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林洋新能源:陽光下的陰影 (圖)

(2007-03-20 01:25:38) 下一個

啟東是位於江蘇東部的一個縣級市,這座環境優美的小城裏有一家五星級豪華酒店。這家酒店就建在林洋新能源公司(股票代碼:SOLF)的對麵,2006年4月,林洋新能源開始籌劃進軍資本市場,在6月和8月的兩次私募中,先後有40多家基金和投資銀行來此進行考察,先豪國際大酒店的生意也因此紅火了許多。

  2006年12月21日,就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準備關門迎接聖誕前的最後一刻,林洋新能源擠了進去,融資1.5億美元,而此時這家公司剛剛誕生28個月。這個項目讓聯想弘毅和聯想投資以及花旗銀行和GoodEnergies這4家投資者,用4個月的周期就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有人說這幾乎是中國光伏產業被資本力量催熟的一個縮影。

  林洋是第4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太陽能概念股公司,但這4家上市公司的境遇並不相同。常州天合光能(股票代碼:TSL)比林洋新能源早兩天在美國上市,這家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表現得極為低調,當地人甚至不相信在常州竟然有一家美國上市公司。

  實際上,常州天合在美國股市上的表現並不好。2006年12月19日上市開盤價為26美元,第二天收盤就降到18.90美元。另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江蘇CSI阿特斯太陽能公司(股票代碼:CSIQ)也是上市之初就跌破發行價。

  這也許是資本市場對所謂的“太陽能熱”發出的警告,但今天國內投資光伏產業的熱情卻依然不減。在南京,投資者幾乎將南京中電電氣光伏有限公司的門檻踏平,因為2007年已經被南京中電定為上市年。

  計劃在今年上市的還有江西的賽維LDK——包括鼎暉、集富亞洲在內的幾家風險投資,已經注入超過1億

  美元的投資;而在河北的天威英利也已經從國內A股上市公司G天威(600550)分拆,並完成增資擴股,準備登陸海外資本市場。有人預計,2007年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光伏概念企業將達到10家。

  事實上,在2005年12月無錫尚德上市創造的光伏產業神話之後,太陽能產業就在國內廣受追捧,民營資本、風險投資、基金投行簡直像發瘋一樣追逐著太陽能,“尚德效應”產生的連鎖反應遠遠超出了預期,也遠遠超過這個產業能承受的極限。

  膨脹的產業鏈中段

  無錫市惠山區前洲鎮藏龍臥虎,其紡織機械與印染業務占據國內半壁江山,前洲的老板們因此積累了大量財富,45歲的杜正興就是其中一員。同一城市裏無錫尚德創造的傳奇讓他興奮不已,2005年,杜正興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公司,並以外資身份投資成立一家太陽能電力公司——無錫尚品,在采購了單晶爐、層壓機、電板印刷爐、烘幹爐等設備之後,無錫尚品紅紅火火做了起來,在許多投資者看來,投資太陽能就是這麽簡單!

  進入太陽能產業的門檻的確不高,在生產鏈條上的高純度多晶矽的製造(矽材料)——矽片切割——電池製造——組件封裝等幾個環節中,除第一個環節具有很高的技術難度外,其他環節上的“技術都不怎麽密集”,以至於可以“一夜之間”產量劇增。

  比如,目前國內投資矽錠(矽棒)、矽片的熱情空前高漲。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拉棒、切片的設備已經全部國產化——七八十萬元就能購置一台單晶矽拉製設備,隻要有幾台設備就能實現規模生產。據了解,2005年國內在此環節上的總生產能力已經超過5700噸,2006年中國持續增長的產能將占到全球90%以上,這個環節的產能已經嚴重過剩。

  這個環節的下遊——太陽能電池製造一直被認為是整個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也是除矽材料之外利潤最為豐厚的環節。近年來國際太陽能電池價格一路飆升,2003年還是2美元/瓦,2004年初達到2.8美元/瓦,而2005就已經超過4美元/瓦,而且供不應求,無錫尚德的發展正是處於這個黃金時段。太陽能電池隨即成為資本最集中投資的環節,產量近兩年更是呈現爆炸式增長。

  無錫尚德2006年產能達到240兆瓦,位居世界三強。剛剛上市不久的林洋新能源也製定了雄心勃勃的擴產計劃,2007年將突破200兆瓦;南京中電已經建立6條電池生產線,產能達到200兆瓦,上市之後,繼續擴大生產規模也是必然的目標。而常州天合、河北晶龍、天威英利都在向產業鏈下遊延伸,在北京,上海,浙江的寧波、紹興,江蘇的江陰、蘇州,廣東的深圳等地似乎在一夜之間誕生了大量生產太陽能電池的企業。

  數據顯示,2005年國內新建電池生產線的產能已經超過曆年的總和,達145.7兆瓦,2006年這個數字將突破300兆瓦,而產能更是將達到曆史性的1449兆瓦,占世界生產量的70%。

  實際上,在整個鏈條中,太陽能電池組件封裝的資金和技術門檻最低。依靠國內大量低廉的勞動力,這個環節的產業發展最為迅速,有人預計國內涉及生產組件的廠商已經達6000家,也有人說這個數字很快就將突破萬家。

  由於國際光伏市場迅速增長,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這些企業賺錢並不困難,但因為進入門檻不高,大家的利潤也必然會越來越薄。業內人士預測2007年光伏產業由於競爭加劇,國際電池組件的價格增幅將放緩,實際上2006年第4季度光伏產品的價格甚至出現10%的下滑。對於國內大量剛剛湧現的太陽能企業來說,2007年迎接它們的並不是春天。

  卡脖子的上遊

  常州天合是國內涉及太陽能產業鏈最齊全的企業之一,除矽材料外,其他幾個環節都有涉及,但最核心的業務還是矽錠、矽棒的製造和矽片切割。但由於缺少上遊矽材料,來自下遊電池製造廠商的大批訂單隻能增加天合董事長高紀凡的煩惱。

  實際上,開工不足是國內矽錠(矽棒)、矽片廠商麵臨的普遍問題。比如國內最大的矽錠、矽片生產廠——河北晶龍產能已經高達2250噸,但產量隻有1126噸,開工率僅為50%。而青海新能源、紹興精工太陽能等企業甚至空置上百噸的產能,幹脆無料開工。

  高純度的矽材料對於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極為重要。矽中大量雜質的存在不僅會降低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而且金屬雜質的擴散速度很快,會大大縮短矽太陽能電池的使用壽命,造成電池組件發電量衰退,降低矽太陽能電池電能的再生比等問題。同時更關鍵的是,與所有行業一樣,產業上遊的缺貨必然造成下遊企業的成本上升和收益下降。

  今天,最需要技術能力的矽材料恰恰成了整個中國光伏產業的關鍵瓶頸。當然,也有人試圖突破這個死結。

  “火神凹”是一個極富中國民族特色的地名,洛陽矽業集團的董事長孫文海決定建設洛陽中矽高科技有限公司的時候,這裏還是一片農田。如今洛陽中矽在國內光伏產業圈中已經赫赫有名,因為它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具有年產300噸多晶矽材料能力的企業。

  洛陽中矽成立於2003年,目前已經建成年產300噸的多晶矽項目,不過運行情況並不理想,現如今實際產量隻有60噸,還處於技術攻關的時期。也正因此,雖然產能高達1000噸的設備都已經到位,但隻能處在安裝調試的階段。

  洛陽中矽這樣的本土上遊企業原本應該是很多國內光伏企業的福音,但國內許多同行對它並不看好:“生產每公斤矽材料耗電量300度,而國際同行僅為100度,同時國際的電價比國內的便宜很多。”他們認為在市場供不應求、國際同行利潤豐厚時,洛陽中矽可以分得一杯羹,但隨著國際多晶矽廠的擴產,洛陽中矽在技術上的劣勢將呈現出來,這也恰恰是整個中國光伏產業的最短板。

  目前高純度矽的生產工藝主要是“改良西門子法”,用這種提純方法生產的產品占據80%以上的市場。但“改良西門子法”是一個集化工、冶金、機械設計製造於一體的複雜綜合性工藝,屬於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洛陽中矽300噸的項目投資高達2.4億元人民幣,預計完成2000噸的擴產項目還需要投資14億元。

  目前多晶矽生產技術主要掌握在日本Tokuyama、三菱,美國的Hemlock、MEMC以及德國的Wacker等8家公司手中,由於該技術具有特殊壟斷性,國際上掌握此技術的國家已聯合禁止進行技術轉讓,數十年來中國欲購無門。

  前蘇聯解體後,2000年中國有機會從俄羅斯購入“改良西門子法”,但也僅限於百噸級產量的技術,到目前為止俄羅斯仍然沒有達到1000噸產能的業界公認最小經濟規模(最佳經濟規模要達到2500噸/年),同時俄羅斯的技術在電能消耗上明顯高於國際同行。

  在目前技術條件下,生產1兆瓦的太陽能電池大約消耗12噸矽材料。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的不完全統計,2006年國內太陽能級電池已經達到1450兆瓦的年生產能力,那麽對矽材料的需要將達1.74萬噸,超過全球太陽能矽材料的實際用量。目前國內多晶矽產量不足500噸,並且技術上比較落後,生產成本明顯高於競爭對手。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洛陽中矽等企業的存在很難改變中國95%的矽材料需要進口的局麵。而國內絕大部分光伏企業沒有與國際大廠進行談判的能力,隻能在自由市場進行采購。據了解,矽材料價格已經從2003年的20~30美元/公斤上漲到2006年的200~300美元/公斤,還常常“有價無貨”。

  2006年8月,無錫尚德和美國MEMC公司簽訂了長達10年的采購合同,采購價值高達五六十億美元的矽片。除了尚德,國內還沒有第二家光伏企業具有與國際矽片廠簽訂采購合同的能力。

  升高的市場門檻

  誰也沒想到,德國政府的換屆可能成為影響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2006年最讓德國總理默克爾頭痛的事情莫過於失業率。雖然在2005年底就任德國總理之初,她就明確表示要降低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並以此作為衡量本屆政府政績的標準,但效果並不明顯。根據德國相關規定,2007年將是修訂可再生產能源法的機會,默克爾希望對能源政策進行調整,扶持本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減輕德國的就業壓力。

  與綠黨結盟的前德國總理施羅德,是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積極支持者。在他的推動下,德國政府2004年製定了分攤電價法,以每度0.55歐元收購居民的太陽能電力並匯入電網,而居民使用太陽能電力時僅支付普通電價(約0.21歐元),同時給予居民提供3%的貼息貸款,鼓勵居民購買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

  由於購買光伏產品有錢可賺,德國光伏市場迅速啟動。2004年德國占據全球39%的份額,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2005年德國光伏市場達到600~700兆瓦,約占全球市場的48%,吸收了全球近一半的產量。

  在許多德國人看來,德國的能源補貼最終受益的是國外光伏企業,實際上扶持了中國和日本光伏產業的發展。日本提供了全球一半的產量,高達70%的產品出口,而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的產能更是迅猛擴張,2006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僅次於日本、德國成為全球第3大光伏生產國,預計2007年產量將超過德國。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施羅德政府的下台,默克爾組閣新政府,德國朝野要求扶持本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減輕對外國能源供應商的依賴的呼聲非常高。於是,中國光伏企業的銷售人員發現,德國市場越來越不好做了。

  以前,光伏產業中的銷售人員隻要在家接電話就行了,因為隻要說有電池片賣,立刻就會呼啦啦圍上一大堆買家,幾乎全部都是先付款後交貨。現在形勢逆轉,光伏組件的價格在連續3年攀升之後,從2006年第3季度開始首次出現下降,第4季度的降幅甚至超過了10%,與此同時,在德國漢堡等港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光伏產品壓港現象,數百兆瓦的產品靜靜囤積。

  尚德負責市場戰略研究的夏愛民的名片上印滿了UL、TUV、CE、IEC、ISO9001等認證標識,夏愛民稱在光伏產品供不應求的2004、2005年,這些認證隻是錦上添花,而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必需。

  “以前打點擦邊球,或者搞點貼牌也能出口,現在已經嚴格很多了。”林洋COO王漢飛介紹說,林洋成立第一年就拿到德國的TUV認證,經過7個月漫長而嚴酷的考驗,也已經通過美國UL的檢測,此前國內通過UL認證的隻有尚德和天威英利兩家。

  德國市場受挫,國內許多企業都將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美國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替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加利福尼亞州已通過“百萬太陽能屋頂計劃”立法,計劃耗資33.5億美元,完成3000兆瓦太陽能係統建設。

  要進入美國市場,許多采購商都要求產品要取得UL認證。“並不是他們迷信UL的權威,而是隻有UL標誌的產品才能順利購買產品保險,UL認證產品在出現質量事故後,采購商有可能逃脫產品責任。”有業內人士評價說。

  隨著越來越嚴格的認證和越來越高的技術門檻,中國企業的好日子也在縮水。“現在光電轉換率達不到16%幾乎已經不可能進入德國市場了。”施正榮認為,雖然國內許多光伏企業都聲稱轉換率高達16%,但在大規模生產中,產品穩定性非常重要,真正要達到較高的光電轉換率,對於矽材料質量以及工藝技術水平要求都很高,國內很多企業目前尚不具備這樣的技術水平。

  這意味著國內相當一部分企業將被德國、美國等光伏主流市場拒之門外。而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已經占據全球的近九成,高達97%的產品需要出口,更何況最近激增的產能也需要在海外釋放。兩個因素對撞的後果自然令人憂慮。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認為:“我們目前如此龐大的產能不論湧向哪個國家,都必然會遭到當地政策限製。產能過剩是光伏產業初期競爭局麵形成的必然結果。”

  過去曾有人開玩笑說,兩個工程師,5000萬元就能搞一個光伏工廠。但這樣的光伏工廠成立容易,生存發展卻非常困難。實際上,目前國內一些規模較小的光伏企業已經開始出現虧損。3月29日,江蘇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資9800萬美元,建設五、六期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獲得省經貿委核準。

  去年12月,江蘇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成功上市以後,為進一步拓展海內外市場,董事會決定在原有一、二、


三、四期4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基礎上,再新增資建設五、六期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計劃總投資9800萬美元,新增企業注冊資本9274.8萬美元,主要新建4條年產30MW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線。項目建成投產後,預計可形成年產120MW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能力,年銷售收入達3.91億美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