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版權不值錢,轉載請隨便,想轉就轉,無需經過在下同意。但在轉載時,請盡量不要修改文中的內容(除非是錯別字),謝謝! 再聲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意不在鼓吹西方電影的優越性,而在借西方的優秀影片,來反思我國現代軍事片的待提高之處。我們不必迷信西方思想,但借鑒還是很有必要的。 再再聲明:部分影片很沉悶,如果你喜歡好“菜”塢的那種華麗的特效商業片、而不計較劇情本身是否能夠引人思考的話,那麽本文提到的大多數片子並不適合你。 再再再聲明:本文提到的影片基本上能在迅雷、快車、電驢、P8、BT網等下載到,或者百度視頻上有提供在線觀看的地址,注意某些影片有多個譯名。(對於電驢上沒有提供字幕的影片,可試著去“射手網”等網站找字幕) 再再再再聲明:本文的評論僅供參考,對於各影片排名的高低不用太在意,況且總不能要求那些喜劇片有多麽“寫實”吧~(實際上有些排名比較靠後的影片是筆者百看不厭的,觀看的次數甚至要超過部分排名靠前的作品,如《血戰台兒莊》、《我愛夜來香》等等)。 作者:北歐海盜Eric (網上有篇叫《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觀影指南》的文章介紹了20部二戰影片,應該說那位作者推薦的基本上都挺不錯,筆者在那篇文章的基礎上,再擴充一下內容,推薦一下更多的二戰精品影片,為了紀念7·7事件,就選77部吧。筆者認為,雖然“永遠的和平”隻是用來騙3歲小孩的,但不代表著人就不需要對戰爭作出反思,尤其是在當今比較和平的環境下,反思也是戰爭影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筆者在評分中除去了原來的“紀念意義”,改成“反思指數”,基於這一點,本文盡量不選一些意識形態過於嚴重的影片,如蘇聯1949年出品的《攻克柏林》,雖然製作精良但純粹是為政治家服務的“政策片”;也少選一些商業化色彩濃厚的“大話片”,如《珍珠港》。更無論日本右翼拍的那些“招魂片”了;但同時也不選擇那些很有思考性,但劇情過於泛味的作品,如《上級命令》等。《黑太陽731》雖然能夠激發我們的愛國情緒,但內容過於惡心恐怖,不適宜少兒觀看。至於意大利影片《午夜守門人》和德國影片《鐵皮鼓》雖然倍受好評,但因為內容太18X了一些,所以也不選入,這些作品太狠了,簡直在挑戰人類的性觀念……反正就盡可能地追求藝術、場麵、劇情三者兼備,內容基本適合18歲以上、喜歡思考戰爭的觀眾觀看。筆者學識有限,不敢把本文呼之為“指南”,但作為“推薦”還是可以的,希望大家會喜歡在下推薦的這些作品吧~) 注:本來筆者還想把小林正樹的反戰片《做人的條件》選進來(該片長達10個小時,是日本最傑出的二戰反思巨作,日文為《人間之條件》),但因為在網上很難找到這部片子的下載或觀看地址,所以就隻好暫時擱一邊了,請大家記住這個片名吧,沒準會在哪裏買到碟片。此外筆者還強烈推薦黑白影片《西線無戰事》,雖然是一戰的故事,但任何一個喜歡二戰片的朋友都不能錯過。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軍事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反戰片,希特勒曾下令禁播這部作品,它的影響力非常大,後來的反戰片都沒能完全脫離它的思維模式。 01.《從海底出擊》(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單視角戰爭 備注:又名《潛艇風暴》。改編自真人真事;這部影片有三個版本,分別是公映版(2個半小時)、加長版(3個半小時)、完整版(5個小時),建議首次觀看的朋友先看刪節版的 (影片的完整版長達293分鍾,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狹隘的潛艇內渡過的,枯燥、乏味、沉悶、壓抑、無聊、平淡……這些電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卻成了經典中的經典。這部影片對人性的刻畫,達到了其他影片難以超越的高度,什麽叫“葉公好龍”、“聽天由命”?“存在”與“活著”的差別在哪裏?本片會叫你領教這些。有網友說自己看了這部作品後,就差點對戰爭片失去了興趣,因為大多數戰爭片都意識形態很濃,有美化和鼓動戰爭的成分,而本片卻告訴觀眾們,戰爭是殘酷的,並不像書本上那般美麗,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則麵前,人都不過是一群可憐蟲而已,任何意識形態和政治理念統統變得毫無意義。本片的劇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順序來拍攝——觀眾們可以留意一下演員的胡須生長程度,許多影片先出現的鏡頭未必是先拍的。本片上映後,就連猶太人也為之鼓掌……) 02.《兄弟連》(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10集電視電影,平均每集1小時,中文版剪輯為14集;改編自真人真事 (故事講述的是101空降師506團E連從諾曼底登陸至納粹投降的戰火生涯。本片並非一個吹噓美軍如何英勇去拯救世界的故事,它具有很深刻的反思色彩,通過著重描繪E連戰士們之間的兄弟情誼,來展現人性的光輝,同時也對高高在上的政客作出了批評,可謂涉及政治,但不服務於政治。這種以人為本、對小人物進行深層刻畫的作品,絕不是我們國內某些連武器和軍服都搞錯的導演自吹隻要用2000萬就能夠拍得出來的,這不是投資上的問題,是意識上的問題!有網友從本片總結出了我們國產軍事影片難以逾越的“十大障礙”,分別是:槍殺戰俘、搶財劫物、露水愛情、厭戰情緒、恐怖感受、獨立思想、欣賞敵人、尊重生命、讚揚活著、題材禁區。) 03.《紐倫堡大審判(特別版)》(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庭審 備注:黑白片;本片拍攝於1961年,但在劇情上則是續著2000年彩色版的《紐倫堡大審判》;現實中該案的法官是詹姆斯·布蘭德 (這部片子與其說是在審判罪犯,不如說是在審視人性。影片沉悶的氣氛,還原了一個嚴肅、真實的法庭。故事並非是在鼓吹“邪不勝正”,而是給了各方說“心底話”的空間,被告的辯護律師還抗辯道:蘇聯在二戰前期與納粹簽定盟約並聯合納粹瓜分了波蘭、梵帝岡依靠攀附希特勒獲得了政治利益、邱吉爾在1938年歌頌希特勒是個偉人、美國則出售武器給納粹和日本用來殺害他國人民……可是這些國家卻在戰後恬不知恥地以正義使者自居。美國軍方為了爭取德國民眾一起反共,對海伍德法官施加政治壓力要求對德國官員從輕發落,但海伍德頂住了壓力使得判決得以公正,而被告簡寧當年正因沒有頂住納粹的壓力使一個無罪的人被判了死刑……) 04.《帝國的毀滅(加長版)》(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多視角戰爭 備注: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加長版為170分鍾 (真實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為,希特勒是人!他並非地獄魔王派到人間來搗亂的使者,而是由一個活生生的人演化而來,任何人都有可能變成希特勒……現實中的惡魔往往並非麵目猙獰、形象猥瑣的,相反他們常常是外表漂亮,穿著得體,舉止很有教養,周圍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個好人,但他們正是窮凶極惡的罪犯。親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說“平民的性命無關緊要”、溫柔的母親把毒藥塞進孩子們的口中、和藹的父親拉開手榴彈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會使一個人變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權力和武力,就會帶來滅頂之災,這種例子太多了。禽獸固然可怕,可衣冠禽獸更可怕。希特勒離我們真的很遙遠嗎?) 05.《細細的紅線》(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墓誌銘 備注:又名《紅色警戒線》。目前隻能看到刪節版(約3小時),原始版長達6小時 (千萬別被沉悶的開頭嚇退了,否則你會錯過一部頂級佳作。這是一部絕對異類的作品,與政治、商業徹底地絕緣。影片對人性作出了深層的拷問:為何要戰爭?對於這個問題,劇情並沒有給出正麵或者批判的回答,這不是一部影片所能解答的。本片名為戰爭片,但導演卻時不時地將鏡頭對準美麗的大自然,當官兵們在討論軍事戰術的時候,畫麵上播放的卻是生態環境,仿佛在大自然的世界裏,人類是多麽的渺小,人類的戰爭是多麽的無足輕重,多麽的可笑,與狗咬狗沒有任何區別。威特是一名逃兵,然而在最後時刻,他卻為保護戰友挺身而出,並且被日軍包圍後拒絕投降,這是為什麽?導演讓觀眾自己去想。) 06.《拯救大兵瑞恩》(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開頭的十幾分鍾是向《最長的一天》致敬的“諾曼底登陸” (8個人拯救一個領導很“值得”,那麽如果拯救的對象隻是一個士兵呢?不得不說這部片子拍得實在很煽情,諾要論對“上級命令”的思考,《細紅線》表現得更加尖銳一些。其實觀眾們往往隻會在乎幾個主人公的命運,而不理會千千萬萬個路人甲的生死,因為,主人公們的故事太精彩了,觀眾“舍不得”他們的幸福遭到破壞,而陌生的路人甲哪怕死了也無關痛癢。至於要讓觀眾同情影片中的壞人,那麽隻要賜予他一個“可憐”的身世就差不多了。因此,這部影片所質問的並不隻隻是高官領導們,還有普通的電影觀眾,試問你是不是魯迅所說的聽了他人的悲慘故事後,“滿足”地揮淚離座的人?) 07.安傑依·瓦依達《戰爭三部曲》(波蘭)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曆險 備注:黑白片;由《一代人》、《下水道》、《灰燼與鑽石》三個故事組成 (50年代,就在世界各國利用電影來吹噓自己在戰爭中並不存在的“神勇”時,波蘭導演瓦依達已經拋棄了片麵的意識形態,開始了反思的第一步。《一代人》向那些歌功頌德的“政策片”提出挑戰,形象並不高大全的主人公們對是否要反抗進行著艱難的決擇;《下水道》則對“上級命令”和“炮灰”作出反思。在絕境之中,主人公們不是團結一致,而是互相猜忌,他們慷慨激昂而始卻狼狽不堪而終,讓人感到可憐又可笑,不過是政治家們豪賭的工具罷;《灰燼與鑽石》是導演本人最喜歡同時也是最受好評的一部。法西斯戰敗了,接著就輪到“正義一方”內部的各政治勢力之間開始了明爭暗鬥,為獲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暗殺的手段……) 08.《巴頓將軍》(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男主演喬治·斯科特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但他拒絕上台領獎 (美國拍攝的“政策片”,為政治服務的作品,雖說如此,本片並沒有像許多紅色經典那樣讓主人公淪為完美到缺乏人性的神魔,相反,故事中的巴頓將軍有血有肉、個性鮮明,他擅長指揮,但同時也很好戰,他有軍人的氣魄,但專橫霸道,他在軍事上頗有成就,但在私生活上被人們指指點點……總之,他是個很真實的人物,有優點也有缺點。在追求高度還原史實的同時,故事也適當地加入一些幽默,如那段描寫巴頓身邊那條狗的劇情很令人噴飯。本片的製作水平高於《麥克阿瑟傳》,尼克鬆很喜歡這部作品。) 09.《莫斯科保衛戰》(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蘇聯“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長達6小時 (本片動用了約5000名士兵、10000名群眾、250名演員、202名攝影師參加拍攝,其場麵之壯觀可謂已成絕唱,即使今天讓俄國再來拍這樣的一部影片也很難辦到了。不過要注意的是,《莫斯科保衛戰》是一部“政策片”,其政治色彩非常嚴重,雖然當中絕大多數情節都有史依據,但也有不少地方有刻意安排的成分,顯得嬌柔做作。還有對於蘇聯一方的失利、以及領導人的錯誤甚至低級失誤等等,本片談起來也是扭扭捏捏,刻意回避,基本上是報喜不報憂。觀看本片時,應該保持一股“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精神,否則容易被誤導。) 10.《最長的一天》(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黑白片,後染成彩色 (好萊塢的經典巨作,內容可謂全麵、豐富,場麵真實、宏偉、壯觀。長達3小時的影片,並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樣對戰爭作出反思,而意在講述“D日”——諾曼底登陸這一天的故事,和《大兵》大量虛構不同的是,本片不少支線劇情確有其事。在戰鬥場麵和軍人動作規範的程度上,本片則更勝一籌,當中對曆史事件考證得非常的嚴格。美、英、法等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11000部飛機、4000艘船艦、23000名軍人,這個拍攝規模可謂是空前的,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要說本片有什麽缺陷的話,大概就是人物有些臉譜化,其中隆美爾的外貌與史實不符,不如《沙漠之狐》來得神似。) 11.《遙遠的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講述1944年盟軍“市場花園”作戰的故事 (情節很好看,場麵也壯觀,不亞於“解放”三部曲和《最長的一天》。“市場花園”作戰是以盟軍失利而告終,其慘烈之狀不言而喻。全景式戰爭的影片容易票房失利,但本片卻是一個例外,該片為70年代的作品,投資耗資2600萬美元,卻獲得了2.3億美元的巨額收入。IMDB網對本片的評分並不高,但不少二戰老兵則對這部作品相當推崇。實際上IMDB的評分我們參考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太在意,不少優秀的影片的分數都不高,相反某些公認的爛片卻獲得高分。順便說一下,中文版配音很棒,由“上譯”負責,明顯比“八一”和“長影”出色了不少。) 12.《卡薩布蘭卡》(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北非諜影》。黑白片,後染成彩色 (與《亂世佳人》、《魂斷藍橋》齊名的愛情片。其實我個人不大喜歡當中的愛情戲,感覺刻意修飾的場麵太多了,片尾的告別顯得拖遝,當然這隻是針對個人口味而言,本片不愧是公認的經典巨作,片中那段法國人高唱馬賽曲壓過德軍士兵歌聲的劇情同樣很經典,後來被無數影片所模仿,例如《我愛夜來香》等。這類三角愛情戲我覺得拍得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德國影片《黑色星期天》了,許多片子為了讓女主角在三角戀情中不致引人非議,常賦予她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不幸的身世,本片亦不例外,但《黑色星期天》幹脆就把這一點給免了,使之變得滑稽無比。) 13.《鋼琴家》(波蘭、德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又名《鋼琴戰曲》。改編自真人真事 (波蘭斯基執導的作品,講述猶太鋼琴家斯普爾曼遭受納粹迫害的事跡,然而這個故事卻很諷刺,與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斯普爾曼在友人的幫助下多次死裏逃生,最終重獲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當中,並非全是好心人和難友,也有勾結納粹迫害同胞的猶太敗類,還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而最後一個救援者竟是德國軍人韋恩。曆史上斯普爾曼並不是韋恩唯一救助過的猶太人,二戰期間韋恩利用自己的職務保護了一些人,但在戰後他的命運卻很悲慘,因為德國軍人的身份入了獄,斯普爾曼等人曾和蘇聯方交涉想要營救他,但蘇聯出於政治考慮予以了拒絕,韋恩最終於1953年死於獄中。) 14.《辛德勒名單》(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真正地詮釋了什麽是生命的價值,因為人命總是被無數所謂的“史學家”當作“可能為正、可能為負”的“數字遊戲”,然而《辛德勒名單》卻不是這樣,生命一條就是一條,並非猶太人被殺害得多了,納粹就可惡,被殺害得少了,納粹就不太可惡。辛德勒用自己全部的財產救下了1000多名猶太人的生命,那些生存下來的猶太人鑄造了一枚戒指送給他,戒指上刻著“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字樣,辛德勒看後痛苦地說:“我太揮霍了,我本來可以再救一個人……兩個人……十個人……”。辛德勒並非二戰中救助猶太人最多的人士,但他的名字卻代表著一種引人思考的精神,一種盡自己所能的精神,就像四川地震中救災搶險的人們。) 15.《黑色星期天》(德國、匈牙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憂鬱的星期天》、《狂琴難了》、《布達佩斯之戀》、《愛與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鍾的鋼琴曲,由於引發多人自殺身亡被各國禁播(網絡上的都是刪改過的翻版)。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 (縱觀整部影片,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所謂的“正麵形象”,幾乎每個人都具有兩麵性。Ilona與幾個男人發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戀情,後來還被仇恨籠罩一生,直至白發蒼蒼;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和Andras兩個角色,分別象征著他的不同麵。同為鋼琴聲,斯普爾曼帶來希望與反抗,Rezso卻帶來絕望和消沉;最富有特點的莫過於Hans了,他前後不一致的態度,似乎反映了德軍在前線的局勢。Hans救過不少猶太人,但他不是舍財取義的辛德勒,他隻是唯利是圖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韋恩,他隻是忘恩負義的小人。不過畢竟有無數人因他而獲得新生,在他的葬禮上有上千名猶太人前來參加,可與此同時,也有兩個人在開慶祝會……) 16.《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蘇聯“解放”三部曲之一;又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解放”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從時間發展順序來看則是第2部。49年時已拍過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片子,本版可謂是翻拍,不過49版的成了吹噓斯大林個人英明的政治片。本片相比《解放》和《莫斯科保衛戰》,少了幾分意識形態,多了幾分對戰爭的思考,就這點而言,它遠勝前兩作。片子對對上層人物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對戰爭判斷的失誤也不再避諱,影片揭示了斯大林和赫魯曉夫、朱可夫等人的矛盾,劇組這次采用的是述而不評的方式來作表達,沒有一味地強調誰是誰非,具體的就讓觀眾自己去評論。對德軍也不再一味地醜化,而是更為平衡地去看待,相對比以前,更為認真地去思考德國軍人殘忍的背後,他們性格上的扭曲。) 17.《決戰斯大林格勒》(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又名《斯大林格勒戰役》 (從德軍的視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諸多戰爭中的敏感話題,如虐待戰俘、槍殺平民、搶掠民宅、誤殺戰友、視士兵為草芥、讓士兵充當炮灰、士兵的傷病和生活情感,而最為尖銳的,莫過於戰爭中的生存問題,尤其是支撐著人類活下去的必須品——食物。在士兵們最饑餓的時候,空運機送來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勳章和獎狀,這不能不說是一大諷刺。士兵們在前線拚死拚活,高官們卻躲在溫暖的地方,喊著漂亮的愛國口號,享受著美食,聽著高雅的音樂……) 18.《望鄉》(日本)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 (《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隻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裏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麵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19.《桂河大橋》(英國、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現實中的桂河大橋位於泰國西部地區;影片中那首輕鬆的樂調是1914年創作的《波基上校進行曲》 (本片開頭是講述英軍戰俘如何與日軍展開堅貞不屈鬥爭的故事,然而到了後邊,各角色性質似乎發生了轉換,人物形象變得複雜化,到頭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和壞人,隻有阿Q精神和瘋狂舉止。這可以說是英國人的一次自我反思,對軍人的價值觀進行了深層的探索。幾個劇組人員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最終沒有領到獎。1976年英國和德國拍了一部《卡桑德拉大橋》,該片對政治和人性的反思上升到了更加尖銳的高度。) 20.《偽鈔製造者》(德國、奧地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稱德國版的《鬼子來了》,這兩部片子也許在能夠向人們說明一下:為什麽一隻狼可以追著一群羊到處跑?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留給人們的思考卻太多太多,正如導演所說的,“本片不是一堂曆史課,它反映的隻是納粹體係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集中營,試圖把重點放在世界性主題上”。主人公薩利,為了使自己和同伴們能夠活下去,他幫助納粹印刷偽造的英鎊,以打亂歐洲的經濟體係。而麵對納粹軍官赫爾佐格的求饒,薩利選擇放下了武器,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赫爾佐格用來逃跑的假護照正是薩利製造的……影片最後,薩利故意在賭場裏輸掉了自己製造的偽鈔,然後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著什麽……) 21.《烈日灼人》(俄羅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烈日灼身》、《毒太陽》、《太陽灼人》。改編自真人真事 (蘇聯解體後,俄國人開始認真總結過去的功過得失,《懲戒營》、《小偷》、《戰地童子》、《特蘭濟特集中營》、還有這部《烈日灼人》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反思片。本片的故事發生斯大林清黨時期,以含蓄的方式,通過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從側麵看待這段血腥恐怖的曆史。本片就像《地下》那樣充斥著戲謔,又像《美麗人生》那樣充滿了親情,也如同《地下》、《鬼子來了》、《鐵皮鼓》等同類黑色喜劇一樣,故事的開頭貌似搞笑,結局卻異常蒼涼。太陽並非照到哪裏哪裏亮,而是照到哪裏就灼傷哪裏的人們。科托夫的命運不禁讓人感歎:虎落平陽被犬欺!俄羅斯已經在組織拍攝本片的續作,估計2010年度上映。) 22.《光榮歲月》(法國、阿爾及利亞)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罕見的以非洲人為主角的二戰影片 (2005年,法國境內暴發了嚴重的種族衝突,對種族主義進行思考已成了必要,在這種情況下,《光榮歲月》應需而生,該影片由法國人組織拍攝,而主人公們則是一群來自北非的演員,導演拉契得·波查拉亦有阿爾及利亞血統。片中的主要敵人不再是納粹德軍,而是盟軍中的那些種族主義者。北非戰士們單純、可愛,他們前往歐洲“解放”法國,然而在他們小時候,法國人無情地侵略了他們的故鄉,並屠殺了他們的同胞,正義與邪惡,就這樣在歲月中不斷地翻轉著……) 23.《命運無常》(匈牙利、德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又名《非關命運》。改編自真人真事(劇中的人名與史實不同) (曆來凡是涉及到猶太集中營的影片,總免不了去大事渲染納粹份子對猶太人的毒打和殺害,但本片卻最大限度地繞開了這兩大主題,根據原作者的親身經曆,告訴人們集中營裏日常的生活是怎麽樣的,進入和轉移集中營時需要辦理哪些手續,在集中營裏有什麽生活上的困難,難友們之間應如何相處等等。經過幾年既艱辛又平淡的集中營生活,尤卡終於被解放了,可迎接他的卻不是童話中的那種人間溫暖的關懷,而是冷漠和自私,尤卡不由地感歎,在集中營裏有同伴們真誠的幫助,到了自由的社會上這些反而沒有了……本片的鏡頭完全沒有任何煽情的成分,甚至要比《鋼琴家》更為冷靜,作者不過是在告訴人們曾經發生過這些事,僅此而已。) 24.《解放》(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蘇聯“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長達8小時 (“解放”三部曲的第一部,時間順序則為最後一部,分5集播出,分別反映了庫爾斯克戰役-第1集、基輔戰役-第2集、巴格拉齊昂戰役和波蘭戰役-第3集、攻克柏林-第4~5集。該影片拍攝曾得到蘇聯政府的鼎力支持,動用海陸空軍士兵30000名、坦克10000輛、飛機1000架參與拍攝,場麵之巨大是任何一部戰爭片都難以相比的。作為70年代的作品,它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意味是非常深厚的,對戰爭是鼓動有餘反思不足,當然比起49版的《攻克柏林》還是有所進步,反正保持獨立自主的思維、以一顆平常的心去看待就行了。蘇聯解體後,導演把《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和《解放》剪輯成24集電視電影《世紀的悲劇》。) 25.《卡廷慘案》(波蘭)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注:影片沒有固定的主角,而是以事件為中心 (德軍的暴行不乏有影片進行批判,那麽蘇軍的暴行呢?過去蘇聯一口咬定卡廷慘案是納粹法西斯的行為,還在紐倫堡審判上演了一場“義正詞嚴”地“控訴”法西斯的鬧劇,要求盟軍就該案對納粹進行“公正”的審判,隻是“證據不足”並沒有獲得眾人的認可。直到蘇聯解體後,卡廷慘案才真相大白,葉利欽觀看相關檔案時後說卡廷森林屠殺超出了他的想象,現實永遠比虛構的小說和電影更加過分、更加沒有邊際。本片開頭的那一段頗具有諷刺意味,在同一條橋上的波蘭人們,有的喊著“德國人來了!”,有的喊著“俄國佬來了!”……) 26.《沙漠之狐》(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黑白片 (又名《隆美爾傳》。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並沒有正麵表現隆美爾的驕人戰績,而是把重點放在隆美爾後期與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現了隆美爾參與刺殺希特勒的過程,以及他最後悲壯的結局。應該說片子對隆美爾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在人物塑造上也可圈可點,故事劇情簡潔、毫不拖遝,總體上不亞於《巴頓將軍》,可惜隻有1個半小時,似乎有些餘味不足。隆美爾的爭議性、以及他的軍事思維,總是讓人們津津樂道。本片涉及到了刺殺希特勒,可結合著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刺殺希特勒》一起觀看,這樣更全麵些。) 27.《血戰台兒莊》(中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注:國民黨正麵戰場 (無可爭議的華語經典,這部片子是我們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一部能夠發揮影響力的抗戰片,在國外的知名度甚至要超過國內。票房收入2.7億,這個記錄直到張藝謀的《英雄》出現才被打破。《血戰》是一部“政策片”,但更是一部民間片,它的成功與老百姓和解放軍戰士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當年為了追求片子的寫實感,劇組嚴謹地考證了史料,影片中的那些軍服還是人工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盡管當時已經有了批量生產的技術。經常看軍事影片的朋友們,會發現不少二流的軍事片子中那些軍服太新太粗糙了,而且還有折痕。本片是大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以正麵戰場為主題的抗戰片、軍事大片,它給後來的《大決戰》提供了富貴的經驗借鑒。) 28.《鬼子來了》(中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黑色幽默 備注: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編自尤鳳偉的小說《生存》以及當地老人的回憶;完整版長達162分鍾 (中國不乏禁片,哪怕是抗戰作品,但很少有一部片子像本作這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影片裏的中國老百姓看到日本軍人來臨後,不再是義正詞嚴、寧死不屈地站出來抗爭,而是笑臉相迎、唯唯諾諾。老百姓既善良、軟弱,又麻木、自私,更可怕的是,這並非薑文在吹牛,如果不是懦弱,為什麽幾十隻羊會被僅僅一兩匹狼追著到處跑呢?抗戰時期,偽軍的人數比日軍還要多,更無論其他出賣祖國的人種了,而當中大多數是平頭百姓,盟軍裏,中國的這種情況最為嚴重,這難道不值得反思嗎?這還不是最震撼的,主人公所在的村莊最後遭到了日軍的屠戮,而這場滅絕人性的暴行,發生在日本投降之後……) 29.《西西裏的美麗傳說(刪節版)》(意大利、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美洲版為92分鍾,歐洲版為109分鍾,建議觀看美洲版的 (推薦大家觀看美國公映的刪節版,加長版增加了一些可有可無的H畫麵,反而讓劇情不太流暢。意大利拍過不少諷刺德國的影片,但這部則是諷刺自已的,整部影片貌似正經卻又滑稽可笑,意大利的民眾們在墨索裏尼發動侵略戰爭時沒有站出來說話,卻在盟軍到來時與法西斯“分道揚鑣”、“劃清界線”,大開城門舉行歡迎儀式,仿佛完全“忘記”了自己當初的那股狂熱的好戰情緒。女主角飽受民眾的流言蜚語,隻有暗戀他的男孩知道她的清白的,兩位主人公直到影片最後一刻才迎來了唯一的對話。喜歡本片的朋友不要錯過同樣荒誕戲謔的《鐵皮鼓》、《鬼子來了》、《沒有天空的都市》等作品。) 30.《歐洲特快(列)車》(德國、丹麥、法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戰後餘生》。黑白片,部分彩色 (這是一部非常另類的影片,鏡頭的視角是第二人稱:“你”。影片將黑白與彩色兩種色調運用得非常巧妙,絲毫不亞於後來的《辛德勒名單》。這個故事真實地反映出了德國戰敗初期德國人民的心態:80%的德國人依然同情納粹、鐵路公司老板以死捍衛自己對猶太人的蔑視、神父以上帝的教義支持戰爭、還有“白天是人,晚上是獸”的“人狼”執著地進行著那些注定失敗的遊擊戰……丹麥導演深入納粹者的內心聆聽他們的聲音,但卻不是美化納粹,鏡頭非常冷靜,對納粹既非同情亦非憤慨,而是思考。影片並不局限於此,還反映出了當時所謂的和平口號與人道主義的虛妄。相比本片這種廣闊的視野,許多日本影片隻片麵地強調日方遭受的傷害。) 31.《沒有天空的都市》(南斯拉夫、法國、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荒誕 備注:又名《地下》。看不懂劇情的人士建議看一下內容介紹或相關影評;反戰情歌《莉莉·瑪蓮》在本片中總是在最不恰當的時機出現 (本片正如德國的《鐵皮鼓》、中國的《鬼子來了》、意大利的《西西裏美麗傳說》,是以荒誕、戲謔的形式來抒寫本國的血淚史和文化的陰暗麵。馬高救了朋友們,但卻在戰後把他們安置在“沒有天空的都市”——地下裏,朋友們相信二戰還沒結束,興致勃勃地製造軍火鬧革命,可馬高卻讓軍火成了自己的發財資本,他功成名就,甚至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個壓迫者走了,又一個壓迫者來了,走了虎來了狼,南斯拉夫的曆史似乎就這樣不斷地重演著,被“解放”是家常便飯。轉眼間又是一場戰爭,但這次是內戰,敵人不再是納粹,而是所謂的“同胞”……最後,曾經生活在沒有天空的都市裏的人們,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32.《英國病人》(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影片中的“英國病人”不是英國人 (本片比較適合那些喜歡藝術片的觀眾欣賞,對於熱衷於大場麵戰爭的觀眾也許會覺得劇情很泛味。這部影片大膽地對各種人類的道德觀念提出了挑戰,如忠貞、愛國、民族主義、政治思想等等,這些都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並非大自然生來就有,故事劇情對這些意識形態並沒有作出正麵或負麵的評價,而是冷眼旁觀,讓觀眾們去思考其中的問題,“為了愛情挺而走險的歐洲貴族,擅離組織的英軍護士,內心充滿矛盾的錫克工兵,被砍掉手指的雙重間諜”,這些無非都是災難中“人性”的表現。“戰爭是一出醜劇,國家的血壓升高了”,“病人”生病的地方不僅在身體,更在心靈……) 33.《這裏的黎明靜悄悄》(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單視角戰爭 備注:黑白片,部分彩色;改編自真人真事 (蘇聯電影給人的印象一向是很浮誇、政治意味很濃厚,但也有例外的時候,《這裏的黎明靜悄悄》並沒有淪為政治服務的產品,它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影片中的紅軍戰士們並不顯得形象高大、慷慨激昂,而是趨於平民化,個性豐富多彩。德軍方麵也沒有簡單地臉譜化,基本上還是述而不評。本片取材於真實事件,曆史上那五個戰士是男性,而在影片中則是女性,這可以說是對“戰爭讓女人走開”的概念作出反思吧。由於這部影片表現出了紅軍戰士們也會害怕死亡,在當時引起爭議,在中國甚至還組織人員對本片進行批判,其中那個女兵自殺的場景被痛批為“投降主義”、“自絕於人民”。) 34.《鐵十字勳章》(德國、英國、南斯拉夫)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本片的主演詹姆斯·柯本等是美國人 (德國的影片,美國的導演和主演,英語的對白,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協助拍攝,多元化的組合使得本片不會以偏概全。故事以德軍的視角來看待戰爭,既不為納粹“招魂”,也不把主人公們塑造成“反戰義士”,而是拋開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從人性角度再現血腥戰場。在戰爭的前線,沒有所謂的光榮和偉大,隻有生存與毀滅,隻有失去戰友的悲傷和人性的扭曲。鐵十字勳章,在貴族軍官心裏是最高榮譽,在厭戰老兵眼裏卻是破銅爛鐵,兩種情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映了當時德軍中的兩種心態。順道說下,中文版配音挺不錯~) 35.《血戰阿拉曼》(意大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注:又名《沙漠兄弟連》 (從意大利軍視角看待阿拉曼戰役的作品,斯皮爾伯格參與製作,影片風格與《決戰斯大林格勒》相似。對於這部作品,我們不妨拿片中主人公的一段獨白來作概括:“在學校他們經常這樣教導我們:‘像英雄一樣死去的人是光榮和偉大的’。在戰場上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英雄,但那些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什麽光榮和不光榮、偉大與不偉大,他們就隻是死了,他們在工事裏腐爛,連一句讚美的詩詞也沒得到。死亡隻有在課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現實生活中,死亡是悲慘的、可怕的、血腥的……而且還發出陣陣惡臭。”) 36.《莉莉·瑪蓮》(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注:《莉莉·瑪蓮》是一首二戰各國士兵都很喜歡的歌 (如果你看過動畫片《太空堡壘》的話,你一定會記得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女歌手——林明美,她用歌聲征服了敵人,也感動了無數影片中和現實中的人士。實際上明美這種戰地歌手的形象並非憑空捏造的,現實中真有其原形,如德國女歌手瑪琳·迪特裏希曾讓無數美軍將士為之著迷,她的主打歌正是英文版的《莉莉·瑪蓮》。以這首歌為主題的這部影片始終在戰爭、愛情、歌曲這三大主題之間來回切換著,三點一線,彼此密不可分。戰士們各為其主,然而音樂無國界,一首歌的FANS不分國籍、種族、地域……) 37.《靡菲斯特》(德國、匈牙利、奧地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又名《梅菲斯特升官記》、《惡魔》。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火鳥:鳳凰篇》,影片通過演員霍夫根的故事重現了納粹在民主選票下崛起並排擠共產黨、直到獨霸整個德國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流逝,各人物的立場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的納粹狂熱份子起來反抗納粹的統治,原來的納粹反對人士後來屈從納粹的淫威。法西斯國家的民眾對法西斯的上台是負有責任的,正如評論所說,本片是“以小見大反映了納粹為何能得到當時德國人民的支持”。每個德國人、甚至每個人類的心中,都有一個惡魔的化身:靡菲斯特。不管創造了多少所謂的輝煌,霍夫根隻有到被納粹法西斯拋棄的那一刻,才能明白自己不過是個戲子而已。) 38.《歐洲!歐洲!》(德國、法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曆險 備注:又名《歐羅巴,歐羅巴》、《希特勒青年隊隊員所羅門》。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個故事充滿了辛辣的諷刺意味,本片的導演出生於波蘭,導演以一種非常冷靜的態度敘述了這些真實的事件,同時揭示了波蘭人在二戰時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地位,主人公一再地改變自己的身份,一會兒是受到迫害的猶太人,一會兒是蘇聯共青團員,一會兒是德軍士兵,一會兒是希特勒青年隊隊員,最後又回歸到了猶太人的身份,幾年的經曆讓他刻骨銘心,主人公曾一度想逃到蘇軍內部,可當他跑到蘇軍麵前時卻陰差陽錯地成為了德軍的“進攻先鋒”,於是乎為了德軍的“英雄”,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現實中就是這麽可笑地發生了。這部具有批判性、反思力度很強的影片屬於德國人,也屬於猶太人和波蘭人。) 39.《父輩的旗幟》(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 (“英雄”是什麽?英雄是偉大的,但絕不是媒體、禦用文人所吹捧的那種偉大,英雄的偉大,是平凡的偉大,他們是充滿人性的“偉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神人”。英雄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有對生活的煩惱。有人說,所謂的偉人,不過是一個和你一樣尿過床的普通人罷,他們也得“親自上廁所”。不少英雄的名字在書本上光輝四射,可在現實中卻往往為生活所困,甚至死後也沒有一個像樣點的墓碑,他們都免不了淪為被媒體拿來吹噓政治家英明的工具。本片的三個主人公被政客和媒體人為地塑造成“英雄”,可是他們的內心卻很痛苦,他們認為在戰場上犧牲了那些戰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40.《紐倫堡大審判》(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庭審 備注:又名《新紐倫堡大審判》。本片並非翻拍60年代的同名黑白影片,故事劇情發生在更早之前 (和黑白片“特別版”一樣,本片對戰勝國與戰敗國雙方都進行了反思。對角色的刻畫很細膩,人物形象豐富,影片大膽地走入戰犯的生活和內心世界,但又不是為納粹辯護,相比之下《東京審判》則顯得單調,戰犯形象蒼白,審判以被告一次次被檢察官駁得灰溜溜而告終,但在本片中我們卻看到法庭的辯論是何等的激烈,甚至法官一方也免不了被戰犯氣得暴跳如雷。要說本片有什麽不好,就是愛情線太偶像化。戰後德國人能夠誠懇地反思自己,而日本人卻不會,歸根結底,還是日本隻受到了審判而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東京審判是失敗的,麥克阿瑟放走了數十名主要戰犯,其中還包括731部隊的。梅汝璈說的對:寬容是美德,但姑息是懦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