀者是誰,「換個角度想想」的詮釋策略,可以開啟更多元、包容的思考。


  中興大學曆史係教授餘文堂也表示,曆史詮釋權操在「作者」手中,人文學者主觀性較強,但還是必須追求客觀。以德國史為例,以前稱「普法戰爭」,後來改稱「德法戰爭」,因為史實是參與戰爭的不隻普魯士,還有德意誌其他小國。餘文堂強調,即便要改變過去的史觀,也必須回過頭來,先討論先前那個史觀的適當性。


  陳儀深持類似論點,認為曆史教科書一方麵要合乎時代脈動,但提及新史觀的同時,也必須回去解釋舊史觀。在目前「台灣主體性」的主導史觀下,減輕中國史地的份量是正確的,但調整的比重與作法有待商榷。


  沈富雄:難道每次政黨輪替就要大修嗎?


  此外,黎珍珍、林諭林報導說,教育部翻修高中曆史課本引發爭議,惹得泛藍立委大罵教育部長杜正勝不適格。立委質疑,民進黨沒膽量搞台獨,隻敢在曆史課本上動手腳,搞「新文化大革命」。


  民進黨大老沈富雄也認為,教育部以台灣為主體性修改教科書,方向正確,但手段不必如此急躁,也不應該在「起義」、「起事」等詞語上為難考生。他說,教科書應該擺脫政黨惡鬥,「難道每逢一次政黨輪替,就要大幅修改內容嗎?」


  李鴻鈞說,依據教育部頒訂的國語辭典,起義是為正義起兵,起事是指起兵發事,也就是發動戰爭;起義與起事雖僅一字之差,含意卻相差十萬八千裏。


  國民黨立委李慶安指出,杜正勝一直想切割台灣史和中國史,透過審查教科書的機製,箝製教科書的編寫,以貫徹台獨思想,這是「新的文化大革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