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時光

二野,居於南美,正宗華人也。
正文

巴西聖保羅華僑天主教堂

(2007-05-07 11:23:31) 下一個
巴西聖保羅華僑天主教堂

作者:石長榮

天主堂新老神父主持慶祝建堂五十周年彌撒





1955年,第36屆國際聖體節在裏約熱內盧召開,中國正定教區主教陳啟明奉命率團參加,王若石、黨世文、柳成粹三神父同來巴西,會後,陳啟明主教赴羅馬,教廷即委任陳主教為巴西華僑傳教。從此,巴西有了華籍神父傳教,中華文化也在南美洲播種生根。隨後,1957年,何彥昭、蕭金銘二位神父自比利時來巴西。1958年,張春玉、李永振、姚喜勝、陳惠林四位神父由羅馬抵達聖保羅市。1960年,裴新元、高振京、魏樹惠三位神父奉命抵聖市。1968年,牛若望蒙席受聘來巴西。

傳教之初,借用聖方濟廣場教堂,後在主教教堂地下室小堂,再遷到Joo Mendes廣場附近的So Gonalos教堂,僑胞教友參加踴躍;公教青年會也覓得市中心Rua Riachuelo, 260號成立青年會,並出版刊物《僑風》。

1957年10月,黨世文神父到鬆林區擴展教務,並創辦聖保羅市第一中文學校。

1958年,張春玉、陳惠林二位神父受派往Ibiúna市接任該市本堂神父。姚喜勝神父往Mairinque教堂任副堂。1959年,李永振神父接黨世文神父任第一中文學校校長。同年3月,陳主教商請聖保羅區主教同意,華僑教務中心暫設Rua Tabatinguera, 301號一座小教堂,蕭金銘、李永振兩位神父先遷入,展開為華僑傳教服務。6月9日,陳啟明主教不幸因車禍辭世,由年長的王若石神父主持教務。

1964年9月,善終兄弟會通知王若石神父:該會已為華僑教務獻力六年,現要將借用之堂屋收回,改建三層樓房。依據借用合約,三個月內,華僑教會必須遷出。於是神父及教友們分頭尋找建堂土地。一天,蕭神父翻閱記事本,一則廣告從本子中滑出,乃從廣告中發現有一土地,業主擬建大樓,因為不符規定,停工出售。經與業主多次商討,以六千二百五十萬巴幣、分期付款成交(折合美金為四萬三千美元),購得現址:Rua Santa Justina, 290號。

購地價款是先由教堂付一千三百萬定金,餘款分期付,首由教友聯誼會會長湯耕良認捐一百萬巴幣開始,其他教友及僑領們隨後紛紛解囊相助。

1965年4月18日復活節,華僑天主堂正式有了自己的家,在本堂獻了第一台中文彌撒。當時,神父與教友們都喜極而泣。

教堂興建也經過不少波折,因該地原屬住宅區,不準建築教堂及學校。幾度申請陳情,甚至由Faria Lima市長頒特許法令通融,幸而最後天從人願。蕭金銘神父是當時堂務負責人,他與建築工程師沈大魁歷時兩年營建,始告竣工。1968年3月10日,聖保羅華僑天主堂竣工開堂大典,舉行盛會慶祝,聖保羅教區樞機總主教Cardeal Rossi親臨主持,參加慶典的教友及中巴來賓近千人之眾。

1972年間,張春玉、柳成粹兩位神父當選本堂正副鐸長,會同王若石神父擴大服務,巡迴各地傳教。1974年2月至5月,張春玉鐸長及陳惠林神父多次南下或北上,分訪古裏吉巴(Curitiba)、愉港(Porto Alegre)、巴西利亞(Brasília)、好景市(Belo Horizonte)、海息飛(Recífe)、薩爾瓦多(Salvador)、裏約(Rio de Janeiro)等地,拜訪當地主教,探望僑胞。並徵得主教許諾,建立教堂為華僑傳教,深得各地主教、首長讚許,並受到當地華僑歡迎。

隨後,裏約本堂成立,由姚喜勝神父任本堂神父。古裏吉巴本堂,亦由陳惠林神父任本堂神父。好景市、愉港兩教堂,均由張春玉神父兼任本堂神父。

神父們服務僑胞,可說是無遠弗屆,無微不至。早年來巴西的華僑,多數從事提包業,銷售中國手工藝品,由於人生地疏,不懂巴西法規,而多數證件不全,常遭稽查勒索取締,加之這些新僑葡語不通,遇到困難都由神父們出麵解救。同時,乘荷蘭移民船來巴西的僑胞,船到山度士港(山度士(Santos))碼頭登岸之日,蕭金銘、何彥昭兩位神父都趕往接應,協助翻譯、填寫證件,以便通關。

至於華僑或教友子女就學、申請營業等大小事務,神父們亦有求必應。以往數十年來,天主堂神父們可說是僑胞的救星,其全力以赴的服務精神,令人敬佩。

此外,巴西總統費格雷多(1979至1984年)就任之前,曾率軍團駐戍南疆,當時巴西有不少非法移民居留發生問題。張春玉神父在愉港傳教期間,住宿主教府,經主教Cardeal Dom Scheler引薦,麵謁已被軍政府提名為巴西總統繼任人費格雷多將軍,就移民身份問題陳情,蒙費氏關懷重視,應允就任總統之後可頒布大赦令。1979年費氏就任總統,信守諾言,不久即頒布大赦令,並令司法部轉告張神父。其時包括華僑在內的全巴西非法移民均獲合法居留,對中國神父造福僑民極為感激,報章雜誌之有登載。

1997年10月1日,狄剛總主教率領臺灣代表團一行十二人來巴西,參加天主教在裏約舉行的第二屆世界“宗教與家庭”會議。會後,代表團一行於10月6日到達聖保羅市。10月12日,狄總主教率代表團主持1952年羅馬傳信大學同學何彥昭神父榮膺聖保羅華僑天主堂本堂主任司鐸神職大彌撒獻祭典禮,當天,教友暨僑界賢達來賓等五百人參加觀禮。

華僑天主堂由於神父的指導、教友的熱心參與,因而內部組織及活動日漸增多。茲述如次:

公教青年會:1955年12月14日,陳啟明主教及黨世文神父為準備聖誕節,邀約十餘位公教青年練習聖歌,大家興趣盎然,因組成“公教青年會”,並選舉吳金鈴及李紹華小姐為正副會長,董福晉及楊季翰小姐為正副秘書,黨世文神父為指導司鐸。

1956年1月,該會全體會議通過章程,選定Rua Riachuelo, 260號為會址,推舉丁麗生管理乒乓球等設備,李紹芳小姐管理圖書。

由於教外青年參加漸增,同年2月25日,“公教會青年會”經議決改名“華僑青年會”,報名入會青年四十多人。3月3日召開第一次全體大會,聘請陳啟明主教、中華會館理事長黃隆傑為榮譽會長,倪光華、李冠義、李晉、曲宏祥為顧問。

該會於1957年3月2日創辦《僑風雙月刊》。同年8月,蕭金銘神父接替黨世文神父為指導司鐸。12月五屆會員大會選舉後,該會主持有“7月9日電臺”(9 de Julho)中文廣播節目,自1958年2月1日起開播(每週日下午一點半至二點),有國際新聞、祖國消息、華僑動態、專題講座、中國音樂等。

1963年7月,第七屆大會以後,丁祺、李宗綱等曾任會長。現今天主堂青年組組長王敏,導引青年走向康樂活動。

教友聯誼會:起源於1963年,該會旨在協助教務進展,增進教友聯繫情誼及交流等。教堂落成後,教友聯誼會組織活動加強,各屆都有傑出表現。歷任會長有:過福祺、湯耕良、陳牧予、金立俊、徐純麟、李宗德、劉振聲、劉永茂,以至現任李劍芬會長,歷任會長在其任期中,對教務、僑社都有良好貢獻。本任李劍芬會長,正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力求教務神聖完美,光耀天主。

醫療健保:1977年,王若神父鑒於巴西社會醫護福利保險製度尚欠健全,若幹工商機構多與私人醫院另訂醫保合約。天主堂經與Health醫院達成協定,為教友及僑胞建立醫療保險製度。1985年,蕭神父回本堂後,分有標準(Standard)及實行(Executivo)兩種製度。繳費不同,享圓灰弧F?裼蠭ntermédica 及 Amesp兩醫保公司與本堂簽有合同,投保者達2600人之眾。

出版刊物:1957年3月2日出版《僑風雙月刊》,由公教青年會主辦,總編輯雷厚源、秦穎新,尚有編輯朱幼英等九人,由黨世文神父指導。最初是寫鋼板蠟紙油墨印刷,該刊封麵從第十期起採用張大千大師水墨畫作,24開道林紙本,36頁約一萬二千字。歷時四年,至1961年1月5日第17期停刊。

1963年6月1日,聖保羅華僑本堂編印有《教友通訊》,打鉛字印刷,每期四張八頁,約七千字。李永振神父主編,至1964年3月1日停刊。

《僑光》月刊,1968年6月1日出版,首任主編張凱升,不久赴美國,由牛若望蒙席繼續主編。封麵“僑光”二字是於斌總主教題寫,刊物內容有教理研讀、堂務訊息、教友動態、醫藥常識、詩詞研究等。每期8頁16麵,約一萬六千字。1976年3月牛若望蒙席逝世,由柳成粹神父主編,1985年9月,柳神父回國探親,病逝家鄉,《僑光》停刊。

《心聲月刊》1988年9月創刊,堂內教友聯誼會主辦,單張雙頁,內容有教義、堂訊、教友活動等。由何彥昭神父指導,歷任編輯有詹晴鴻、劉李琛、鄭致毅、劉永茂、朱彭年、石長榮等。1997年篇幅增為六頁,2005年9月篇幅再增為八頁,其中一頁為葡文,內分宗教禮儀、堂訊、校園風貌、照片專輯、天人文藝等欄,現任編輯為詹晴鴻教友。

公教婦女會:為聯誼堂內婦女姐妹,堂內姐妹不分彼此,共同自備餐饌,並曾完成圖書館開放前之整理遷移工作。凡堂內喜慶餐聚、義賣贊助活動等從不落後,歷任會長有:薛張慧琦、曲宏祥太太、周毛如珠。每星期三仍然祈毒蹠?粩唷?br />
此外天主堂尚有聖詠團、公共關係組、禮儀組、總務組、財務組等單位,均是力求配合僑社,聯絡教友感情,加強愛心活動,服務僑社群眾,回饋巴西天地,祈求福音樂園。

現時,天主教堂膺神職者,計有:

主任司鐸何彥昭神父。指導司鐸:蕭金銘神父、張春玉神父、蕭士輝神父、蕭思佳神父、馬西明神父。

古裏吉巴(Curitiba)本堂司鐸陳惠林神父。

裏約(Rio de Janeiro)本堂司鐸李國忠神父。姚神父歸主,現堂中教務由李國忠神父兼任。

春去秋來,天主教在巴西傳教建堂,匆匆幾十寒暑,神父漸次步入高齡,所幸教會工作後繼有人:李國忠神父畢業於裏約神學院。蕭士輝、蕭士昌、蕭思佳、馬西明皆已先後晉鐸。陳惠敏、蕭淑芹亦於兩年前發願為修女。

1994年2月,僑界企業家張明為先生獲知神父們有意建造老人安養院,特將其六萬平方米別墅用地,捐贈天主堂,神父們已計劃在該大麵積土地上興建一座多用途的“博愛園”,教友聯誼會正在努力促成中。

聖保羅華僑天主教堂地址:Rua Santa Justina, 290 Vila Olímpia, So Paulo。電話:(011)3845-0264

裏約天主教堂地址:Rua Benjamin Constante, 42 Rio de Janeiro,電話:(021)242-0614

古裏吉巴天主教堂地址:Rua José de Oliveira Franco, 2.826 Curitiba。電話:(041)367-4198



教會建會五十周年感言

蕭金銘 神父

五十年- - -半個世紀是一段不短的歷程,在這一歷程時間內,華僑天主堂邁了一段坎坷篳路,高低不平的路途。五十年後回想過去的一切,人世、事物的變遷,歷歷清晰呈現在眼前,有血有淚,確是一言難盡!

當初來巴西時,萬般開始難,沒有教堂,沒有居處。寄人籬下,更不測的是陳啟明主教的車禍,牛亦未副主教的過世,令我們感到如子喪父!柳成粹、裴新元及姚喜勝三位神父的逝去,留給我們很大的感傷。更痛心的是同學的離職,感到天主聖寵的重要。另一方麵,能夠購地建堂,及四位新神父的學成,能步入天主教會的福傳工作,是我最大的歡慰。

五十年的歷史中,有許多許多的人、地、事、物可供記錄,而現在我僅寫幾宗最重要的事件:

(一) 購地建堂: 1968年3月10日是華僑天主堂最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們“聖保羅華僑天主堂”竣工開堂那天,僅有四百座位的聖堂,而堂內外擠滿了八百多人,當日由聖保羅樞機總主教A. Rossi主持開堂彌撒獻祭大禮。禮成後,總主教對我說,蕭神父,恭喜你們,在聖保羅市,你們是第一所外僑教會,建成自有的教堂。我當時答稱,感謝天主!確是一宗大奇蹟,因為我們小小團隊,建成了自己的教堂,顯然是天主的聖寵!

是的,是宗大奇蹟,在聖市小小的僑團中,能募到一億二千億舊巴幣,是不可思議奇蹟。我衷心感謝所有惠予捐助的僑領僑賢大德,現在特別提到幾位教友,假使缺少他們大力,也沒有現在的教堂及工作人員。

1 ) 徐純麟先生:在購買建堂土地時日,徐先生用經商智慧,在價格上,幾度週旋,終以優惠的價格購得今日建堂之地。又奔走各大華商僑領,募捐到不少款項。集腋成裘,得以建堂。

2 ) 沈大魁工程師:我們的天津教友,在建堂時日,正踟躇不知如何開工,奇蹟地認識了沈工程師,沈氏係天津工商學院畢業,在臺灣建築過不少工程,從椿基以至屋頂,全是沈工程師監工,每於工餘下班之後,必到堂地審察,遺憾的是,在聖堂開幕前一月,沈氏移民美國。臨行前仍叮囑許多工事細節,祈天主祝福沈工程師暨其家人!

(二)新聖召:1982年,我第二次回國探望老母親時,外甥李國忠要求來巴西,希望進入修道院攻讀,誌為神父福傳。來巴攻讀,一切如意,孰料在將晉鐸時日,裏約樞機主教不準他來聖保羅工作。最後隻得兩次回國,在家鄉選出四男二女,費了不少心力,取得中國護照,辦好所有證件,而巴西簽證成了問題,巴西主教團不能施援手。正焦慮時,奇蹟又出現,聖保羅的朱海星女士(麥誌強的夫人告訴我,有多年牌友之公子楊菲肋彼,現任巴西駐華大使館領事,身在北京。朱女士述及,楊領事童年時,曾為牌友們送茶端點心等趣事)。又經多次長途電話商請,感謝天主!順利地完成了簽證問題。今年馬西明晉鐸時,聖保羅樞機主教Dom Cláudio特別提到,我們能有中國神父在聖保羅市,管理中國教會,是天主的重大恩寵。

(三)養老院:在九十年代,教堂義務工作者鐘大姑,年老力弱,我們一群教友,開始尋覓場地,為解決教友或華僑中的“養老”大計。奔走許多地方,毫無結果。正在此時,又有奇蹟出現,毛許虹女士,似報佳音天使,告訴我說,有位華僑張明為長者,願意捐地作養老院,並派司機帶領我們察看。我第一眼就看中,是上選之地,環境比我想像中,有勝而無不及。據最近的新聞調查,在Guarapiranga湖中的半島地帶,是聖市空氣最上乘的地方。該地計有六萬多平方公尺,樹木參天,三麵環湖清幽,隻有一處進口,似Condomínio Fechdo,治安良好,是建養老院不可多得的福地。我們的“博愛園”現在已完成設計圖樣,希望明年能開工。

建造一座適於華僑或教友居住的養老院,須要很多人力物力,是以希望華僑有識之士,施以援手協助。至於養老院中,最不容易管理的老人照顧問題,我都考慮過,我們願意獻身,為海外流浪,沒有或遠離子女照顧的老人,有一所夕陽無限好的晚年環境,祈求天主祝福我們的計劃。









回顧晉鐸五十年

蕭金銘 神父

熱那亞(Genova)是義大利北方一個非常美麗的大商港,我的公校就在熱城的半山腰,從學校的球場往下看,可以鳥瞰整個港口船隻的來往。傳說哥倫布常在這座山上觀察地中海船隻的航行,他認為從大西洋一直往西走可以抵達印度,發現地球是圓的理論。在熱城山腰的這座古老修道院(Barao Brignole),是公爵送給聖味增爵(Sao Vicenti de),我就在這裏修完最後兩年神學課程,回想起來真不可思議,在求學兩年的日子中,沒有社交活動,也沒買過一件東西,一切都很舒適、清靜、自然,真是讀書的好時光。

1951年6月29日是教會的大慶日——聖伯鐸和聖保羅二大使徒的節日,亦是羅馬教宗日、義大利的假日,我們四位中國修士(柳成粹、黨士文、趙振江、蕭金銘)和三十餘位義大利人領受了鐸品,當做完大禮彌撒後,那些義大利新神父受到親友們熱烈的擁抱,陶醉在祝賀歡笑中。我們四人靜靜離開,乘車回到修道院,記得那時我並沒有感到絲毫的羨慕、嫉妒與傷感,反而心裏充滿了喜樂,真想大聲高呼歌唱,因當時我是歷經了萬般的困難危險,才在這遙遠的地方達成了我畢生追求的目標,滿足了父母與親友對我的期望,所以進到房裏,我就情不自禁的高聲唱起聖母瑪利亞的贊主曲(Magnificat),這首先主曲很能代表我當時的心情,因為隻有在仁慈天主的助佑下,我才能得到這種神聖的鐸品。

聖召的啟蒙

我的母親告訴我,我在三歲時得了一場大病,請了許多醫生替我治病,也吃了很多藥,卻沒有一點效果,後來醫生同我父親說:“你們是信教的,求天主想辦法吧!”爺爺和父親商量後,並告訴本堂神父為我祈對S願:如果病有痊癒,就讓他去修道院作神父,獻身教會。結果真的很神奇,九日敬禮還沒有作完,也沒有吃藥,我已漸漸康復起來,大家都說:“這孩子有聖召,一定要遵行諾言去修道作神父。”

1937年小學畢業,本堂神父替我報名加入正定小修道院,要在那裏讀中學和拉丁文。進入修道院不到一星期,日本兵就來到了正定,據說事前國軍在正定已準備很多的軍事工程,要在這裏作抵抗,打了三天三夜,死了不少的日本兵,故日本兵一進城,就大開殺戒,也死了不少無辜的老百姓。就這樣,我們成了淪陷區的中國人,八年的抗戰,吃了很多的苦頭,日子在饑餓寒冷恐怖中度過。

1945年,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在這短暫勝利的歡樂中,不幸的消息卻一個接一個的傳來,四平街失守、逯菹萋洹⑻旖虺吠恕⒈逼膠推澆夥牛?藭r接到陳啟明主教從上海打來的電報,要我們到江南繼續讀書,4月4日我們離開北平到上海,沒數日共軍渡江,很快南京失守,我們乘船到了香港,原本打算到菲律賓去繼續學業,因為簽證上的問題,最後拿梵諦岡的簽證到了義大利。

到達巴西

晉鐸後一般來講,就得去作傳道士工作,我因沒有找到工作崗位,在李貴良神父的幫忙下,到比利時魯汶大學讀了四年的教育係,畢業後論文沒寫完,1957年就到了巴西來了。初到聖市,一切都感到很新鮮也很困難,住在修女院的學校裏,每天利用答錄機學葡文。

1958年初,陳啟明主教決定由黨士文負責中文學校,我則負責華僑教會工作,每月借日本人的小教堂(Joo Mendes的So Gonalos)作中文彌撒,每星期六借So Francisco教堂的大廳召聚華僑青年男女到Colégio de Oiseaux打籃球、組織歌詠團,那裏的青年會友大約有六、七十人,可稱是盛極一時。

1959年2月,陳主教徵得聖保羅教區主教同意,華僑教務中心暫設在聖市中心區善終兄弟會的小教堂(Rua Tabatinguera),展開為華僑傳教的服務。這座教堂很有名氣,巴西皇帝Dom Pedro一世在Ipiranga誓師巴西獨立,當天第一下慶祝的鐘聲正是由這座小教堂敲響的。李永振神父和我在6月8日遷入教堂,第二天(6月9日)李永振神父帶陳主教去IBIUNA看望張春玉、陳惠林二位神父,在半途中翻車,陳主教不幸辭世,很惋惜失去一位教領。

1960年,有位從臺灣來的新聞記者陳鴻祺先生,告知臺灣那邊有很多朋友想來巴西卻拿不到簽證,問是否有門路可移民過來,我答應代他想辦法找出路,事後跑了幾趟裏約外交部,幸好遇到一位在外交部的簽證處當主管的巴西人,我邀客作東,請這位主管幫忙,他開出的條件是,來的人必須是工程師或是技工,經交涉多次,乃先由二十二家中選出二十家移民來巴西,以後再次來的十家移民亦都很順利取得簽證,一切安恙。

1963年,我再到裏約辦第三批時,那位巴西主管朋友升任駐瑞士領事,新的主管不肯再幫忙。好在已移民來的這三十家華僑,日後在巴西都很有成就,子孫中很多是當工程師、大學教授、大農場主,當時我沒有伸手向他們收過一分費用和報酬,隻頂著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準則來作事。

在這六年之間,兄弟會小教堂成為新華僑的中心,我們在那裏成立的歌詠團,還被邀到巴西電視臺獻唱過,值得一提的是,總領事鄭建生夫婦也是團員之一,更是我們忠實的教友,當他在非洲遇車禍逝世時,我感到非常的傷感。

建教堂

1964年9月,善終兄弟會通知王神父,該會謂已為華僑教務獻力六年,現要將借用之教堂收回改建樓房,依據借用之合約,三個月內華僑教會必須遷出,這晴天霹靂,突來的事件,震憾了每個人的心,於是我們召開緊急會議,在這之前,也已與華僑教友談過這個問題,但並沒有得到結論。我因平時常看廣告剪報,一日在我的筆記本發現一則售地小廣告,立刻打電話詢問,得知土地尚未售出,經與地主多次洽商、討論、折價,終以六千二百五十萬巴幣(當時的錢幣)成交,之後,地主再減傭金百分之三的價錢,故實價為六千六十二萬五千巴幣(折合美元四萬五千元),兩年分期付款。

接下來是發動僑胞捐款,總計認捐的數額是一億兩千餘萬巴幣,實收一億兩百九十一萬一千元巴幣。這次捐款活動能那麼順利,第一,神父們義務服務僑社八年,諸凡接船、找學校、醫院、租房、稅警……等問題,幾乎有求必應;第二,捐款採分期付捐,由神父每月到捐戶家收款,長達四、五年,也因此認識了很多華僑及其家庭。除了向僑胞募捐外,梵諦岡傳道部也在1964年和1966年各捐助五千美元。1964年慈善摸彩亦籌得三千五百六十四美元,另外在1967年向聖保羅教區借七千新巴幣,作為大廳及教堂地板磨石子的費用,唯至今未還。

1965年2月,地主交地,經簡單整頓修理後,4月16日的復活節,我們就在自己的教堂慶祝了,教友們十分興奮,因為這是大家合作的成果,神父和教友們都喜極而泣。

總之,自1962年至1968年,募收金額是十五萬三千五百六十六元新巴幣,購地建堂用去二十萬七千三百五十六元新巴幣。在興建教堂過程中,歷經不少波折,因該地區原屬住宅區,不準建造教堂、學校及商店,經幾度申請及一位國會議員遊說,最後經聖市市長(Faria Lima)特頒法令才正式通過,感謝天主!

1968年3月10日,聖保羅華僑天主堂舉行竣工開堂大典慶祝,由聖保羅教區樞機總主教Cardeal Rossi親臨主持彌撒,並稱讚我們是在巴西所有外僑當中,第一個擁有自己教堂的僑民,可喜可賀。當日參加慶典的教友及中巴來賓近千人之眾。

這次建堂成功,需感謝的有功人士真是數不盡,在購地時,賴徐純麟先生與地主周旋才達成協定;興建期中沒有了經費,正要停工時,實業家丁荷泉先生捐現款五百萬巴幣,使工程得以繼續咦鰨劃敃r建堂的藍圖畫好後,不知如何開工、打地椿,沈大魁先生當起義工指導咦鼇?967年,沈大魁先生移民美國,臨走前,他特別告訴我,原本三樓樓頂鋼架計算的是平臺數,現已在每根橫樑多加一英寸的鋼筋,將來需要時,可以再加蓋一層。就因為這句話,1987年在我又重回到聖保羅本堂時,看到何神父的書堆積如山,我建議擴大圖書館,那時就記起沈先生的話,決定把三樓平臺增建為圖書館,在呂情之先生大力支持下,才有現在規模的藏書間,也是華人中最有特色的圖書館。

博愛園

鍾大姑在華僑教會做了二十多年的義工,年屆九十,是華僑老人最好象徵。我由此想到“養老院”的問題,從1989年開始研討並四處尋地,卻徒勞無功,正焦慮時,僑胞李道通先生知悉張明為先生有意捐地,李先生速告毛許虹女士轉述給教會,張先生派自己的司機專程帶我們去參觀,該處地形一麵向湖,四周千裏木及鬆樹參天,裏邊好似原始森林,真是太美了,不僅環境優美、空氣又清爽。我乃當機立斷,決定接受張先生贈給教會的奉獻,並在二十天內辦好過戶給教會的手續,待一切就緒,接著是後續的整建工程,但也因此增加了教會的負擔,故至今養老院的工程仍未落實,雖曾多次嘗試申請,但礙於市政府建築的規章,困難重重。不過換個角度看,此路不通找他路,望上主助佑老年僑胞!

接班人

春去秋來,天主教在巴西傳教已幾十個寒暑,神父們漸次步入高齡,教會神聖工作須有後人繼任,每次我回大陸探親都特別注意這個問題。除了人選外,為了申請護照與簽證也必須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好在天主庇佑,傳教的神聖工作終將後繼有人。

李國忠神父,畢業於裏約神學院,並獲得教會法律博士。蕭士昌、蕭士輝兩位在裏約總修會攻讀,蕭思佳讀聖市的FAI學院,馬西明讀聖保羅教區備修院,如今都已相繼晉鐸。蕭淑芹在聖母修女院,陳惠敏在聖市母佑修女院,二位亦已學成初發修會聖願,目前尚在各自修院深造。上述的諸位神父、修女,學成圓滿當回歸本教會,繼承傳教衣缽,繼續待奉天主,為華僑社會服務。

以上所述是聖保羅天主堂開教的一段小歷史,我不敢自誇,隻是盡我本能服務僑社群眾,回饋愛我的所有人,並遵行諾言,獻身做好神聖傳教工作。

“誰要自誇耀,當因主而誇耀”一切工作的成績,都是因主而來,一切光榮都應歸天主,都應歸於華僑的愛心,是教友們在我們瀕危時,慷慨解囊,才有今天的華僑教會。在我晉鐸五十年的日子裏,感謝天主的聖召,感恩華僑界人士的指點,人非聖賢,有遺落欠缺沒作好的服務事項,懇請華僑賜諒。



五十年的回顧

何彥昭 神父

  “逝者如斯” 一日,孔夫子在河邊散步,仰視自然,回顧歷史,看到河水不斷以投入大海,他不禁嘆惜“人生”,對人生有所深入的感觸,遂發出歎息道——“逝者如斯”。

  的確,鳥歸於森林,隻擇棲一枝,人生活在世,宛如時間的頃刻,歷史上的一小段。但是“時間”宇宙萬物中,一切受造物的延續,它本身有始有終,然而“時間”麵對“永恆”又算什麼?古人常說“鏡花水月”便是感歎時間的倉促,人生的變幻。

  回顧五十年前,1955年國際聖體節在巴西召開,中國正定教區主教陳啟明奉命率團參加,有王若石、柳成粹、黨世文三位神父同行,隨後定居聖保羅從事服務華僑、宣揚福音,並向巴西人介紹“中華文化”,促進中巴交流,日後正定海外司鐸陸續集中巴西,現有聖保羅、裏約及古利吉巴三個中心。

  陳主教1959年不幸車禍逝世,繼由王若石神父領導,任勞任怨,備嘗辛勞。服務社會僑界有口皆碑,成績卓著。

  牛若望副主教係報業钜子,雷鳴遠的益世報、大公報的創始人的實際助手,於1968年受聘來巴西主持教會刊物。當時張凱升發起的“僑光”便是眾人愛讀的精神食糧。

  談到刊物,華僑天主堂的歷史資料,我們首先有華僑青年會於1957年3月2日出版的雙月刊,1963年6月1日創刊的《教友通訊》。已提到1964年的《僑光》。以及《心聲》月刊是自1988年9月創刊,由教友聯誼會主辦,是教友活動記錄的園地,希望繼續發揚光大,為基督做見證。

  至於活動團體有了“公教青年會”外,尚有公教婦女會及教友聯誼會。內有青年組,是眾信友關愛的組織,重點有籃球協會。青年隊員是星期六、主日必在教堂球場上顯身手。

  教育方麵,有“天主堂中文學校”師資高深、校風善良,師生親切,學校常保持四、五百學生人數,大家和樂共處,宛如一個大家庭。

  在康樂方麵,尚有“華夏歌詠團”,有悠揚音韻歌聲之美,現每星期日下午,在文化大廳內,眾多歌友男女、老少皆有,載歌載舞,歡樂非常,據說好多老人在家專等到這主日的一天來臨,來此紓放歌聲寬慰心懷。

  華僑青年會是在1955年12月24日,耶誕節初夕,於聖市中心Rua Riachuelo, 260號,在一群有誌青年聚會學習聖歌時,大家興趣盎然,有人提議定期相會,並組織“公教青年會”,聯絡僑胞號召青年,發動文化康樂邉蛹捌淥?顒印kS後有許多非公教青年,期望參加開會決定擴大範圍,遂改名為“華僑青年會”。

  1956年1月14日,舉行全體會員會議,通過會章,選舉負責人,分組活動。

  陳啟明主教對海外青年愛護備至,首先贈送了一批圖書,由李紹芳(李冠義醫生的千金)擔任館長,形成一所小型圖書館。1957年3月2日《僑風》創刊號出版,總編輯為雷厚榞、秦穎新,編輯委員會委員有朱幼英、何超俊、李玉清、王紀中、曲培雲、譚英鵬、吳金玲等。

  1957年9月蕭金銘神每星期六下午三時至六時為僑胞青年學生實習拉丁法文(教育製度規定學校學生選修拉丁或法文)。

  1958年3月畢務國、孔子潤、於樹杭、丁天雄等於Pinheiros區成立了中文補習班,有宋瑞雲小姐及青年會數位教學有經驗的青年為教師,黨士文為指導,學生經常維持六、七十位以上。至今在該住宅區,許多山東前輩華僑婦女常常樂意回顧昔年往事,且屢談不厭。這是青年會中文補習班最有歷史回憶的一段,號稱“第一中文學校”史談。

  關於康樂方麵,在1956年青年會成立以來,在中華會館黃隆傑及應學本等的協助下,青年會方有簡單的設備及數張乒乓球桌,使青年有活動,並舉行比賽。記得七月廿四日青年會第六屆會員大會選出會長陸曼麗、副會長李宗善、事務李超、財務萬誌雄、文牘劉賓宜、學術丁維生、體育王克勝。一個月之後便是8月下旬,舉行了一個全僑乒乓球比賽,採取淘汰製,有中華會館理事長應學本及總領事毛起鵬任裁判,並由二位開球,參加比賽的約卅五人,盛況非常,是華僑青年活動的歷史中光榮的一頁。

  籃球邉癰?悄星嗄昝啃瞧諏?岸Y拜日下午不可或少的戶外活動,籃球比賽更是家常便飯。有一次,1958年7月7日青年會籃球隊與Matarazzo體育館球隊以56比27,青年會球隊榮獲冠軍,大勝凱歸。

  郊遊、踏青、露營、旅行也是青年會經常分期有計劃的戶外活動。例如7月19日青年會舉行冬季大旅行,地點為Eldorado,參加者四十餘人,大家劃了一天船,盡興而返。

  歷年領導青年會的主要人員、會長,據《僑風》所錄為:吳金鈴、朱幼英、何超俊、李玉清、李超、劉曼霞、陸曼麗、朱毅、王冬梅、丁祺等。四年前,王冬梅自美返巴,探望胞弟王紀申,我們會麵時,回顧過去,提起青年會中一般同道、朋友,多各自建立天下,有的成家立業,有的默默無聞,多數各奔前程,失去聯繫,不過念舊之情永在,大家會不約而同的頃懷當年的璀燦歲月。

  華僑天主堂的活動,五十年如一日,我這八十四齡的老者,歷來接觸過的僑胞都清晰留在腦海中,歷歷在目,但物是人非,許多朋友、長者多已不在,悄悄離我們而去了……。時代的激流,不能中途停船,隻有跟著“時光”奔波,投向大海,無垠無邊的大海,難以測量。神妙、莫測、奧秘無窮的“永遠”。由“時間”進入“永遠”這是人生的歷程,也是上帝——天主愛護眾人的時證。

  我們的主教,數位神父以及許多長者先賢,今已在永遠的汪洋中安享“永生”,在主的關愛中不會忘掉我們,更祝我們順利到達這永樂之園。孔子是有神的觀念,麵對江河流水進入海洋,心有靈感曰:“逝者如斯”,定有深遠意義,而不是“悲觀”。

  

神父晚年的感觸

張春玉 神父

今年是我晉鐸五十周年金禧,也是我進入八十壽辰,消息傳出,就有些友人要我寫點回憶錄或是我工作至今的片斷文章,可是我想過去五十年,沒有什麼可記錄的,隻因一想我已是教會老兵,服役也已有四十多年,當然也有苦甜經歷過程,就我記憶所及簡寫一點而已。



陳啟明主教的偉大

在巴西傳教服務的神父,都是屬於中國河北省,正定府教區的神父。陳啟明主教是正定教區的國籍主教,任職不久,對教區的傳教工作,有充分的表現,對教務發展做得盡善盡美,而且陳主教也有遠見之明,對自己的神父遣送出國深造,故多數神父修士都到羅馬歐洲各地研究有關宗教學問,他確是一位非常的人物,因他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有超人的見識,他做了聖人的奇事!

天主的工具

1958年我在羅馬傳信大學讀完了教會法律,領受了法律博士學位,奉陳主教之命,由義大利羅馬來巴西為僑胞服務,因當時中國人在巴西很少,又因聖保羅總教區很多本堂區缺乏神父,當時聖市總主教與陳啟明主教麵商,就把Ibiúna聖母七苦本堂區交給我們中國的神父來開荒,因那是一片土人所居之地。當時陳主教就派我去開荒,此地區多數是深山野地,原始森林。聖市主教和他的助理主教對我們隻抱著觀望的態度,他們知道我們是外國人,葡語不精通,傳教經驗沒有,物力人力都不足,常是半饑半飽過著傳教的生活,可是上主就用我這平淡無奇,又是極為平凡的神父,作了祂的福傳工具,使這荒蕪廢墟的地方成了聖保羅教區的模範本堂區,聖市總主教及其助理主教見了中國神父苦幹的成績,都目瞪口呆,隻有說聲:“中國神父作了不平凡的事。”



軀體飽嘗顛沛之苦

因聖責在身,要去巴西各地開展教務,與各主教及華僑聯繫拜訪,人生地不熟,開車又不識路途,兩手空空,無錢寸步難行,每次開車外出,一麵求主賜我勇氣,一麵是眼淚汪汪,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流浪傳教生活。天無絕人之路,我每到一城市,先找中國飯店,吃點簡單食物,付帳時,就請教飯店老闆,查這裏的華僑地址,以便前去造訪,到了晚上自己再找地方過夜,真可說歷盡千辛萬苦。拜訪華僑的方式當然是自我介紹,並在談話中關心華僑有什麼難處,並答應他們在巴西身份不合法以及沒有居留證的問題給予合法化,借此問題在僑界找開交往的門戶。其次每到一城市給他們放演中國電影或成立中文學校,家庭集會,並給青年們組織娛樂節目,借此我們就與各城華僑走上了友誼的關係,再加上他們的合作與關心,不少的難處就很快解決了。為借地方作我們的活動,我就找修女院,諸如孝女會、苦難會、聖心獻身會、主顧會、聖母往見會、聖功會等修女院,她們很快就伸出了援助之手,“我沒有吃的,住的地方,妳們照顧了我”!妳們的善行已登記在天上。



學習德語的心得

1955年我在羅馬傳信大學攻讀教會法律時,除了精讀拉丁文及主要外語外,德文則成了我寫論文的主要工具,因雖用拉丁文寫了我的法律專題博士論文,但參考書多是德文寫的,當時我對德語一竅不通,因此不得已就在這方麵下了苦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我立起誌氣的時候,讀德語大多是自修自讀,誰知後來德文成了我工作獨一無二的工具,來到了巴西,我們都是離鄉背井的人,生活及傳教費用苦無來源,開始向德國教會及慈善機構求助,羅馬傳信部也不例外,不久德國的各教會就開始補助我們各位神父的傳教費用,並各堂區的生活費,雖說不多,但對我們神父們的建堂工作,真是一大幫助。

請聖功會修女來巴西的初機

當時我到各處奔走,看訪華僑,修女們給了我很大的同情與關心,並以住宿來收留我。我們先同孝女會交換意見,因陳惠林的姐姐是臺灣耶穌孝女會修女,隻因她們人數不足,就給我們介紹了聖功會的修女,在1978年我們與她們取得聯絡,她們很快就有四位修女來聖市,其中一位就是鐘素月修女,當時因我們聖市的處境仍欠佳,機會還不成熟,從此就沒有很多的交往及進展,後來時機成熟,她們就很樂意來巴西助理神父們傳教及輔導教會社會等諸福利事業。這真是人助天助,深望神父們、修女們及教友協力工作為中國在巴西的教會展開新的一頁。

結語

凡我未能為巴西僑胞及教友做到之處,請原諒我的無能,並請諒解我的處境,因我是平凡人,隻能作平凡的工作,一生平凡,童年平凡,作修士時無奇,晉鐸後也隻是一平常神父,至死仍是平平無奇。可是各處的僑胞大家不認為我是逃避現實,反而我所到之處對我的同情與愛護有加,使我終生不忘,銘刻在心。

再值得一提的是我由衷的感謝諸位熱心教友,不惜時間、精力、財力來完成我五十年周年慶祝,對此我深表謝意,使我不可時刻或忘。對人生的過程我要借句詩詞來結束本文:“眼前富貴一盤棋,身後功名紙半張”!祝諸位神形保重!

  

一位值得懷念善良的業主

徐純麟

數十年以前我們天主教華僑教友,每月假聖保羅市中心區古老的德國教堂望彌撒(Rua Tabatinguera, 301),由中國神父王若石神父、蕭金銘神父、何彥昭神父等輪流主持彌撒,聖祭禮儀,參加彌撒的有鄭健生總領事全家及十餘家僑胞及家屬等。曾記得於斌總主教來聖市視察,並為已領洗教友主持堅振,事後與全體神職人員及教友共同聚餐,歡聚一堂,於主教頗為贊許。

好景不常,不久德國教堂前來通知,該堂要收歸,催促搬遷。

蕭神父即到處奔走,找適當土地,以求一勞永逸,自建中國教堂,天主不負苦心人,有一天蕭神父打電話給我,約我同去看一塊土地,前麵橫有50公尺乘直50公尺,共為2500平方公尺(即現今聖保羅華僑天主堂堂址),原是一家建築公司,堆放舊機械工具,雜物等,前麵馬路雖是泥路,但交通非常方便,實在是我們建堂的好地方,翌日,我陪同王、蕭二位神父去城中區業主高露列吉工程師(Eng. Dr. Carlos Leite)的辦公室洽談土地的價格及付款條件,經蕭神父告知,教廷撥款5000美元,其餘一無所有,全賴華僑捐款。故簽合約先付百分之五十,其餘一半分廿四個月分期付款,利息每月一分,此土地主人聽說是建教堂,所以如何付款,可由我方提出。因為手頭資金匱乏,與主人商量,廿四個月最後一天,一次付清,平時每月隻付一分利息,等華僑捐款後,神父可以利用一半尚未付土地的價款來陸續用於建堂(因為當年通貨膨脹,一年25%的貶值)。

蒙天主恩賜,這位善良的主人高露列吉慷慨答應了這些條件,實現了中國華僑教友有了自己的教堂的願望。購入這塊土地後,即陪同神父去各上海實業家和僑胞教友們捐款,承蒙各界踴躍解囊,感謝天主。

我永遠不會記忘這位業主的慷慨與無私。他這麼愛主,翕合主意,一定蒙天主的恩佑,今生事業順遂,將來在天國永享福樂。

  

五十年歲月的見證

陳和昌

  時光荏苒,半個世紀的歲月流逝,整個世界都改變了麵貌,但華僑天主堂的神職人員,其服務熱忱與績效,則是與日俱增,無論是宣揚天主福音或服務僑眾,都是有口皆碑,廣受讚譽。

  五十年前,也許是天主的聖意,由於戰亂關係,中國人民大量外移,遠流重洋到海外尋求安樂土,其中尤以南美洲的巴西人數最多,惟因環境陌生,加諸語言障礙,創業麵臨種種困難,斯時也!中國正定教區陳啟明主教奉派率同王若石、黨世文、柳成粹等三位神父前來裏約熱內盧參加第三十六屆聖體節,因此機緣,教廷才核準委派陳主教及出生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的一批年輕並已獲得聖品的神職人員,陸續到達巴西傳教,使僑居巴西的炎黃子孫,有如荒漠中遇到甘泉。

  襤褸篳路,慘澹經營,在所有神職人員之堅持努力下,由無變有,從借用巴西人之小教堂,發展到擁有自建之聖保羅華僑天主堂;另外在南部古裏吉巴(Curitiba)及裏約熱內盧等地,設立教堂為華僑服務。

  自助人助,除了教友及僑眾熱心捐助外,梵蒂岡傳道部及其他有關人士,莫不鼎力支持,發展到後來,聖保羅本堂擁有了三層樓建築物,其中除二樓是天主聖殿專供彌撒瞻禮之用外,底下作為大禮堂,是集會交誼及舉辦各種文康活動之場所,至於頂層則辟為圖書館,擁有中外古今書籍五、六萬冊,還有四庫全書等大量線裝冊;另外各種錄影帶近千套,供僑界借閱,充實精神食糧,滿身書香氣息的何彥昭神父,是圖書館的創設人,現任館長喻若榮女士,義工三十多人,包括教友及僑界人士,熱心參與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附設之中文學校,規模之大,在中南美洲獨一無二,幼稚班到高中,共有學生五、六百人,分為十九班,師資優秀,在校長唐酆濟華之領導下,以智德體群諸育並重,辦理成績斐然,造就不少英才,在僑社有口皆碑。

  此外,天主教堂尚為華僑及僑胞建立醫療保險製度,二十多年來,受惠者難以勝計,同時又配合各僑團,每年辦理冬令救濟貧民義賣募款及其他愛心活動,充分發揮主愛世人之博愛精神。

  五十年的歲月,轉眼已經過去,奉派前來巴西傳教的神職人員,除了陳啟明主教先行返天國外,其餘的幾位鐸座,亦日見凋零,王若石神父服務於臺灣,目前仍在巴西傳播福音的,隻剩下蕭金銘、何彥昭、張春玉等三位神父,連同在古城服務的陳惠林神父,亦不過四人,而且均已年逾八十,垂垂老矣!

  幸蕭金銘神父高瞻遠矚,預作未雨綢繆,多次返回中國大陸,在故鄉河北石家莊故裏,從親友中物色天資聰敏,並有信德之男女青年,接受天主之寵召。已膺任神職作為主耶穌基督使徒者,最先是李國忠神父,服務於裏約市;在聖保羅計有:蕭士輝、蕭士昌、蕭思佳、馬西明等多位神父,及蕭淑芹、陳惠敏修女;另外又從臺灣約聘才藝經驗俱備之方秀嬌、吳桂秋等兩位修女前來協助;還有巴西籍修女Ana Lúcia及Margarete等加入,陣容壯大,人才濟濟,現在所有新的神職人員都可獨當一麵,無論主持彌撒及其他聖事,莫不表現優越。從此接棒有人,幾位老神父,當可卸下仔肩,安心頤養天年!然而截至目前止,在教堂中,幾位神父爺爺仍然難得安閒,依舊在彌撒台前出現,輔導新的一代,讓祭獻禮儀顯得更圓美的讚頌天主。

  

  

回顧華僑移民巴西接船點滴

何彥昭 神父

  1955年,拉丁美洲巴西第三十六屆國際聖體大會,陳啟明主教與王若石神父代表中華公教會(天主教)參加盛會。奉聖保羅樞機主教Mota聘請且批示留住聖市為僑胞服務。1957年蕭金銘神父與我先後由魯紋大學畢業奉主教指示,來巴西聖市為協助華僑移民,緣有接船事宜。

  當時印尼蘇加諾總統執政,正在排華,於是印尼華僑紛紛移民巴西,另起爐灶,建立家園。而印尼華僑有原籍福建及山東之分,福建華僑多受荷蘭教育,講荷蘭文。山東多數接受華語,以經商打工為主。隨後香港調景嶺一帶大陸居民開始移民巴西,當時空卟槐悖?鄶凳淺撕商m船每月中旬多有船隻到達山度士(Santos)港口。後來臺灣華人多經日本乘船來巴西,形成當時的華僑移民巴西的熱潮。

  有關在聖市港口接船,近日翻閱當年青年會主辦的《僑風》上有蕭金銘神父的一段文章述及昔年去山度士(Santos)接船趣事:曾有一家七口自越南遠道而來,本約定有朋友來接待下船,但不知何故約定的朋友未到,來巴西眾僑胞多數離船而去,隻有這一家留在船上。在氣極緊張之下,堅持原船返歸,經蕭神父上船勸勉,協助下船,並助其到達聖保羅市找到了朋友,才算問題解決。

  當時華僑來巴不是觀光旅遊,而是全家移民。大人小孩之外,往往行李多件且多以貨櫃方式到達。在言語不通,手續不明情形下,接船神父隻有帶領僑胞東跑西顛,海關部門繁多,手續繁雜,有的還要等待相當的時期,才能拿到“許可”。

  記得最使頭痛的是在通關“行李檢查處”稅務員多方為難,藉以秩∑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