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長空 壯誌淩雲 蓄勢精銳 意氣

金融顧問和風險投資及私募資本專家,談金融、論金融。道不盡……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倫敦金融城與中國

(2006-12-31 20:02:00) 下一個

任何一個城市或中心都不能說有絕對的、永恒的輝煌。在變化莫測的全球化浪潮下,身處世界級金融中心的競爭中,倫敦金融城不得不找到一個新的途徑來保持它的優勢。

倫敦金融城政府充分認識到倫敦金融城成功的關鍵是國際性的合作關係。這就是為什麽倫敦金融城十分關注與和平崛起的中國的關係。

2006年,第678任倫敦金融城市長“中國通”白樂威(David Brewer CMG)兩次到訪中國。2006年2月和3月初,其活動內容主要集中在香港、成都、重慶和深圳,9月份他去了北京、上海、天津、大連和沈陽。在兩次訪問中同行的還有英國著名公司代表組成的金融服務代表團。而新任市長——第679任市長史達德(John Stuttard)也表示將至少對中國進行至少兩次的訪問。

倫敦金融城市長隆重歡迎胡錦濤主席

2005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倫敦金融城第677任市長邁克爾•塞維利(Michael Savory)於2005年11月9日在倫敦金融城市政廳舉行隆重的歡迎晚宴。

二十多年前,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開始實行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2005年10月,“十一五規劃”公布,其涉及的重點是可持續性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

但是,這些給倫敦金融城帶來什麽動力?

應該說,倫敦金融城和中國之間有著相當大數量的貿易往來。在倫敦金融城,這裏遍布全球的貿易者和投資者,正如許多中國人已經在這裏建立的商業那樣。英國是在中國最大的直接海外投資國之一,並且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投資國。在中國,兩個最大的英國投資企業是英國石油和殼牌。現在,越來越多的英國公司已經在中國進行貼牌生產或正準備大舉投資進入中國。事實上,許多英國的品牌已經為中國人所熟知。

正像中國的一句古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宴會上,市長宣布,倫敦金融城已經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代表處。此舉表明了倫敦金融城非常重視與中國的關係。

中國的累積的財富現在已經分散到世界各地。倫敦金融城通過其優質的服務和豐富的經驗,將幫助中國實現目標。這就是倫敦金融城作為世界國際金融中心的最優勢之處。

2008年北京奧運的保險合作

北京2008年要舉辦奧運會,這對保險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比如奧運會需要成千上萬的誌願者,如何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如果有人受傷了,應該是誰負責?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解決。倫敦金融城已經和北京奧組委會麵,談了奧運會組織工作和保險事宜。

2005年11月胡錦濤主席訪英期間中,勞合社被允許在華經營業務,並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太平洋保險公司等商討再保險業務,即對這些公司的保險業務再次進行保險。應該說,再保險業務會得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歡迎,因為由外國公司承擔部分風險,無疑可以把中國國內的市場風險降低。

中國的保險公司在基本業務方麵做得很好,但是在人壽保險和養老金保險一塊還不是很成熟。中國人一向很重視儲蓄,保障養老生活。國外的保險公司,尤其是位於倫敦金融城城內的保險公司經驗豐富,但是它們進入中國市場,對當地規則、體製不甚了解,隻有兩者共同合作,才能把它做好。現在保險已涵蓋英國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麵,他們給很多東西都保了險以保障自己利益。中國人民也將如此。

上海——能否通向國際金融中心之路

現在全世界目光都聚集在上海,許多媒體都宣稱上海將繼紐約、倫敦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金融中心。倫敦金融城也在2005年11月8日公布了對各金融中心排名的最新研究。當時,研究指出,由於中國的經濟力量日益增強,未來數年,很可能出現新的第三個全球金融中心。但有很多人卻認為,上海現在離世界第三金融中心地位仍十分遙遠。

我們應該看到,香港的地位目前還是不容置疑和無可替代的,它的法規十分完善,而且人才流動也更為便利。從地理位置來看,上海和香港一北一南,是中國兩個金融中心,上海仍然比較傾向國內市場,而香港則更為國際化。

當然,在未來,上海有計劃將同時為中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服務。許多國際機構也將以上海作為進軍中國市場的跳板,例如一些外資機構可以從上海股票市場購買中國企業的股份,從而間接使得上海更國際化。

從滬港合作的角度談論時,很多人關心: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是否會被上海取代,它們是會競爭還是相互合作?不可否認,香港是上海學習的榜樣。它們將會互相合作,同亞洲其他大城市,如新加坡、東京等,構成一個巨大的亞洲金融網絡。從目前看,香港透明的司法製度和優越的投資環境以及其他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許多因素都能在上海找到。如,首先,倫敦十分國際化,在這裏有來自世界各國的金融人才,如經紀人、律師等等,從事交易活動,香港也是如此,上海現在也越來越國際化了。

其次,同倫敦一樣,上海也駐紮了一批在金融領域的頂尖人才,這有利於他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第三,集中的金融區域(浦東陸家嘴)。

打個比喻,如果某人想和一個銀行家談話,就隻需要到金融城,敲開他辦公室大門,就可以和他見麵會談了。其他還有如多國語言匯集、健全的交通、股票市場等。

這說明,上海有了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

目前,中國已經明確了上海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實行“雙組長部市合作機製”。組長分別由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上海市市長韓正雙雙擔任組長。2005年年末,上海浦東有許多的具體措施出台:

· 2005年8月10日,央行第二總部在上海浦東掛牌;

· 2005年9月17日上海浦東新區政府與中國建設銀行簽署銀政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建設銀行貸款100億元人民幣於浦東;

· 2005年10月2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了在上海浦東試行跨國公司外匯資金管理改革試點的“九項措施”;

· 2005年11月5日,上海浦東新區政府和國家開發銀行簽署銀政戰略合作協議,國家開發銀行投向上海浦東300億元人民幣巨額貸款,並以上海浦東為平台展開金融創新。

· 2005年12月20日,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正式掛牌。幾個月前,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了這個浦東金融界呼喚已久的專業從事貨幣經紀業務的公司。該公司由上海國際集團旗下的上海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和英國德利萬邦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

……

然,總體而言,比較來看,上海比起香港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深圳——努力成長中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在2006年3月白樂威市長訪問深圳時,白樂威市長已經同深圳市市長許宗衡表示,倫敦和深圳兩地在金融服務業等各領域都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配合2004年雙方簽署的《深圳市與倫敦金融城金融合作諒解備忘錄》,可以進行下一步兩地有效的合作。而3月6日,“倫敦金融城深圳項目籌備小組”的揭牌意味著深圳市政府與倫敦金融城的金融的合作進入了落實階段。

深圳是中國重要的金融都市,也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所在地,具有較完備的金融體係和良好的金融聚集效應。據深圳市政府有關資料統計表明,金融業是深圳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目前深圳銀行業總資產已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金融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被評為“中國金融生態城市”Ⅰ級城市。按照深圳和廣東“十一五規劃”的思路,深圳將建設羅湖、福田、南山三個現代金融中心,形成沿深南大道的現代金融產業帶。

目前,這一金融布局正逐漸鋪開,為此,深圳還擬將深交所遷至位於福田中心區的原高交會館處。在特區二十多年的發展曆程中,金融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深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較強的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

倫敦金融城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金融服務和交易市場,在一平方英裏的土地上管理著全球4萬多億美元的龐大資產,創造著巨大的經濟效益,並以其優秀的人才、一流的服務、完善的設施、靈活健全的法律和市場機製聞名於世。應該說,做為發展區域金融中心為主要目標和十五規劃中的步驟分析,深圳可以從倫敦金融城那裏學習和借鑒政府如何為金融機構服務、推動金融業發展等先進經驗。

倫敦金融城是世界最古老的貿易金融中心,深圳是中國新興的金融中心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積極拓展倫敦金融城和深圳兩地在金融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是有效的。

深圳金融業具備良好的金融環境,發展潛力大,然而,深圳還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矛盾和製約因素:1)原有政策優勢的相對;2)現行金融運行機製與國際通行規則存在差距;3)未形成相對健全和完善金融製度和法律框架;4)金融業相關行業體係和服務中介機構還沒有形成相當的規模;5)沒有對優秀的金融人才形成強大的吸引力。

根據“歐金倫敦投資”和其他機構的調查顯示,在今後的幾年內,致力於成為區域金融中心的深圳需要:1)有效借鑒倫敦金融城等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經驗;2)得到政策支持;3)深化金融體製改革;4)實現金融企業的規模化經營;5)加大人力資本的開發;6)完善金融服務體係;7)加速金融企業信息化建設;8)全麵提升深圳金融業的整體素質和水平;9)揚長避短,以金融產業集群優勢促進金融資源的聚集整合。

希望,深圳在與倫敦金融城的合作上,立足華南、依托香港、輻射珠三角、聯通全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區域金融中心”。

做更大的蛋糕

中國加入WTO後,尤其是開放金融市場方麵,國外的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後會對民族產業造成怎樣的衝擊。許多將總部設在倫敦金融城的金融集團老總這麽同作者說:“我們不是來搶蛋糕的!中國的金融行業發展勢頭很好。盡管當前中國的金融在一些方麵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但是跨國金融機構仍然希望進一步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有很明確的法律規則,有很好的決策者。國外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並不會搶走中國公司的生意,而是互相合作,達到雙贏結果。我們來中國是為了和中國的公司一起把中國市場的蛋糕做得更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