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之子

歡迎用心交流的朋友,在這裏你能找到你所需要的!
正文

打破錢與勢的迷思,要當企業家也要當慈善家

(2007-02-01 22:58:28) 下一個
打破錢與勢的迷思,要當企業家也要當慈善家

  多維社記者安涵編譯報導/早年來到美國的華人,在努力奮鬥下,逐漸擁有自己的財富與地位,然而,麵對在近年移民浪潮中湧入美國的同族同胞,這些過著物質不缺生活的人,似乎不太具有助人的精神,有經濟能力者與需要幫助者之間,形成一道明顯的溝渠。


  紐約時報日前以一個非營利機構的創立,點出上述的問題。報導指出,1960年代,一名於紐約市唐人街教書的教師劉毛淑卿(Virginia Kee),有鑒於政府麵對貧困議題時,僅聚焦在非裔與拉丁裔居民身上,加上許多亞裔學生甚至付不出隻需兩塊錢的校外教學費用,劉毛淑卿決定創辦一個連接弱勢者與大眾資金的管道,讓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得到協助,此管道,便是目前許多華人都知悉的華人策劃協會(Chinese American Planning Council),簡稱華策會。


  創立於1964年的華策會,是目前全美最大的亞裔服務機構之一,光是紐約,便於曼哈頓、布魯克林和皇後區設有23個辦公地點,平均每日為6000人服務。1985年開亞裔叁選市議員先例的劉毛淑卿,雖然最後落選,卻為華人叁政做了一個良好典範;此外,劉毛淑卿還曾擔任過紐約市人權委員會委員,如此致力關注且幫助弱勢者的劉毛淑卿,卻發現近年來,雖有越來越多的華裔美國人擠身家財萬貫的行列,但這些富者與在1990年代後來到美國的中國移民之間,仍有一條明顯的界線。


  根據調查,現在美國有一半的華人擁有良好的職業,另一半受限於教育程度較低,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許多移民懷抱著美國夢踏上一個不熟悉的土地,他們不諳英語,忍受遠離親人的孤獨、努力奮鬥,卻因為未取得合法身份,不但無法找到好工作、拿到的薪資低、也沒有任何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險,但低收入的華人又往往在生病時付不出昂貴的醫療費用,不願上醫院,等到身體無法負荷,卻又為時已晚。而唐人街又總是因為人口過多,居住品質差,使得這些低收入者整體的生活水平更低落。


  劉毛淑卿表示,“我們從曾受華策會幫助的貧者手中得到捐款,卻沒拿過那些應該幫助貧窮人的富者的捐獻。”

 

  其實不隻是華策會,其他協助亞裔美國人的團體、社會學者以及亞裔慈善家都注意到這個現象,尤其在199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移民湧入美國社會,此問題變得更加明顯;目前,在外國出生的紐約居民中,出生地是中國的人數已躍升至第二位,僅次於多明尼加。


  目前,幾乎三分之一住在紐約唐人街的居民生活在貧窮線下,其中包括四成的兒童和三成五的老人,而僅有7%的家庭獲得大眾的幫助,但在此同時,美國富有的亞裔卻增多,2004年的統計,亞裔占美國富裕家庭的5%,比起前兩年的1%又更加上升。


  實際上,不是隻有華人,其他民族也有類似的情況,富者往往不將財富留給同族的貧困者,而是以另外的管道捐獻出去。第一代移民多半會將血汗錢寄回家鄉,或是給需要的親人;而第二代之後的移民,有的會讚助藝術或教育計畫,希望藉此讓社會更了解自己的文化遺產;有的則會以禮物的形式,贈送給美國人創立的主流機構,來提升自己的地位與彰顯成功。即使是被外界視為最團結的猶太人,也發生富者與從東歐來的新移民之間,明顯存在距離的現象。


  不過,在美國的華人分裂的形式不隻在貧與富,還有語言、家世、品味與政治經曆上。設於紐約的美籍亞裔組織百人委員會主席,65歲的Henry Tang表示,美國華人通常會憑藉對方的淵源、背景或觀點來尋求共同點,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離開上海的知識份子,多半目前組成安定富裕的家庭,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與19世紀來美的廣東農民,所生下的孩子,可能因為皆反對中國的政策而找到共同點。不過,彼此間的差異還是會因家鄉的不同而擴大,而在捐獻這點上,便有許多令人氣餒的拒絕方式。


  Henry Tang舉例,有人認為自己在台灣長大,不願幫助從福建來的人。這樣的“屬地主義”也發生在香港人或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身上。

 

  根據統計,亞裔人數占美國總人口數的5%,而2000年時,在紐約的總人數共有37萬4000人,其中僅華裔便達到250萬的情況下,不隻美國居民的民族背景越來越複雜,需要幫助的人也增多,目前,亞美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采取的方式便是團結其他包括韓裔、日裔、印裔、巴基斯坦裔與孟加拉裔等民族的人士,一同致力讓弱勢者接收到善心。


  亞裔兒童和家庭聯盟(Coalition for Asian American Children and Families)的執行長Wayne Ho認為,當一個機構所代表的是整個亞裔群體時,外界就不會認為這個機構隻是為特定的民族發聲。


  同時,華裔富者不向慈善機構捐獻的情況,在新一代的移民子女產生之際,也逐漸在改變。一些有經濟能力、有專業的年輕移民後代,正在縮小貧者與富者之間的差距。


  一位於紐約皇後區艾姆賀斯特(Elmhurst)地區成長的34歲華裔銀行投資家Jimmy Pang說,目前他的所得,恐怕是父母一輩子所掙得的錢的十倍之多,“能有這樣的成就,我可能隻是運氣好,所以我想回饋社會。”Jimmy Pang與其他四位朋友於2004年時,一人拿出4000元的捐款共同創立一個非營利慈善機構AsiaNextGen,旨在吸引其他希望為社會作些改變的年輕專業人士,一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雖然社會上漸漸出現願意站出來幫助弱勢同族的中國人,不過洛克菲勒慈善諮詢委員會(Rockefeller Philanthropy Advisors)副主席Jessica Chao認為,華裔美國人社區還有很多貢獻社會、改變社會的空間與機會,因為並不是所有有經濟實力的華人都意識到貧窮這個社會問題,也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自己能做些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