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德國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異
作者:浴雪茉莉
/>
偶然從一個博客上看到一篇評論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00c2g.html),內容是一個德國人用一些很簡潔的圖畫揭示了中西文化的種種差異,博主張放對這些圖畫進行了一一點評。看過之後,感觸頗多。對博主的言辭和觀點,有的我很認同,有的則不然(生活在德國,自認為對西方文化多少有一些自己的見解)。於是在‘張放點評’之後有了‘茉莉再評’。 文化及其元素是千百年來漸漸發展形成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個置身其中的人都無法擺脫它的影響。對於東西方文化,每個人角度不同,經曆不同,相應的見解也會千差萬別。我覺得,許多文化的表現形式或許在某一特定的場合有適宜和不適宜的區別,但是就文化本身來講,沒有對錯之分。 左:西方人 右:中國人 1、表達個人觀點時 張放點評:中國人在表達個人觀點時,總喜歡拐彎抹角。“是”時不說“是”,卻說“不是”。“不是”時不說“不是”,卻總說“是”。看官不如仔細想想自己生活中發生的實際狀況。並且,最有趣的是,一個中國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樣直來直去地說出自己的觀點的話(如上圖所示),則會被認為“沒有城府”,屬於“直腸子”,是要吃虧的。事實上,中國人的處事哲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話到嘴邊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眼中來看,中國人表達意思時,總令他們費解。而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傳承,對所謂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來說,很有好處:可能自己沒什麽水平,卻可以整天裝深沉,裝X,話說一半就停,結果很大程度上,讓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茉莉再評:中國人是很講究含蓄美的,想法和情感不會直接或毫無保留地說出來,總是有‘留白’,需要揣摩領悟,就如傳統水墨山水畫一樣。人際關係中更是注重相互體會對方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對於含蓄,戀愛中的女孩子應該更有體會——不直接說出內心的需要,而希望心愛之人能夠猜出來。假如一個女孩子直接對男友或老公說:‘明天是我的生日,你要送給我一件禮物,最好還要有浪漫的晚餐。’一切美感和幸福感頃刻崩潰。最美的事情莫過於對方善解人意,不用女孩子明示,就悄悄準備了所有的祝福。平時的交往中,我們往往喜歡那些善於體察別人心情,並給於及時關心的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恰當地直來直去口無遮攔,或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去年回國的時候買了些福娃掛件兒帶了過來。一次一位德國朋友來訪,我們拿出幾個送給他,可他卻臉上毫無表情地說:‘我不要。’當時弄得我心裏很不舒服。對這些禮物不感興趣可以說出來,不過這種表達也太直接了吧。其實有些時候西方人也會口是心非,比如聚會時,女主人詢問客人飯菜是否可口,一般得到的回答都是:‘味道好極了’或者‘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但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 2、生活方式 張放點評:中國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熱鬧,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來,就是如圖所示,永遠喜歡有人陪,永遠不喜歡獨處。而且,認為一個人總是獨處,那這個人可可憐了。老外卻正好相反,他們總喜歡獨來獨往。假如有人總是沒有任何目的地,隻為陪而陪地過去陪他們的話,那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了侵害。此外關鍵是,他們在獨來獨往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人人山人海地相處時得到的同樣的快樂,甚至更多。 茉莉再評:東方文化注重集體主義,每個人都是群體的一員,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種緊密聯係和互幫互助的人際交往模式成為一個巨大的社會支持體係,使得某個人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得到群體內其他成員的幫助和安慰。這也就形成了我們喜歡和別人在一起,或者‘紮堆兒’的情況,不喜歡獨來獨往,因為這會使人沒有安全感。西方社會崇尚的是個人主義,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空間,不希望自己的領地被別人打擾和侵犯。這種精神之下,個體強調自主性和個人奮鬥,也使得他們更加相信自己。 3、準時 張放點評:老外(主要是歐美西方人?)對於時間觀念十分強。而漢語裏關於時間方麵的詞句,最發達的就是:差不多,還行,基本上那時間吧,等等。如果與人相約的話,很多中國人最習慣的說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於具體幾時,則要根據兩人對時間的感覺而定。如果與老外相約,則老外必定會加上一句,上午幾點?下午幾點?晚上幾點?等等。“不準時”以及“沒有時間觀念”,幾乎可以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了。 茉莉再評:就時間觀念而言,西方人的確比我們表述得更加確切,也更加守時。一天的生活被一些時刻精細地劃分成許多部分,而且他們嚴格地遵守這些劃分。如果兩個人想碰麵,一般會先翻自己的記事本,查看哪天的哪段時間暫且空閑。而中國人相對模糊的時間概念或許跟我們的語言相對模糊有關。古代人隻有些如子時醜時和三更五更一類的計時方式,最精確的單位也隻到了‘刻’(約等於現在的14.4分鍾),到後來從西方學來了分秒這些更精細的時間劃分,我們的時間觀念一天天變得精確起來。模糊的時間觀念是農業社會遺留下來的(因為那時的人們不需要將生活過到分秒必究的地步),到了工業化時代,時間變得越來越細致,分分秒秒的價值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情況下都有可能‘差之分秒,謬以千裏’。所以我覺得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得更加‘西化’。 4、人際關係 張放點評:看到右邊這幅畫,我不禁啞然失笑。可不是嗎?我們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關係”。過去叫“關係”,現在有人玩新詞,不再叫什麽“關係”了,改稱“人脈”。叫什麽也不能改變其本質特征。正如“第三者”的女人,舊稱“破鞋”,現在叫“第三者”一樣,盡管換了稱呼,意思還是一樣。很多老外到了中國之後,也染上找“關係”的毛病,不停地在國人麵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說自己認識認識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國的“人脈”很好,“關係”很多。看來,這種習慣像流感,傳染性極強。 茉莉再評:因為各種關係在中國很需要,因為大家都會從關係中受益,所以才有密密麻麻的網狀結構。 5、表達憤怒方式 張放點評:這兩種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發,有話就講。從這一點來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麵,比中國人略勝一籌。而中國人從小就被告知,要有涵養,要戒急用忍。什麽叫有“涵養”?什麽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內心憤怒到了極點,臉上最好不要表現出來。要樂嗬嗬地,最好不動聲色,那才叫高人。如果有可能,可以與人講道理。沒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憤怒都表現在臉上。如果像那外那樣,內心的喜怒哀樂都擺在臉上,則顯得此人,還是那句話,特不成熟,特沒有城府,那是要吃虧的。其實,很多很多中國人的內心世界,都充滿著仇恨,卻不能發泄。於是,在博客風靡網上時代裏,就會發現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病和沒精神病的),統統以“新浪網友”的猙獰麵目,破口大罵,撒野開懷。發泄唄。看不見麽,對不對。如果是與人見了麵還會是那樣嗎?正如我在文章開篇時所說,一定要裝相。也就是右上麵這幅畫所表示的那樣吧。嗬嗬。 茉莉再評:東方的文化中‘喜怒不形於色’是君子之為。但在日益追求個性和尊重個人需要的今天,對不良情緒的壓抑不應該再被提倡了,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合理宣泄。但事實上可以盡情宣泄的途徑比較有限,所以就有了網上的口水和怒罵。老外們情緒比較外露些,想笑就笑,想哭就哭,顯得比較張揚一些。 6、排隊 張放點評:這是一個非常非常表麵化的現象吧。其實,我們中國人就喜歡熱鬧啊,對不對?大家擠作一團,才對麽。並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樂事嗎?老外啊,怎麽那麽自私,一個一個地,都像個幽靈似的,誰都遠離彼此。沒勁!排隊?排什麽隊?幾千年來也沒有排隊習慣,用文皺皺的話說,根本就沒有那基因,讓我們突然之間在21世紀排隊,這分明是要我們中國人的命麽!另外,不排隊也有好處,可以混水摸魚地提前把想要的東西弄到手。晚了,就沒有了啊。 茉莉再評:不排隊,一哄而上,是人口較多,資源相對稀缺情況下的產物。我們國家近代苦難的曆史讓大家都有一種危機感,總怕好東西論不到自己就沒有了,所以直至現在,即使物質很豐富的時候,還是心有餘悸,所以常常安不下心來排隊。其實老外們也一樣,也會一哄而上。前段時間看報,德國某市新開一家電器連鎖店,許多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非常優惠(有的甚至比平時便宜二三百歐元),引得大家蜂擁而至,瘋狂搶購,互相推擠,甚至大打出手。雖然此連鎖店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但是麵對5000位顧客,還是顯得太小了。為了維持秩序,除了商場內部的保安人員,還有上百名警察參與疏導人群,但仍無法控製局麵。無奈之下,商場最後隻好關門。據統計,此次搶購事件共造成15人受傷。這種事情在這裏雖然很少見,但足以說明,無論東西方,僧多粥少的時候大家都會不顧一切往前衝。 7、自我 張放點評:無語半晌。唉。集體高於一切啊。另外,“我”是誰啊?加一句成語:人怕出名豬怕壯!記得80年代還有一首熱唱的歌叫《小小的我》。靠。中國人的“自我”,能大嗎?另外,大那老外那個地步,在中國還有生存空間嗎? 茉莉再評:在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中,個人和自我不可能很大,否則就會和社會規範格格不入,也就不容易為社會和周圍的人所接受。 8、星期日街景 張放點評:老外也真是的。我們中國人這麽多人,平日裏也沒有什麽樂趣,怎麽還不興趁著周日到外麵去湊湊什麽熱鬧嗎?要知道,我們這個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歡單獨行動的民族,是最講究團結的民族啊。此外,他有沒有看過“黃金周”的盛況呢?右邊的圖中顯示出來的稠密程度,顯然不夠。 茉莉再評:西方國家周日的街上為什麽人很少?那是因為這一天商店和其他公共機構不開門。起碼德國是這樣,盡管已經通過法令,將此舉措解禁了,但是商家還是不願意周日營業。但是前一段時間的某個周末,市裏搞了個周日營業活動(可能想鼓勵大家改變習慣吧),大街上也是人滿為患,接踵摩肩,和國內根本沒有兩樣。我和老公當時驚呼:‘原來老外們也愛出來逛街!!’因為人太多,我們趕緊逃離了現場。國內節假日到處都是人,那是因為我國人口密度本來就很大,而且大家的休假日都重疊在一起了。 9、聚會 張放點評:老外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麽中國人那麽喜歡過春節了,也永遠鬧不明白為什麽中國話裏的“團圓”代表著多麽深厚的文化意涵。說他們沒文化,我舉雙手讚成。而他們卻永遠是在我們過團團圓圓的節日聚會時,一個人跑到什麽地方去感受一下什麽“生命的意義”去了。看看那巨大的“圓”,這不正是一個最好的中國文化 “圖騰”嗎?我們中國人要什麽?不就是要個團圓麽!傻X老外,永遠也弄不明白中國文化之精髓。 茉莉再評:不全是這樣。左圖隻能說明老外們的朋友聚會或者酒會的情況,這時候他們的確喜歡三三兩兩在一起低聲聊天。到了重大節日,他們也傾向於與父母團聚,吃團圓飯,比如聖誕節。隻是對‘團圓’的重視程度沒有我們強烈。 10、餐館裏 張放點評:如我前麵所說,我們中國人聚在一起圖個什麽?不就是圖個熱鬧嗎?那還怕什麽?我們是“禮義之邦”不假,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不大聲地在餐館,在任何公開場合裏大聲說話。試想,如果每個人都這麽高分貝地說話,那誰還會看誰不順眼呢?而且,我們可以高興地告訴老外,我們中國人做到了這一點:每個人都這樣大聲地、高分貝地在餐館裏,在任何可能的公開場合裏說著話,誰也不妨礙誰,這不是奇跡嗎?告訴老外吧,因為我們沒做什麽虧心事,憑什麽不把平常裏有些壓抑的情緒在某些場合釋放出來呢。 茉莉再評:這就要說到中國人說話聲音大的問題了。如果國際間旅遊到了西方,我們自然應該入鄉隨俗,將聲音壓低,否則就是對別人的防礙。但是在我們自己國家似乎沒有這個必要,除非特殊場合(比如會場和醫院)。因為我們不覺的聲音大有什麽不妥,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彼此都已經習慣了。但是畢竟大聲喧嘩和噪雜的環境會對人們的心情和情緒造成不良影響,繼而影響人際間的和諧共處;而且現在大家的個人空間意識漸漸增強,不希望受到他人的打擾。所以我們還是要適當把嗓音降低些,安靜的環境會讓人更加心平氣和。 11、胃痛時的飲品 張放點評:我們中國人最講究的不一定是科學,而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話。那就是胃痛時要至少喝點熱的。至於為什麽?那得問我們的中醫去。他們的學問,那真是“話到嘴邊留半句”,深奧著呢。 茉莉再評:他們胃痛時是否常喝可樂之類的飲料我不清楚。但是不舒服的時候他們的大夫也會建議病人喝熱茶。茶在西方雖然沒有咖啡那麽不可或缺,但是也很受大家喜歡。 12、旅遊時 張放點評:其實,這有些冤枉我們中國人。畢竟我們中國人才富裕起來幾年啊,終於可以像小日本兒那樣了,走到哪裏都拍照了。另外,中國人喜歡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義,而是“到此一遊”的意義。畢竟,有照片可以說明俺老兄到過什麽什麽地方了。尤其是去了國外,則更是要用照片說明。我認識的一位老兄,則走得更遠,在法國巴黎時,在大街上專門找些法國妞與他合個影,為啥?不就是為了在一些哥們兒麵前有點吹牛X的談資麽。至於什麽生命的意義,環保的意義,都顯得無足輕重了。 茉莉再評:圖畫的作者切中要害了。不可否認,許多中國人喜歡到處留影紀念,多少帶有以後向別人炫耀的意思,尤其是出國旅遊。畢竟我們國家不是所有人都有錢有時間到處旅遊。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也是有曆史傳統的。古代的文人墨客不就常常喜歡在名山大川和自己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些許紀念嗎?題字,詩文,碑帖,不一而足。平民百姓沒有多少文化和雅興,就隻是找個樁子刻下些某某到此一遊的字樣。現代科技則給予我們更加先進的技術設備,可以拍照留念。 13、審美 歡呼:終於…………終於……終於...有了交叉點。中外終於有了交叉點了!完全一樣。應該說,是中外男人的審美有了交叉點,似乎更準確些 。(皮膚的顏色又是不同點) 茉莉再評:美女人人愛看,與人性有關,與文化無關。但是中西方對美的定義則不盡相同。老外們喜歡古銅色的美女,我們則對皮膚白皙的女子情有獨鍾。 14、處理問題方式 張放點評:老外則顯得非常沒有中國人聰明了,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圓滑的人了吧。見硬就躲,見困難就顛,見便宜就上,見免費的就瘋狂。其實,中國的國粹___麻將,最能說明中國人見硬就躲,見困難就顛,見便宜就上,見免費的就瘋狂的特點。麻將的最大玄機,就在於如何讓自己逃避困難,如何跟人跑,並在最恰當時候,抓住機會,使自己當上最牛比的機會主義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幾句訓話:一切要“和為貴”(形容遇困難盡量把困難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不要“不撞南牆不回頭”(形容左邊那種在中國人看來有些缺心眼的老外們吧)。 茉莉再評:國人確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與西方人相比,遇到問題更喜歡回避,或者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許與我們的文化講究靈活和變通有關。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直線型的,直切主題;我們的則是渦線型的,常常‘圍繞’問題進行思考,這樣一來,難免就會出現隻‘圍繞’(或者繞著繞著就繞開了),而不解決。 15、一日三餐 張放點評:如圖。 茉莉再評:我們的胃很有中國特色,吃不得太多涼東西,不像老外們有鋼鐵般的胃,可以頓頓吃生冷的食物,喝加了冰塊的飲料。去上課的時候,我天天帶著保溫桶,滿滿地盛著白開水,時不時地倒出來喝一杯,就很讓來自西方的同學們感到不解。他們常常在教室或廁所的水龍頭下灌瓶涼水(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就著冷麵包咚咚咚地喝,大冬天也是如此。這種強壯的胃真讓我羨慕。 16、交通工具 (圖釋文字,上:1970年。下:2006年) 張放點評:老外這就有點不厚道了。你坐夠了汽車了,你現在卻跟我們談什麽騎自行車的好處?我們70年代騎自行車是別無選擇,是沒錢,是沒折啊。 茉莉再評:汽車和自行車在中西方的用途很不相同。在我們國家,汽車不是必需的交通工具,在這裏卻是,否則生活很不方便。自行車是中國人的主要日常交通工具,沒有也會很不方便,在這裏卻不是交通工具,而是體育用品。節假日我們國家的有車族會開車外出遊玩,而他們會一家大小全副武裝騎自行車郊遊,或者帶著幾輛車子先坐火車到某個地方,然後再繼續踏車前進,欣賞美景。中西方發展程度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等若幹若幹年以後,我們很可能也會重新撿起自行車來騎,也會視其為體育運動的一種方式。 17、老人的晚年生活 張放點評:事實上,今天我們很多老年人也開始的養狗的生活。當然,如果有孫子輩的孩子在身邊,還是一件讓中國老年人樂嗬的事情。畢竟,人間一切皆美好啊。而不像老外那麽喜歡獨來獨往,到了老年,一個人跟個狗相伴,多孤獨啊(我們中國人對老年老外的理解)。至於誰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滿足,就看每個人的標準了。 茉莉再評:西方的老年人不喜歡幫兒女們帶孩子,他們認為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應該由自己支配,辛苦了一輩子,到了老年應該盡情享受,不要有任何牽絆。他們會參加一些俱樂部,會到處旅遊。許多老年人都會明確告訴兒女,自己的孩子自己帶,不應該麻煩他們。這在我們看來簡直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或許在人家眼裏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幸福時光。不管怎樣,這給社會造成了一些問題,一個就是生育後的幾年裏,女性因為沒有人幫助照看孩子(而且托兒所又少又貴),而需要放棄先前的工作,在家做專職太太。這種情況造成許多青年女性不願意生育,政府再三鼓勵也無濟於事。另外,據我和老公的推斷,這裏較高的老年癡呆率很可能與老年人晚年沒有兒女和孫輩的陪伴,缺少親情互動有關。 18、洗澡時間 張放點評:一看這老外就不太懂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要知道,晚上洗澡之後再睡覺,那是一件多麽愉悅的事情。而你老外白天當不當正不正地洗哪門子澡呢。不懂生活。另外,咱們中國人還有大多數的農民,他們的洗澡時間,我想,絕對不是你老外能弄明白的,小樣。 茉莉再評:老外們,不論男女,體味都很重,所以會選擇早晨出門前洗澡。此時的洗澡是很功利的,絕非為了享受。但是許多人晚上也會洗澡或泡澡,放鬆身心。我們亞洲人體味很輕,洗澡主要是為了解乏和清潔,自然會選擇晚上入睡前。 19、心情與天氣 張放點評:不敢苟同。 茉莉再評:也不同意。好天氣誰都喜歡,壞天氣會讓大家心情都不好。在這一點上,中西方的好惡有交集。唯一不同的是我們不喜歡大太陽,不喜歡被曬的感覺,而老外們則相反,恨不得天天躺在熱烈的陽光下,不曬出紅銅色誓不罷休。 20、領導 張放點評:這是一幅最抓住中國文化特征的圖。強力推薦一下。嗬嗬。不是嗎?老外管那白色人稱作“領導”,在西方可以是“領導”,或玩個洋的,叫 “leader”。在我們中國,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們的中流抵柱”。是萬萬馬虎不得的啊。都是你爹你媽了,人家高那麽多,不應該嗎? 茉莉再評:西方的民主盡管不完美,但還是有許多好處的,其一就是‘領導’的服務意識。官員是大家選出來的,自然要為大家的利益負責。再加上他們磨礪多年的平等意識,即使當了大官也不覺得有什麽了不起,還是一個普通人,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或特殊人物。在我們國家,'官'在曆史上就是一個超越老百姓的階層,有權有勢,人的所有私欲幾乎都可以通過當官這一途徑來獲得。直至今天,我們的官員依然受著這種貽害的影響,而且在缺乏民-主-選-舉和監-督的體製下,個人的欲望自然就如同泛濫的洪水一樣,很難控製和疏導。居高臨下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21、時尚 張放點評:這圖裏表示出來的意思,應該最受到我們中國人的歡迎吧,畢竟每個人都有點虛榮麽。 茉莉再評:時尚是什麽?時尚就是在特定時段內率先由少數人實驗、而後來為社會大眾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樣式。簡單地說,時尚就是“時間”與“崇尚”的相加。在這個極簡化的意義上,時尚就是短時間裏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大家常常都會不自覺地追求一種與眾不同的,與自己當前生活元素差距比較大的行為方式,這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在這裏曾經見過不少男孩兒女孩兒們,身上紋著漢字,或者穿著印有漢字和富有東方特色圖案的衣服,但事實上他/她們並不關心那是些什麽字,有什麽意義,因為任何一個懂中文的人都能看出來,那些隻是幾個八杆子打不著的字的機械組合,不是詞組,也不是句子,有的還是錯別字。看到了就覺得很好笑。後來轉念一想,我們有些人追求的西方飲食和生活方式是否也存在這種問題呢?是不是也讓老外們覺得滑稽呢?曾經問一位德國朋友,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如何看待不信耶穌基督卻很熱衷於過聖誕節的時尚,他的回答是:‘It is very funny!’ 22、孩子 張放點評:其實,這是老外不太懂中國當代曆史原因造成的。其實,我們中國人早在1976年以前,並不是這麽重視孩子的一切的,至少我們小的時候,就不是這樣的。這是個太大的話題。有空專寫博文討論吧。 茉莉再評:同意張放的點評,曆史原因造成的。 23、對待新事物 張放點評:這圖是說我們中國人喜歡嚐試新事物嗎,老外則與新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還是那四個字:不敢苟同。其實,中國人在對待新事物上麵,還是(我認為)非常保守的。 茉莉再評:我覺得原圖作者的本意在於說明,老外們對待新鮮事物比較客觀冷靜,往往會用批判的眼光來看,深思熟慮後才會接受或拒絕。而我們有時候會比較盲目和衝動,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尤其是舶來品,很想摻和把玩一番。傳統的國人思想似乎比較保守,但是現在許多人卻很願意跟隨新潮流,時尚一下。有些人經常幾個月或者一年就換一部新手機,這一點讓老外們非常不解。如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再冷靜和成熟些。 24、左圖是老外心中中國人的形象,右圖是中國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 點評:無語。 茉莉再評:如左圖所示,老外們非常希望我們是那個樣子,因為他們覺得東方或者中國就應該是這樣的(農業國,老百姓純樸但愚昧,等待他們西方文明的拯救),否則就不是東方了,跟他們沒有兩樣了,那還了得。右圖基本屬實。雖然許多歐洲人心靈已經回歸田園,但是在飲食上還是快餐味道十足,天天離不開麵包和香腸,多少有些悲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