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1日我到北京十裏河華聲天橋市場,尚未走入銷售蛐蛐的區域,就聽到了一陣陣清脆的蛐蛐叫聲。今天下午四點,將在這裏舉行一次鬥蛐蛐的比賽,因為從未看過這樣的比賽,所以我一邊看比賽一邊把我感興趣的畫麵通過相機進行了記錄。
中國蟋蟀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遊。
蟋蟀又名"促織"、"趨織",在北方的俗名叫蛐蛐,善鳴、好鬥的天性讓鬥蟋蟀的曆史從唐代就開始拉開,到宋代時大行天下。在民間淵源深遠,曾一度是宮廷盛行的遊戲,被視為高雅的玩樂。蒲鬆齡的《聊齋誌異》有一篇《促織》,講述的就是鬥蟋蟀的奇事。想要鬥蟋蟀,一定要捕捉到好的蟋蟀。
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清代時,活動益發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須、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製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鬥,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後,經曆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後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據玩家說:"咱們中國武術有各種套路,而蟋蟀格鬥也有‘套路'。兩雄交鋒如果隻要對方僅僅一碰牙就可將其摔了出去,使對方根本無法靠近自己,有人形容這種鬥法像一陣風從口中吹出,吹跑對方,稱之為‘吹夾';與‘吹夾'相反,若一開始就可把對方死死咬住不放,一直往後拖,最後對方不得不忍痛逃離,稱之為‘留夾';若一開始將對方的牙齒猛力鉗住,繼而左右快速甩頭,蕩來蕩去,使對方無還擊的餘地,稱之為‘蕩夾'。此外,還有‘背夾'、‘攢夾'等多種格鬥‘拳法',蟋蟀也是一個功夫高手。"
古人玩蟋蟀有三個境界:一稱"留意於物",如賈似道之流,玩蟲誤國;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作為賭博手段,這是"賈之流毒";三稱"寓意於物",此為最高境界,多文人雅士所為。"聽其鳴,可以忘倦;觀其鬥,可以怡情。"隻有後者才能使鬥蟋蟀成為陶冶情趣、修身養性的娛樂。
我在拍攝現場和幾個玩家聊天,他們對山東貨的評價很高,因為山東蛐蛐因在近幾年的各種比賽裏獲勝的大都是山東蛐蛐,現在玩家幾乎人人都認山東蛐蛐。他們說山東的蛐蛐---個兒大、牙硬,而且鬥起來還機靈,即使個頭一樣大,咱本地蛐蛐也鬥不過山東蛐蛐,有人甚至笑稱:如果誰手裏沒有幾隻好的山東貨,那就不叫玩蛐蛐。
據資料介紹,山東蟋蟀善鬥、剽悍的個性和當地的土質、氣候有著密切的關係。山東省處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區,當地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地表植物茂盛,加上發達的傳統種植業,為蛐蛐提供了大量的"口糧",這就具備了蛐蛐生存的基本條件,所以數量上要遠超北京。而山東寧陽一帶土質為鈣質褐土,含鈣量高,蟋蟀長得更大,骨架更結實,牙齒更大更堅硬,在爭鬥中常處於上風。
秋天,正是各地玩家開展鬥蟋蟀比賽的最佳時期。
比賽的會場
每隻蛐蛐都要稱體重啊
專門用於量體重的秤
認真記錄
完成工作後的喜悅
各就各位,準備開練!
讓我再看一眼吧,我的心肝寶貝!
簽字確認
您還得交點銀子!您別急,漫漫的掏!
台上台下都在侃!群眾運動嗎,就應該互動才對。
上桌了,準備好了,就要開始了!
最後的檢錄!
裁判和觀眾到場
鋪上白紙,擺上比賽用的器皿。
準備好蛐蛐探子。
開始進行熱身了,把它們的激情給挑逗起來。
打開中間的擋板,正式開鬥!
因為我考慮在蛐蛐格鬥中最好不要幹擾它們,所以沒有再用閃光燈拍攝。
本文來源:尹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