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2025 (31)
【一】
一庭清韻,夜空寧寂,明月靜好。
書案上新沏的綠茶,幾番沉浮後,靜靜的於杯底沉澱生命的柔軟與淡定。
獨坐,細品一杯清茗,閉目冥思,忘了忙碌和疲倦,忘了憂心和煩惱,仿佛置身於綠意蔥蘢的大草原,凝眸著廣袤高遠的藍天,風輕閑,雲淡定,萬物悄然無語。一種茶洗塵埃、物我相忘的感覺在心頭潺潺流淌。
在對耳朵和眼睛更加親昵的時代,記憶中的花香,心靈上的雨傘,天地間的靜謐,仿佛夢幻般的悠遠。
熱鬧的,總在身外。冷靜的,總在心裏。每日在紛繁裏陀螺似的旋轉,耳鼓裏充斥著各種喧囂與聒噪,我們可曾聽到自己心泉流淌的聲音?
安靜是怎樣從我們的身心中隱身的呢?躁動又是如何侵占了我們寧靜的生命空間的呢?
【二】
知足方能幸福,知心方能寧靜。
心境的不平和,往往源於一天到晚“動”多“靜”少。追名逐利,爭強好勝,喜得患失,讓我們身心疲憊之餘,渴求回歸物我無爭的寧靜境界。
隻有平靜清亮之水才能映照出群山倒影,隻有“靜”才能涵養人的心智。
靜心,是一種超然的境界。儒家的“獨善其身”是要求人要靜心,道家的“解紛和光”是提醒人要靜心,禪學裏的“見性忘情”是告誡人要靜心。
靜心,能使思想處於清醒狀態,在“靜”中升華自己的心靈,感受到平常不易感受到的人生,悟到平常不易悟到的哲理,體會人生的真諦。“小靜”有“小得”,“大靜”有“大得”。
靜心,不是泯滅頭腦與思想,而是於靈魂深處,尋求到淡泊寧靜的人生境界,悄然積蓄生命的力量。靜心,並不是無為,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淡淡,從從容容,高朋滿座時坦然處之,曲終人散時不覺孤寂,疲憊時,迷茫時,困苦時,能夠品如蘭,耐得人中寂寞,能夠德如玉,守得石中溫潤。
靜心的最高境界在於心、境合一。
或沉浸於那些閃著智慧光芒的文字,讓清靜的心靈洗盡人世鉛華。或聽不惹一絲塵埃的潺潺箏音過濾白晝的喧囂,讓煩躁憂愁歸於寧靜安然。或聽夜雨敲窗欞,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淺淺的人生勞心事,笑看淡淡秋月淡淡風,讓自己如水一樣清澈透明,淡定從容。或閉目凝神,或沉思靜默,於心靈一隅求得喧囂中的寧靜,達到物我兩忘的靜心“境”界。
心有多靜,思想的觸角就能伸多遠。
【三】
高山不語,自是巍峨;月亮無言,自是高潔。
靜水流深,誰能“雨後觀山,靜夜聽鍾”,靜便自心而生。
陶淵明淡去浮華,洗去浮躁,不為五鬥米折腰,力耕而自謀衣食,以一顆超然於世外的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喧囂的塵世中求得了心靈的恬淡和豁達。
靜者心多妙,心無塵勞,曠無他念,看穿人生沉浮,擁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寧靜之大美。
靜者心多妙,隻以行動表明自己的存在,拒絕躁動,守候著內心的靜謐。
靜者心多妙,一如深穀的幽蘭,安靜著綻放,不以無人而不芳。
【四】
身在紅塵是非多。人一旦踏入社會,就意味著無法擁有絕對的淡泊和寧靜。
看破紅塵,不是至境;看破紅塵而歸於紅塵才是至境。
有這麽一則故事,國王用大筆賞金,看誰最能畫出代表寧靜祥和意境的畫。
最後,國王親自挑選出兩幅畫。第一幅畫:高山和藍天倒映在一池清幽的湖麵上,湖的左邊角落有座小屋,炊煙嫋嫋升起。第二幅畫:幾座山形陰暗嶙峋,山峰尖銳孤傲,山上天空漆黑一片。但在險峻的岩石堆中有個小縫,盡管身旁狂風暴雨,小燕子還是蹲在窩裏。
國王把獎頒發給了第二幅畫的作者。這是因為:真正的寧靜不僅僅是遠離塵囂的安謐,而且還包含著拈花微笑的默契!
在嘈雜紛擾的社會裏,寧靜的真諦在於能用心靈寧靜守住做人的本色,靜到能在狂風暴雨中心平氣和,靜到能在喧囂躁動中,也能體味“閉門何處不深山”的境界,靜到即使身在名利場翻滾,也能守住心在荒村聽雨的一片清澄。
靜者心多妙。他們以堅韌的姿態保持著淡然從容,不張揚、不虛浮,默默地堅守著自己心靈的清芳,把盞茗茶,拈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