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蔣緯國口述自傳(2)

(2008-03-13 05:39:55) 下一個
〖精品連載〗蔣緯國口述自傳(2)

父親蔣中正

抗日戰爭(2)

  以當時的狀況而言,我們能夠做到這件事,實在是不容易。至於功與過,當時當地的作戰是一回事,而整體的戰略指導又是一回事。父親親自趕到雲貴川,是因為當地軍閥主動地反映共產黨部隊進入他們的地區。父親到達後對他們非常的恭敬與尊重,並對劉湘、龍雲等軍閥說:“國軍馬上就到,而且我們不想在你們這裏打,因為不論勝負,對地方來說總是騷擾,我們要逼他們到陝西後就範。”中央的力量在那個時候第一次正式進入到西南地區,而且父親還告訴他們一句話:“日本早晚會侵略我們,到那個時候,我們要建立大後方,要及時讓下江的工業往西南轉移,一方麵也能使地方繁榮。”這些話都是軍閥聽得進去的。後來父親在西康蓋了一百幢房子,預備在雲貴川受到戰鬥波及時,以西康作為大後方,這就是抗戰到底的決心。

  以當時的情況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政治戰略,我們隨著共軍進入雲貴川,使中國達成真正的統一。但是作戰部隊真是艱苦萬分,而且在鬆潘當地要與大自然作戰,真是非常辛苦。眼看國軍克服萬難,包圍延安,到了最後決戰時卻發生了西安事變。

  對於西北的馬家部隊,我們也是以友善誠懇的態度,跟他們打成一片。父親派哥哥跟我一起去看馬步青(馬麟之子);我們也到青海看馬步芳(馬麒之子)。我跟哥哥一起去看馬步芳(青海省主席)時,他的兒子馬繼援已經當中將軍長了,我那時是上尉,馬繼援不肯出來見我們,馬步芳說:“你是個軍長就要像個軍長的樣子,你已經是中將了,你還怕什麽?”馬繼援說:“人家年紀比我大,還隻是個上尉,我因為是你的兒子,你給我當軍長我才能當軍長。”那年他好像才二十五歲。後來馬步芳叫他出來,他還是出來了,我們後來也成為朋友。我就跟他講:“任何事情,隻要我能幫得上忙的,我一定幫你。”馬繼援也很謙虛,他說:“你需要我時,我願意隨時給你當參謀,我願意到你這裏來服務。”我們相處得不錯,到台灣以後,我們還保持聯絡。

  河西走廊有哈薩克人作亂時,哥哥和我帶了二十多輛的卡車列隊,為他們送衣料、布匹、生活用品,還用一半的車子裝滿了一缸一缸的酒去慰勞他們。我們經過蘭州時,甘肅省黨主席(戰區司令長官)朱少良要我們帶兩個營一起去,哥哥說我們是去招安,帶兩個營不但無濟於事,萬一出了事打起來更是沒有必要,所以就隻有我們兄弟兩人前往河西走廊,連一個兵都沒帶。不過朱少良還是命令軍隊在遠遠的幾十公裏以外,看到我們前進了,就慢慢跟上一點,以防我們被裹脅。其實像這些哈薩克人,你隻有動之以情,才能說得通,萬一搞毛了,他就是冒滅族的危險也會跟你拚。我們抵達河西走廊後,哈薩克人熱情地招待我們,那天非常熱鬧,我能喝,哥哥也能喝。我能唱能舞,就跟他們一起鬧了一個通宵。哥哥能講,他們懂俄文,哥哥就跟他們講俄語,告訴他們不要搶劫過路的駱駝隊、車隊以及玉門油礦的人,以後他們需要的生活用品,我們可以陸續送來。那次的經驗對我而言是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在我們的觀念裏麵,打仗是萬不得已的事情,如果能夠化敵為友,不動幹戈,何樂而不為呢?

  父親對於戰爭指導有獨到之處。第一,在政治層麵上化敵為友,不要再動幹戈,這遠比孫子兵法裏“不戰而屈人之兵”要高明一些;第二,在運用方麵則因勢利導,這也是我最欣賞的,沒有條件時要造勢,但是機會來時要能掌握。所以他派盛世才進入新疆,盛世才進入新疆後,雖然手段狠毒了一點,可是還是蠻有效的,而且在那個時候也隻能那樣處理。這也是因勢利導的一種運用。

  3、作戰指導

  一般人總認為戰爭指導誌在求勝,這種想法當然沒錯,但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對於戰爭指導的第一個責任就是要做到避免戰爭,使戰爭不要爆發。沒有一件事情比戰爭對國力、人民的損害更大,戰敗國麵臨的是貧窮與疾病,甚至是國破家亡。而戰爭對戰勝國而言也是一種災害,因為戰後要恢複元氣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如果因此而發生內戰或國際戰爭,都是得不償失的。所以國家頂峰階層考慮戰爭指導,一定是避免戰爭。除非到了因為避免戰爭反而產生對國家的更大危害的時候,才決定不如一戰,因為長痛不如短痛。所以在準備戰爭的時候,一方麵是避免戰爭,一方麵是在萬不得已非戰不可的情況下,必須贏得戰爭,尤其要讓敵人知道要就不打,一旦開戰,敵人一定會輸,這樣敵人也就不敢打了,這也就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抗戰爆發後,父親的戰爭指導就是要打破日軍由北向南的作戰線,要使國內由北向南的壓力減輕,並且使日本改為由東向西的作戰線,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利用西南地區(即大後方)。因此以戰爭指導來說,建立大後方為新的作戰基地是相當重要的。作戰基地的建立地點則與作戰線、作戰正麵形成一個整體的關係,作戰正麵是前方,作戰基地是後方,中間有一條連線,這是一條交通線,也就是補給線。站在野戰戰略的立場,要維護交通線,最好是與作戰正麵形成垂直麵,這樣左右兩邊都是安全的;最危險的交通線(補給線)則是與作戰正麵太過於平行。

  我以美俄之間的阿拉斯加爭奪戰來說明補給線的重要性。當年俄羅斯拿下了阿拉斯加後,軍隊接著南下到達舊金山,到今天為止在舊金山還有一個地方叫做“RussianHight”(俄羅斯高地),因為當年俄羅斯在該地屯居過。那時候還有一個兵寨叫做Fort Russ,就是俄羅斯兵營,附近的高地就是Russian Hight。俄羅斯已經到達那麽遠的地方,而歐洲人才剛剛在北美建立十三州,有什麽事情會造成俄國人撤退,並且將阿拉斯加廉價賣給美國呢?這是一個謎,沒有人解答過。我現在以野戰戰略的道理來分析,當年俄國人遠從莫斯科過來,他的前進基地在阿拉斯加,然後從前進基地再支援加州的作戰線,這條補給線太長,從歐洲方麵來的以英國為核心的這支部隊,早晚有一天會向西推進到美國西部。以俄國當時的力量來看,不見得能夠越過落磯山脈,如果歐洲人所建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勢力推展到美國西部,雙方就會形成東西對抗、南北展開的局麵。美國人的補給線與作戰正麵是垂直的,而俄從阿拉斯加下來的補給線則與作戰正麵完全平行。美國人用兵的重點、主力如果往北邊推進,就可以截斷俄羅斯的補給線,截斷之後再壓迫俄軍決戰,大軍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決戰,即使是強弩也會有末路。美軍的補給線是垂直的,所以不論俄軍想從左邊或右邊截斷美軍的補給線,美軍都有部隊可以掩護,所以補給線與作戰正麵垂直是安全的,平行則是危險的。在這種狀況之下,俄軍若不趕快撤退,一定會全軍覆沒。補給線在戰爭進行中是生命線,撤退時則是救命線,這點非常重要,除非雙方的攜帶量足夠決勝,一時間可以拋棄補給線,完全依靠現有的裝備以一次作戰決勝。如果有這個把握就可以暫時不用補給線,否則就非要用補給線不可,因為人員的補充,裝備的補充,都需要補給線。從這點看來,俄羅斯必須撤退到阿拉斯加,但是等到退到阿拉斯加後,與追軍又形成南北對抗、東西展開的局麵,這時候美國部隊主力改從左翼向前推進,結果使得阿拉斯加與莫斯科之間的補給線也斷掉了。從地緣戰略的分析看來,俄羅斯是無利可圖,戰略上注定失敗。從阿拉斯加到莫斯科,中間經過整個西伯利亞,補給無法適時供應,而莫斯科的補給又有限,所以還不如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結果最後以一英畝七毛二分半的價格成交。俄羅斯萬萬沒想到阿拉斯加有那麽多石油,不過那也是後來的事了。

  一切的戰爭準備要落實到野戰戰略的指導,所以要先設想一個全盤性的野戰戰略構想,能夠把全程的構想弄清楚之後,整個戰爭指導也就落實了。為了策劃一個有利的全程指導,就要先站在敵人的立場,替敵人設想用最好的方式進攻中國。日本的前進基地設在我國的東北,日方稱之為關東基地,在關東的日軍就稱為關東軍。以關東這個前進攻勢基地來說,日軍從北向南打下來,其主力可以沿平漢路南下,並且以其有力之一部沿津浦路南下,由此可見,日軍的重點放在西邊,如此會變成中日雙方南北對峙、東西展開的局麵,這樣一來就把國軍逐次的向東南方壓迫到沿海邊。如果我們被逼到海邊就完了,因為我們在海上沒有補給。當年日本海軍與中國海軍的比例,光拿噸位來比,是31∶1,也就是31倍於我們,船與炮的性能還不算,因此國軍如果退到東南沿海,這場戰爭就結束了。所以日本人狂言“三月亡華”,照這種情形看來,即使三個月無法亡華,半年的時間也做得到。這是我們替日本先做的最有利的野戰戰略的構想。

  我們再從戰爭指導方麵來做分析。日本的建軍備戰遠超過我們,自從明治維新之後,就走上了一個現代化的路線,而且一直有野心侵略中國。這點從田中角榮的《田中奏折》中可以看出,他說:“要麵對世界必須先要取得中國,要取得中國之前先要取得滿洲。”日本要侵略中國的借口是爭取生存空間,因為日本太小、人口太多,所以要侵略中國。但是日本最大的弱點是沒有工業的支持,日本沒有礦產、鋼鐵、汽油及橡膠,而橡膠尤其重要,橡膠一旦缺乏,部隊就無法機動。換句話說,日本不能久戰,所以絕對要用速戰速決的戰略。速戰速決的先決條件是如何使日本有一個第一步的作戰能力,而這個作戰能力就是美國供應給他的。美國如此做,為的是要削弱中日兩國之國力,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西方世界向來都不願意看到中國壯大,所以在清末時會有“八國聯軍”一事產生,此事固然是因為滿清得罪了西洋人,但是趁火打劫的也是大有人在。雖然名為八國聯軍,但是後來又有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三個國家加入,所以總共是十一國。清末國勢衰弱,北方有日本、俄國勢力,西南及長江流域有英國勢力,兩廣、雲南有法國勢力,這些國家想要瓜分中國,吸取中國資源,所以西洋人不願意看到有一個強盛的中國產生,基於此,各國都樂見日本打中國。唯獨斯大林注意到雖然日本打中國是他所希望的,但是如果日本很快的就征服中國,替代了中國之後,就會立即對付西伯利亞,這點則是他所不願意的。父親也就是利用他這個心理,事前和俄國方麵有所聯係,因此在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與蘇俄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日本無法洞悉中俄之間有何秘密協定,遂不敢使關東軍傾巢而出,這點非常重要。如果關東軍一開始就傾巢而出,大軍南下,黃河老早就守不住了。日本留了一大部分軍隊穩定基地,對俄備戰,如此一來對南下的壓迫就減輕了。父親的目的就是先減輕日軍由北向南的壓力,然後再使日軍變成由東向西的作戰線,所以父親命令國軍主動造成上海戰事。當時虹橋的日軍隻有一萬多人,國軍不論從左翼或是從右翼插入,日軍的海上補給就會中斷,不過,我們故意從頂頭打下去,使敵人始終能夠由後方調派兵力。起先日軍從日本本土調來部隊,後來又從東北調來部隊,最後從華北調部隊到上海。以日軍的兵役製度來說,可以維持野戰部隊百分之九十五的兵力,除非是某一次戰役剛剛打完,所剩人數不多,不過他們還是很快就補充過來了。如此一來,日本便放棄了從北向南的作戰線,變成由東向西的作戰方向,所以我們從上海作戰開始便奠定了抗戰的勝利。

  從作戰指導上來說,隻要捕捉敵方主力,這場戰爭就可以打完,因為國軍將七十個精華師布置在上海,才吸引日軍從北方增調部隊南下,否則日軍的原始計劃是不會改變的,而日軍轉移作戰線,也注定了失敗的命運。當時有一個先頭部隊師長的日記記載:“皇軍奉命向武漢前進,失敗時日而已。”

  問:從古到今,為什麽都會在徐州打個大會戰呢?

  答:這要以地緣戰略來說明,因為徐州是一個交通中樞,在作戰上,交通中樞是一個戰略要點,隻要取得戰略要點,便可南可北,可東可西,不但有作戰的自由,還有發揮自由意誌的可能。但是一失去戰略要點,就會失去主動,所以交通中樞在平時是一個政治中心,在戰時成為作戰中心(central of oberation),例如法國的巴黎、俄國的莫斯科,都是戰略要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進攻蘇俄,原本已經到了離莫斯科不遠的地方,以德軍前一段的作戰速度,還有兩個禮拜就可以到達,結果德軍不向莫斯科前進,反而去攻打基輔,雖然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會戰,俘虜蘇軍六十六萬,但是以整體戰略來說,德軍注定失敗。

  問:如果淞滬戰爭的時候不吸引日軍從上海進來,再打南京、武漢會戰,那麽日本會怎麽走呢?

  答:日軍的主力從平漢鐵路南下,有一部是沿著津浦鐵路,從北向南壓迫下來,原本想把國軍逼迫到海邊;後來我們引誘日軍,使日軍的作戰線改成由東向西,我們才能夠依賴大後方,支持戰爭。父親確實對中國大陸做了詳細的地略分析,所以才決定,要對抗強敵日本,先要替日本做一個打勝中國的構想。他發現,日本如果要侵略中國,就要將攻勢基地放在北方,由北向南攻擊,把國軍推到東南沿海,如此一來,就能達到三月亡華的美夢。我們的對策就是使日軍由北向南的攻擊改變為由東向西,將自己的攻勢基地放在大後方(雲貴川),必要時,西康也變成大後方根據基地,父親也早命人在西康建築一百幢房子,美其名是要蓋一所大學,其實是預備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從重慶退到西康,繼續抵抗日軍。隻要基地後門是開著的,我們就有機會,所以我們會花那麽大的勁開發西南公路、滇緬公路和雷多公路。如果父親不是熟讀中國的古戰史,恐怕也不容易體會中國的地理。

  (三)以德報怨

  邱吉爾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和平。”事實證明,第一次大戰的勝利種下了第二次大戰的禍根,造成更厲害的第二次大戰。第二次大戰期間,如果不是父親在開羅會議中提出若幹正派的戰略指導的建議,恐怕後來的發展會更糟糕。換句話說,世界的局勢雖然很糟糕,可是如果沒有父親在開羅會議中的努力,現在的世界恐怕會更糟糕。但是,父親的努力又被爾後的雅爾達會議破壞,所以,雅爾達會議是造成世界紛亂的根源。

  以德報怨的做法彌補了雅爾達會議所種下的亂因。我們撇開道德層麵不說,它的戰略價值是非常高的,一個好的戰略價值是在一個戰爭將要結束前,已經為下一個戰爭布局,如同我們打撞球、桌球一樣,前一個球要為下一個球布置有利的態勢。當時有一個不可避免的世界大戰即將發生,那就是共產與反共產的戰爭,可惜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獲得了艱苦的勝利,他為了彌補西方人在雅爾達會議中所顯現的自私,提出了以德報怨的方法。本來父親的觀念是世界性的,不但是中國對日本以德報怨,同時也要求歐美同盟國對德國、意大利以德報怨。他的目的就是要將共產勢力阻絕在亞洲北大陸間,不讓共產勢力蔓延至太平洋。他也呼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注意共產主義的發展。歐陸各國曾經做了一些措施,而亞洲則在歐洲人的自私下形成了大亂。麥帥接到了父親的通知之後,相當注意防止共產主義的擴散,諸如保持日本天皇的製度,使共產主義不至於在戰後立即彌漫於日本;另一方麵,由美國獨家派遣占領軍,其他的參與國派遣象征性的行政部隊,使蘇俄的軍隊無法進入日本本土。不過,等到麥帥采取行動時,西方的四島已經失陷,原來屬於日本的撒哈陵島南部也失陷了,幸虧麥帥後來積極注意,親筆簽發一個命令給美軍:如果無本人親筆簽字的命令,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想進入北海道,美軍均應將其視為敵人,將其排除。所以當蘇俄數次試圖染指北海道時其先遣部隊都被美軍的火力攻擊阻擋住,因此也保持北海道為一片淨土,同時也使日本成為一片淨土。

  另一方麵,中國將日本俘虜很快地遣送回國,不要求日本賠償,都是使日本在戰後迅速複蘇的原因,否則即使有美國的幫助,日本也無法在短時間之內複蘇。以上所言,在在都顯示以德報怨的重要性,除了人道的精神外,最重要的是對全球戰略的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