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權史(上)
引子
2003年12月13日,美國駐伊拉克特種部隊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抓住了布什總統最大的仇敵薩達姆。當全世界人民懷著各種情緒,觀看美軍士兵逮住狼狽不堪的薩達姆時,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千躲萬藏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隨身攜帶的,不是別的任何財物,而是七十五萬美元鈔票,全部都是嶄新的100美元現鈔。
隻有了解當今人類金融貨幣體係的人士,才能深刻認識這七十五萬美元的深刻象征含義和難以言表的巨大諷刺。薩達姆是極少數敢於與美國叫板的國家領袖,曾經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當他國破家亡、被迫逃難之時,卻又不得不攜帶美元!為什麽不攜帶伊拉克本國貨幣?為什麽不攜帶歐元、日元、英鎊或人民幣?普天之下都知道問題的簡單答案,那就是:當今世界,隻有美元走到天涯海角都有人接受,都有人心甘情願儲存美元,美元可以兌換任何其他貨幣或購買幾乎所有物品和服務(順便說一句:全世界天文數字般的毒品和走私買賣,幾乎全部都是美元交易)。一句話,美元是當今世界唯一的硬通貨,它到世界每個角落,暢通無阻。
這就是美元本位製,一個極其簡單卻最不平凡的事實,它對我們每個人生活之影響是如此巨大和深入,以至於我們幾乎不去思考它的多重含義。然而,假若我們不從理論邏輯和國際政治經濟金融乃至軍事外交角度,深入剖析美元本位製對中國經濟整體的巨大影響,我們的戰略和決策就要犯曆史性的重大錯誤。
是的,我們的時代是美元本位製時代,是美元霸權時代,是美元決定世界經濟、金融、貨幣製度運行規則的時代,是美國憑借美元本位製支配世界的時代。尋求美元本位製度下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技巧,實乃各國經濟金融外交的頭等大事,稍有不慎,本國經濟之“製高點”和真正命脈就將落入他人之手。
無需多說,美元本位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上帝賜給美國人的特殊恩惠,不是美國人耍陰謀詭計的結果,不是猶太人善於金融理財的報償。它是美國立國以來國力迅速上升的必然結果,是美國政治經濟教育製度優越性的基本表征,是美國科技軍事政治經濟外交實力的具體體現,是數代美國人忘我奮鬥的長期積累。我們沒有理由去指責和忌妒美元本位製。然而,任何霸權製度一旦形成,它對世界其他國家之生存空間,必定產生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擁有貨幣本位製和金融霸權的國家,必定會利用其金融霸權掠奪全球資源,必定會盡最大力量、利用金融霸權為本國利益服務,必定會竭盡全力掌控其他國家的貨幣金融命脈。
我們的任務,是要深刻認識美元本位製,深刻認識美元本位製對中國經濟金融貨幣製度的衝擊,深刻認識美國當權者如何操控美元本位製來牟取巨大利益,並以此為基礎,全麵研究應對美元本位製的總體戰略和具體手段,探索美元本位製下的生存技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美元本位製籠罩下的世界裏,謀求最大的生存空間,謀求中國的最大利益。
1980年之前,中國經濟基本與世隔絕,國際貿易占世界貿易之份額微不足道,國際金融問題和金融外交自然提不到議事日程。鬥轉星移,天翻地覆,今天中國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四、逼近世界第三,貿易躍居世界第二,進出口總額超過1。6萬億美元,吸引外資規模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幣已經成為重要的區域性國際貨幣。此乃美國將中國列為金融經濟外交重要(或主要)對手的基本原因。美國政府每年兩次發表《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大量篇幅針對中國;中美經濟戰略高官對話將金融開放、人民幣匯率列為首要課題,即是美國針對中國強力展開金融外交攻勢的最顯著例證。
然而,個人之見,中國許多重要負責官員和經濟學者,並沒有深刻認識美元本位製對我國經濟金融的重大影響,並沒有從戰略全局的高度來重視金融外交策略,並沒有意識到美國操控金融手段可以迅速打垮中國經濟的極端危險性,並沒有提出一整套金融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長遠規劃。中國之學術界和決策界對於美元本位製和美國的金融霸權,似乎根本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我已經多次指出:2005年7月21日屈從美國壓力、貿然允許人民幣升值和浮動之“所謂匯率機製改革”,就是無知和短視的具體體現,實乃中國經濟決策者所犯的重大曆史性錯誤,其惡劣後果很快顯現,並將從多個角度影響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一 超級大國必然擁有金融霸權
外交奇才基辛格之名著《大外交》開篇就寫到:“幾乎就像是存在某種自然規律一樣,每個世紀都會有一個大國崛起,它有力量、有意誌、有智識和道德上的激勵,依據它自己的價值體係,來重塑整個國際體係。”17世紀是法國,18-19世紀是英國,20世紀當然就是美國了。
我們要問:大國支配的國際體係究竟是什麽內容?堅船利炮、核子武器、強大軍事威懾力量自不待言。然而,國際體係的深遠意義遠不止此。軍事力量盡管重要,卻不能隨便使用、為所欲為。國際體係最關鍵的環節是對整個世界經濟資源的支配或掠奪,是對全球經濟金融運轉規則的主導,是對其他國家經濟金融體係的全麵掌控,是對全球產業分工體係的完全支配。結果一清二楚:大國將永遠居於世界經濟價值鏈的最高端,它的企業(或它的公民所控製的企業)將永遠贏得最豐厚的利潤,享受最高級的生活條件。其他國家從很大程度上,將永遠居於貧窮的“打工者”的地位,隻能賺到可憐的人工費,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大國如何實現如此偉大艱巨的目標?除了軍事威懾的基本前提外,主要就是兩條。其一,控製人類金融貨幣體係之運行,其二,掌控全球戰略資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等核心戰略能源。美國多次宣稱:今日遏製中國崛起之主要戰場,就是全球石油資源和金融體係。所言極是!
二 英鎊本位時代:堅船利炮支持的金融霸權
縱觀曆史,各國為爭奪金融主導或霸權地位,刀光劍影,十麵埋伏,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19世紀,當以巴林銀行為首的金融財團準備向埃及和非洲其他國家大量發放貸款,準備借此全麵掌控各國經濟(包括基礎設施、關稅、國庫、國內稅收體係、礦產資源等等)之時,英國首相格雷斯頓向他們保證:“放開手腳行動吧,你們背後是戰無不勝的大英帝國”。1910年代,以花旗銀行(當時的英文名稱實際叫第一國民銀行)和摩根財團為代表的國際銀團,準備向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發放巨額貸款(即著名的“六國銀團貸款”和“四國銀團貸款”),借以全麵控製中國經濟命脈之時,花旗和摩根的頭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華盛頓去拜謁美國總統和財政部長,聽取他們的建議或指令。1867年,誌得意滿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在巴黎召集國際貨幣會議,目的是依照法國的意願和規則(其中主要是金銀雙金屬之比率)來確立國際金本位製。那時法國是歐洲大國,亦是世界大國,她希望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體係規則的製訂者。英美自然反對,拿破侖的理想未能實現。10年之後,正在迅速崛起的美國,憑借其巨大的白銀產量,於1878年重新召集國際貨幣會議,希望根據她的願望確立金銀雙金屬比率,重建複本位製。法國和其他歐洲大國眼見得美國將是未來貨幣體係最大受益者,自然舉雙手反對。各國金銀雙金屬比率還是各搞一套,盡管19世紀晚期,主要大國先後邁向了某種形式的金本位製。
雖然法國、美國、德國、俄羅斯和後來的日本,先後試圖占據國際貨幣體係的發言權,然而,整個19世紀,全球金融體係的主導權,實際上主要操控在大英帝國手上(其代言人是英格蘭銀行)。英鎊是19世紀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是國際貿易金融結算的主要貨幣,是國際資產交易、對外投資、證券買賣的計價單位,是隨時可以與黃金兌換的硬通貨(盡管幾次戰爭時期,英國暫時中止了英鎊與黃金的額兌換)。與此相伴隨,英國公司主宰了國際金融業(銀行、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外匯交易商)。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19世紀是英鎊世紀,是某種程度的英鎊本位製(19世紀是金本位製的黃金時代,然而英鎊可與黃金自由兌換,大英帝國是國際金融體係規則的主導者,我們自然可以說:19世紀是英鎊本位製時代)。
三 英鎊本位製的終結:世界勢力重新劃分
然而,就像《羅馬帝國興衰史》的偉大作者吉本麵對羅馬廢墟所感歎的那樣:“好景總是不久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徹底摧毀了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終結了英鎊本位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深刻的原因,乃是新崛起的美國、德國、日本要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她們不再容忍隻有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稱雄世界。幾乎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時,另一個影響深遠的事件發生:那就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開門營業(1914年)。美聯儲開張第一天,實際上就是世界最強大的中央銀行,隻不過她那時還沒有充分意識和運用這一點。原因很簡單,當時美國經濟之規模,已經超過英、德、法(分列後三位)三國之總和。
英國豈能善罷甘休!為了挽救英鎊本位製,為了挽救倫敦第一國際金融中心之地位,英國可以說使出了渾身解數,首要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邱吉爾(時任英國財政大臣)和蒙特古(英格蘭銀行行長)。英國是幸運的,因為她在美國精英階層有許多同情者乃至崇拜者,他們心甘情願幫助英國挽救英鎊。其中最顯要的就是財雄勢大的摩根財團。當然,還有美國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金本位製,自然就摧毀了英鎊本位製。為了挽救英鎊,恢複英鎊的國際地位,挽救倫敦國際金融中心,首要任務就是要恢複英鎊與黃金的兌換,即恢複金本位製。
“1925年4月28日,財政大臣丘吉爾在議會鄭重宣布,英國依照戰前匯率平價1英鎊=4.86美元恢複金本位製。為了支持英國返回金本位製,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英格蘭銀行提供2億美元貸款,摩根財團向英國財政部提供1億美元貸款,目的是為了幫助英國政府對付可能發生的對英鎊的投機性衝擊。當時英鎊兌美元的市場均衡匯率大約是1英鎊=4.40美元左右(依照兩國價格水平計算,即按照某種購買力平價估算),依照1英鎊=4.86美元的戰前平價恢複金本位製,意味著英鎊匯率至少高估10%。英、美貨幣當局為了防止英鎊貶值預期導致對英鎊的巨大投機壓力,大幅度提高倫敦和紐約兩大資本市場之利差,以防止資本從英國外逃,或努力促進資本流入英國,以此支持英鎊的高匯價。”
“采取如此極端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幹預政策,實際上是公然與真實經濟和市場力量直接唱對台戲,尤其是人為地壓低美國資本市場之利率,提高倫敦資本市場之利率,終於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首先,英國的高匯率、高利率極大地損害了英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導致了英國經濟嚴重衰退和通貨緊縮,英倫各地罷工頻頻,怨聲載道。其次,紐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低利率,大大刺激人們肆意借錢投資或投機,直接催生了華爾街股市的驚天泡沫,埋下了華爾街股市最終崩潰和經濟大蕭條的種子”(以上兩段引自:向鬆祚《不要玩弄匯率-一位旁觀者的抗議》,第151頁)
大英帝國終於沒能守住金本位製。1931年9月21日,國內通貨收縮和失業壓力迫使英國逃離金本位製,英鎊隨之大幅貶值,從而觸發一浪高過一浪的國際貨幣貶值浪潮。世界開始迎來新的貨幣本位製――美元本位製。順便說一句:盡管英鎊本位製和金本位製崩潰,英國經濟地位從此逐漸下降,但直到今天,倫敦依然是世界重要金融中心之一。相反,戰後德國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卻沒有發展出真正世界級的金融中心。日元之命運尤其值得我們深思。早在197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規模就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日本一直夢想將日元變成世界主要通貨。然而,今天日元的國際地位卻與日本經濟規模極不相稱,東京之金融地位依然連倫敦都無法抗衡。是什麽力量造成如此結果?至今沒有完全滿意的答案。我曾經指出兩個解釋:一是美國蓄意打壓日元的國際地位,不讓它崛起成為世界貨幣;而是英語之統治力量。金融中心之首要功能是降低交易或信息溝通費用,語言障礙則是所有交易費用裏最主要構成部分。倫敦繼續維持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主要原因是英語乃是國際通用語言,正如美元是國際通貨一樣。當年俾斯麥說:“我們時代最重大的事實是兩個主要國家將同一種語言”,大師之見,確是非凡!
四 美元本位製正式加冕:籠罩世界的巨大權力
一戰的炮火和美聯儲的降生是兩大標誌性事件,昭示人類美元本位製已經浮出水麵。戰爭的炮火將歐洲大量黃金儲備資產送到美國這個“安全的天堂”。麵對滾滾而來的巨量黃金,年輕的美聯儲不知所措。她有時任由黃金儲備流入相應增加國內貨幣供應量(美元供應量),有時卻又拒絕將黃金資產貨幣化,由此造成美國國內價格水平大幅波動。正是處於對美聯儲貨幣管理能力的不信任,經濟學家凱恩斯才強烈反對英國恢複金本位製,采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體係。
大量黃金從歐洲“雪崩式”地流入美國,歐洲自然缺少黃金。當歐洲各國逐步恢複金本位製之時,黃金短缺成為製約歐洲經濟複蘇的主要障礙。假若當時的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英國和法國)願意提高黃金價格;或者美國願意將黃金借給歐洲各國,金本位製本來可以維持運轉。他們為什麽沒有這樣做?曆史學者和經濟學者仍在爭論。然而,無論如何,一戰之後的世界金融貨幣體係之支配者毫無疑問已經從英國轉到美國。
美國自然知道自己的利益在哪裏。當1931年9月英鎊脫離金本位製並大幅度貶值之後,世界各國競相逃離金本位製和通貨收縮之桎梏,匯率貶值此伏彼起,所謂“以鄰為壑競相貶值之匯率政策”(此乃英國著名美女經濟學大師羅賓遜夫人發明的術語)應運而生。1933年,主要大國齊聚倫敦召開國際貨幣和經濟會議,主題是穩定世界貨幣和削減關稅。關鍵是美國的態度。當時英鎊已經貶值。幣值高估且依然維持金本位製的大國就是美國和法國。英國和法國的希望是美國不要貶值,以此為基礎穩定國際貨幣。羅斯福總統不同意。他不願意美國為此付出通貨收縮之代價。倫敦會議破產。羅斯福將美元貶值15%,將黃金之美元價格上調。美元貶值讓法國法郎處於風口浪尖,隨時麵臨貶值。果然,法國拚命維持金本位製到1936年夏天,不得不拋棄金本位製並將法郎大幅度貶值。緊接著,英國、法國、美國簽訂《三國協定》,主要條款由美國提出,實質是完全拋棄金本位製,允許各國調節匯率,不過變動匯率之前要通告其他國家並獲得同意或默許,目的是避免競相貶值。美國總統羅斯福、財長摩根索和他們的經濟顧問已經非常清楚:現在國際貨幣體係的主角已經不是黃金了,而是美元。美國當然要拋棄金本位製。她甚至對穩定匯率也不那麽認真。
然而,美元本位製真正正式加冕、登上王者寶座,還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那就是1944年簽署的布雷頓森林協議。協議之字麵含義與後來的實際運作有天壤之別。布雷頓森林協議紙麵規定主要是三條:(1)各成員國以黃金為基準確立本國貨幣匯率;(2)各成員國有義務維持本國貨幣與其他所有成員國貨幣之匯率穩定(波動幅度不能超過1%);(3)各成員國可以改變本國貨幣匯率,但要征得國際貨幣基金IMF組織同意(IMF和世界銀行正是布雷頓森林協議創立的兩大國際金融組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依照字麵含義,布雷頓森林協議壓根兒無法操作。基本的困難是各國要履行匯率穩定的義務,就必須儲備所有成員國的貨幣,以備幹預外匯市場之用;此外,成員國要改變本國貨幣匯率,究竟是改變與哪個國家貨幣的匯率呢?
當然,紙麵和邏輯上的困難遠遠沒有國際貨幣體係之現實重要。布雷頓體係的實際運作必須遷就自1936年以來已經正式生效的美元體係:(1)美元早就是國際貨幣體係之關鍵貨幣,許多國家貨幣之匯率實際上都是以美元為基準計算;(2)那時世界主要貨幣裏,隻有美元價值依然與黃金掛鉤(35盎司黃金=1美元);(3)美國聯儲不打算幹預外匯市場,即它不打算履行布雷頓森林協議要求成員國幹預外匯市場以穩定匯率之義務。
為了遷就美元體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張營業之時,就確立了兩個補充條款:其一,能夠依照固定價格自由買賣黃金的國家,可以免除幹預外匯市場之義務;其二,成員國隻要將其貨幣與一個可與黃金自由兌換的貨幣(當時隻有美元)掛鉤,就免除了它對每個貨幣市場都進行幹預的義務,就不再需要在本國境內確保本國貨幣相對其他每個成員國貨幣的匯率維持在規定的波動幅度內。人們通常將布雷頓森林體係歸納為“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沒有錯!不過我們必須知道,那不是該協議最初的設想,而是國際協議遷就美國意誌、遷就美元關鍵貨幣體係之結果。
事實上,布雷頓森林協議設計者最初的理想是創立一個世界貨幣。早在美國剛剛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英美兩國就開始著手設計戰後國際金融貨幣體係,他們深信隻要美國參戰,戰爭勝負就隻是時間問題(當邱吉爾第一時間得知日本轟炸珍珠港的消息時,他第一句話就是:“我們贏了!”)。自然,隻有勝利者才有資格談論和設計戰後世界秩序。美英兩國對戰後國際金融貨幣體係高度重視,認為那是確保美國優勢、確保全球經濟複興和世界和平的支柱。美國方麵直接負責方案設計的是羅斯福政府財長摩根索,具體執行人是哈佛大學高才生(國際經濟學著名大師維納的學生)懷特;英國負責方案設計的是早已名揚世界的經濟學大師凱恩斯。非常有趣:兩位經濟學者最初的構想都是要創立一個世界貨幣。凱恩斯給未來國際貨幣所取的名稱是Bancor;懷特的名稱是Unitas。二位學者所構想的國際金融機構(凱恩斯的叫“國際清算銀行”;懷特的叫“國際穩定基金和國際銀行”),主要就是發行和管理國際貨幣。
為什麽兩位學者要設計一個世界貨幣?理由很多,解釋各異。從最基本經濟學邏輯上看,二者都是旨在吸取1920-30年代的痛苦教訓(黃金儲備不足讓金本位製造成貨幣嚴重緊縮;金本位製崩潰後各國貨幣競相貶值;由此觸發貿易製裁和報複、國際資金流動枯竭,等等)。一個統一管理的國際貨幣,能夠根據世界經濟需求改變發行量,自然有希望避免上述困境。然而,個人之見,凱恩斯致力於創立世界貨幣,還有另外一層深刻的含義:英鎊已經不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他不希望美元淩駕英鎊之上為所欲為(盡管英美向來宣稱他們有著特殊關係,但誰主導誰,卻是從來不含糊的。凱恩斯多次參加英國與美國的金融貿易、戰爭援助談判,對所謂的“英美特殊關係”有特殊但並不愉快的體會),創立一個世界通貨,自然有助於遏製美元的霸權地位。懷特熱衷於創立世界通貨,是否也想遏製美元的霸權地位,或者是從理論邏輯上真心相信一個世界貨幣有助於國際金融貨幣體係之穩定?有關證據不足。懷特後來被指責為蘇聯間諜,向蘇聯提供機密經濟情報,是否也是出自他希望遏製美元霸權?筆者未能詳盡考證,姑且存疑。
無論如何,學者的一廂情願很快就被實際政治利益所取代。國際經濟、金融、政治、軍事權力格局,必定決定國際貨幣權力格局,此乃顛撲不破之真理,就象太陽係各個行星隻能圍繞太陽運行一樣。1942年初,羅斯福總統就指令財長摩根索,不再討論建立國際通貨問題,美國應該確立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係。是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所以要遷就美國,是因為在1945年,美國已經成為超級大國。美國的工業產出占了世界的80%,擁有世界四分之三的黃金儲備,贏得了世界大戰,還製造了原子彈。那個時候,美國勢力獨一無二。美元成為世界記帳單位、關鍵貨幣、合約貨幣單位、價值儲藏手段、交易媒介、幹預外匯市場的主導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延期支付的貨幣單位以及國際儲備貨幣。”(蒙代爾語)。直接代表美國參與管理戰後國際貨幣事物的羅伯特•所羅門說得更加直接:“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的國際貨幣製度,正是美國主宰地位的完全反映,是美國政治、產業、金融主宰地位的直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