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精品連載〗蔣緯國口述自傳(1)

(2008-03-13 05:24:09) 下一個
〖精品連載〗蔣緯國口述自傳(1)

作者:蔣緯國口述 劉鳳翰整理

父親蔣中正

抗日戰爭(1)


  我這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要向世人證明父親是積極抗日的,這是父親一生光明自私的關鍵。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這點,可是在不知不覺中又會說出一些很奇怪的話來。有一次,華視播出訪問張學良的實況,說到父親在西安拒絕與楊虎誠、周恩來見麵,後來中共非要見麵談一談,所以父親才見他們。關於這件事情,節目的旁白居然說:“於是委員長軟化了。”這簡直是豈有此理,什麽叫做軟化,委員長軟化了什麽呢?我對華視非常不滿意。總政戰部幾十年的教育居然是這種結果,如果不是他們的腦子裏有一條細菌在作祟,認為委員長是受不了共產黨的威脅之後才答應打日本的,否則怎麽會說“軟化了”這三個字呢?如果要對日作戰,首先就要安內,如果內部不安定,如何能對日作戰呢?第二,不能兩麵作戰,所以對蘇俄方麵要百般忍受,使蘇俄對中國友善,不會趁火打劫。以戰略來講,絕對不能同時有兩個戰略目標,就好像以前普奧戰爭時,普魯士軍兵臨維也納城下,非但不進城,還後退三十裏,隻要求奧國承認普魯士在德語國家中執牛耳,其他戰勝國的權利普魯士都不要,為的是等到普法戰爭時奧國不要從旁邊搗亂,這一點在大戰略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父親把哥哥送到俄國去,讓蘇俄相信中國對俄國沒有任何敵意,其目的就是為了日後與日本作戰時蘇俄不要從旁幹涉。哥哥自己雖然也想去,但是他能不能去,還是要父親同意。

  事實上,當時隻有父親最了解國際情勢對中國的影響,五卅慘案發生時,中央及黨都主張去打山東的日軍,隻有父親堅持要完成北伐任務,因為日本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停止北伐,使中國保持不統一的狀態,以便侵略我們。此外,這件事也使父親一回到南京後就下決心建新軍,以日本作為假想敵。可見父親不是不想打日本,隻是在沒有準備好之前,不能使國際戰爭過早爆發。

  (一)中日戰爭之原因

  問:日本有一位學者說蔣公決定“打”太快了,如果慢一點的話,或許這場戰爭不會發生。我寫了一篇文章反駁他,其實蔣公已經考慮很久了,否則就是日本人太快動武了。現在看來,蔣公當時並非如中共所說的不想打日本。我想請問的是,究竟蔣公是根據什麽來決定打這場仗,我覺得還可以再拖,如果把日軍幾十萬精銳部隊拖在東北,讓日軍去打蘇聯,對我們不是比較有利嗎,不知道是什麽原因讓蔣公做這個決定?`

  答: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參戰各國為了限製日本的建軍,達成一個五國海軍協定,規定海軍的比例是英國∶美國∶日本為5∶5∶3,因為日本建軍時海軍已經接近5的比例,歐美國家對此不能忍受。本來歐美國家要聯合日本來對付俄羅斯,俄羅斯雖然在地圖上看起來相當大,可是俄羅斯東不能出日本海,西不能出北海,北根本無法越過北極海,南則無力超過大沙漠,完全困居在內陸。假定日本那時要對付俄國,歐美國家倒無異議,可是日本要自成一個氣候,不與西方世界合作,西方世界無法忍受。另一方麵,五國海軍協定的限製本來就有錯誤,雖然日本是3,美國是5,但是美國的5是分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如果以美國的傳統來說,它的重點是在歐洲方麵,大西洋分到2.5都已經嫌少了,在太平洋的分布上最多也隻有2.5,相較之下,日本的3就太多了,這種情形決不是美國所能忍受的。站在蘇俄的立場,眼看著自己的大門外有這麽強的日本,也是不能忍受的。由此可知,美國、俄國都希望能夠削弱日本的力量。這段期間剛好是中國建國最快的時候,各項建設突飛猛進,也就是魏德邁將軍所說的“黃金十年”。西方國家看到中國如此突飛猛進,也是他們所不願意忍受的,因此為了達到阻礙中國繼續強大及削弱日本力量的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中國跟日本發生戰爭,才能夠符合他們的利益與野心。

  (二)十四年抗日戰爭

  1、建軍備戰

  本來我隻著眼於基層的事務,並不過問三軍全國性的建軍備戰,後來我開始研究建軍備戰的事情,因為我們要打的是下一次戰爭。拿破侖曾經說過一句話:“一般的將領都喜歡打從前的仗,一談到戰史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總是喜歡把打過的仗再打一次,但是卻對下一次戰爭沒有任何想法,連下一個戰爭的類型是什麽都不知道,而且也沒有去想這個問題。而我始終在思考下一次戰爭應該如何進行,如何準備。”父親的做法和拿破侖一樣,我們可以從下列四個例子得到印證。第一,父親從北伐回來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裝甲兵,把第一師騎兵團裏的搜索連改裝為戰車連,到民國十八年三月一日在南京舉行閱兵大典時,戰車隊就參加閱兵行列了。第二,父親在東征時,雇用了民間的舢舨船,載運兩個步兵營繞到敵人後方登陸,切斷敵人的補給線,再加強正麵的壓迫,而完成了東征,此舉證明父親早就具備了海軍陸戰隊的思想。第三,後來,父親將裝甲兵改編為十個快速縱隊,可惜戰區長官不懂得使用裝甲兵,把裝甲兵拆散來用,無法發揮應有的戰力。第四、父親積極提倡現代通信以及通信的保密與破密。

  父親對下一次戰爭的方法,不僅早已有構想,而且也有具體行動。在每一次戰役之後,不論成功失敗,他都會在幹部會議中檢討;每一次有新作為之前,他就會對幹部進行精神訓練與思想訓練,而且將文武幹部聚集起來,給予具體的指導。雖然他不能把行動構想說出來,但是在他的構想之中,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各方麵應該如何進行,他已經有具體的指示了。父親也確實做到在新觀念、新需求、新作為上有具體的行動。他向來就有騎兵觀念,使我們很早就走上了以機動為主的路線,不論在戰鬥上、戰術上或是戰略上。他到三軍大學演講時,也時常向將領灌輸此觀念,提示我們注意機動與火力的運用。戰術就是運動與火力的結合,在基層就是運動與射擊,而最重要的不是為了爭地盤、守土,而是要捕捉敵人而消減之。

  到台灣後,父親曾告訴我一件關於當年建軍備戰的事情。他說:“九一八事變之後,我們就同德國方麵秘密地簽訂了一個協定,用我們的礦產、農作物,包含棉花、桐油、鎢礦、銻礦,換取德國製造的武器,也就是最新的武器。”父親的構想是在民國二十八年以前,完成以德國最新裝備助我編訓八十個師的目標。他先命桂永清將軍編成一個教導總隊,下麵成立兩個師。由德國派遣顧問,從軍校第八期開始,一麵訓練幹部,一麵編練部隊。預備從兩個教導師,擴編為四個師。同時完成建立各兵科學校以及各勤務學校,直到陸軍大學。再由四個師逐漸完成四十個師,然後擴增為八十個師,以及必要之海、空軍與各級各種直屬之戰鬥支援與勤務支援部隊。

  要建立新軍,必須要有新的幹部,所以必須先成立一個健全的幹部教育體製。父親邀請許多德國顧問到中國來,成立了許多軍官學校、各兵科學校,以及最高階層的陸軍大學,其目的在先訓練幹部,有了幹部以後再訓練部隊。所以有一批顧問是在部隊裏麵,有一批顧問是在學校裏麵。父親原先聘請的總教官是赫赫有名的坦能堡會戰名將魯敦道夫,但是因為他在德國太有名望了,德國政府不許可他來,於是就換了另外一位也是很有名的塞克特,後來又因為希特勒有事情把他叫回德國,於是又換了一位在德國亦有名望的法根豪森,我們稱他為鷹屋將軍。從軍事顧問之完整,可以看出父親建軍的決心及整體感,所有各兵科學校都是完整的,不論是戰鬥兵科、支援兵科(包含戰鬥支援及勤務支援),甚至連軍需學校、輜重學校都有。炮兵、通信兵、工兵都屬於戰鬥支援,而工兵、通信兵不僅是戰鬥支援,同時也是勤務支援,工兵有野戰工兵、建築工兵、鐵路工兵、架橋工兵,相當完整。那時候德國顧問多得連軍樂學校都有,除了大樂隊之外,德軍的每一個團都有一個笛鼓隊,平時除了吹奏樂器之外,也要受衛勤訓練,以便在作戰時擔任救護的工作,我們也接受了這種整體的體製。到現在為止,所使用的軍樂大部分都是當時德國顧問在軍樂學校教練的,也是在德國很有名的一位作曲家所譜的曲,例如從戎樂、行軍樂、閱兵進行曲等。不過,我們的國民教育素質不高,整個的民間工業也不夠,所以建軍非常辛苦。

  剛開始的兩個師及四個師都編入教導總隊,總隊長為桂永清,到了四個師變成四十個師時,部隊就普遍編入了國軍。父親始終保持部隊要具備機動與火力的觀念,他的建軍思想也是朝著這條路線走,但是因為國力不繼,所以一直無法全麵發展。後來好不容易爭取來德方的設備,可是,美國卻從中作梗,在我們編成四十個師時橫加攔阻,杯葛德國的裝備,使我們的建軍計劃遲緩,甚至於停頓。因為有這個前車之鑒,所以,到今天為止,我隻要一聽到國防預算受到杯葛,就感到非常痛心。

  當時父親決心訓練八十個師(按:根據檔案是六十個師),並決定在民國二十九年主動反攻東北,收複東北失土,並提出歸還台灣的要求。接下來就是要收複中國的北疆,也就是在滿清政府手裏丟掉的那些土地,麵積相當於三十三個台灣。這些事情也說明父親很早就有收複國土的全麵性計劃,不論是對日、對俄,都有一個長遠的整體建軍備戰的看法,但是在國力尚未培養起來之前不能輕舉妄動,隻能百般忍耐,渡過難關,不能演變成國際戰爭,給予日本侵略中國的機會。

  民國十七年北伐軍路經山東濟南,當年五月三日濟南發生慘案,日本人不但殺老百姓,還殺害我國的外交官。老百姓一波又一波地向革命軍請求救援,後方政府和軍方最高當局、政方最高當局及黨方最高當局都決定要北伐軍救濟南老百姓,因為北伐軍有四句口號“不怕死,不要錢,愛國家,愛百姓”,既然是愛國家、愛百姓,如今就在自己的麵前,為什麽不去救百姓呢?唯獨隻有父親說:“日本人從山東半島登陸,其目的就是為了要阻止我們的北伐大業,進而阻止中國統一,如果我們現在去救濟南的老百姓,而與日本的軍隊發生衝突,甚至演變成國際戰爭,就是掉入日本的陷阱中。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完成北伐,以免功虧一簣,日本的問題則循外交途徑解決。”那時候他已經決心要對付日本,他也體會到日本早晚會大舉侵略中國,所以便以日本為假想敵,積極建軍備戰。

  2、建設大後方

  江西剿共一共五次,記載上說前四次失敗,最後一次成功,並歸功於父親親自指導。第五次江西剿共是發展所謂碉堡政策,部隊打下一個地方以後,立刻做成碉堡,並且把碉堡交給地方政府,部隊繼續作戰,農民住在碉堡裏麵,晚上睡覺,白天耕地;同時政府成立五省農民銀行,讓農民貸款買農具,以複興農村來鞏固地方,以地方自衛來接替野戰部隊的收獲。記載上顯示此種做法是成功的。但是既然第五次圍剿是成功的,又怎麽會被毛澤東領著大軍突圍呢?這豈不是前後矛盾?所以我就扣了父親幾分,甚至於我認為這是個失敗,國軍保衛不成,反而造成中共所謂的兩萬五千裏長征。

  到了台灣後,我碰到一位已退休的空軍大隊長,他告訴我有一件事情是他一直百思不解的:當年他當飛行員時,奉命勘查江西突圍時部隊所走的路線,但是他發現國軍並不是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