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元周期和全球經濟周期(下)(zt)

(2007-12-23 08:28:24) 下一個

美元周期和全球經濟周期(下)

 

美元本位製開啟美元周期

 

1971年8月15日的“尼克鬆衝擊”,開創了人類貨幣體係的嶄新時代:純粹的美元本位製正式登上曆史舞台。沒有外部約束的美元本位製和主要大國貨幣之間的浮動匯率體係,的確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勇敢新世界”:國際儲備貨幣完全沒有“錨”,全球貨幣、金融、經濟之穩定,完全取決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其他國家幾乎無能為力,隻能被動接受。

 

易言之,純粹美元本位製度下,美元周期直接決定了世界經濟周期,美元相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的周期性波動,直接導致或決定了全球貨幣動蕩和金融危機。深刻探索美元周期及其根源(美元周期往往具有經濟之外的獨立根源,並不完全是經濟活動本身的被動反映),尤其是國際政治、軍事、外交和美國國內政治力量對美元周期的決定性影響,乃是我們理解全球經濟波動的關鍵線索。

 

為什麽會出現尼克鬆衝擊?為什麽美國政府公然撕毀布雷頓森林協議?為什麽美國不遺餘力地向全世界推銷浮動匯率?經濟學教科書從來沒有給出滿意的答案。必須承認,我們對全球貨幣動蕩之原因,依然知之甚少。唯有透徹理解國際貨幣製度遊戲規則和演變曆程,我們才有可能解釋和推測美元周期;才有可能解釋和推測全球經濟周期和金融危機。

 

貨幣動蕩和金融危機成為家常便飯

 

純粹美元本位製誕生之後的國際貨幣體係,最鮮明的特征乃是金融危機成為家常便飯。危機爆發的頻率超過以往一切人類曆史。且讓我簡要列舉1971年之後的主要金融危機:

 

1974-75年:全球性金融危機。起源於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美國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石油危機導致歐洲美元市場暴漲。崩盤的主要部門是股票、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商業地產。

 

1979-82年:全球性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石油美元滾滾流入第三世界國家。崩盤的主要國家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災難波及世界眾多國家。

 

1985-87年:美國金融危機。起源於強勢美元政策誘使投機資金流回美國,觸發美國房地產和股市瘋漲。崩盤的主要領域自然是房地產、股市和金融體係,以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暴跌為標誌。

 

1990-92年:日本金融危機。起源於1985年《廣場協議》,美國強迫日元持續大幅度升值,導致日本經濟體係的驚天大泡沫。崩盤的主要領域是股市和房地產,股市跌幅超過70%,房地產跌幅超過50%,災難很快蔓延至銀行金融和整個經濟體係,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衰退。

 

1992-93年:歐洲匯率機製(ERM)危機。起源於浮動匯率動蕩和美元相對歐洲各國貨幣以及英鎊的持續弱勢。國際投機熱錢(主要是對衝基金)肆意攻擊英鎊和歐洲貨幣,導致英鎊和裏拉匯率崩潰,被迫推出歐洲匯率機製。

 

1994-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且迅速波及全球。起源於墨西哥盲目的金融市場自由化(依照“華盛頓共識”的指示辦事),大量熱錢流入墨西哥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造成投機資產價格泡沫。

 

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債務危機。起源於亞洲各國盲目金融市場自由化、放鬆資本帳戶管理、弱勢美元誘發投機熱錢大量流入亞洲和俄羅斯。1996年起,弱勢美元政策結束,投機熱錢迅速流出亞洲各國,資產價格泡沫破滅。

 

2000-02年: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導致信用市場急劇萎縮。起源於1996年開始的強勢美元周期,導致大量國際資金流回美國參與股市和其他資產投機。

 

2007年:美國次級債務危機和全球信用市場動蕩。起源於2002年開始的弱勢美元周期,美聯儲持續降息誘發房地產市場毫無顧忌的信貸擴張。

 

以上是粗枝大葉的曆史事實,沒有包括各種波及範圍較小的金融危機。然而,我們清楚地看到: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裏,全球性金融危機至少爆發九次之多,危機的頻率達到每四年一次!與此相對照:1945-1971年的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時代,全球性金融危機從來沒有發生過(盡管出現過幾次小規模的匯率投機衝擊)。1870-1913年的金本位製時代,全球性金融危機也隻發生過三次。

 

美元周期與金融危機如影隨形

 

1971年之後的金融危機,具有三個異常鮮明的特點:(1)危機幾乎總是出現於美元周期走勢之拐點或轉折點。易言之,美元相對其他主要貨幣之強勢轉為弱勢、或弱勢轉為強勢,必定伴隨著一次或多次金融危機;(2)危機前後總是伴隨著國際資本(主要是投機熱錢)的大規模流動;(3)美元周期之轉折點或拐點,總是源於美國國內財政貨幣政策或國際政治外交策略的重大變動。

 

讓我們看看1971年尼克鬆衝擊之後的美元周期波動:

 

1971-1979年:弱勢美元周期。“尼克鬆衝擊”之時,美元相對世界其他主要貨幣一次性貶值,幅度高達15%。美元從此進入持續貶值周期,到1979年,美元相對日元、馬克等主要貨幣之貶值幅度,超過30%!美國和全球貨幣供應量急速增長,觸發石油、貴金屬(黃金等)、基礎原材料價格飛漲,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陷入史無前例之“滯脹”。與此同時,石油危機和沒有“錨”的美元本位製,共同造就了龐大無比的“石油美元”和“歐洲美元”市場。巨量石油美元滾滾流入拉美國家,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對外借債高潮和虛假繁榮,埋下了拉美債務危機之禍根。

 

1980-1985年:強勢美元周期。1979年7月,保羅·沃爾克臨危授命,以鐵碗手段遏製通貨膨脹,他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前所未有之高度,猛烈的緊縮措施很快見效,美元結束近10年的持續弱勢,開始逆轉為強勢美元周期。供給學派革命(裏根經濟學)所倡導的減稅政策,刺激美國真實經濟強勁增長,是推動美元強勢周期的主要力量。然而,裏根政府急劇增加的軍事開支,造成美國的巨額國際收支赤字和財政赤字,後者反過來成為美國強迫日元和歐洲貨幣升值的主要借口。

 

1986-1995年:弱勢美元周期。1985年9月五國集團簽署的《廣場協議》,明確要求“其他主要貨幣相對美元進一步有序升值”,觸發長達十年之久的弱勢美元周期。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遏製日本全球擴張、擾亂日本金融體係和貨幣政策、以匯率升值為手段迫使日本開放國內市場等等,是《廣場協議》的基本戰略考慮。《廣場協議》之後,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操作部門多次直接幹預外匯市場,拋售美元、買入日元和馬克。一年之內,美元相對日元之貶值幅度就超過20%。

 

1996-2001年:強勢美元周期。1996年開始的強勢美元周期,主要推動力量是:以美國為首的信息科技革命吸引大量資金重新流回美國,參與直接投資和證券買賣;克林頓政府致力於改善財政赤字且最終實現財政盈餘;財政部長魯賓極力倡導強勢美元政策,認為強勢美元政策最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強勢美元是所謂“魯賓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2002年-至今:弱勢美元周期。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和接踵而至的911恐怖襲擊,讓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和美元的信心深受打擊,資金開始大規模流出美國、湧向世界其他地區;以格林斯潘為首的美聯儲為避免美國經濟陷入持續嚴重衰退,不斷降低基準利率,金融體係之流動性急劇增加;對外反恐戰爭之巨大開支,讓美國政府之財政赤字和對外負債不斷刷新記錄;次級債市場崩潰誘發全球信用市場動蕩,全球投資者對美元的信心持續下降。自2002年以來,相對一籃子貨幣,美元已經貶值了大約25%,以石油、黃金為首的全球資產價格持續暴漲。

 

2009年下半年,弱勢美元周期可能逆轉

 

顯然,美元周期取決於三大力量:(1)美國的全球軍事外交戰略和行動;(2)美國的財政政策;(3)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為了推測2002年開始的弱勢美元周期何時結束,我們必須密切關注以下三個重大事件:(1)美國是否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或繼續保持對伊朗的軍事威懾;(2)次級債危機什麽時候能夠塵埃落定;(3)民主黨是否能夠贏得2008年總統大選。

 

初步判斷是:若美國停止對伊朗的軍事威懾且逐步從伊拉克撤軍;次級債危機之最終損失一年之內水落石出;民主黨贏得2008年總統大選,那麽,本輪弱勢美元周期將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逆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