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1898年9月28日 - 戊戌六君子赴難

(2007-09-27 20:11:43) 下一個
1898年9月28日 - 戊戌六君子赴難
來源: 西j街少爺
   


1898年9月28日

“戊戌六君子”被處死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被處死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字複生,號壯飛。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少時博覽群書,好讀西方自然科學書籍。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算學館,開湖南維新風氣之先。遍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6年入資為江蘇候補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

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抨擊舊政,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

8月,以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薦,被征入京。9月5日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變法。

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

25日被捕,28日與林旭等六人遇害。臨刑絕命詞有: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被公推為戊戌六君子之首。所著《仁學》,雜糅儒、釋、道、墨各家和西方資產階級自然科學、社會經濟學說,形成了獨特的哲學體係,書中猛烈抨擊封建專製製度及其“綱常名教”,宣傳“君末民本”的民權思想,從世界的不斷變易中論證其改革社會製度的政治理想。能詩,風格雄健,富有愛國精神。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

戊戌六君子年齡:譚嗣同34歲,康廣仁32歲,林旭24歲,楊深秀50歲,楊銳42歲,劉光第40歲。






譚嗣同(1865-1898),字複生,號壯飛,別署東海褰冥氏,湖南瀏陽人。他是改良主義運動中的激進派,為變法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譚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擊了君主專製製度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並對封建綱常倫理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進和深刻,達到了同時代的最高水平,並成為後來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的先導。譚氏富有文學才華,詩文都寫得有氣勢,有詞采。詩作表現了豐富的時代內容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些山水詩融入了個人的生命感受,抒發了他衝破網羅、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進取精神。詩風恢闊豪邁、剛健遒勁,所謂"拔起千仞、高唱入雲"(譚嗣同《報劉淞芙書》),帶有濃鬱的浪漫主義特色。有《譚嗣同全集》。






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自少鄙棄八股科考,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曾納貲為小吏,深感官場黑暗,掛冠而歸。從美國人嘉約翰學西醫,計劃在上海創設醫學堂,未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宣傳維新變法。後到上海倡設女學堂。和梁啟超、譚嗣同等發起成立戒纏足會。創設大同譯書局,刊刻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挾金赴京,協助康有為開展維新運動。主張廢八股,開民智。與禦史宋伯魯謀議上書,請變生童歲科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得旨允行。由於看到頑固守舊勢力強大,變法難以進行,屢勸康有為離京南歸,收徒講學,培養維新人才,待機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在獄中說:“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從容就義。






楊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號孴孴子。山西聞喜人。1889年(光緒十五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1897年底授山東道監察禦史,立誌“以澄清天下為己任”。次年3月和禦史宋伯魯發起關學會,講求變法。4月列名康有為組織的保國會。與康有為過從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為商量後寫成,或為康有為代擬。6月1日上新政條陳5篇,請明定國是,宣布變法;請厘正科舉文體,廢棄八股,改試策論;請議遊學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遊曆;請籌款譯書。又多次奏劾阻撓變法的守舊大臣。曾對文悌說:“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業其人,我則為駱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錄》卷四)被文悌告發。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遺著有《雪虛聲堂詩鈔》、《楊漪邨侍禦奏稿》、《聞喜縣新誌》。






林旭(1875—1898)字暾穀,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舉人出身。好為歌詩。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針對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上書請拒和議。同年捐貲為內閣中書。1897年進張元濟等創辦的西學館學習。1898年創立閩學會,與粵、蜀、浙、陝各學會相呼應,推動維新運動。4月參與發起保國會,任董事。因仰慕康有為,受業於康。曾為康有為的《春秋董氏學》作跋,推揚今文經說。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前夕,曾把光緒帝的密詔帶給康有為,共商授救光緒的辦法。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24歲。遺著有《晚翠軒集》。






楊銳(1857—1898)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綿竹人。舉人出身。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後晉為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衛津沽。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強學會被封禁後,又聯合會中誌士抗爭。清廷在強學會舊址基礎上設立官書局,命其參與選書事宜。1898年春在京創立蜀學會,並辦蜀學堂,以張之洞的《勸學篇》為指南,兼習中學和西學。4月列名保國會,而每於集會時常當眾假寐。在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與康有為相交,但變法主張多有不合,攻擊康“多謬妄”,聲稱要對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變時被捕,張之洞營救不及,被害。遺著編為《楊叔嶠文集》和《楊叔嶠詩集》。






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為官清廉,不媚權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上書建議變法求強,刑部堂官閱後震恐,不敢代遞。1898年春列名保國會。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曾與譚嗣同一起批駁守舊派曾廉請殺康有為的奏疏,但又經常依違於維新與守舊之間,處理政事盡量“無新舊畛域”,使“維新守舊,鹹得其宜”(劉光第:《與厚弟書》,《衷聖齋文集》)。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39歲。遺著有《衷聖齋文集》、《介文堂詩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