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洪魯克男屍雙手置於腹部,手背向上,自手背至腕部,遍刺青色幾何形圖案。 ..."> 紮洪魯克男屍雙手置於腹部,手背向上,自手背至腕部,遍刺青色幾何形圖案。 ..." />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尋找巴人的足跡(圖9) 田野考古在中國出現以前,有關中原文化對鄂西三峽地區進行擴張與控製的曆史,學者們隻能從僅有的幾本文獻上尋找線索,比如《山海經》《左傳》《後漢書》等。 《尋找巴人的足跡》 撰文/王鳳竹 鄒後曦 方剛等 攝影/曾年 2003.9 專題介紹: 在過去的10年中,散布在川東、渝中和鄂西的眾多巴人遺址吸引了從中國各地蜂擁而至的考古學家和人類學者。一件件鋒利的戈矛劍鉞,一件件融有巴、蜀、楚、秦文化風格的銅器、陶器和玉器,幫助我們再現了一個在曆史車輪揚起的塵煙中湮滅的上古民族。 < language="java"> />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考古工作人員正在對元代的圓形酒窖進行研究(圖10)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這是白酒釀造過程中使用的爐灶和蒸餾設施,爐灶由火膛和工作坑組成(圖11) 《破解中國白酒起源之謎》 撰文/樊昌生 楊軍 攝影/趙可明 盧繼成 2004.2 專題介紹: 白酒是很多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但什麽是真正的白酒?中國的白酒是何時起源的?江西李渡無形堂元代燒酒作坊遺址的發現終於幫我們解答了這些謎題。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當曆史的風煙散盡,當這些鏽跡斑斑的鐵器重見天日,我們感受到了時間的無情,也聽到了曆史的歎息。(圖12) 《唐橋遺夢蒲津渡》 撰文/範亞昆 攝影/鄭雲峰 2006.10 專題介紹: 1991年,在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的黃河故道上,出土了4尊各重5000公斤的鎮橋鐵牛。如今,這些國寶鐵牛連同相繼發掘出的鐵人、鐵山,一起安靜地站立在蒲津渡遺址博物館裏,如同在回味蒲津渡1000多年前的波翻浪湧。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西漢早期,劉交開風氣之先,率先使用依山為陵的大型橫穴岩洞墓。就墓葬本身而言,西漢任何諸侯王國都無法與楚國相比。(圖13) 《地下的漢朝之地宮探密》 撰文/艮迪 攝影/鄭雲峰 2005.10 專題介紹: 古城徐州,地下掩埋著一個個規模宏大的漢代宮殿。在2000多年的時光流轉中,它們或被盜掘,或默守自己的秘密,靜等著考古學家的發現。當這些陵墓終於呈現在世人麵前,一個神秘的世界便陡然打開了……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紮洪魯克男屍麵部彩繪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地方。(圖14) 《中國新疆的古代幹屍》 撰文/王樾 供圖/祁小山 2002.7 專題介紹: 這些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社會身份的幹屍標本,其衣冠服飾以至人體的細部特征,大都似入葬當年。在他們身上凝聚著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在曆史長河中,戰國時期隻是一個截麵,而九連墩隻是這個截麵上的一個點。恰恰是對這個點的發掘,使我們看到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圖15) 《迷霧環繞九連墩》 撰文/胡雅麗 攝影/餘樂 2004.12 專題介紹: 九連墩大型楚墓群位於湖北省棗陽市,2002年在對一號、二號墓進行發掘時獲得大量珍貴的文物。這座公元前300多年的楚國古墓,是目前已發掘的楚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墓葬,但墓主的身世至今仍如迷霧繚繞……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唐代女性流行戴“義髻”,即用假發綰成發髻戴在頭上。這件女俑頭梳高大的墮馬髻,“義髻”與頭發在腦後粘接。 (圖17) 《唐朝美女的化妝術》 撰文/李明 劉呆運 攝影/張明惠 繪圖/馮力榮 2004.4 專題介紹: 美容化妝對古往今來的女性而言始終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特別是在風華絕代的唐朝,就讓我們循著曆史的足跡去看一看唐代美女究竟是怎樣攬鏡梳妝、幻化美麗……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這位年長婦人的屍體保存完好,麵龐看起來很瘦削,可能是一位身份顯赫的人物。 (圖18) 《小河墓地:神秘的死亡殿堂》 撰文/張鴻墀 攝影/劉玉生 2005.1 專題介紹: 宏大的規模、奇特的葬製、數量眾多的幹屍以及豐富的羅布泊早期文明信息……小河墓地在國內獨一無二,在世界上也沒有任何墓葬與之類似。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佛灣第136號轉輪經藏窟(南宋),此窟為平頂長方形中心柱窟,中心柱為轉輪經藏(圖19) 《佛窟中的世俗信仰:大足石刻》 撰文/許暉 攝影/鄭雲峰 2006.9 專題介紹: 在敦煌、雲崗、龍門三大石窟藝術之後,9~13世紀的大足石刻顯示了外來的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在中國發展的最後成果:完全中國化,並成為中國日常生活的藝術載體。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幾個壯漢押解著一人高的蝗蟲精,使人一下聯想到數千年來蝗蟲對中國農業的嚴重危害 (圖20) 《山西新絳縣稷益廟壁畫:畫在牆上的農業史詩》 撰文、攝影/魯忠民 2003.10 專題介紹: 晉南新絳縣陽王鎮的一片農田之中,坐落著一處並不雄偉的古舊院落,牆上閃現出輝煌的畫卷。那恢宏的場麵和精湛的繪畫技藝,堪稱我國古壁畫的瑰寶。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東魏時代的石雕脅侍菩薩像,殘高36厘米。菩薩麵含微笑,丹鳳目,頸佩貼金項圈,飾複雜的瓔珞,身著天衣,飾浮雕蓮花的前頭光(圖21) 《青州佛像之謎》 撰文/蘇石 圖片提供/中華世紀壇 2003.1 專題介紹: 6年前,藏匿地下近千年的400多件佛教石刻造像被發掘出來,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因為它從根本上駁斥了一些世界美術史學家認為中國沒有雕塑的說法,而且時間比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雕塑要早得多……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出土的嵌綠鬆石牌飾,發現於墓主人的胸部 (圖22) 《二裏頭:中國最早的帝王之都》 撰文/許宏 攝影/王立力 2006.2 專題介紹: 在洛陽盆地的一片麥地裏,二裏頭遺址不動聲色地潛伏著,像一條酣睡的巨龍,一旦醒來就會震驚世界。 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甲骨文的發現把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曆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 (圖23) 《殷商廢墟下的帝國》 撰文/沙鶴 攝影/陳溯 朱洪宇 2006.3 專題介紹: 殷墟曾是“中國曆史上最早一個長期穩定的都城,是青銅器時代中期東方的一個極其獨特的世界性城市”。然而它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直到3000年後才被世人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