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視角的二戰影片45部
(2008-12-20 15:52:34)
下一個
德國視角的二戰影片45部
作者:北歐海盜
當你厭倦了美國的“大話片”和蘇聯的“政策片”後,不妨換一下口味,嚐試著從二戰的發起國——德國的視角去看待這段曆史。
據筆者個人的觀感,德國的二戰影片有以下這些特點:
其一:以人為本,從普通民眾出發,很少有像蘇聯的“某些”電影那樣為政治家和當權者服務的作品(如《易北河兩岸》);
其二:具有反思,大多時候以思考戰爭中的人性為主,表現戰爭的殘酷,很少出現歌頌戰爭、鼓吹個人英雄主義和領導英明的片子;
其三:正視曆史,幾乎沒有像日本影片《自尊——命運的瞬間》那樣為軍國份子“招魂”的片子(而且德國法律明確地規定了,敢膽發表否認猶太大屠殺言論的人,將會麵臨5年的牢獄之災);
其四:並不張揚,德國電影向來以嚴肅出了名,影片氣氛往往很沉悶、很壓抑,甚至很消沉,很少追求場麵的奢華,讓人覺得缺乏激情,但除此之外幾乎無可挑剔;
其五:視野廣闊,雖然影片的製作水平可能不如好萊塢,但誠意可佳,不刻意去討好觀眾,作品題材從納粹領導到德國民眾、從加害者到被害人、從殘忍殺戮到人性光輝……應有盡有。
為了紀念1945二戰結束,筆者就選在這裏列舉45部作品吧,其中35部由德國本土拍攝、10部由德國以外的國家(主要是美國)拍攝。通過電影的方式讓大家嚐試理解一下德國人對待二戰的心態(同時也和某國比較一下),也是頗為有意思的事兒,盡管這些隻是毛皮,隻是冰山的一角……
注:本文提到的德國影片,也包括了一些合拍片,但不列入《兵臨城下》等有德國人參與、但不是以德國為主拍國的作品。
[德國本土優秀二戰影片]
01.《從海底出擊》(西德)
推薦:★★★★★
類型:單視角戰爭
備注:又名《潛艇風暴》。改編自真人真事;這部影片有三個版本,分別是公映版(2個半小時)、加長版(3個半小時)、完整版(5個小時),建議首次觀看的朋友先看刪節版的
(影片的完整版長達293分鍾,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狹隘的潛艇內渡過的,枯燥、乏味、沉悶、壓抑、無聊、平淡……這些電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卻成了經典中的經典。這部影片對人性的刻畫,達到了其他影片難以超越的高度,什麽叫“葉公好龍”、“聽天由命”?“存在”與“活著”的差別在哪裏?本片會叫你領教這些。有網友說自己看了這部作品後,就差點對戰爭片失去了興趣,因為大多數戰爭片都意識形態很濃,有美化和鼓動戰爭的成分,而本片卻告訴觀眾們,戰爭是殘酷的,並不像書本上那般美麗,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則麵前,人都不過是一群可憐蟲而已,任何意識形態和政治理念統統變得毫無意義。本片的劇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順序來拍攝——觀眾們可以留意一下演員的胡須生長程度,許多影片先出現的鏡頭未必是先拍的。本片上映後,就連猶太人也為之鼓掌……)
02.《帝國的毀滅(加長版)》(德國)
推薦:★★★★☆
類型:多視角戰爭
備注: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又名《帝國末日》
(真實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為,希特勒是人!他並非地獄魔王派到人間來搗亂的使者,而是由一個活生生的人演化而來,任何人都有可能變成希特勒……現實中的惡魔往往並非麵目猙獰、形象猥瑣的,相反他們常常是外表漂亮,穿著得體,舉止很有教養,周圍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個好人,但他們正是窮凶極惡的罪犯。親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說“平民的性命無關緊要”、溫柔的母親把毒藥塞進孩子們的口中、和藹的父親拉開手榴彈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會使一個人變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權力和武力,就會帶來滅頂之災,這種例子太多了。禽獸固然可怕,可衣冠禽獸更可怕。希特勒離我們真的很遙遠嗎?)
03.《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
推薦:★★★★
類型:單視角戰爭
備注:又名《決戰斯大林格勒》
(從德軍的視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諸多戰爭中的敏感話題,如虐待戰俘、槍殺平民、搶掠民宅、誤殺戰友、視士兵為草芥、讓士兵充當炮灰、士兵的傷病和生活情感,而最為尖銳的,莫過於戰爭中的生存問題,尤其是支撐著人類活下去的必須品——食物。在士兵們最饑餓的時候,空運機送來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勳章和獎狀,這不能不說是一大諷刺。士兵們在前線拚死拚活,高官們卻躲在溫暖的地方,喊著漂亮的愛國口號,享受著美食,聽著高雅的音樂……)
04.《黑色星期天》(德國、匈牙利)
推薦:★★★★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憂鬱的星期天》、《狂琴難了》、《布達佩斯之戀》、《愛與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鍾的鋼琴曲,由於引發多人自殺身亡被各國禁播(網絡上的都是刪改過的翻版)。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
(縱觀整部影片,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所謂的“正麵形象”,幾乎每個人都具有兩麵性。Ilona與幾個男人發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戀情,後來還被仇恨籠罩一生,直至白發蒼蒼;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和Andras兩個角色,分別象征著他的不同麵。同為鋼琴聲,斯普爾曼帶來希望與反抗,Rezso卻帶來絕望和消沉;最富有特點的莫過於Hans了,他前後不一致的態度,似乎反映了德軍在前線的局勢。Hans救過不少猶太人,但他不是舍財取義的辛德勒,他隻是唯利是圖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韋恩,他隻是忘恩負義的小人。不過畢竟有無數人因他而獲得新生,在他的葬禮上有上千名猶太人前來參加,可與此同時,也有兩個人在開慶祝會……)
05.《鐵十字勳章》(西德、英國、南斯拉夫)
推薦:★★★★
類型:單視角戰爭
備注:本片的主演詹姆斯·柯本等是美國人
(德國的影片,美國的導演和主演,英語的對白,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協助拍攝,多元化的組合使得本片不會以偏概全。故事以德軍的視角來看待戰爭,既不為納粹“招魂”,也不把主人公們塑造成“反戰義士”,而是拋開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從人性角度再現血腥戰場。在戰爭的前線,沒有所謂的光榮和偉大,隻有生存與毀滅,隻有失去戰友的悲傷和人性的扭曲。鐵十字勳章,在貴族軍官心裏是最高榮譽,在厭戰老兵眼裏卻是破銅爛鐵,兩種情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映了當時德軍中的兩種心態。順道說下,中文版配音挺不錯~)
06.《歐洲特快車》(德國、丹麥、法國)
推薦:★★★★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戰後餘生》。黑白片,部分彩色
(這是一部非常另類的影片,鏡頭的視角是第二人稱:“你”。影片將黑白與彩色兩種色調運用得非常巧妙,絲毫不亞於後來的《辛德勒名單》。這個故事真實地反映出了德國戰敗初期德國人民的心態:80%的德國人依然同情納粹、鐵路公司老板以死捍衛自己對猶太人的蔑視、神父以上帝的教義支持戰爭、還有“白天是人,晚上是獸”的“人狼”執著地進行著那些注定失敗的遊擊戰……丹麥導演深入納粹者的內心聆聽他們的聲音,但卻不是美化納粹,鏡頭非常冷靜,對納粹既非同情亦非憤慨,而是思考。影片並不局限於此,還反映出了當時所謂的和平口號與人道主義的虛妄。相比本片這種廣闊的視野,許多日本影片隻片麵地強調日方遭受的傷害。)
07.《過客》(德國)
推薦:★★★★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過客的創傷》
(從新的視角去看待曾經令人發指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真正的反思絕不是簡單地批判法西斯和反戰,而是要更為全麵地去看待曆史,敢於從多個角度去探討戰爭中的各種話題,這才是有意義的反思,隻會在口頭上一味地譴責是對曆史的不負責任。劇組並沒有把主人公斯文設定為一個“覺悟”的“懺悔者”,相反,斯文年輕氣盛,時常與他服務的對象——一個從集中營裏生還的老人發生小摩擦,即使到了最後,斯文依然免不了產生厭倦和回避的想法,他卷起鋪蓋準備回柏林去,可當看到又一群德國青年來到了奧斯維辛時,斯文止步了,並和這群青年一齊留在了波蘭的土地上……)
08.《偽鈔製造者》(德國、奧地利)
推薦:★★★★
類型:集中營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稱德國版的《鬼子來了》,這兩部片子也許在能夠向人們說明一下:為什麽一隻狼可以追著一群羊到處跑?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留給人們的思考卻太多太多,正如導演所說的,“本片不是一堂曆史課,它反映的隻是納粹體係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集中營,試圖把重點放在世界性主題上”。主人公薩利,為了使自己和同伴們能夠活下去,他幫助納粹印刷偽造的英鎊,以打亂歐洲的經濟體係。而麵對納粹軍官赫爾佐格的求饒,薩利選擇放下了武器,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赫爾佐格用來逃跑的假護照正是薩利製造的……影片最後,薩利故意在賭場裏輸掉了自己製造的偽鈔,然後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著什麽……)
09.《最後的橋》(西德)
推薦:★★★★
類型:單視角戰爭
備注:黑白片;又名《橋》(與南斯拉夫電影《橋》同名,德文為“Die Brücke”)
(德國戰後第一部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的故事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故事發生在德國即將戰敗前夕,講述一群年僅十幾歲的少年被派上戰場“保衛家園”,進行著一場毫無價值、沒有任何意義、無須載入史冊的戰爭。片子有一點誇張,幾名隻受過一天訓練的少年竟然能夠挨到美軍撤退,這很不可思議,不過這似乎並不重要,因為導演隻是想借用這些故事來批判戰爭,故事的重點在於講述戰爭中的人性。)
10.《莉莉·瑪蓮》(西德)
推薦:★★★★
類型:愛情
備注:《莉莉·瑪蓮》是一首二戰各國士兵都很喜歡的歌
(如果你看過動畫片《太空堡壘》的話,你一定會記得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女歌手——林明美,她用歌聲征服了敵人,也感動了無數影片中和現實中的人士。實際上明美這種戰地歌手的形象並非憑空捏造的,現實中真有其原形,如德國女歌手瑪琳·迪特裏希曾讓無數美軍將士為之著迷,她的主打歌正是英文版的《莉莉·瑪蓮》。以這首歌為主題的這部影片始終在戰爭、愛情、歌曲這三大主題之間來回切換著,三點一線,彼此密不可分。戰士們各為其主,然而音樂無國界,一首歌的FANS不分國籍、種族、地域……)
11.《歐洲!歐洲!》(德國、法國)
推薦:★★★★
類型:曆險
備注:又名《歐羅巴,歐羅巴》、《希特勒青年隊隊員所羅門》。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個故事充滿了辛辣的諷刺意味,本片的導演出生於波蘭,導演以一種非常冷靜的態度敘述了這些真實的事件,同時揭示了波蘭人在二戰時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地位,主人公一再地改變自己的身份,一會兒是受到迫害的猶太人,一會兒是蘇聯共青團員,一會兒是德軍士兵,一會兒是希特勒青年隊隊員,最後又回歸到了猶太人的身份,幾年的經曆讓他刻骨銘心,主人公曾一度想逃到蘇軍內部,可當他跑到蘇軍麵前時卻陰差陽錯地成為了德軍的“進攻先鋒”,於是乎為了德軍的“英雄”,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現實中就是麽可笑地發生了。這部具有批判性、反思力度很強的影片屬於德國人,也屬於猶太人和波蘭人。)
12.《玫瑰圍牆》(德國、荷蘭)
推薦:★★★★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羅森斯查塞街》、《羅森斯塔塞街的女人們》。改編自真人真事
(戰爭是讓女人“走開”了,但卻沒能讓妻子和母親走開,一些堅強的德國女性,她們並沒有因為納粹的種族政策而拋棄自己的猶太丈夫、父母、子女,她們為了救出自己的家人,每天都來到玫瑰大街上與蓋世太保抗爭到底,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一些德國丈夫為了保全自己,無情地拋棄了自己的猶太妻子。玫瑰大街的女人們沒有任何武器,隻有自己的血肉之軀;沒有高大的“革命情操”,隻有最樸實的呐喊:“把我們的丈夫還給我們!”這些女性是偉大的,可在戰後她們卻沒有以英雄自居,沒有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而是平淡地生活著……)
13.《極地重生》(德國)
推薦:★★★☆
類型:曆險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現實版《肖申克的救贖》
(影片揭示了蘇軍虐待德軍戰俘的事實,但導演並沒有讓其淪為反俄片,而是較為中立地去看待這段曆史,主人公甚至遭到德國同胞毆打。故事的重點並不在戰俘營裏,而在主人公逃亡的路上,無數個鏡頭既反映了西伯利亞的冷酷,同時也呈現了它的美麗。故事涉及的地點廣闊、人物也多,登場的有德國人、俄國人、中東人、黃種人、猶太人。這是一部反思片,但它不是從政治上進行反思,而是從人性上,通過主人公的冒險來說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在大自然強大的力量前,人的身份和信仰顯得如此的無足輕重,大自然並不會因為你是哪國人、信仰什麽主義,來決定你的生與死,它考驗的是你的意誌力。)
14.《希望與反抗》(德國)
推薦:★★★☆
類型:庭審
備注: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又名《索菲·斯庫勒:最後的日子》
(台灣譯成《帝國大審判》。本片所傳達的理念讓我想到了《銀河英雄傳說》裏的一段話:“說到國家,或許它隻是人類為了使自身的狂妄正當化所捏造的推托之辭罷了。一旦國家成為主體,不論多麽醜惡、多麽卑劣、多麽殘暴的行為都將輕易地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殺、人體實驗的罪孽,都可以一句‘這都是為了國家’說明一切,甚至有時還因而大受讚賞。批判這種行徑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國’的罪名,撻伐譴責的聲浪也四方交逼而至。”拍攝於80年代的《白玫瑰》和本片講述的是同一幫人的故事,中文版由上譯配音。注:片尾播放的是曆史上三位被害人真實的照片,索菲是德國人心目中的十大偉人之一,與愛因斯坦、馬克思齊名。)
15.《悲情火絨草》(德國)
推薦:★★★☆
類型:青春
備注:又名《雪絨花海盜》、《小白花海盜幫》。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它是從刑場開始說起的,不要以為它是電影人編造出來的劇本。二戰時期的德國,常有一群個性叛逆的少年不滿納粹的法西斯教育,拉幫結派起來反抗,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希望與反抗》中的“白玫瑰”,和本片中的“雪絨花海盜幫”。但他們的命運都很悲慘,不少年僅16歲的少年被納粹份子送上了斷頭台和絞刑架,僅僅因為他們散布了幾張反戰傳單,《希望與反抗》中被斬首的索菲終年也隻有22歲而已,由此可見納粹法西斯滅絕人性的程度。“海盜”成員之一的卡爾被盟軍“解放”了,但他一點也不開心,想到弟弟和朋友被絞死的場景,再想想自己,他隻有痛苦地喊著:“NEIN!NEIN!NEIN!”)
16.《何處是我家》(德國)
推薦:★★★☆
類型:生活
備注:又名《無處為家》、《情陷非洲》。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部影片的風格給我的感覺很像《英國病人》,而且故事都是同樣避開了對戰爭的正麵描寫,從側麵去表現戰爭對人的傷害,同樣還向觀眾們展示著美麗的非洲大地。兩部影片雖然傳達著不同的主題,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主人公們被迫逃離故鄉德國,因為他們是猶太人。但到了非洲後他們又被英國人趕來趕去,因為他們是德國人。一家三口為逃避戰亂背井離鄉,四處漂泊,可天地雖大,卻無處為家……終於到了1945年,納粹投降了,苦苦盼望多年的回家夢終於得以實現,可是這家人卻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非洲這片生活了數年的土地……)
17.《靡菲斯特》(西德、匈牙利、奧地利)
推薦:★★★☆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又名《梅菲斯特升官記》、《惡魔》。改編自真人真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火鳥:鳳凰篇》,影片通過演員霍夫根的故事重現了納粹在民主選票下崛起並排擠共產黨、直到獨霸整個德國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流逝,各人物的立場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的納粹狂熱份子起來反抗納粹的統治,原來的納粹反對人士後來屈從納粹的淫威。法西斯國家的民眾對法西斯的上台是負有責任的,正如評論所說,本片“對特殊境遇中人的求生和墮落作了真實的描寫,以小見大反映了納粹為何能得到當時德國人民的支持”。每個德國人、甚至每個人類的心中,都有一個惡魔的化身:靡菲斯特。不管創造了多少所謂的輝煌,霍夫根隻有到被納粹法西斯拋棄的那一刻,才能明白自己不過是個戲子而已。)
18.《善意的謊言》(東德)
推薦:★★★☆
類型:集中營
備注:又名《撒謊者雅格布》、《雅各布的謊言》
(英文名為《Jacob, the Liar》,民主德國唯一一部入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作品。和《美麗人生》一樣,用謊言創造希望,用謊言鼓勵人們活下去。沒有大救星,也沒有奇跡,更沒有舍身取義的革命者。正如網友所說的,“善良不過是良心的閃光,而不是催眠的口號、欺騙的哲學”。本片曾於1999年被翻拍過,片名譯為《心靈DJ》,有網友指出翻拍版“演繹過度”。)
19.《我十九歲》(東德)
推薦:★★★
類型:曆險
備注:黑白片;又名《我當年19歲》
(Konrad Wolf的經典名作。一個幼年移民到莫斯科的科恩少年,在45年4月末作為蘇軍少尉被委任為接收貝瑙小城的司令官。他的使命是向驚弓之鳥的德軍散兵遊勇做政治宣傳,號召他們停止殘殺,就地投降。)
20.《大遷徙》(德國)
推薦:★★★
類型:曆險
備注:又名《百萬大逃亡》。分上下兩集播出
(和日本影片《赤月》是同一類故事,反映了帝國崩潰之時本國老百姓的逃難曆程,但本片要遠比《赤月》來得大氣,涉及的內容也更為豐富。本片沒有偏袒蘇德兩軍任何一方,對雙方的暴行都進行了批判,但也不對其全盤抹殺,隻是對老百姓而言雙方都是災難罷。故事當中穿插了一條愛情支線,表現得很自然,不像《柏林1948》和《德累斯頓的悲劇》那樣做作。)
21.《鐵皮鼓》(西德、法國、波蘭、南斯拉夫)
推薦:★★★
類型:荒誕
備注:又名《錫鼓》。小說版獲得諾貝爾獎,電影版則獲得奧斯卡獎;電影版刪掉了不少內容,引起讀者的遺憾
(戰爭的發動,並非是希特勒一個人的責任,德國民眾也有責任,對此德國人勇敢地直麵事實。這部影片是德國人的一次自我批判和反思,隱喻的敘事手法荒誕、奇特,劇情離奇但又啟人深思,可謂荒而不謬,我們會發現,奧斯卡的個人世界,竟是與人類的戰爭世界如此的格格不入,作為主人公,他更像一個旁觀者。影片的批判範圍早已不局限於戰爭,甚至包括了人的精神麵貌和性欲望,影片中那段“耶穌敲不響奧斯卡的鼓”的劇情充滿諷刺意味。)
22.《亂世啟示錄》(德國、法國、英國)
推薦:★★★
類型:曆險
備注:又名《暴力啟示錄》、《殘暴的人》、《食人魔》、《怪胎》
(雪朗多夫繼《鐵皮鼓》後的又一部二戰片,作品可謂“荒而不謬”,以法國人亞伯的故事側寫納粹的神學以及戰爭對人的摧殘,影片鏡頭平穩冷靜、毫不煽情。故事看似滑稽,但又啟人深思。本片原名《食人魔》,隱喻戰爭的吞噬性。)
23.《無情的戰線》(東德)
推薦:★★★
類型:曆險
備注:本片與《死亡檔案》是同一個製作班底
(13集電視電影。“80年代熱播的民主德國電視劇,至今仍有許多當年的觀眾在網上尋找它的下載(戰網天下)”。故事講的是德國共產黨從1934年到1947年的曆史,“體現了地下鬥爭的艱險卓絕”。)
24.《納粹軍校》(德國)
推薦:★★★
類型:青春
備注: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又名《希特勒的男孩》
(“終戰”三部曲以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審判二戰,《帝國的毀滅》是從政界,《希望與反抗》是從民間,《納粹軍校》則是從軍方。這又是一部謝罪片,有一個劇情是講到校方為了訓練學生們的作戰本領,竟在樹林裏安排一群蘇聯少年供學生們獵殺,學生們懷著興奮的心情上陣,可看到與他們同齡的少年們悲慘地死去們時,大家都沉默了,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反戰情節。在扭曲的社會環境下,Albrech的不幸結局似乎是必然的,許多觀眾看完本片後喜歡上了這個角色。本片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在控訴納粹教育的同時,並不把人物形象給單一化,如Albrech的父親,他陰險、卑鄙,但虎毒不食子,聽到Albrech死去的消息他還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25.《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西德)
推薦:★★★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瑪麗布朗的婚姻》
(法斯賓德的代表作。德國戰敗前夕,瑪麗婭與一個德國軍官結了婚,這給後來的悲劇埋下了禍根……本片中的人物不能簡單地以“好人”或者“壞人”來作評判,可以說這些人士的所作所為更像是人性的本質體現,人性的弱點隻有潛伏期,沒有治愈期……)
26.《六重唱》(德國、奧地利)
推薦:★★★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紅唇別戀》。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與其說是愛情片,不如說是友情片,真誠的友誼著實令人感動。六個誌向遠大的音樂愛好者相聚在一起,經曆了艱辛的創作路程,最終成為了風靡歐洲的傳奇樂隊。樂隊的成員們之間經常會為一些瑣碎的事兒吵個臉紅耳赤,但彼此之間的友誼從來沒有動搖過,反而越加真誠,互相激勵著對方前進。可是,就在他們的事業到達頂峰時,納粹上台了,由於樂隊中有三個猶太人,他們麵臨著滅頂之災,要否離開自己深愛的德國,隊員們產生了不同意見,然而尖銳的時局已不容他們作過多的考慮,在最後一次演出後,三個猶太隊員踏上了告別祖國的道路……這部片子的名氣不大,可故事散發出來的人性光輝卻一點不亞於《美麗人生》等黃金大作。)
27.《死亡終點站》(德國、捷克)
推薦:★★★
類型:驚悚
備注:本片與同時期的一部恐怖片同名
(影片講述的是一群猶太人被趕上一列火車準備開往奧斯維辛集中營,主角們在途中試圖用各種方法逃生,但每一次逃生計劃最後都化為了泡影、每一線希望都如同彩虹一樣短暫。死亡終點站是恐怖的,但開往終站的列車,難道就不可怕嗎?列車路過的站點如此之多,但卻隻有一個站的德國士兵還存有一絲良知……。德國還拍過不少反映迫害猶太人的片子,如《猶太人區》、《仁慈之心》、《布達佩斯之戀》、《母親的勇氣》、《六重唱》、《第九日》、以及與法國合拍的《鋼琴家》、《再見,孩子們》、《休戰的天空》、與匈牙利合拍《命運無常》等等。)
28.《凶手就在我們中間》(東德)
推薦:★★★
類型:懸疑
備注:黑白片;又名《我們中間的凶手》
(轉載網友笑獨行的評論:“民主德國第一部故事片,關注戰後納粹戰犯逃脫懲罰問題。戰後,曾被迫在納粹集中營裏擔任軍醫的醫生回到已成廢墟的柏林,負罪感使他開始酗酒,而當他發現頗有名望的工廠主竟是雙手沾滿波蘭人民鮮血的納粹軍官時,仇恨又使他圖謀槍殺工廠主,然而,已經愛上他的集中營女難友卻在緊要關頭製止了他……據說在劇本初稿中,醫生是擊斃了工廠主的,後來根據蘇聯有關方麵意見進行了修改,理由是不宜宣傳自行裁決。(笑獨行按:或有混同於德國1931年上映的《M就是凶手》者。)” )
29.《第九日》(德國、盧森堡)
推薦:★★☆
類型:集中營
備注:改編自真人真事
(故事講述納粹黨衛軍試圖收買一個盧森堡神父,利用他來瓦解當地的教會勢力。影片雖然場麵不大、沒有過多的人物,但對角色內心的刻畫可圈可點。一個人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從來沒有動搖過,而在於他即使動搖過也會堅持下來。神父麵對黨衛軍的軟磨硬泡,經過九天內心激烈的鬥爭後,他選擇了重新回到那個令自己恐懼不已的地方——集中營。)
30.《裸露在狼群》(東德)
推薦:★★☆
類型:集中營
備注:黑白片
(民主德國拍攝的片子,主角大多是外國人,故事圍繞著集中營裏一班共產黨員為保護一個孩子而與納粹鬥智鬥勇來展開。本片有些意識形態,但不像紅色經典那般毫無人性;本片又有一點大話,但不像好萊塢那般明顯。可以說這是一部東西方理念的混合產物。雖然影片的一些情節多少有討好蘇聯“老大哥”的成分,但總體上算是德國人的一次電影謝罪,這點精神還是值得稱道的。)
31.《猶太失樂園》(德國、立陶宛)
推薦:★★☆
類型:集中營
備注:又名《民族聚居區》、《猶太人區》
(引用戰網天下的簡介:“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統治下的位於立陶宛的猶太人聚居區,基帝是管理這裏的德國軍官。殘忍冷酷的他是個樂迷。一次,他抓住了一名正在偷食物的猶太歌手哈雅,被她美妙歌聲所打動。於是,基帝命令此區的猶太警察尚組織各種音樂演出以滿足自己。尚為了能使更多猶太人擺脫被屠殺的命運而開始積極籌備並同哈雅相戀。但好景不長,德軍在前線戰敗,上級命令屠殺所有猶太人,一場生死抉擇擺在了基帝、哈雅和尚的麵前……”)
32.《母親的勇氣》(德國、英國、奧地利)
推薦:★★☆
類型:集中營
備注:又名《我母親的勇氣》
(引用豆瓣網的簡介:“1944年7月,德國人開始驅逐匈牙利猶太人,一些人直接從布達佩斯被騙到奧斯威辛集中營,喬治的母親是一個擁有瑞士護照的猶太人,她也被稀裏糊塗送上了去集中營的火車,在中途轉運的一刻她告訴了一個納粹軍官她的身份,命運因此而變……”)
33.《史陶芬伯格》(德國)
推薦:★★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又名《暗殺希特勒》、《刺殺希特勒》
(隨著戰爭的進行,到了1944年,越來越多的德國軍人開始認為,仗已沒有再打下去的必要,否則隻會造成更多無謂的傷亡,並把德國引向絕路。想要阻止這場戰爭,首先得消滅那個瘋狂、偏執、容不得半點壞消息入耳的絕對權威者——希特勒。刺殺計劃進行得很順利,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炸彈竟被意外地移動了位置,使得希特勒僥幸逃過一劫。等待政變者們的,隻有悲慘的結局……隆美爾也參與了這次刺殺行動,相關情況詳見1951年的黑白電影《沙漠之狐》。湯姆·克魯斯在2008年翻拍了此片。)
34.《德累斯頓的悲劇》(德國)
推薦:★★
類型:愛情
備注:又名《空襲德累斯頓》、《德勒斯登大戰》
(德累斯頓轟炸到底是否正確的,至今爭論未休,不少人指責在納粹政權麵臨崩潰之時這種大模樣的轟炸行動已顯得沒有必要,其政治意義是不能與東京轟炸相提並論的。參與轟炸的一名飛行員說:“我懷著不安和內疚的心情踏上歸途,並發誓今後決不參加這樣令人可憎的空襲了……”無論世人的評價如何,平民死傷慘重都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場悲劇中一共死亡135000人,35470座建築物被炸毀。本片很坦率地承認是德國人有錯在先,沒有像日本的《再見螢火蟲》那樣一味地強調日本人民才是戰爭的受害者。隻是片中穿插的那條愛情戲俗不可耐,似乎在向好“菜”塢的肥皂劇看齊了……)
35.《拜見希特勒》(德國)
推薦:★★
類型:人物傳記
備注:又名《我的元首》
(一部令人搞不清是喜劇、正劇、還是鬧劇的片子,導演似乎在嚐試了解希特勒的童年生活,故事既荒誕,但又很真實,以致不少網友至今還不清楚這個故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拍攝於2004年的《尋找紮克》故事劇情發生在二戰結束之後,以一種戲謔的方式反思了戰後猶太人的生活狀態。當年希特勒沒能用武力強迫猶太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戰後猶太式的生活卻被逐漸拋棄、同時禁忌也被逐漸瓦解了。不得不佩服劇組的膽識,影片直把猶太人、日爾曼人、巴勒斯坦人都給開刷了一把;意大利與德國合拍的《超越國境》是講述一個德國軍官與一個意大利女性的愛情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
[由德國以外國家拍攝的以德國人為主角的影片]
36.《辛德勒名單》(美國):黑白電影,少量彩色,改編自真人真事。不用多說了,公認的經典,在中國大陸本片甚至要遠比《拯救大兵瑞恩》來得受歡迎。
37.《沙漠之狐》(美國):黑白電影,又名《隆美爾傳》。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並沒有正麵表現隆美爾的驕人戰績,而是把重點放在隆美爾後期與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現了隆美爾參與刺殺希特勒的過程,以及他最後悲壯的結局。
38.《大獨裁者》(美國):黑白電影,卓別林的作品,拍攝於二戰期間,影片中的德國稱作“托國”,希特勒則叫“希克”。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39.《德意誌零年》(意大利):影片拍攝於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以德國普通家庭的畸形心理折射整個大時代的悲劇。
40.《坦克大決戰》(美國):劇情從德軍、盟軍兩個視角,再現令盟軍一潰千裏的阿登戰役。(另外一部美國影片《哥特防線》也是從多個視角去講述戰爭)
41.《紐倫堡大審判》(美國):從德國戰犯、盟國法官兩個視角去看待這段曆史,對戰敗國和戰勝國雙方都進行了反思。本片並非翻拍60年代的同名黑白影片,故事劇情發生在更早之前,拍攝於1961年的《紐倫堡大審判(特別版)》在劇情上是續著本片。
42.《柏林迷宮》(美國):黑白電影,又名《德國好人》、《善良的德國人》。很具有諷刺性的一部片子,美國和蘇聯為了爭奪納粹科學家為自己所用,不分黑白地為他們洗刷罪名,稱他們為“好人”,使其逃過法律的製裁。實際上日軍731部隊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逃脫了審判的,我們中國真應該去拍一部《善良的日本人》。
43.《弗朗茲和波連娜》(俄羅斯):又名《青年近衛軍》(譯名有誤,應為“青年黨衛軍”,這個譯名與1948年的一部蘇聯電影重名),講述一個黨衛軍青年與一個俄國女孩的愛情故事。
44.《刺殺希特勒》(美國):湯姆·克魯斯主演,同時他也是製片人。2009年上映。本片的英文名為《Valkyrie》,與德國拍的版本不同。
45.《希特勒:惡魔的崛起》(美國、加拿大):又名《希特勒:惡魔的複活》。不少人批評本片對希特勒的塑造過於臉譜化,指責本片是好題材卻被幾個蹩腳的編導搞砸了。(俄羅斯和德國曾合拍過一部《狂魔希特勒》講述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的“假日生活”)
*意大利與美國合拍的《午夜守門人》(狂戀/魂斷多瑙河),是一部很令人汗顏的禁片,如果有誰沒有被雷到隻能說他是個BT……;此外,拍攝於1930年的黑白影片《西線無戰事》也是以德軍為主角的,雖然是一戰的故事,但任何一個喜歡二戰片的朋友都不能錯過。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軍事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反戰片,希特勒曾下令禁播這部作品。它的影響力非常大,後來的反戰片都沒能完全脫離它的思維模式。本片後來還翻拍過彩色版,但不如舊版來得經典。
後記1:在德國柏林的廣場上,樹立著形象莊嚴肅穆的蘇聯紅軍戰士塑像。由於眾所周知的曆史原因,西方很少有歌頌蘇聯紅軍的二戰電影,這個責任基本上是由德國的電影人承擔下來。俄國佬自己拍的影片對蘇軍吹噓過頭了,美國佬拍的又不免對其進行醜化,倒是德國人比較客觀一些,對蘇軍的評價不偏不倚,德國影片《決戰斯大林格勒》中蘇軍的鏡頭雖然不多,但給人的印象就是一群親近百姓的士兵,可算是“點到為止”;《極地重生》對蘇軍進行了批評,但並不醜化,也許對一些女性觀眾而言他們還冷得很“酷”;而更多的時候,還是像《帝國的毀滅》那樣對蘇軍述而不評。所以很諷刺地說,德國人對蘇軍的評價要遠比美國和蘇聯來得公正。
後記2:我常常會去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究竟是怎樣的一場戰爭?這個問題看似容易回答,但其實很難。大搞猶太集中營的德國,牆頭草兩麵倒的意大利,戰時禽獸不如、戰後篡改曆史的日本,逃脫製裁的法西斯西班牙,依靠攀附希特勒獲得了政治利益的梵帝岡,好戰程度不亞於納粹德國以致自食其果的波蘭,一邊采取綏靖政策歌頌希特勒是個“偉人”、一邊殘忍地迫害印度等殖民地人民的英國,擁有最強陸軍卻一觸即潰、讓北非殖民地的人民來解放自己卻又要歧視他們的法國,抗日戰爭一暴發就與日本簽定友好條約、同時跑去侵略芬蘭和波蘭並炮製卡廷慘案、最後還在中國東北燒殺搶掠的蘇聯,戰時出售武器給納粹和日本用來殺害他國人民、戰後又包庇法西斯科學家的美國……麵對這些真實、沉重、而且很無恥的曆史,讓人不禁想問一句:曆史,真的像平日的政治宣傳所說的那般簡單嗎?
PS:有人說,德國是個奇妙的國家,她要麽考問世界,要麽拷打世界。德國是一個令世界難以回避的嚴酷難題,沒有一個強國敢說自己完全沒有受到德國的影響,包括美國和中國。這個誕生過康德、歌德、席勒、馬克思、恩格斯、還有那個被汙蔑為“混世魔王”的反戰作家尼采等多位影響巨大的思想家的奇妙國度,也會出現諸如希特勒、戈林、威廉二世這樣的戰爭狂人;這個視野廣闊、態度嚴謹的民族,也會有對“314”進行不負責任報道的狹隘媒體。也許這就是物極必反吧,路德維希說過:“勝利,削弱了人們的思考能力。”德國是個姍姍來遲的強者,她的建國道路充滿了曲折和艱辛,而人總是要在逆境中才會去反思自身的價值,正如我們的古人所警醒的那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德國人是很傲慢的,他們即使低下頭也不會變得消沉。二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日耳曼人在連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情形下,依然每家每戶在桌子上擺放著一盆鮮花,當時的一個美國官員驚訝地感歎道:“任何一個民族,當他們處在這樣淒慘的境地,還能想到在桌上擺設一些花,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這種高傲的性格,使得哪怕一個年幼的德國人,都有可能成為徐悲鴻。1947年,尼克鬆訪問德國時,他為當地人民的精神狀態所震撼了,一些貧窮的德國兒童圍住了他們,但卻不是來乞討的,而是試圖用父輩的勳章來換取糧食,其中一個年僅10歲、饑餓的小女孩在得到一塊巧克力後,將其塞給了比自己更小的妹妹……德國人從來不會去要求別人“施舍”給他們“尊重”,他們會用實力去叫別人尊重他們,當有人輕視德國時,德國人不是暴跳如雷地喊:“你憑什麽看不起我?你對我有偏見!”,他們是將頭顱抬得更高反擊道:“你看不起我是嗎?那麽走著瞧吧,你會有被我超越的一天!”這種高傲的民族性格是一把雙刃劍,無論戰爭狂人希特勒,還是認罪總理勃蘭特,都是在這種民族性格下誕生的。德國人的勇敢並非停留在表麵上,而是在精神上有著更深刻的自我批判,以正視和審視自己的缺點來促使自己進步。在德國人自己拍攝的電影中,常有自我嘲諷的作品,在德國人看來,隻有不斷地自我批判,才能時刻地注意到自己的缺陷在哪裏,隻有注意到缺陷,才能在之後盡量地避免重導覆轍。戰後德國人每天拿著比英國人少得多的工資,卻進行著比英國人多幾個小時的工作,以籌備資金賠償二戰的受害國。在當時的德國,隻要能證明自己曾經受過納粹迫害,就能獲得賠償,無需過多繁瑣的程序。直到兩德統一時,德國人還在贖罪,德國的民間在當時已經給出了900億馬克的賠償金。德國在戰後的重新崛起,是以兩任總理的下跪、無數次經濟賠償、以及不斷地紀念二戰中的受害民眾換來的。這就是德國,一個外冷內熱、集傲慢、自負、狂熱、勇敢、誠懇、死板、嚴肅、苛刻、勤奮、反思於一身的神秘國度。
附:其他優秀德國電影的簡介
01.《卡桑德拉大橋》(強烈推薦!!):如果犧牲掉數百個人的生命,可以挽救成千上萬人,你會否把他們犧牲掉?哪怕,這些人是無辜的?這部德國和英國、意大利合拍的影片對人性作出了深層的拷問。一列火車上的乘員不幸感染了病菌,政府為了保全“大局”,不惜要把這列火車引向毀滅之路——卡桑德拉大橋。而這個“大局”不盡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更包括不讓政府的細菌研究技術外泄……本片遠比後來同為德國拍攝的《列車驚魂》經典得多,中文版配音很不錯,甚至要超過原版。
02.《竊聽風暴》:又名《別人的生活》,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德國版的《1984》,對極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提出了質問,但片子拍得很客觀,沒有過多煽情的成分,導演無意把柏林牆的倒塌形容為西方民主的勝利,反而刻畫出了東德人在信仰破滅後的失落感。“史塔西”是史上最有效率、同時也是最恐怖的情報機構之一,平均每3個東德人中就會有1人受到監控,影片中扮演“竊聽者”的光頭演員,在現實中他也是“竊聽風暴”的受害者……
03.《再見列寧》:又名《快樂的謊言》。故事發生在兩德剛統一後,影片非但沒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反而講述了一個普通婦女,信仰共產主義的那種樸素精神,揭示了信仰與政治始終是不同的,政治家把社會主義信仰強加於民眾是一回事,老百姓信仰社會主義又是另一回事。本片的主演Daniel Bruhl還出演過另一部政治反思片《替天行盜》。
04.《陸上行舟》:又名《菲茨卡拉多》。本片的構想、製作、主題和內在精神,都十分特殊,導演維爾納·赫爾佐格雖然盡量使影片中的人物與事件輕鬆化,但是影片絕對不是很商品化或充滿娛樂性的,所以觀眾必須要耐下心來,慢慢的觀賞才能真正深切地了解片中想要傳達的一切。
05.《M就是凶手》:名氣很響的犯罪反思片,拍攝於30年代。
06.《卡裏加裏博士》:又名《卡裏加利博士的小屋》、《卡利加利博士的立櫃》。故事開始於男子的自述,敘說著他親身經曆的恐怖事件:謀殺、凶案、惶惶人心,具有神秘力量的催眠師卡裏加利博士是一切恐怖的根源。歪斜不規則的畫麵線條、扭曲變形的空間、高反差的陰沉燈光、以及劇中人物風格化的造型與肢體表演,本片不僅是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經典,也透過第一人稱的主觀敘事,讓攝影機走進人心,看見心靈的奇幻與瘋狂。
07.《大都會》:早期科幻片,故事講的是一個陰險的科學怪人發明了一個名叫瑪莉婭的機器人,並把她增養得越來越像真人。(手塚治蟲的動畫作品《Metoroporisu》其靈感正是來自本片)
08.《英俊少年》:如果你是出生於85年前的,那麽這部電影的主題曲你就一定聽過:“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眼望四周陽光照……”
09.《勇往直前》(Head-on):柏林電影節曆史上第七部榮獲金熊獎的德國本土電影,該片將焦點對準當今德國國內土耳其移民的生活,年僅30歲的導演費斯·阿金本身就是出生在漢堡的土耳其移民,影片講述德國出生的土耳其女孩西貝爾為了擺脫穆斯林家庭的清規戒律,而設法說服一名土耳其中年男子娶她為妻的故事。評審團主席弗蘭西斯·麥克道蒙說:“我喜歡這部片子,它的題材或許並不新鮮,但導演卻用了一種最強有力、最現代的手法來演繹它。”
10.《柏林亞曆山大廣場》:長達840分鍾的電視電影,改編自德國作家阿爾弗雷德?德布林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末的德國柏林。作品是典型的德國式的“以小見大”,通過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出德國社會一個時代的變遷,其中就包括了納粹興起的過程。(德國在二戰前也拍過一部黑白版的《亞曆山大廣場》)。
11.《香水》:又名《香水:殺手的故事》、《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與法國合拍,主要角色是法國人。從來沒有一個電影導演敢於挑戰這樣一部關於嗅覺的小說改編,對於小說中最難攻克的嗅覺表達難關,導演湯姆·茲維克用升格和對細節的關注、同味道事物的蒙太奇組接的辦法:少女微微浮動的發絲、裙擺的微風、籃子吱啞的律動,果籃中完美無瑕的黃色蘋果……讓人嗅到了少女的味道和青春的味道。
12.《在人生的另一邊》:又名《天堂邊緣》、《天堂的另一邊》。同樣是反映德國與土耳其關係的作品,這是一個發生六個人之間關於寬容和諒解的脆弱情感故事,公映後倍受好評。德國電影協會評價本片“在全球化的今天,此片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愛的故事,因為愛,德國人和土耳其人和睦相處,不分彼此”。故事開頭:內雅特竭力反對父親和妓女耶特同居生活,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內雅特發現耶特把掙的錢都寄回土耳其,以資助女兒上學,內雅特改變了原先的看法……
13.《4分鍾》:又名《情鍵四分鍾》。2006年參加了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並作為電影節謝幕影片,在放映後便大受好評並且奪得最佳影片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呂克·貝鬆幽默地表示:“我們隻用了不到4分鍾的時間就決定把這個獎頒給《四分鍾》!”呂克·貝鬆對該片評價說:“《四分鍾》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一個艱澀、感人肺腑的人生故事。主角的演技細膩精湛,配角塑造的形象也很生動。影片中,老師與學生、看守與犯人、過去與現在,交錯從容,掌控得當,給人以震撼。”
14.《替天行道三人行》:又名《替天行盜》、《大教育家》。故事的主要人物隻有4人,但劇情卻此起彼伏,理想與現實、貧窮與富貴衝突連連,其反差極其巨大。資本家與社會主義者坐到了一塊交談,彼此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到頭來發現原來人都是一個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隻不過表達方式不同而已。重要的不是誰製造了槍,而是誰扣動了槍,“製度不好”並不能成為一個人自我墮落的借口。
15.《天堂》:又名《疾走天堂》。故事發生在意大利都靈的一所教會學校,教書的英國女子菲莉帕的丈夫因吸毒過量致死,報警遭到警察局頭目的漠視後,複仇的欲望讓她決心隻身前往破壞販毒組織,但自製炸彈卻陰差陽錯地讓四名無辜者喪命。菲莉帕得知真相後甘心入獄洗罪,卻意外發現警察局的高層與毒販千絲萬縷的聯係。年輕幹練的警官費裏波在審訊菲莉帕的過程中,從她的行為和眼神中感到了一種奇異的力量,從而無法自製地陷入情網。最終一起逃離了警局,開始了亡命旅程。
16.《德州巴黎》:又名《德克薩斯的巴黎》,這是一部以發掘一個人過去為主題的公路電影,由歐洲人的視角來拍攝美國人的生活的影片,從旁觀者的身份來觀望發生在美國這塊熱土上的故事,頗具深意。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17.《柏林蒼穹下》:又名《欲望之翼》。提醒一下,本片的氣氛很沉悶,屬於給那些喜歡藝術電影的人觀看的類型,熱衷好萊塢式商業娛樂電影的人士可能不會喜歡這種作品。影片呈現了戰後德國社會的發展,同時講述了一個男性天使觀察人類社會時愛上了一個人類女子。由於片子大受好評,導演後來拍攝了續集《咫尺天涯》。(本片的主演正是《帝國的毀滅》裏扮演希特勒的布魯諾·岡茨)
18.《羅拉快跑》:一部以“跑”為主題的影片,女主角必須在20分鍾之內湊到10萬塊錢才能夠拯救男友,故事有三個截然不同的結局。後來憑借著出演《我和僵屍有個約會》況天佑一角成名的尹天照曾翻拍過此片(而且最後同樣是在賭場裏贏得了一大筆錢)。
19.《伯爾尼奇跡》:1954年7月4日,世界杯決賽,西德3比2匈牙利,首次贏得了世界杯冠軍。本片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從側麵回顧了這次世界杯,內容有些超現實,但同樣也令人反思。
*在有影響力的德國電影中,篇幅最長的是《Heimat》,中文譯名為《故鄉三部曲》,時長53個半小時,影片以一個農村家庭的曆程為主線,管窺德國的曆史變遷;篇幅最短的是《Balance》,中文譯名為《平衡》,時長7分鍾,寓意深刻的默片,奧斯卡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