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衝之路

縱橫馳騁華爾街 那是我的快樂與自豪 ...............
個人資料
正文

<< 肖申克的救贖 >> 影評 (圖)

(2008-09-15 07:36:36) 下一個

 弗蘭克.達拉邦特的這部攝於一九九四年的影片取材於斯蒂芬.金的小說《麗塔.海華絲與肖申克的救贖》。但千萬別指望影片會提供給你廉價的感官刺激。(斯蒂芬多次聲明,他的作品是“恐懼”小說而非恐怖小說)導演達拉邦特隻是透過監獄這一強製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到影片最後,真正需要拯救的人恰恰是一直在努力拯救別人的瑞德。然而,同樣麵對命運的不公,安迪卻能表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與典獄長的較量中,默默構建屬於自身的未來。當別人還在為如何打發獄中無聊時間而終日生活在蠅營狗苟中時。安迪已經開始展望屬於自己的另一種生活。當他爬過那條象征著生活中一切齷齪與不公的下水道,最終投入到闊別二十載的自由時,相信每個觀眾都被這終於戰勝了“習慣”的“希望”所震動。
在好萊塢的電影裏一般對影片的商業性很看重,而能像《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將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這樣完美地結合起來的影片,不是很多。更難能可貴的是《肖》這部電影的藝術性要遠遠超過它自身的商業性,以至於十幾年後的今天,這部電影仍然倍受人們喜愛,甚至被認為是“男人必看電影”之一。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是從兩個方麵來拯救我們的:一方麵是自由,另一方麵就是希望。我將從這兩個方麵來談一下這部電影。

(一) 自由是埋在心裏的一枚種子
影片中有這樣三個場景:一個是這樣的,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清晨,囚犯幹完活後,在屋頂閑散地坐著,很悠然地喝著安迪可以說是用生命換來的冰鎮啤酒,享受著溫暖悠閑的陽光,那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頂上一樣,享受著來之不易的自由……
另一個場景裏,在安迪打開音樂後,監獄裏響起了莫紮特的音樂,高亢優美的聲音在監獄上空回蕩起來,所有人,包括囚犯和獄警,在那一刻都朝向音樂傳來的方向,安靜的聆聽,忘掉了高牆的束縛……
還有一個場景,安迪經過自己的不懈地努力終於建成了當時英格蘭當時最好的監獄圖書館,囚犯可以像自由的人一樣,在圖書館裏獲取監獄外自由的空氣…….
安迪所做的這一切:冒著生命的危險隻為同伴爭取一段自由自在地喝酒的機會;寧可得罪典獄長和那個極其恐怖的獄警,隻是為了囚犯感受到音樂裏的那種自由的感覺;十幾年如一日地寫信,最終建成了一個像樣的圖書館。在安迪看來,這所做的一切都隻是為了兩個字,那便是“自由”。人活著不能失去自由,即便是在監獄裏,也應該盡力為自己爭取自由,以為在他看來,人活著便是為了爭取自己的自由。
影片從兩個對自由的限製因素:一個是監獄;另一個便是體製化(institutionalized);監獄是從肉體,身體方麵來限製自由;而體製化則是從靈魂,精神上對自由的限製。影片強調的便是從精神上限製自由的體製化。
影片中有這樣一段出自瑞得的話:“fi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it ,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ed on them , that is 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討厭它,然後逐漸地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照它,這就是體製化)。”“institutionalize”翻譯過來的意思便是:使…製度化,使…一成不變。從這解釋裏可以抽象出成兩個字那便是“同化”,對一個個體來講,體製化的過程就是同化的過程,是一個個體在群體裏或社會裏,被大多數思想所同化的過程,而當這個群體或社會的思想不是一個多元化的空間時,這種同化的過程就變得越加厲害了。影片中一直試圖給我們展現一個被強烈體製化(同化)的世界(監獄),典獄長,獄警以及監獄裏的各種製度等等,都成了這種體製化(同化)的工具。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生活在監獄裏,所以也根本就無法感覺那種身體上的對自由的限製的痛苦,可這並不表明你的靈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個人不自覺地都在受到體製化(同化)的影響,沒有人能夠逃脫這種被體製化(同化)的命運。隻要你現在問一問你自己:我還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還是我自己嗎?或許你就能感覺得到了。
自由是埋在心裏的一枚種子,需要我們不時用自己思想的泉水去澆灌。影片中的安迪為了讓拯救那些囚犯,不隻一次地為他們爭取到了自由的陽光。而我們呢?誰來拯救我們自己呢?我想,除了我們自己,還會有誰呢?!
主人公用那麽小的鐵錐,曆時十九年挖洞,最終逃離了那所監獄。隻有四個字評價這部電影“太好看了”!
相比杜克,我所有所謂的挫折和打擊都是那樣的渺小:無辜被判終身監禁,明明有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卻偏偏有奸人當道,把證人殺掉。從前的銀行總裁,現在的階下囚,而且是一個終身監禁的階下囚。換作是我,或許早已不堪打擊。
聰明人到哪裏都比常人聰明。在入獄一個月時間裏,他始終保持沉默。他在觀察這群囚犯中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誰可以信任,誰又可以依賴。很快,他找到了瑞德,這個在獄中有著領導風範的黑人朋友。
瑞德也是一個終身監禁的戰犯,他卻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弄到各種商品,也因為他特殊的能力讓他擁有良好的人緣和眾多的支持者。他和杜克唯一的不同是,他缺少杜克那種敢於遠離監獄生活的勇氣。誠然,瑞德也是希望早日出獄。在10年、20年、30年釋假申請時,他總想表現的很積極,爭取早日出獄。命運卻總愛和他開玩笑,他一次次地被“reject”。於是,近40年的囚禁生活,把他磨礪成一個不敢有希望的人,並且認為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杜克聽到他這一論斷,莞爾一笑,不置可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條,別人無權幹涉。
杜克有超越常人的堅持,為了能得到州議員擴大肖申克監獄圖書館的批準,每周寫一封信給州議會。六年過後,州議會給他寄來大批的書籍和象征性的200美元。回信勸他不要再寫信,這樣的結果應該算是一個很好的交代了。連監獄管理員對杜克取得這樣的結果,感到驚喜。杜克並沒有滿意,他的願望是要擴大監獄圖書館---建築規模、藏書數目、看書環境、現代設備。僅僅是幾箱子書,怎麽能夠滿足?於是,每周給州議會寫兩封信成為他新的工作日程。十年過去了,州議會被他徹底打敗了。不得不通過擴大監獄圖書館的議案,撥以重金進行投資建館。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杜克用十六年的堅持實現了。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抱怨命運、害怕失敗,其實失敗很有可能僅僅源於我們沒有堅持下去。是我們自己早早地放棄了成功的機會,想想如果換作你,會像杜克那樣十六年一如既往地堅持著一個常人看作不可能的事情嗎?
影片中有一句台詞“有些鳥注定是籠子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太漂亮。”杜克便是這樣有著漂亮羽毛的鳥,他的翅膀注定是為飛向藍天準備的。否則,他在入獄前不會做到銀行總裁的位子;他不會用19年的時間,用一個瑞德看來要挖600年的的鐵椎,鑿出奔向自由的隧道;他不會穿越500碼滿是肮髒和令人惡心的地下水道。看整部片子的時候,我總有一個感慨“不平凡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平凡的”。值得說明的是,造就一個不平凡的人的過程,全都是平凡的小事。比如鑿洞,肖申克監獄裏的任何一個囚犯都有著機會,每個人都有離開這座黑暗監獄的可能。隻是他們沒有去做,或是想都沒有去想,抑或是連想的勇氣都沒有。
整部片子看完,我不得不再次佩服杜克過人的智慧。從被冤入獄的第一天起,他就計劃著如何離開監獄。他以做石雕的名義,向瑞德買小鐵鎚,並且把雕刻石雕的愛好廣而告之,朋友熱心地為他收集一帶又一帶的石頭,而不必引起監獄管理員的猜疑。他把大部分的石頭用來鑿洞,少部分用來做石雕避人耳目。更巧妙的是,他每日利用放風的時間,將藏在褲腿裏的鑿出來的石子撒在廣場上。他定期更換牆上大幅的美女照片,以使掩飾洞穴的“布簾”保持完好。他給典獄長洗黑錢,可以不露馬腳地從中取走37萬作為日後生活的儲備。令人拍案叫絕地是,他洗黑錢過程編造的人名,成為他離開監獄後的合法身份。聰明人決不是與人爭鬥中的小聰明,聰明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麽,如何做以及如何做好。
杜克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向著一個目標前行的——離開監獄。在年輕人威廉被殺害後,他更清醒地懂得通過正常合法途徑離開監獄是一種空想。這刺激了他衝出這個牢籠的渴望,促使他加快了逃脫的腳步。電閃雷鳴的天氣,給了他絕好的機會,他可以借雷鳴的瞬間打擊下水管道。(這又是一個聰明人的辦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擋萬一被發現而追緝過來的獄警。最後,他爬出500碼的臭臭的下水溝,在暴風驟雨中,張開雙臂擁抱這久違了19年的外麵的天空。那一刻,他自由了!在風雨交加的洗禮中,他獲得重生!
這部片子被譽為“男人必看十部影片之一”,我也是很早就聽說過,隻是一直都沒機會看。今天看過覺得這不僅僅是男人必看,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看看這部經典的影片。我之前認為,《亂世佳人》是我看過最震撼的,費雯麗的堅強讓我整個心靈為之鼓勵。可是這部在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敗北於《阿甘正傳》(也是一部相當經典的影片)影片,讓我的心和大腦都感受到強烈的衝擊!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比做替罪羊,判終身監禁更大的打擊和捉弄嗎???還有什麽理由輕易自暴自棄的理由?還有什麽借口可以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
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重重擠壓之下的牢獄裏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確有資格這麽說。因為從進來的那一天起,獄長就說過,“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除了他能弄來的香煙和印著裸女的撲克牌,任何其他異動在這個黑暗的高牆之內似乎都無法生長。
  然而 Andy 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於是 Andy 能夠用二十年挖開 Red 認為六百年都無法鑿穿的隧洞。當他終於爬出五百碼惡臭的汙水管道,站在瓢潑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奪目霹靂。亮光之下,我們懦弱的靈魂紛紛在 Andy 張開的雙臂下現形,並且顫抖。
  庸常生活裏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先說“那不可能”,習慣了沒有奇跡,習慣了,習慣了。可是正如《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說的那樣,“不試試,怎麽知道呢?”
  試著留住一些信念,在它們喪失殆盡之前。它們也許無法最終實現,也許無法讓我們更有意義的活著——甚至對於我自己而言,它們隻會愈加帶給我來更多的虛無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這樣的虛偽與自欺,因為你可以說我在做夢,但我不會是僅有的一個。Andy 也不是。
  ——我們已經看到監獄長打開藏有 Andy 鑿石錘的《聖經》時,翻至那頁正是《出埃及記》。這個章節詳細描述了猶太教徒逃離埃及的過程。

(二) 希望是夢裏會開的花
現時中沒有一個人可以獲取完全的自己理想的自由,但隻要心存希望,我們便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氣。
影片有這樣三個相互比較的人物:
一個是老布:在監獄裏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圖書館管理員老布,好不容易獲取了自由,可是出獄後,整日裏卻生活在惶恐中,最終在極度壓抑和憂鬱中,草草地了解了自己的一生。
一個是瑞得:出獄後的瑞得,也麵臨著和老布幾乎一樣的心境,隻是他心裏或多或少的還存在那麽一點希望——曾經答應安迪的一個承諾,最終活了下來。
另一個就是安迪,他經過自己的不懈的努力,鑽過500碼的汙水管道,終於獲取了自由。在傾盆大雨裏,酣暢淋漓地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幸福的張開了雙臂……
這三個場景其實是在問我們:為什麽同樣都是獲取了自由,但為什麽三個人卻會有那麽大的差別呢?
這便是由於“希望”的緣故。在安迪的心中一直就沒有放棄對自由的希望,而且他也一直在為自己的希望努力著——每天晚上都要用那個小錘去挖瑞得認為幾百年也挖不穿的牆壁。而對瑞得和老布來說,他們早就放棄了希望,以為在他們看來希望隻能讓自己更痛苦,甚至認為希望便是痛苦的根源。
影片中安迪對希望作了很好的詮釋:“forget that there are … plac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湘菱82 回複 悄悄話 喔,你的評論寫得很精彩!
你認為很好的電影,也正是我非常喜歡的。
山楂樹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感謝您的文章。 和xxq2001一樣我多次看這部電影一個字好! 您也喜歡阿甘正傳,好戲一部難得的好。 感謝您。
xxq2001 回複 悄悄話 這部電影我至少看過5, 6遍. 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中的No.1. Tim Robbins and Morgan Freeman 也成了我最喜歡的演員中的兩個. Andy經曆了那麽多的苦難和不公, 仍然能堅持不懈的努力, 漠不作聲的用毅力和智慧, 讓自己獲得自由, 讓邪惡得到懲罰. 讓朋友得到報償. 他的品格非常讓人欣賞. 在一切都過去之後能心平氣和地過著平淡生活, 也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整個電影情節緊湊, 入情入理, 讓人回味無窮, 是上乘之作. 謝謝介紹你不同的分析角度, 很有啟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