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感懷
(2005-07-27 04:05:26)
下一個
文章來源: chinching水魚清
在澳大利亞,曾有幾個比較談得來的朋友問過我,你為什麽來這裏?
對這個問題,我有幾個不同版本的回答,多半都是為了省事、為了便於他
們理解、為了避免誤會。
為什麽出國?我發現我有時竟認真地想這個問題。
排首位的應該就是眼界的開闊、視野的拓展,俗稱長見識。
在國內時,我也看了無數的美國大片,也經常上網窺視國外的新聞,
但出國後發現,原來自己過去對國外的了解是那麽有限。
出國後,我雖然沒有文化震撼的體驗,對這裏的現代化、物質上的發
達更沒有感到驚詫(相反,我最初倒是很奇怪這裏怎麽不像我想象的那樣
“西方”,那樣“資本主義”)。但是,這裏的很多軟件類的東西,比如
社會的運行機製、人們的價值觀和集體性格以及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各
個民族所經曆過的曆史路程、乃至變化多端的心態、思潮和格局,這些,
都是我不置身其中就難以領會得到的。
在這裏,對澳大利亞的認識是全新的、直觀的;對世界其他文化的認
識,不見得就是更正確,但起碼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出發的,有時也是更直
接、更快速、更豐富的;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了一個新的
再認識,這一點,對於我這樣一個常識不夠淵博、思想不夠成熟的人來說,
很重要。
我一直認為,假如我不能對這個世界有個比較全麵、比較深入的了解
和認識,那是件有點悲哀的事,是我所不能容忍的。所以,長這個見識,
這不僅是我出國的主要目的,也是我現在所得到的最大的收獲。
我想如果出國後能夠繼續深造的話,那你還會在專業領域內有提高和
進步。並且,這些會對你今後的事業發展(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會
很有好處——假如你能夠一直矢誌不移地從事本行的話。現在的新移民,
很多都會帶來自己的國內的積蓄,然後等讀完一個學位並且找到了一份固
定些的工作,才能扭虧為盈。有了工作,假如能勤儉持家,也會攢下一些
錢。但是,這個數目也絕對不是你在國內不做生意就掙不到的。
此外,我們看看許多人回國後覺得有哪些是不習慣的、難以忍受的,
那也就是國外生活得到的好處了。
這裏說的,都是我認為得到大家公認的、較為普遍的現象。比如,國
內有一些地方會發生下麵不太令人滿意的事情:環境汙染,綠化不好;工
作科研的環境有時不夠理想,比如經費不足、信息渠道不暢通等等;辦事
效率較低,官僚作風時常可見,人際關係較複雜;一些規章製度、機構的
設置不夠完善合理,也缺乏靈活性;有時會上當受騙(做生意或者購物),
公共設施不周全(比如公廁裏沒有衛生紙),不方便。
出國或者是在國外生活,可能會有的比較大的一項損失,就是人生過
程中的一些環節的斷裂。比如,有的人可能在婚姻、生孩子、工作事業等
方麵錯過一些機會,錯過恰當的時機,或者幹脆就是錯過去了。當然這些
都是事在人為,可以盡量去避免的。但是要知道,誰最初也都打算得挺周
全的,可實際上一路走下來,最後你會發現竟是那麽的身不由已。
在國內,我們也不一定是在父母身邊,但如果是離開十年八年,那我
覺得這就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小時候,父母都要看著我們邁第一步學走路,
掉第一顆牙盼長大,現在,我也很想看他們是怎樣越老越有童心的,看他
們怎樣去公園跳集體舞,怎樣穿著打扮日益花俏時髦的。
我看到過美國中文報紙上的一條報道,說在哈佛召開了一個關於中國
網絡發展的展示會,會上很多中國留學生提問,說明他們對今天的國內太
缺乏了解。當然,假如國內這些變化對你的生活工作沒什麽重大影響,那
也就無所謂,那就跟上一條一樣——隻是個對祖國的感情的問題。
有人說出國了那自由的感覺就像到家一樣,也有人覺得在國外不用受
人際關係的氣(誰說就真的不用!),這些我都沒有同樣的親身體會。
最初,語言上的遲鈍、經濟上的拮據、社會地位的降低、想家都會影
響心態。然後,當你能跟普通外國人“同樣”工作生活時,會有兩樣東西
影響你的心態:一是二等公民的感覺--種族歧視當然依舊存在;二是空虛
感,就是覺得周圍的一切似乎跟你的關係都不大。在國內的年輕人會覺得
什麽都瞧不起、都看不順眼、都不值得一做,而在這裏,假如我不是土生
土長的話,你會覺得一切熱鬧都隻是別人的熱鬧。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在國內我們也是這樣啊,或者外國人也並沒有怎
樣參與呀,或者是你也可以參與麽——也許這都有道理,但是在感覺上我
就真是這樣的感覺。
此外,還有一些方麵的變化是很難講究竟是收獲還是損失的。
很多人出國後會發現自己的生活態度變了。過去在國內時總是雄心勃
勃想幹一番事業的勁頭,現在就變得很能安於過平淡日子。我的一個朋友
過去是在國內頭號名牌大學裏教經濟的,現在,她在這裏作小學漢語教師。
她過得也挺開心的,和同為教師的澳籍丈夫平時上班,每年假期去旅遊、
滑雪。
這種變化你既可以覺得是找到了生活的真諦,也可以認為胸無大誌,
有點苟且的意思。當然這個變化不僅跟國內外的氣氛不同有關,也跟人的
年齡有關。但是,國內似乎是連剛退休的人都像剛畢業一樣,有的人在張
羅著開公司做買賣。
在國外生活,物質上應該是有一些提高的,比如牛奶果汁的物美價廉;
住房寬敞;出門開車;熱水的方便;超市裏切好了的生肉和沒有魚刺的魚
肉;打電話付帳的方便;圖書館的慷慨和便利;微笑服務;周圍全是英文
……
我真是在很誠實地寫著,寫我的感受。但是這些,當我在這裏生活的
時候,就從來也覺不出好來。有了,就不珍惜了。
相反,我身邊一些中國同胞生活的節儉倒很讓我印象深刻。那份精打
細算,把日子都過回到了七十年代,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就是買到了便宜
幾毛錢的減價商品。即使是那些來了幾年、有一定固定收入的移民也是如
此。大家也常常互相通報便宜減價信息,我聽了之後,很為自己愚蠢的奢
侈而汗顏。
所以,在此提醒國內愛享樂的年輕人,對這裏的艱苦一定要有思想準
備。也不隻是華人如此,普通外國百姓們也是一樣的節衣縮食。
來到國外,我們都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來學習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以適應這個社會。比如語言、開車、人情世故、規章製度等等。這些,如
果今後能夠很好地加以利用,那麽這就是收獲;如果不能,那這個重塑的
艱難過程就是彎路,是損失。
在這裏,生活道路的選擇很多,人們都像是來到了一個新起點,要重
新定位自己。而且在各條路途上,付出的和收獲的比例都比較合理均等,
沒有什麽捷徑竅門,除了中彩票否則很難暴富,和這裏相比國內才是機會
多多的世界。同時,人們評判高下優劣的標準也很多樣化,或者根本沒人
顧得上評判誰。
在國內時,大家認為國外的生活好,常常愛用的一個印證就是如果出
國不好為什麽那麽多人出去了都不回來,可見一定是好。
據我的觀察,在這幾類情況下,人們常常不回國:在國外事業發展順
利的人不回國;跟當地人結婚的不回去;在國外付出太多艱辛的不回去,
於情於理,我們都沒法把過去辛酸一筆抹殺了;在國外成績不大的不回去,
大家都說,回去我又能幹什麽呀;再有的,幹脆就是因為呆得太久了的,
也不回去。再回國,就又像是出了一遍國。我認識的一位東北老鄉,17歲
時來澳大利亞,現在34歲。兩邊是同樣的歲月,但是澳大利亞的17年就已
經是她的全部。想起國內,她想的還是那些陳年舊事。
現在,其實大家對出國回國都已經看得比較淡,不再是當作終身來對
待。有些人出國後都盼著有朝一日能衣錦還鄉——能作為外國公司的代表
派回去,或是能有實力回國開創自己的事業。於是,大家就是在國內時為
出國而奮鬥,出了國,就再為回國而奮鬥。我們很懂得螺旋式上升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