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倫敦第14屆奧運會
舉辦時間: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
參賽人數:59個奧委會成員國和地區;4104名運動員(390名女選手,3714名男選手)
賽會設項:17個大項,136個小項
奧運裏程碑:本屆奧運會首次通過電視進行了轉播,盡管在英國實際上很少人有自己的電視機。另外,女子賽艇項目首次成為奧運會列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百廢待興,戰爭留下的創傷一時難以撫平。二戰期間,倫敦幾乎每天都在遭受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滿目瘡痍。若在戰爭廢墟上辦奧運會,難度極大,但國際奧委會還是選擇了倫敦。
隨後,倫敦奧組委馬上開始考慮幾千名參賽選手的住宿問題。而在萬裏之遙,接到參加奧運會邀請的中國,卻在為幾十名選手的參賽費用焦頭爛額。此時,蔣家王朝尚處於苟延殘喘之際,再加上忙於內戰導致“囊中羞澀”,麵對奧運代表團,他們連續第三次(此前為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及1936年柏林奧運會)紮緊了“錢袋子”。
四個月磨到2.5萬美元
1947年初,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接到了倫敦的邀請後,決定於當年10月舉行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以便挑選隊員。此時,內戰似乎壓倒了一切。於是,等到10月,全運會還是沒有舉行。選拔運動員的事情不得不擱淺。說到底,還是被籌錢問題耽誤了。沒有錢,就算把運動員都選拔上,怎麽去倫敦呢?
按預算,到倫敦參加奧運會,全團需要15萬美元,當時主管體育工作的王正廷與張伯苓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理,放下顏麵,多次到政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項“遊說”工作始於2月,止於6月,整整4個月,終於從政府磨到2.5萬美元。為此,當時的國際奧委會委員董守義忙得不亦樂乎,從申請到拿錢,他奔走於各衙門達41次,南京和上海之間跑了25趟。
富商支付足球隊船票
還差10多萬美元,怎麽辦?這時,“趁火打劫”的“財神爺”來了。香港有個富商,名叫胡文虎,因為喜歡足球,他自己養著一支足球隊,名為星島隊。他讓兒子胡好找到代表團負責人,主動提出願意支付足球隊參賽費用,但條件頗為苛刻——必須選拔星島隊12名球員進入國家隊,並參加奧運會比賽。當時,足球隊一共隻能報18名球員參賽,這豈不是讓星島隊升格為國家隊嗎?這個要求當即遭到拒絕,胡好則當即表示:要錢,沒有。
王正廷聽說此事後,憑借其在中國體育界的聲望(王正廷為第一個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中國人,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長),致電胡文虎。胡文虎表示,隻能支付足球隊出國的船票,前提為讓想借機出國遊覽的胡好擔任足球隊顧問。為了錢,王正廷無奈答應了這個要求。
因為經費問題,倫敦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人數大幅縮減,因籃球及足球較有實力,而且也有一定名額,因此其他運動隊的名額盡量縮減。選出來的選手為田徑4人、遊泳1人、自行車1人、足球隊18人、籃球隊10人。其中自行車選手何浩華還是旅居荷蘭的華僑,直接從荷蘭到倫敦參賽。
自備大米蔬菜去倫敦
1948年7月20日,中國奧運代表團抵達倫敦。此時的倫敦,戰爭創傷尚未痊愈,物資缺乏,物價昂貴,中國代表團隻得從國內運去大米、蔬菜、榨菜、腐乳、醬菜等生活必需品。因為付不起奧運村的租金,全團隻得寄宿在倫敦當地一所小學裏,以教室為宿舍。如果運氣好,組委會偶爾會給隊員配發少量肉類、牛奶及麵包,但這些營養對運動員來說遠遠不夠。
奧運之旅止步於初賽
倫敦奧運會上,中國選手均在初賽被淘汰。
1948年8月12日,英國《鏡報》刊登了一幅漫畫,畫麵上,一個身材瘦小、穿著中國運動服的人手執白色大旗,大旗上的五環,竟被作者畫成了鴨蛋狀。“鴨蛋”下則寫著1932、1936、1948的字樣,很明顯,這是諷刺中國奧運代表團參加三屆奧運會,均是以“零”告終。
賣掉餘糧後湊錢回國
1948年8月15日,全部賽程結束,代表團沒錢買回程機票,滯留在倫敦。最後,代表團團長王正廷向在美國紐約的另一位中國籍國際奧委會委員孔祥熙求援,孔祥熙匯款3000美元,再加上借來的錢,並把剩餘的糧食賣掉,王正廷個人又貼了點,才勉強湊足機票錢,代表團得以回國,結束了一次艱苦不堪的奧運之旅。
全團寄托聾人樓文敖奪牌
奧運會上,長跑運動員樓文敖讓大家驚喜了一場,而且,樓文敖竟然還是聾啞人。(注:當時沒有殘運會)
在8月8日開始的馬拉鬆比賽中,按照教練的布置,比賽一開始,樓文敖就處於第一集團。
1萬米後,主體育場的廣播中傳來樓文敖仍處於第二的消息,中國代表團官員歡呼雀躍,他們盤算著:也許,中國奧運史上獎牌零的突破將由聾啞運動員樓文敖來完成。
跑完20公裏,樓文敖還是第二。20公裏之後,廣播裏再也沒有傳來樓文敖的消息——此時的樓文敖已是強弩之末,倫敦高低不平的道路以及腳底磨起的血泡,讓這位啞將吃夠了苦頭,如果能夠說話,樓文敖肯定要對這高低不平的道路和那雙不適合馬拉鬆長跑的跑鞋大發牢騷。但他說不出來。慢慢地,樓文敖的腳步由快至慢,眼睜睜看著其他運動員從身邊超過;慢慢地,樓文敖腳步沉重得無法抬起,由跑變成了慢走,最後,孤零零地站在賽道上,停下了腳步,眼中含著淚水。
當樓文敖坐著收容車回到主體育場時,中國代表團的官員們已在此焦急地等候多時。“親人”相見,幾個魁梧的漢子抱頭痛哭了起來。
這可能是樓文敖網上唯一的一張比賽照片(場地:可能是全運會)
1948年倫敦奧運會的賽場上,僅有的幾名中國田徑運動員為了榮譽奮力拚搏。當地時間8月8日,馬拉鬆長跑比賽正式開始,在數十名馬拉鬆運動員中,中國參賽選手樓文敖衝在第一集團,大步流星地向前奔去。許多運動員頻頻向為自己加油的馬拉鬆愛好者致意,而中國的這位選手隻是偶爾揮動一下拳頭,口中發出與別人不一樣的“啞啞”聲。許多外國人驚奇地喊出聲:“天哪!那個中國人是個啞巴!”這次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馬拉鬆比賽的聾啞運動員是樓文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