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佟大為和羽凡一起回憶《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2007-01-14 13:49:27)
下一個
首先感謝"一生快樂",從你給的鏈接下載的全套<<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看後非常喜歡.
“今天之所以區別於昨天,恰恰是因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們心中。”
“讓列寧同誌先走!”“列寧同誌已經不咳嗽了!”“瓦希裏,跳!”“快去救列寧,布哈林是叛徒。”“朝倉不是跳下去了嗎?堂塔也跳下去了,所以你也跳下去吧!跳下去,就會融化在藍天裏。”“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還記得上麵這些老電影的台詞嗎?我想,對於每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來說,這些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在那文化生活貧瘠的年代,有限的幾部電影,在反複看了無數遍後,影片中很多人物的台詞及神態,都深深印刻在我們心中。這大概是現在才二十多歲的孩子無法理解的吧?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一部真正觸動我內心感受,引發我產生共鳴的,描繪發生在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北京軍隊大院孩子們的故事。此劇雖被稱為《血色浪漫二》,但比《血色浪漫》更真實地刻畫出那特定曆史年代的青少年的風貌。
首先在人物對話方麵,《與》劇引用了許多老電影的台詞,非常符合那個年代北京青少年的特點。佟大為和羽凡他們那地道的北京痞式方言,讓我這個從小在北京長大的人深感親切。而《血色浪漫》中的劉燁,說話總帶東北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從小生活在北京的孩子的人物刻畫。
另外,什刹海茬(不知道應該是那個字,反正發這個音,就是現在PK的意思)冰的場景,在兩部劇中都有。但是《血》中劉燁滑得實在太差,那樣怎可能去那裏“茬冰”呢?在那麽重要的場景中,導演為什麽沒給他找個替身呢?他一點兒也沒滑出北京男孩兒的痞味兒。反觀《與》中的滑冰場景看起來就比較真切,包括李白玲在冰上滑動的樣子,使我懷念起上大學時冬天什刹海冰麵上那些穿著軍大衣,圍著三米長圍脖的北京男孩兒溜冰的身影。也不知道現在的什刹海冬天還能不能滑冰了,好象聽說周圍已經改成酒吧一條街了。
《與》劇中另一個給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茬琴”(這裏的琴指的是吉它)。和現在如火如荼的“超女”、“加油好男兒”和“舞林大會”比起來,要說起PK情節,那可是我們北京哥們玩兒剩的。早在二三十年前,北京就流行過滑冰PK,彈吉它唱歌PK,還有好象街舞PK。不過那時我們不叫PK,叫“茬”。什麽“茬冰”、“茬琴”和“茬舞”。羽凡演的許遜在和另一大院的孩子“茬琴”時唱的老歌真好聽。強烈要求羽凡同學出新碟,裏麵全是吉它彈唱那些老歌,肯定暢銷。在此,必須表揚此同學一下,那演技還真不是業餘的,再加上他是本劇的音樂總監,本人對他刮目相看,感覺比他在羽泉組合唱“最美”時還要好。他彈唱的《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感人極了,可惜網上搜索了一下,居然沒找到他的這一版本,遺憾啊!
佟大為演的方言挺有味道的,因為他一口地道北京腔,我還以為他是北京長大的呢。後來看了一篇關於他練北京話的文章,才知道他不是北京人。總之演的挺有感覺的,對他的好印象陡然猛增。
劇中高揚和卓越他們演的也特有軍隊大院的味兒。有趣的是裏麵的“馮褲子”,不會是影射馮小剛吧?那演員長得也太象馮小剛了,連說話語氣還有最後的職業(電影導演),對了還有就是他在劇中幹啥正好姓馮啊?哈,開個玩笑,馮小剛別生氣啊,因為“馮褲子”在劇中可不是啥光輝形象啊。
對啦,劇中許遜開的那個懷舊酒吧,那創意真酷啊!現實生活中是不是真有啊?穿著軍裝帶著軍帽的調酒員,台上是彈吉它唱老歌的人,讓人仿佛真的回到七十年代。這麽好的創意,一定有人捷足先登了吧?下次回北京,一定好好去找一下那種酒吧,和朋友到那裏聚一聚,一起懷念一下青蔥歲月。
也許有人覺得《與》劇描繪的是北京一群小痞子的故事,你可以用“痞子”、“耍貧”、“油兒”和“侃爺”這些詞來形容他們,但我不把這些詞理解成貶意,尤其對那個年代的年青人。當卓越隻身為救高揚和一群流氓打架時,他學著《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大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當他迷離時,還對方言說:“快去救列寧,布哈林是叛徒。”這些場景怎能不觸動我們呢?讓人心酸的同時,也能感到友情的可貴和青春年少的純真。正因為青春有血氣,表達友誼的方式才更純。那表麵上的玩世不恭,調侃耍貧,其實很多時候不也使單調的生活充滿色彩,沉重的事情變得輕鬆嗎?
當歲月的紅塵將我們日趨變得麻木時,驀然回首,我們會驚喜地發現自己也曾擁有那衝動、激情、迷茫,甚至瞬間墮落的帶血色的浪漫青春。我很高興自己至少還有興趣隨佟大為和羽凡一起回憶《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飛翔的魚http://blog.sina.com.cn/m/tianshim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