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中國球王李惠堂:橫掃日本 踢服英倫

(2008-08-13 01:12:51) 下一個
中國球王李惠堂:橫掃日本 踢服英倫

2008年08月13日 鳳凰網專稿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這是上世界20年代上海灘的潮人朝話。李惠堂是中國早期足球界的大明星,一個足球佬能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相提並論,可見他紅的發紫。

他17歲成名,42歲掛靴,每場比賽都有進賬,25年一共進球1860多個。他的足跡遍及歐、亞、澳三大洲,在新中國建立之前,足球運動的黃金時代,幾乎就是李惠堂的時代。

他以頑強的拚搏、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亞洲球王”的稱號,英國人稱他為“東方亞力詹士”,日本人送他“東方標準球人”的綽號。

1976年,德國一家權威的足球雜誌社經過評選將貝利、馬修斯、斯蒂法諾、普斯卡士以及李惠堂並列為世界五大球王。李惠堂在祖國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用球技和球德維護了民族尊嚴。

李惠堂率領的足球隊使中國人擺脫了“東亞病夫”的惡名

解說: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掀起了一股勢不可當的足球旋風,從1915年到1934年,中國隊在遠東運動會的19年間,連獲9屆足球冠軍,其中從第2屆到第8屆,蟬聯7次冠軍,號稱“遠東連捷七屆”。

那時的中國隊在亞洲已經沒有對手,而國人對於足球的喜愛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1923年18歲的李惠堂隨南華足球隊遠征澳大利亞。

李達宏:到澳大利亞訪問的時候,到處貼滿了廣告,畫的中國的足球隊,隊員個個骨瘦如柴,這樣的球員怎麽能夠跟澳大利亞打嘛?就侮辱中國球隊。

解說:當地一家報紙刊登出一幅漫畫,畫中南華隊員排成一列,形容憔悴、瘦骨嶙峋、拖著長辮,酷像鴉片煙鬼步入球場,標題為“明天中國足球隊登場之前瞻”。

李達宏:中國球隊由李惠堂做領隊,看到報紙,個個都很氣憤,摩拳擦掌,心想一定要打敗澳大利亞隊。

解說:在悉尼對澳洲足球勁旅新南威爾士隊的比賽中,李惠堂一人連中三球,獲得當地頒發的特別金質獎章一枚,澳洲報紙也以紅色大標題打出了“亞洲球王李惠堂”。

這場比賽使中國人擺脫了“東亞病夫”的惡名,也讓李惠堂贏得了“亞洲球王”的美譽,而李惠堂這樣精湛的球技和他幼年的苦練是分不開的。

李惠堂在足球場上橫掃日本隊 使日本媒體又驚又氣

李達宏:李惠堂在1910年從香港回到家鄉,他在幼年的時候喜愛踢球,根據老人回憶講,李惠堂從小不但喜歡踢球,更主要的是他苦練基本功,李惠堂家裏麵種了兩顆柚子樹,柚子結了籽,李惠堂就摘下來當皮球來踢,結果兩顆柚子樹結的果子都被李惠堂打完了,打完了以後,他就用布紮個布團當做皮球來踢。

解說:在家鄉課餘常與小球做伴,把家門口的狗洞當成球門練球,與同齡人在草坪對賽,李惠堂的一生與足球結下不解之緣。

幾年後李惠堂回到香港,加入了香港南華足球隊,1923年李惠堂被選為中國足球隊主力隊員,赴日本參加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在中日決戰中,五比一橫掃日本隊,此後李惠堂先後在香港、上海等地的南征北戰以及出國比賽中披荊斬棘,開啟了中國足球的黃金時代。

馬鼎盛:李惠堂被香港的球迷稱為“球怪”,他的球藝嫻熟刁鑽,出神入化,常有驚人之舉,他有兩大絕招,一個是他喜歡在離球門三四十碼遠處發炮,而且不用完全拉滿弓就射出,他的球又準又刁,還有一招是臥倒射球,一般人倒地之後踢出的球,總是欠準確,但是李惠堂的臥射有如冷箭,往往一箭定江山。

1913年至1934年,遠東運動會一共召開了10屆,除了中國第一屆獲得亞軍,在21年間,中國隊連獲9屆足球冠軍。1923年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大阪舉辦。日本人以為穩操勝算,準備洗雪前恥,不料又以一比五大敗虧輸,又驚又氣的日本媒體,紛紛印發號外,沮喪之情溢於言表。

上海的《申報》將日本媒體的號外傳回國內,把標題翻為“中國足球鐵軍,堂堂十年連勝”,大勝日本的喜訊流傳甚廣,使中國足球隊在亞洲體壇內獲得“鐵軍”的稱號。

你看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武力鎮壓民族民主運動,弱小的捷克軍無力抵抗,但是在當年冬季奧運會的決賽期間,蘇聯冰球隊以四比五輸給了捷克,捷克舉國歡慶,報紙頭條標題是“蘇俄坦克開不進冰球場”。

中國隊對日本隊的不敗記錄,也讓“甲午戰爭”以來,備受壓抑的中國人在體育場出了一口惡氣,足球也成為中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最大希望。

李惠堂掛帥征戰亞洲六國 籌措參加柏林奧運會資金

解說: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即將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中國申報了近三十個參賽項目,第一次派出140餘人的龐大代表團準備參賽,此時的中國瀕於抗日戰爭爆發之際,經濟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這次奧運會注定是一屆充滿悲劇色彩的旅行,以張伯苓、王正廷為代表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向國民政府申請了22萬元的專用款項,隻有17萬元得到落實。

中國奧運代表團遲遲不能啟程,於是由李惠堂掛帥的中國足球隊決定,比大兵團提前兩個月先行出發,在遠赴柏林途中征戰亞洲六國,為中國奧運代表團籌措比賽資金。

從越南、新加坡、印尼、到馬來西亞,經緬甸和印度,中國足球隊一路踢向柏林。先後踢了27場球,其中勝24場,平3場,籌得收入20萬元港幣,解決中國奧運代表團成行柏林的路費。

英國人高薪誠聘 李惠堂婉言謝絕

1936年8月1日,奧林匹克曆史上第一位火炬手康斯坦丁高舉火炬跑進柏林中央體育場,第十一屆奧運會開幕,二戰前詭異的風雲籠罩著整個體育場,從賽場傳來的消息,卻一再打擊中國人。

中國隊頻頻失利,體力問題成為中國代表隊的最大障礙。8月6日中國足球隊首戰英國隊,作為捍衛國家尊嚴的最有力項目,國人及當地華僑對中國足球隊寄予厚望。

馬明達:中國足球隊當時的水平確實不低,所以人們對足球隊寄予很大的希望,當然奪冠是不敢想的,但是榜上有名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解說:奧運足球賽采取淘汰製,中國首戰便是英國隊,不能不令人懸心,作為現代足球運動的鼻祖,英國隊的實力不可爭議,但李惠堂和中國足球隊在亞洲聲名遠大,十屆比賽九次冠軍,以這樣的成就出征奧運會自然讓歐美強國不敢怠慢,所以這場比賽廣受矚目。

8月6日的柏林湯姆遜球場被成千上萬的觀眾擠的滿滿的,英國女皇特地給他的國腳們發來專電,鼓勵他們要維護國家榮譽,而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則率領五六百人啦啦隊到球場為中國隊助陣。

馬明達:一上場,英國隊的兩名隊員就死死守住李惠堂使得中國隊的攻擊力大大受阻,結果場上以零比零結束了上半場,下半場英國隊發起了全麵的進攻,中國隊的防守得當,大概13分左右的時候,中國隊突然改變了進攻戰術。

全力以赴的發功進攻,結果後方空虛,反而給對方造成了一個突襲的機會,英國人首開一球,在41分鍾左右的時候,英國隊又第二次打開了中國的球門,最後因為體力不支,中國隊被淘汰了。

盡管如此,中國隊在場上的表現引起了全場的球迷和英國當時各家報紙的一致好評,他們認為中國足球的水平不亞於歐洲的強隊,主要原因是體力不支。

解說:比賽結束回國時,足球隊的管理人員,借口從沒坐過舉世聞名的豪華輪船“英國瑪麗皇後號”,竟然丟下全體隊員,自己從英國趕往美國轉到香港回國。

隊員們隻好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外,日夜兼程的趕路,先從倫敦乘船到法國,再從法國轉了幾次火車到羅馬,為了準時趕上由羅馬到利物浦的火車,在羅馬火車站露宿一夜後,全體隊員蓬頭垢麵地趕上最後一趟去利物浦的火車,難民般的由利物浦趕回中國,結束了這次意義深遠卻遺憾頗多的奧運之行。

馬鼎盛:柏林奧運會結束後,中國國術團和中國足球隊應歐洲各國的觀摩邀請,分別開始了歐洲之旅,在英國踢完球,英國人以年薪八千英鎊,折合中國六萬四千塊大洋,請李惠堂留在英國踢球,李惠堂婉言謝絕。

30年後,世界足球錦標賽在倫敦舉行,世界足協副會長李惠堂再赴歐洲,頒獎時就坐於英國女皇身後,賽事結束,英國女王贈給李惠堂一枚勳章,這是世界著名球星都難得的殊榮。

李惠堂被譽為“既有讀書人的傲骨 又有運動家的風骨”

作為中國足球的代表人物,李惠堂另一個貢獻是足球的教育理論。1928年,23歲的李惠堂自費出版了《足球》一書,是第一位足球運動員著書立說。

李惠堂對於培養人才、踢好足球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李惠堂認為足球是最易入門,最容易舉行,最經濟的運動,所以學習的人就多。

他在理論著述中有不少創見,如普及與提高的關係、足球技巧熟練與常習的關係、技巧全麵與單項的關係、足球基本技巧在球場上的地位、智與力的關係、集體和個人的關係、士氣高低與勝負的關係、最後幾分鍾與勝負的關係等等,都作了很富哲理的闡述,分析透徹,到了今天還很有現實指導意義。

馬鼎盛:1937年夏天,李惠堂率南華隊遠征南洋各地,在印尼的一場比賽中,下半場結束前三分鍾,南華隊以1比0領先,為了想多贏一球,李惠堂在距離球門十五碼左右,正舉腳射門,對方後衛右腳鏟來,李惠堂當場倒地,再也站立不起。

進醫院檢查結果是,左腳脛骨被踢斷,按當地的法律要給肇事者判刑,李惠堂對前來取證的警長表示“寬恕他”,令警長很感動,第二天對方後衛手捧鮮花,到球王病榻前悔過道歉,感激涕零。

李惠堂在二十多年的足球生涯中,馳騁角逐不止千百場,他所率領的球隊,三次被國內其他球隊挖角,但是他一直堅持為原球隊效力,對於被挖角的人照樣友誼往來。

還有在香港、上海、印尼、法國和英國等足球機構,以重金聘他,都一一被球王婉言謝絕,因此他被社會上譽為既有讀書人的傲骨,又有運動家的風骨。

李惠堂拒絕為汪精衛效勞 多次足球義賽籌款抗日

解說: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中國內地戰火紛飛,整整一年又一個月,傷勢痊愈後的李惠堂重披戰袍,出現在香港賑濟內地災害的賽場上,雄風依舊。

然而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次年春天,汪精衛為慶祝偽滿建立十周年,特命外交部長褚民誼和宣傳部長林柏生聯名給李惠堂致電,擬派專機接李惠堂和南華足球隊到南京和滿洲各地巡回表演,並留在南京主持體育政務。

李達宏:李惠堂聽了以後,出了一身汗,很怕很怕,他不願意為汪精衛效勞,現在又派專機來,那怎麽辦呢?他就出了一身冷汗,最後他考慮,反對他又不行,那就走為上策。

解說:為了避開日本人和汪偽政權的追蹤,李惠堂決定率領南華隊去澳門訪問,借此機會逃離香港,返回廣東老家。從澳門去廣東的隻需7個小時的車程,但因為天氣和船舶的緣故,一路周折不斷,李惠堂竟漂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返回廣東五華錫坑老家。

一路上多方朋友相助,在桂林時更是受到李濟深的款待,離桂途中,他寫了一首感懷詩,“世亂時虞曆萬難,今朝脫險向長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飄零意未寬。”

回到家鄉後,他在田野鄉村過著簡樸的生活,並在家門口貼上了一幅對聯,“認認真真抗戰,隨隨便便過年。”

李達宏:當時政府安排他到五華縣糧倉做主任,另外在公路處還兼了職務,他有兩個職務領薪的,但他沒有到職,他也要吃飯嘛,一家人要吃飯嘛。

解說:在維持生計之餘,李惠堂依然沒有放棄他所熱愛的足球,回到家鄉後不久,他先後組織五華足球隊和航建足球隊,兩次訪問梅縣、興寧、韶關等地,到各地巡回比賽,推動了山鄉體育運動的發展。

李廣鑄:1942天,響應宋慶齡慰問抗日傷病員,那時候黃河決堤,所以災民非常多,當時國民黨政府號召李惠堂舉辦足球義賽,義捐。韶關義賽之後就到了桂林、南寧、四川整個大後方,義賽打了138場。

解說:為了響應宋慶齡發起的黃河決堤救災和慰勞抗日戰士號召,李惠堂舉辦足球義賽宣傳活動,收入全部捐給救災,慰勞傷兵、孤兒等之用,更留下“海角歸來奔國難,名成獻藝賽頻頻”的詩句。

43歲李惠堂的“掛靴”告別賽仍勇猛異常

馬鼎盛:民國時期,足球運動是一種奢侈運動,不是平民百姓都能隨便參與的,當時球隊所有物品都要從外國進口,包括球衣、球襪,一雙好球鞋要幾十塊大洋,一個比賽足球要幾百銀元,而一場球的門票隻賣幾毛錢,所以球員踢一場球隻發兩毛錢車費。

但是一家子一天的生活費也得一塊大洋,所以足球隊員踢球不能掙飯吃,就連球王李惠堂到了上海之後,也得先到靜安寺路華安保險公司兼職養家。

回到家鄉之後,李惠堂也在五華糧倉做糧倉主任以及在公路處工作,才能解決一家人的生計問題,日本投降之後,李惠堂由原籍回到香港,還是效力於南華足球隊。

解說:抗戰勝利之後,李惠堂從內地返回香港,繼續效力母隊南華隊。1947年秋,李惠堂率南華足球隊到東南亞訪問,與泰國、新加坡等國足球隊比賽十場,場場告捷。

回到香港後,李惠堂參加了香港對上海的一場足球比賽,已經43歲的他仍勇猛異常,接連攻入數球,結果以五比一戰勝上海隊,這場比賽也成了他“掛靴”的告別賽。

馬明達:我們的足球經曆了很多的曲折,這個曲折大家都清楚,特別是文革中,我們的體育運動停了很多年。文革後,重新恢複,重新調整時,又經曆了一些體製改革的挫折,所以至今為止,我們體育應該說總體發展很好,但足球確確實實令大家頗有失望之感,我覺得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惠堂是值得我們認真去回顧的人物之一。

李惠堂時代結束後 中國足球命運坎坷

解說:從1923年18歲代表中國參加遠東運動會,到1947年李惠堂作為隊長,參加的最後一場比賽,李惠堂在球場上度過了25年的時間。

他的掛靴意味著中國足球李惠堂時代的結束,此後中國足球命運坎坷,黃金時代自此一去不複返。

馬鼎盛:見多識廣的足球生涯,使李惠堂勝讀萬卷書,雖然14歲便走出校門,但是他不僅能用流暢的英語發表演講,也能用中文填詞做詩,後人更為敬重他的體育道德和愛國情操,李惠堂能腳踢足球,手著文章,朋友們打趣說他是手腳萬能的“怪傑”。

1948年李惠堂赴英國羅佈雷受訓四個星期,獲得英國足球總教練的文憑,回香港後他創立了華人足球裁判會,蟬聯6屆主席。同年他擔任中國足球隊教練,率隊出征倫敦奧運會,當時中國在打內戰,出征奧運注定是一場悲憤莫名的旅途。

新中國成立之後,抗日名將賀龍做首任體育部長,寫信邀請李惠堂出任中國國家隊男足主教練,由於種種原因沒能成事。1951年香港麗的呼聲電台聘請李惠堂做顧問,兼體育節目播音評述員。

美國之音電台請他當體育評論員,不久李惠堂當選亞洲足球協會副會長,又榮膺國際足聯副會長,這至今還是世界足壇上華人享有的最高榮譽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