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一九八四》
(2010-04-10 23:45:32)
下一個
名著:《一九八四》
喬治.奧威爾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 的《一九八四》,描寫了一個以領袖老大哥為首的政治烏托邦的社會,在那個國度裏,個人意誌完全絕對服從組織意誌,個人的行動和言論時刻受到嚴密監控,有早請示晚匯報,活脫脫就是文革的翻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當中以小說形式虛構的一切預言,在蘇聯、在中國、在古巴、在朝鮮,無不得到印證,而它的出版,卻早於文革數十年。
極權統治我們都不陌生了,但翻開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還是會有一種涼颼颼的感覺從背脊升起:在一個名曰 “大洋國”的地方,全體人民處於完全監視之下、自由與思想是城中絕跡的珍品,屈從與無意識被訓練成一種全民心態----一段寫於五十年前的絕妙政治寓言讓人不寒而栗:如果有一天這一切再重現……從未在任何極權國家生活過的英國人奧威爾,何以有如此天才般的預見和洞察?其實就象丁春秋的逍遙派、東方不敗的日月神教,作家們不過是透視了人性中最原始而醜陋的東西。
內容簡介:
《一九八四》與蘇聯紮米亞京的《我們》、英國小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被合稱為 “反烏托邦三部曲”。本書是一部政治諷刺小說。書中描述的是對極權主義惡性發展的預言——人性遭到扼殺,自由遭到剝奪,思想受到鉗製,生活極度貧乏、單調。特別可怕的是:人性已墮落到不分是非善惡的程度。《一九八四》是奧威爾辭世前最後一部著作。
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年生於英國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聞目睹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尖銳的衝突。與絕大多數英國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傾向悲慘的印度人民一邊。少年時代,奧威爾受教育於著名的伊頓中學。後來被派到緬甸任警察,他卻站在了苦役犯的一邊。30年代,他參加西班牙內戰,因屬托派而遭排擠,回國後卻又被劃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國。二戰中,他在英國廣播公司從事反法西斯宣傳工作。1950年,死於纏綿數年的肺病,年僅47歲。 奧威爾短暫的一生,顛沛流離,疾病纏身,鬱鬱不得誌,一直被視為危險的異端。在他為數不多的作品中,《動物莊園》與《一九八四》影響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筆調勾畫出人類陰暗的未來,令讀者心涼肉跳。他將悲喜劇融為一體,使作品具有極大的張力。英國人生性拘謹,但英國的諷刺文學卻一枝獨秀,自喬叟以下,斯威夫特、狄更斯、查米亞丁,代有才人,各領風騷。奧威爾的卓異之處就在於,並非僅僅用小說來影射個別的人與事,而是直接揭露語言的墮落。在奧威爾眼裏,語言是掩蓋真實的幕布,粉飾現實的工具,蠱惑民心的藝術。他堅信在一個語言墮落的時代,作家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擔苦難的意義上做一個永遠的抗議者。
作者生平:
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9%94%E6%B2%BB%C2%B7%E5%A5%A5%E5%A8%81%E5%B0%94
《一九八四》下載地址:http://dushuzhi.com/archives/1192.html
《一九八四》電影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4ODc2NDQ0.html
相關評論:http://book.ifeng.com/special/yijiubasi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