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南方周末]年末專題:2007的十個為什麽

(2008-01-04 09:14:46) 下一個
[南方周末]年末專題:2007的十個為什麽

年末專題:2007的十個為什麽

2007-12-27,來自 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

物價為什麽越來越高?理財為什麽越來越重要?牛市為什麽難賺錢?政府錢袋為什麽越來越鼓?工薪階層手頭為什麽越來越緊?看病難看病貴為什麽還在被抱怨?找工作為什麽越來越難?油荒為什麽年年鬧?房價為什麽節節高?創業者為什麽越來越多?


  1、物價為什麽越來越高?

  □本報記者 馬克 發自廣州

  人為扭曲商品價格,和人為扭曲貨幣價格一樣,隻能是費力不討好,自己狼狽不堪,整體經濟也深受其害

  上周回北京公幹兼探親,在家的第一頓晚飯吃下來,我也順道聽爸媽做了場物價形勢報告會,概括起來就一句話:柴米油鹽醬醋茶、蔬菜水果肉禽蛋,凡是吃的東西,無一不漲。

  我爸粗算了筆賬,比起去年,每月在吃上要多花兩三百塊。

  正是這多出來的兩三百,成了推高CPI的罪魁禍首。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比去年同期上漲6.9%,創了10年來的紀錄。其中,單食品一項就讓CPI漲了6.2%,換句話說,CPI的九成漲幅由食品貢獻。

  以食品的第一大類糧食為例,我們來看看市場需求和生產成本是如何在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相互作用,將價格推向高處的。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07年世界糧食產量將達21.2億噸,增長5.3%,創曆史最高水平。盡管如此,由於石油價格高漲,生物能源變得有利可圖,糧食除了傳統的食品飼料用途,還成了工業原料,需求陡然增加,產量隻是略長,糧價自然上揚。

  石油不僅是能源,還是化工原料,高油價向下遊傳導,農機柴油、化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也隨之上漲,增加了糧食的生產成本。

  和糧食不同,國際原油價格不僅由供求關係決定,很大程度上,高油價是一個金融問題。因為原油交易以美元結算,這幾年美元持續貶值,油價中虛胖的成分很大。對中國而言,本來可以通過本幣升值來對衝損失,比如油價從60美元一桶漲到90美元一桶,漲幅50%,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如果從8∶1升值到 6∶1,那對中國而言油價就隻漲了12.5%。問題在於,中國經濟要靠出口拉動,本幣弱勢有利於出口,因此人民幣不能升值過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擔美元貶值所帶來的損失,比如高油價。

  人民幣低估的另一個代價是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因為龐大的貿易順差和資本順差所帶來的外匯都必須兌換成人民幣,其中相當部分又逃過了人民銀行的回收,這些憑空增加的“外匯人民幣”極大助長了國內的股市和樓市泡沫。

  經濟是一個循環作用的有機體,城市房地產的繁榮,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農村的地價,除了耕地承包費用上漲外,對城郊農民而言,種糧食還是“種房子”,更是一個現實的誘惑。

  對農民而言,改變土地用途畢竟是件既費力又冒風險的事情,但改變自己的“用途”--留村種地還是進城打工--就容易多了。當一畝地忙活一年不如打工一天掙得錢多時,農村由“三八六零”部隊留守也就順理成章。而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又會導致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上升,發改委的調查顯示,今年農村雇工價格比去年高了將近20%。

  以上種種,最後都要反映到城市農貿市場的零售價上,應該說,6.6%的糧價漲幅,已經是政府做了諸多努力之後的結果了。糧食是生產肉禽蛋奶和食用油的原料,上遊的所有價格波動,都會向下遊傳導,並且常常會被放大。

  食品中,漲幅最大的是豬肉,暴漲了56%,三倍於食品的平均漲幅。個中原因,除了上文所述,還有一個特殊因素,就是豬瘟的大規模蔓延,有的養豬大省甚至出現了成片的無豬村。

  食品是一種需求彈性很小的商品,人可三月無色,卻不可一日無食。正因為事關民生,每當食品價格大幅波動,政府總要出台一連串的限價令禁漲令,殊不知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既然是市場經濟,就要讓價格引導資源配置,種糧養豬有利可圖了,就自然會有人去種糧養豬。政府可以啟動財政手段,為低收入群體發放物價補貼,但不可以扭曲商品價格,以至幹擾市場信號。人為扭曲商品價格,和人為扭曲貨幣價格一樣,隻能是費力不討好,自己狼狽不堪,整體經濟也深受其害。

  如果刨掉食品,CPI就隻剩下1%左右。這一點讓中央政府的多數財經官員都比較樂觀,標準的官方用語則是“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意思就是,CPI雖然已經比較高了,但還不是明顯的通貨膨脹。

  學術界對此的爭議就比較大,最讓人心裏“咯噔”一下的觀點是:通貨膨脹的預期已經形成,全麵通脹的跡象已經出現。

  另一個讓人揪心的問題是,股市樓市的泡沫將如何影響CPI,用學術語言講,就是消費價格與資產價格是種什麽樣的互動關係?比如,在廣州,我所在的辦公樓與宿舍樓隻隔著一條廣州大道,但兩座樓下的牛肉拉麵價格就差了20%,因為大道兩邊的房價相差三到四成。這些零散的現象匯聚起來意味著什麽?很遺憾,從央行行長到大學教授,沒人講得清這個問題。 


  2、理財為什麽越來越重要? 
  
  □本報記者 舒眉 發自北京  
  
  中國社會致富的主旋律正在悄悄改變:以往人們習慣了通過誠實勞動、量入為出、勤儉節約慢慢地積累財富,現在人們發現擅於“理財”,也是分享中國經濟增長成果、實現財富增長的重要方式

  有句話今年特別流行:“跑不過劉翔,但要跑過CPI(消費物價指數)。”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還是挺有道理。在一個通脹——哪怕隻是“結構性通脹”——的年代,要使自己手中的錢,不像熱天的冰棍那樣融掉了,最起碼要跑贏CPI。假設今年1月,你把口袋裏的錢存了定期一年的“整存整取”,那時一年期的“整存整取”利率還隻有2.25%,扣掉20%的利息稅,隻有1.8%的賬麵投資回報,一年下來肯定跑不過CPI指標了,收益隻能是負值。

  對於這點,一個不做股票(隻是把錢存在銀行或幹脆藏在家裏的人)或者做股票沒多少收獲的人,感受會更強烈一點;而一個從去年開始就介入股市、並分享了牛市成果的人,感受則可能會輕一點,甚至沒有感受。

  換句話說,中國社會致富的主旋律正在悄悄改變:以往,人們習慣了通過誠實勞動、量入為出、勤儉節約慢慢地積累財富;現在不少人卻突然發現,原來除了勞動力這個要素外,其他要素——比如資本——對財富的增長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借助資本的“魔方”,財富的積累速度要超過單純依靠勞動的收入增長速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速度已經是勞動收入增長速度的兩倍。其中,城鎮居民收入中,財產性收入這一項較上年大幅增加了26.5%,遠遠超過當年居民總收入10.4%的增幅。

  當然“資本魔方”要能轉起來,其前提條件是有“資本”。過去人們總認為“錢生錢”離自己很遠——那隻是富人的專利,但現在普通老百姓口袋裏也有了“餘錢”。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國居民的銀行存款餘額(居民儲蓄中最主要的部分)將達到曆史性的18萬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相當於1980年400億元的 450倍。這在過去很難想象。這也是為什麽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理財為什麽越來越重要,還在於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發育都已經上了個新台階,為居民的“餘錢”尋找各種保值和增值的渠道提供了可能。人們原來隻能選擇把餘錢存入銀行或投資於國債等少數投資品種,但如今居民可以廣泛投資於股票、基金、期貨、外匯、黃金等多個領域。居民不僅可以投資國內市場還可以投資境外市場,不僅可以投資於金融市場還可以投資於房地產市場。

  相信今年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觸:那些較早把手中的錢投資於股市和房市的人,其財富都實現了幾何級數的增長。

  我有一個做貿易的朋友,其代理的產品出口銷售額高達數億元。他之前從來不炒股,也不談資本市場。今年這個朋友和我談起股票頭頭是道,他說:我一年掙個10%的利潤已經很高了,但買中一隻股票幾天時間就能讓我的投資翻倍。他說這話時,正是中國股市一路往上衝的時候,他未必料到現如今很多股票價格已被“攔腰截斷”。即便如此,這個朋友的話還是給人啟迪:借力資本市場讓財富快速增值,理“活財”甚至比掙“死錢”更重要。

  雖然參與“理財”的未必是贏家——典型的是,今年雖然是大牛市,但不少投資者還虧了本,但不參與的一定是輸家。這就是那句老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3、牛市為什麽難賺錢?  
  
  □本報記者 王小喬 發自北京  
  
  賺錢得憑技術,講策略,還要有良好的心態。另外,你還得對咱們的股票市場還隻是個學步孩子有足夠的心理預期。牛市難賺錢,難就難在這裏  
  
  我們賺過錢嗎?

  賺過。

  多久?

  好像有那麽幾個月。

  那後來呢?

  後來就是把賺到的錢一點點賠掉。
  
  上個月,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欄目聯合新浪網做了個調查,結果暗合了一句股諺“七虧二平一賺”。

  開始的時候,人人都是股神,從2000到3700點,指數一路上漲,個股全麵開花,股民一買就發。

  後來,有些事就發生了變化。自從“5·30”半夜裏政府決定多收一點印花稅,指數打了個趔趄、仍然照常狂奔後,股民群體似乎就發生了分化:有的人爬起來拍拍屁股繼續去追時開始慢了半拍,有的人幹脆就一蹶不振了。

  衝到10月16日的6000點,指數也累了,跌跌撞撞回到5000點,這時幾乎每個人手裏都捏了一兩根雞肋,開始做股東,想賺錢是越來越難了。

  是牛市不在了麽?可回調了一個多月後,機構們又一個個理直氣壯地出來說繼續看好2008。

  其實,整個股市就好比一隻股票,先是主力資金不斷進入,迅速拉升股價;跟著是散戶資金蜂擁而入,接住一部分主力資金,股價趨於平穩;然後買方賣方開始博弈,股價進入震蕩波段;最後,資金逐漸獲利退出,股價下跌。

  “5·30”之前的股市,靠著良好的基本麵和前仆後繼、聽風就是雨的新股民,眾股同台競技,往往還越是ST漲得越多。聽消息也好,自己分析也好,你總體上肯定是賺的。

  無奈,監管層出手了,機構也開始著急了,上個季度還是某隻ST股的第一流通股東,下個季度就跑到某中字頭股的年報裏去了。板塊和個股隻能輪番登台——銀行、地產、鋼鐵、金屬……這時候,要是你有中1億大獎的福彩彩民的運氣,還能跟上每一輪的步伐,否則,恐怕是眼瞅著別人的板塊猛漲,憋了幾天,忍不住去追,結果那個板塊馬上下跌,風水又輪到你剛賣的板塊上。高拋低吸,知易行難,多數股民的實踐下來,變成了追漲殺跌。

  流動性過剩的當下,錢哪兒去了?打新股。

  中國神華、中石油、中石化……三萬多億的資金,從二級市場提出來,在一級市場凍著了。可按照眼下的打新股製度,你得身家百萬才有把握中上一簽,不服氣的想再去二級市場買入上了市的新股,一不留神又被套了。

  結果,連股指都開始回調,回調又再震蕩了,再想靠消息、靠運氣、頻繁換手,怕是“賠了交易費又折股”,賺錢自然越來越難。

  換句話說,這一階段的牛市,賺錢得憑技術,講策略,還要有良好的心態。先降低期望值,不要總拿以前做比較;再繼續學習交易技術;還得嚴格遵守止損點、減少交易頻率之類的投資策略。

  不幸的是咱們的股票市場還隻是個學步的孩子。這個孩子的製度建設還很不完善、莊家還不少、內幕消息也經常亂飛、監管和司法處置缺位,以至於技術也常常失靈,你得對這個也有些心理準備。

  其實,本來散戶就比機構投資者劣勢得多:信息不對稱、技術不對等、用自己的錢心態不夠好。美國股市經過兩百年的發展,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但中國尚在起步。

  怎麽辦,先清倉一段時間苦修內功、看清形勢再殺回來麽?

  苦惱的是,手上的錢怎麽辦?要炒港股,跟要看足本《色,戒》一樣,是要帶著人民幣從羅湖過一下關的;要炒房子,是要踩得準宏觀調控的步伐的;要買保險,是要分得清真假營銷員的。沒辦法,咱們還是繼續去踩準主力的舞步吧。  

4、政府錢袋為什麽越來越鼓?
  
  □本報記者 鄧瑾 發自北京  
  
  最近幾年,中國超常的GDP增速所帶來的好處,大頭都被政府拿走了,並且這種趨勢還在繼續  
  
  政府是真的越來越富了。就看兩個數字即可,一是財政收入的增幅,二是財政收入的超收。

  先說增幅。今年我國財政收入預計將突破5萬億,同比增長接近30%,遠遠超過了今年GDP的增速。通常在經濟結構和稅收政策沒有大變動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增長應該與GDP增長大體同步,然而中國財政收入增幅遠超GDP增速的狀況已經保持了很多年。

  再說超收。今年財政收入比年初預算的要多出7000億—8000億元,這令去年創新高的超收額(近4000億元)相形見絀。今年這筆多出來的錢已經多到連政府都不知道該怎麽花。

  政府越來越富,在中國快速擴大的GDP這張大餅中,財政收入占比也越來越高,不過與此同時,工資的比重卻越來越小。截至2005年,工資占GDP比重已經連續下降了15年。

  政府有錢了,這直接體現在政府儲蓄上。2000—2003年,我國新增國民儲蓄中有近75%來自於政府部門,而居民儲蓄率則顯著下降。

  一句話,中國超常的GDP增速所帶來的好處,大頭都被政府拿走了。是什麽樣的體製導致政府與民爭利?

  居民儲蓄率下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居民收入相對停滯:居民勞動報酬占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37%下降到2003年的33%;同期,居民的財產收入自1996年以來在絕對額上出現了停滯。

  而政府儲蓄率上升,最主要是稅收收入不成比例地猛增。其次,政府部門公共支出較低,收支相抵後還有不少剩餘,這又為政府投資提供了資金來源。政府越來越深地直接卷入投資和生產過程,因此收入提高很快。

  另一方麵,財政收入超收部分的支出迄今為止沒有受到監督和約束,基本上政府想怎麽花就怎麽花,因此政府會越來越追求超收,比如年初做預算時刻意把目標降低等,好讓自己的手頭更寬裕,花錢比較不受製約。簡單來說,就是國民收入的分配體係越來越向政府部門,而不是老百姓傾斜。

  政府和企業的“自有資金”增多,意味著政府和企業投資受金融政策的影響就越小。目前,有超過50%的投資資金來自於“自籌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明年起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收緊信貸來控製投資,恐怕也很難有明顯效果。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不僅是對公平訴求的回應,而且還事關整個中國經濟增長的健康和可持續,這個想法正得到學界越來越多的認同。有學者還建議,公平收入分配應該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

  調整正在進行。十七大報告就為提高百姓收入指明了未來政策著力的方向: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包括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製,以及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等。

  這是增加百姓的“收”,另一方麵也強調要增加政府的“支”,即在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上的支出。

  不過,這顯然還不夠。財政收入中超過95%來自稅收,正是稅收的高增長成就了財政收入的高增長,因此“減稅”也應該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通常在經濟有了較好發展後,政府都會考慮以減稅的方式藏富於民,讓百姓更多分享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可是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無關痛癢的減稅,甚至加稅。而真正以“減稅”為政策目標的稅製改革,包括增值稅的轉型(縮小稅基),遲遲沒有全麵啟動。  

5、工薪階層手頭為什麽越來越緊?  
  
  口本報記者 黃小偉 發自北京  
  
  收入分配的不均衡造成財富向更富有的階層流動,加上醫療、教育、居住的過度支出,最終導致處於社會中間層的工薪族生存壓力越來越大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家國有控股的製造業企業任部門經理,不久前向我抱怨說,現在他越來越怕失去工作。原因是他發現自己有付不清的賬單,支出越來越多,而收入卻未見增加。

  中國經濟連續二十幾年高速發展,2007年也不例外,GDP增速鐵定超過11%,政府財政收入也有望超過5萬億元,而企業利潤在最近十年中年均增長則達到驚人的38.7%(2007年的利潤增幅為估算)。

  但是個人收入這塊卻並不樂觀。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說,最近8年來,中國職工平均工資的漲幅都在兩位數以上,平均漲幅為12.9%,高於GDP的增長速度,但是在中國青年報社的另一項調查中卻有85.4%的人自稱工資漲幅不到12%,甚至有7.1%的人稱4年來工資“不漲反跌”。這項調查有來自29 個省區的1604人參與。

  為何中國社會的工薪階層——它是中國中產階層的主體——不能從快速的經濟增長中享受到更多的好處?

  首要的原因是中國不均衡的收入分配體製。

  從工資收入流向看,更多的財富流向了個別的收入群體。比如,目前,中國的電力、電信、石油、金融、煙草等壟斷行業共有職工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卻占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顯然,這些行業是工資增長的“蓄水池”,吸收了大部分“增長”。

  即便在同一行業中,財富也更多流向了管理層。目前有些行業管理層和普通職工的收入差距達15倍,高的甚至達到了30多倍。因此即便是在壟斷行業,普通職工也沒有從這些“增長”中分得多少份額。

  再從整個社會財富的分配來看,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中,分配到個人的財富又明顯不及前兩者。目前,政府財政大約拿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35%,企業資本拿走了大約45%,個人拿走了剩下的大約20%。這是一個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

  另一方麵,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支出又比以前多了很多,尤其在2007年物價上漲過猛的背景下。

  由於政府在公共基礎服務——如教育、醫療等方麵——投入的資金不足,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麵的開銷很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城鄉家庭人均年消費總支出中,醫療支出占11.8%,教育支出占10.6%(排除無教育支出戶後占18.2%),遠高於交通通訊支出(7.4%)和衣著支出 (6.3%),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城鄉居民家庭醫療、教育支出負擔上升過快的問題。

  為了調節貧富差距,中國進行了個人所得稅製度改革,但是這個製度設計卻讓中國的工薪階層成為最大的貢獻者。2007年上半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猛增28.5%,達到了1678億元,成為全國稅收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些稅收主要來自中產家庭。個中原因,在於現有的起征點為1600元的個稅製度“是嚴密覆蓋工薪階層的”。由於收入代扣代繳,無論稅法規定要納多少稅,工薪階層基本上很難跑得掉。而另一麵,由於手中握有無數企業,富豪們能將個人支出都計入企業成本,而不給自己開工資——由於沒有工資作為稅基,稅也就無從征起。

  中產階層或者說工薪階層的日子難過並非中國獨有。最近調查發現,在美國的個人破產案中,中產階級竟高達92%。歐洲的中產經濟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在英國出現了“IPOD代”,即沒有安全感(Insecure)、壓力大(Pressured)、過重的稅負(Overtaxed)和高築的債務 (Debt-ridden)。日本的情況也與此類似。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提出了“M型社會”概念——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的財富快速攀升而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卻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形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後不見了。

  學者們普遍認為,中產階層(在中國其主體是工薪階層)是社會穩定的力量。而保護工薪階層的利益,需要政府加大對壟斷工資的規範力度,清理基於機會不均等下的潛規則收入,有效控製物價漲幅,對嚴重影響工資漲幅的住房、醫療、教育等領域,政府應該加大公共投入,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