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七戰七捷。國共決鬥爭天下二

(2008-06-23 20:03:41) 下一個
(七戰七捷。國共決鬥爭天下二)


作者:昭昭若昏

06/29/2005

李默庵雖然遭到了宣泰之戰的打擊,但是他元氣並未受到根本的傷害,用一句圍棋的行話來說就是其“勢”尚為雄厚。他的十三萬人馬僅僅丟了三千,而且兵法雲“殺士一千,自損八百”,按此理論推算共軍至少也損失了兩千人以上吧?何況“勝負乃兵家常事”,初戰失利並不意味著毫無新的勝利在望啊。而且那共軍不就那麽三萬人馬嘛,我李默庵的十三萬人就是豬躺在那裏讓他共軍吃也能撐死他們,何況個個手裏有槍有彈。要說那李默庵不會用兵也不十分對,你看,共軍的主力不是在西邊宣泰大打出手嗎?好,我們國軍就在東部進攻兵力空虛的如皋。承擔這次進攻任務的是王鐵漢的整編第49師。

陶勇,王必成率領第1,6師連夜強行軍100餘裏,十六日清晨,在如皋南部迎麵趕在了王鐵漢的前頭。這時,管文蔚也奉粟裕的命令帶領他的七縱前來參戰擔任阻擊任務。這時的王鐵漢尚蒙在鼓裏,他兵分左右兩路,右路的26旅在王鐵漢的親自帶領下占領了丁堰,左路的79旅準備占領如皋。他們悠悠然地行軍,舒舒服服地駐紮,根本就不知道大禍即將臨頭。

結果粟裕的兩個師在加上管文蔚的七縱猶如猛虎下山,集結了六倍於敵的絕對優勢,打了不到一天,王鐵漢就再也招架不住,想出了個奇招打算突圍出去。他命令將所有值錢的輜重放在騾馬身上打前鋒,企圖用錢財引誘共軍戰士哄搶財物,爾後乘機突圍出去。誰知道那共產黨的軍隊不是土匪,更不象國民黨軍隊那麽貪財,從上到下,共軍官兵絲毫不為所動。這下子可真得苦了那個王鐵漢手下的官兵,在真正的槍林彈雨中死傷無數。但是,你別說那王鐵漢的辦法還真行,竟然讓他帶了四五個小兵從河裏爬出了包圍圈,至於他的那些一萬六千名將兵嘛,嘿嘿,在粟裕聲東擊西的打擊下。六千當了俘虜,一萬多戰死沙場為黨國盡忠成仁了,盡管到現在也沒有人為他們說個好字。

兩仗下來,李默庵在摸不著共軍一根毫毛的情況下就已經丟掉了近兩萬人馬,那一身的傲氣刹那間被嚇得飛到了爪窪國去了。他再也不敢怠慢,集中了主力大軍,發誓要拿下海安和共軍主力決一雌雄。

海安是什麽地方?看官盡可以把海安想像成陝北的延安,是蘇中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中心地。早年粟裕策劃黃橋之戰時所提出的口號之一就是“拿下海安就是勝利”。那個地方可是陳毅劉少奇等人經營了多年的地方。丟了海安就等於丟掉了整個蘇中,如果說胡宗南在陝北的戰略目標是攻進延安的話,那麽。李默庵的最終目的就是拿下海安,否則無法向蔣介石交代。而從邏輯上來說,共軍能不要自己在蘇中的小首都嗎?李默庵認為隻要他的軍隊向海安開炮,共軍沒有不舍命保護的道理。所以,李默庵把海安當成了圍棋中共軍的必救之地,打了海安,粟裕就會拿自己的主力和他拚命決戰。李默庵想:那時看你還往哪裏跑?我李默庵就算打完了前鋒部隊,還有是第二梯隊在後方等著收拾殘局呢!於是乎,他將自己的四個師組成了一個錐形陣勢,前鋒寬度不足10裏,另外一個師在後方時刻準備替補,浩浩蕩蕩對著海安城開來。

說來很有意思,別看國軍別的不行,當時學以美國為首的盟軍的大少爺戰術學得還是有摸有樣的。七月三十日,李默庵先將數不清的大炮對準了海安的前沿陣地,一陣猛轟,把那裏炸得火海一般,然後士兵們擠成一團向前衝去。結果是一陣冰雹般的槍彈將他們放倒了一大片。如此反複操作,終於在八月三日在大雨中攻入了海安城。李默庵付出的代價是三千餘名士兵的生命,一萬餘發美國製造的炮彈。李的部下向他報告,總共打死共軍主力三萬人馬,繳獲槍支彈藥無數。李默庵掐著手指頭算了算,共軍的兵力滿打滿算也就是三萬多,在宣泰和如皋已經死了不少,現在又有三萬多被殲滅,顯然已經全數被消滅了。於是,對部下的報告毫不懷疑,連最起碼的戰場核對都不做,即刻向蔣介石發電聲稱蘇中共軍“大勢已去”。頃刻間上下一片歡騰,人們沉浸在慶功的喜悅之中。

俗話說“誰笑在最後誰笑的最好”,李默庵笑得未免有點太早了。事實上,在海安前線和李默庵作戰的並不是粟裕的主力第1師和第6師,而是管文蔚的地方武裝第7縱隊。這個部隊真正打過仗的隻有一個團,剩下的不是民兵就是願意參加解放軍的俘虜兵。而粟裕的主力側早已撤離了海安城到距離海安數十裏外的農村進行修整以恢複連續作戰後的疲勞和補充新兵。所謂新兵也不過是些俘虜,不知道為什麽一到了共軍的手裏就象換了個人,能打能跑能吃苦。就拿守海安的7縱來說吧,抗擊了李默庵數萬大軍的進攻,殲滅攻敵三千餘,自己僅僅損失了二百多人,創造了敵我傷亡比例為15:1的少有紀錄。最後海安城的失去,還是在粟裕的命令下主動放棄的。所謂李默庵的海安大捷,不過拿到了一座空城而已。粟裕的這一戰法以後多次使用,百試不爽。李默庵在表麵勝利下換來的沒有其他,而是更大的危險和失敗。這是蘇中第三戰。這一戰將計就計以逸待勞讓國軍又盲目地驕傲起來啦。

第四戰是奇襲李堡。李部占領了粟裕放棄了的重鎮海安,國軍的第一步作戰目標已經完成,接踵而來的就是調整部署,清剿共軍後方,秋後算賬,把被共產黨分出去的土地再從農民的手裏奪回來。於是乎原來的地主組成了還鄉團跟隨國軍開始向各地進軍了。但是,窮人怎麽說都比富人多,拿到了土地的農民們處處向著共產黨。粟裕的兩個主力師這時就在距海安城二十裏開外的農村休息整頓,城裏的李默庵卻對此卻一無所知,整日接受當地土豪們的宴請吹噓,哪裏還有什麽敵情觀念。地主們回來了,國軍的驕傲橫蠻之氣也跟著回來了。

八月六日至八日三天以內,李部的第65師第105旅從海安出動,沒費任何力氣,連續占領了四個鄉村城鎮。而第65師主力八月九日接替泰州和黃橋的第25師(師長黃百韜)的防務。八月十日,新7旅從海安出發接替前幾天立了戰功的第105旅。

不到一個星期,大軍如此頻繁調動實屬罕見。粟裕沒有放過這一機會,他命令第1,6兩個主力師猛撲李堡殲滅第105旅。那時的105旅在李堡連個象樣的防守工事都沒有,戰事從晚上8點開始,天沒亮已經全部結束。前來換防的新7旅在路上聽到槍聲,以為第105旅與共產黨的遊擊隊交了火,不分青紅皂白,不管他什麽三七二十一,更不搞清軍情,就率領大隊人馬跑步前往接應。誰知粟裕早知道他們要來,竟然擺一個典型的口袋陣,可憐那新7旅連跑帶跳一頭就鑽了進去再也沒有出來一個。前後不到二十個小時,李默庵有丟掉了九千餘兵馬。悲慘啊!

粟裕的四次戰鬥,李默庵失去了三萬多人馬,原來的十三萬大軍變得不足十萬,想在蘇中發動全麵進攻已經近乎癡心妄想。不得已,李部隻能守住大城市保證南通和海安之間的公路交通不斷,確保第25師乘虛進攻邵伯和高郵。

但是,這時的粟裕可並沒有休閑下來。八月二十日,他率領主力鑽進了李默庵的後方丁堰一帶,消滅了李帶來的交通警察五個大隊,這些個交通警察其實就是原本的所謂投降了日本人的“忠義救國軍”改編而成的(看官盡可把他們想像成為《沙家浜》中的胡傳魁之流)共三千多人馬,除了清一色的美國武器裝備之外,還攜帶了大量錢財和USA造的手銬腳鐐,可惜還沒來得及套在別人的手腳之前,自己就先戴上了。這是粟裕鑽到敵軍肚子裏,用黑虎掏心的戰術贏得的第五次勝利。

軍事曆史上有一招稱之為“圍魏救趙”,說的是攻敵必救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戰術方法。不想那粟裕分外了得,竟然也用此方法在蘇中和李默庵鬥法,將其打得一敗塗地,這就是第六次的邵伯防禦戰和“攻黃橋救邵伯”的第七次大戰。

李默庵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作戰中連連失利,心中自然是不服氣得緊。怎麽堂堂美國裝備的國軍,身穿的是呢子大衣,頭戴的是大沿帽,腰佩的是中正自殺成仁短劍,手握的是袖珍式的小手槍,吃的是美國人捐獻而來的過期罐頭(內含大量的防腐劑,本人在美國從不吃那玩意兒),要多闊氣就有多闊氣。怎麽硬是打不過那缺吃少穿的土裏吧唧的新四軍呢?每每想到這些,李默庵這氣不打一處來。要是不再主動進攻給那些共軍一點顏色看看,李默庵的老臉往哪裏放?於是他命令黃百韜的第25師向邵伯進攻,一方麵可切斷蘇中解放區和陳毅的淮北解放區的聯係,另一方麵也配合了徐州方向對淮北的進攻。

邵伯是揚州北麵的一個大鎮。其西是邵伯湖,南為大運河與南通運河的交匯處,東麵是水網地帶。這裏經濟發達,運河的稅收是蘇中的主要現金來源,同時也是淮北和蘇中之間的大門。所以,粟裕不願意丟掉這一地區。防守部隊是粟裕的第十縱隊,也是一個沒有經曆過大戰鬥的地方部隊。將領是一位參加過長征的老兵名叫常玉青,與曆史上為朱元璋打天下的常玉春的姓名相似,作戰神勇有方,將一個邵伯修築得到處是碉堡暗道鐵桶一般。在邵伯後方的高郵側由從中原突圍而來的皮定均的八路軍第5旅坐鎮把守的第二道防線。

八月二十三日,黃百韜的第25師發動了進攻。先是大炮一陣轟炸,後是如潮水般的人海戰術。要說那黃百韜還真是帶兵有方,他手下的士兵沒有軟蛋的,不但幹部帶頭衝鋒,而且士兵也是遠處能打槍近處能拚刺刀的主兒。但是第10縱也不弱,盡管屬於地方兵團,作起戰來也會白刀子進來紅刀子出,雙方在陣地前短兵相接刀砍槍殺。黃百韜用了兩天時間,搶到了共軍大部分外圍陣地。第三天時,共軍隻剩下一道鐵絲網,沒有了任何退路,雙方有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膽小的害怕勇敢的,勇敢的害怕拚命的,而拚命的側害怕那不要命的。黃百韜手下的能拚命的士兵這次算遇到了常玉清老將的不要命的抵抗。在戰地大刀片子的揮舞之下,勇敢的黃百韜將兵士們在最後關頭也害了怕,掉頭回竄,第10縱總算是守住了最後的一片陣地。如果黃百韜第二天再加把勁,邵伯鎮能否在共軍手裏就很難說了。誰知黃在付出了兩千餘兵馬的代價之後,卻悄悄地班師防守泰州去了。為什麽?

自從邵伯保衛戰打響之後,粟裕就一直關注著戰事的進展,他知道李默庵等待盼望他的主力前去救援。因為在粟裕主力和邵伯之間有李的重兵把守,在那一地區,南是長江,東,北,西三麵是敵人的東西兩百裏南北隻有十裏的狹長形封鎖線,任何部隊進去後就等於自投羅網,有來無回。但是,缺點是國軍和當地老百姓關係欠和,消息不靈。粟裕抓住國軍的這一弱點,帶領第1師和第6師直撲黃橋鎮(黃橋是國民黨軍百裏封鎖線西部的中心之一)。說來分外可笑,對於粟裕大軍的出動,李默庵竟然判斷粟裕的軍事目標是如皋(東)而不是黃橋(西),故令駐守黃橋的地99旅緊急出動增援如皋。誰知道他們剛一出門,就和王必成的第六師遭遇。王必成以少數兵力正麵阻擊,其餘主力迅速包抄合圍展開猛攻。這時李默庵才搞清粟裕的真正目的,急令如皋的187旅和79旅也出城合圍共軍主力,被陶勇的第1師迎頭截在加力村一帶,雙方一時形成了僵持狀態。李默庵大喜,這次可以抓住蘇中共軍的主力大幹一場了。

這時的邵伯戰況緊急,如果粟裕不能快速解決戰鬥,李默庵將會集中全部兵力聚殲共軍全部。粟裕當機立斷,迅速從陶勇的第1師將張震東的第1旅從前線調往黃橋會合王必成先殲滅第99旅。第6師見1師前來支援,士氣大振,不出兩個小時,99旅大部被殲滅,剩餘千人投降當了俘虜。然後6師迅速回師支援1師,到了八月二十七日天亮,被陶勇堵住的的187旅和79旅共一個半旅的國軍也被殲滅,零星逃回如皋的不足千人。

粟裕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得寸進尺,迅速收攏兵力,反而向黃橋猛攻起來。黃橋的守軍眼看99,187和79旅被殲滅,自信喪失,稍做抵抗即繳械投降。隨著黃橋的丟失,泰州受到巨大威脅,如果丟了泰州,蔣介石不吃了李默庵也會扒他一層皮。在這種情況下,迫使李默庵不得已急令黃百韜從邵伯撤兵保衛泰州防止不利事態進一步擴大。邵伯之圍隨之而解。

這一仗是蘇中戰事中最大的勝仗。殲滅國軍兩個半旅,繳獲各種重炮50多門,輕重機槍600挺,俘虜12000多人。粟裕用兵如神,七次作戰七次勝利,一個半月期間,國軍丟掉了六萬多人馬,占國民黨軍隊在蘇中兵力的40%。特別最後的圍邵伯救黃橋的戰法,其用兵之靈活,孫子在世也無非如此。李默庵從此傲氣盡失,膽戰心驚,隻能躲在交通線上的碉堡裏,一個旅不敢單獨行動,一個團不願駐守一個據點。李默庵不由自問,那粟裕乃何許人也?(待續二)

王麻子昏言昏語(二):凡用兵者,不得天時,地利,人和不敢輕言取勝。國軍入蘇中,值日本人投降不久,天地不喜戰事,此為不得天時。蘇中水網密布,共軍在此經營有數年之久,了如指掌。而李部地理不熟東西不明,此為不得地利。戰火起時,適逢當地農民手握田地不久,而李某卻攜帶鐐銬還鄉團橫行鄉裏,如何可得人和?此三項要素國軍皆不得而強行舉兵,不敗有違公理。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